资源简介 (共110张PPT)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区域认知:通过不同地点下垫面受热状况、等压面图,认识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综合思维:利用等压面图,综合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影响。人地协调观:通过城市热岛环流,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地理实践力: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课前精梳理 自学教材 梳理知识预习点1 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1)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__________________造成不同纬度之间的____________,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意义:大气中水汽和热量交换以及各种天气现象的实现途径。纬度分布不均热量差异2.热力环流(1)概念:由地面____________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填图:在上图中A、B、C三地的近地面与高空填注出高、低气压。(3)绘图:在上图中短线上添加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冷热不均(4)形成过程①B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高空空气聚积,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_。②A、C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_;两地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_。③水平运动:无论近地面还是高空,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均是由_________流向_________。低压区高压区高压区低压区高压区低压区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气温低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气压高气温高 空气冷却收缩下沉 气压低提示:辨易误 气流并不一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提示:水平方向上的气流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垂直方向上可能从低压区流向高压区。微思考 我国南方有“稻草烧塔”祈求来年丰收的习俗。稻草燃烧过程中塔中心火势猛,静风条件下灰烬会落在火塔的外围。分析稻草燃烧过程中气流运动的原因。提示:地面冷热不均。微思考 如何比较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提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是相对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气压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预习点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形成过程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地转偏向力平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斜交3.大气运动的意义(1)影响各地的____________,形成了各种复杂天气现象,也会导致气候变化。(2)影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水热状况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提示:辨易误 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提示: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又影响风向。微思考 滨海地区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小?提示: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来,降低了陆地上的气温。1.判断正误。(1)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2)气流的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3)大气运动就是风。( )(4)空气总是由低气压流向高气压。( )(5)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山谷地区。( )(6)白天的谷地盛行上升气流。( )√√××××2.炎热的夏季,当人们走到大型商场门口的时候,却总能感觉到凉风习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风由商场内吹向商场外,是因为商场内温度高于商场外温度B.风由商场内吹向商场外,是因为商场内气压高于商场外气压C.风由商场外吹向商场内,是因为商场外温度高于商场内温度D.风由商场外吹向商场内,是因为商场外气压高于商场内气压解析:夏季,商场内因开空调使气温低于室外,在门口处会形成热力环流。商场内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商场外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故近地面风由商场内吹向商场外。故选B。B3.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A.白天出现海风B.夜间出现谷风C.城市热岛环流出现在白天D.海陆风可调节气候解析:白天出现海风,夜间出现山风,白天和夜晚都可出现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可调节气候。故选B。B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1)同一水平面上,高气压值比低气压值高,如上图中B地近地面气压值高于A地近地面气压值。(2)在不同高度上,同一地点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如上图中A地近地面气压值高于高空气压值。2.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受城市风的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或下沉区域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严重的工厂布局在下沉区域以外。热力环流中等压面的判读技巧“高压上凸,低压下凹”:不管是在高空还是在近地面,均是高压区的等压面往高处凸,低压区的等压面往低处凹。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A.④和⑤ B.①和③C.①和④ D.③和⑤2.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气压低于乙地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C.甲地空气受热下降D.乙地易形成阴雨天气BD解析:第1题,根据气压变化的原理,在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读图可知,五个点中,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①与④在同一垂直方向上,①的海拔高,气压低于④。③与⑤在同一垂直方向上,⑤的海拔高,气压低于③。所以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P④>P①=P②=P③>P⑤。故选B。第2题,高空气压分布与近地面相反,在高空P④>P⑤,所以近地面气压甲大于乙,A项错误。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甲流向乙。在高空由乙地流向甲地。垂直方向上,甲地气流下沉,说明甲地气温较低,多为晴朗天气;乙地气流上升,说明乙地气温高,多阴雨天气。故选D。[解题思维]该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1)根据气压变化的原理,在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2)高空气压分布与近地面相反。先判断高空④⑤两处气压高低,进而确定甲、乙两地气压、气温状况,并根据气流垂直运动方向确定两地的天气状况。 下图为近地面与高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A、B为等压面。据此完成1~2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2.图中①②③④间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①→② B.④→③C.①→④ D.③→②CA解析:第1题,垂直方向上,海拔上升,气压降低,因此气压④>①,③>②;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出,低压区等压面向下凹,因此气压①>②,③>④。故四地气压值排序由高到低为③>④>①>②,故选C。第2题,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①②间气流运动为①→②,③④间气流运动为③→④,A正确,B错误。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①④间气流运动为④→①,②③间气流运动为②→③,C、D错误。故选A。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三点关系:1.温压关系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从高压吹向低压。3.等压面凹凸关系: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特别提示 (1)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大气水平运动1.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特点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产生原因 高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 地球自转产生的促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离运动方向的力 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产生的阻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指向风的右侧、南半球指向风的左侧 与风向相反作用 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促使风向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大小 由气压梯度决定(等压线疏则小,密则大)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2.近地面风和高空风在大气水平运动的过程中,因所受力不同,高空风与近地面风风向有很大差异。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1)风向判断的“三部曲”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第三步:定最终风向。①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30°~45°)。②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2)风速的判断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1~2题。1.图中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图中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CC解析:第1题,该图是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风由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斜交,根据图中风向情况,由高压吹向低压的只有③处的箭头。故选C。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处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故选C。[解题思维]根据图示气压高低可以判断该题考查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力大小的判断。(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斜交且向右偏。(2)等压线越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大。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A.a B.bC.c D.dD解析:箭头a垂直于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和d共线,方向相反,为风向和摩擦力,c垂直于风向与摩擦力,为地转偏向力;又因为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之间的角度为锐角,则b为风向,则d为摩擦力。故选D。风向的应用(1)判断气压的大小。顺着风向,气压值越来越小。(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3)判断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成一夹角(或斜交)→近地面;平行→高空。(4)判断高压和低压。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右后方,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左后方。教材第49页读图提示:地面受热多,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周边地区气压低;地面受冷,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聚集,密度增大,与同一水平面周边地区相比,气压高。即在热力环流的影响下,近地面会形成热低压,冷高压。—————[教材活动点拨]—————教材第51页思考提示:1.示意图如下:2.城市热岛效应使风在近地面由郊区吹向城市。城市建设时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教材第52页作业题提示:1.白露节气为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并继续南移。此时我国太阳高度角较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同时秋风使空气中的水汽减少,空气干燥,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间,空气中水汽含量少,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2.(1)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夜晚,海洋温度高于陆地。(2) (3)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3.课后提素养 深刻剖析 提升能力下图为海陆风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此图表示的时间应该是( )A.白天 B.夜晚C.冬季 D.全天2.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高低顺序应该是( )A.A>B>C>D B.AC.D>C>A>B D.CAD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气环流方向判断,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推测陆地的气温较海洋高,为白天。故选A。第2题,气压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故C、D的气压较A、B低;同一水平面上,水平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A点气压高于B点,D点气压高于C点。故选D。读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回答3~4题。3.图中箭头分别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字母依次是( )A.a、b、c、d B.a、b、d、cC.b、a、d、c D.c、b、a、d4.下列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它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B.地转偏向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C.此图位于北半球D.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共同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垂直BC解析:第3题,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风向斜穿等压线,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故选B。第4题,此图中c表示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a,方向向右偏,因此为北半球;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对各纬度辐射不均;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故选C。5.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小海坨山半山腰常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右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A.暖干 B.暖湿C.冷干 D.冷湿A解析:图中位置的半山腰云主要是在小海坨山主峰和山脊的东南侧,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湿润气流,上部气团是冬季风的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干气团下沉增温,故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A正确,B、C、D错误。故选A。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地的箭头表示甲地空气运动及受力状况,各箭头分别表示: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地转偏向力摩擦力(2)该图分布在________(填“南”或“北”)半球,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画出图中乙地的风向。答案:略 (4)甲、乙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风向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乙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解析:第(1)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指向低压,A应该是水平气压梯度力;B与等压线斜交且指向低压,应该是风向;C与B(风向)垂直,是地转偏向力;D与B(风向)相反,是摩擦力。第(2)题,图中风向(B)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A)向左偏,说明风向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位于南半球。第(3)题,画图方法: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指向低压),然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所指的方向,根据偏转规律画出风向(南半球向左偏),风向应与等压线斜交。第(4)题,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状况判断风力大小,与甲地等压线分布相比,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课时作业(八)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基础练1.下图为一地理兴趣小组设计的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该实验最可能模拟的是( )A.水的三相变化 B.大气受热过程C.地球内部结构 D.热力环流原理D解析:热水上空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冰块上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水平气压高低和“上空”同一高度气压高低出现略微差异,香烟气流运动反映了密闭箱中的气流运动状况,模拟的是热力环流原理,D正确。该实验并不是为了模拟水的三相变化,A错误。也无法模拟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球内部结构,B、C错误。故选D。读“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2~3题。2.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A.图中四点,气压最高的是A点B.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C.近地面A处气温高于C处D.A处气温日较差大于C处3.下列四图中能够正确表示上图热力环流的是( )CD解析:第2题,观察图中信息可知,B处位于等压面以下,因此B处气压比等压面高,为高压,对应的近地面A处为低压,则判断A处受热,气流膨胀上升;D处与B处为同一平面,气压低于B处,因此气流下沉;因为C处气温较低,所以气压高,故A处气温高于C处,C正确;气压最高的是C处,A错误;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高空应是B处流向D处,B错误;A处和C处,由于A处气流上升,会形成云雨天气,云层较厚,气温日较差较小;而C处气流下沉,天气晴朗,云层较薄,气温日较差较大。因此日温差A处小于C处,D错误。故选C。第3题,根据上题结论,气压C点>A点>B点>D点,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C流向A,B流向D,A处气流上升,C处气流下沉,热力环流为:下图为夏季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附近沙漠气温日变化图。据此完成4~5题。4.风由绿洲吹向沙漠的时间段为( )A.00:00~03:00 B.03:00~06:00C.12:00~15:00 D.21:00~24:005.与沙漠和绿洲风向转换成因不同的是( )A.山谷风 B.湖陆风C.海陆风 D.台风CD解析:第4题,结合图可知,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6点到晚上21点,绿洲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沙漠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风从绿洲吹向沙漠。12:00~15:00符合题意,C正确。21点至次日6点左右,沙漠气温较低,气压较高;绿洲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风从沙漠吹向绿洲。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面冷热不均或者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沙漠和绿洲局地环流,6点到晚上21点,绿洲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沙漠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风从绿洲吹向沙漠。21点至次日6点左右相反,风从沙漠吹向绿洲,形成热力环流。山谷风、湖陆风和海陆风均是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A、B、C不符合题意,排除。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漩,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D符合题意。故选D。小明在地理课上学习了“热力环流”后,回家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学习所得。下图为小明制作的一张幻灯片演示稿。读图,完成6~7题。热力环流成因:地面冷热不均气压高低排序:乙>甲>丙>丁6.小明制作的幻灯片演示稿中有一处错误,它是( )A.等压面X B.等压面YC.热力环流成因 D.气压高低排序7.小明父母问甲地有可能出现在哪里,小明可回答的有( )A.城市的郊外 B.沙漠的绿洲C.白天的陆地 D.夜晚的山坡AC解析:第6题,观察演示稿可知,近地面甲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导致近地面形成低压;上空丙形成高压;而近地面乙遇冷,气流冷却下沉,近地面乙形成高压,上空丁由于气流下沉形成低压,因此气压丁低于丙。气压高低排序为乙>甲>丙>丁,D不符合题意;演示稿中上空等压面X显示丁>丙,故等压面展示错误,A符合题意;等压面Y显示乙>甲,B不符合题意;热力环流的成因是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运动,C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7题,根据题意,结合演示稿可知,近地面甲属于受热膨胀盛行上升气流,城市郊外与市中心相比,气温较低,应是冷却下沉,故A错误;沙漠中的绿洲一般气温白天低于沙漠,夜晚高于沙漠,故B错误;白天的陆地由于吸热快,海洋吸热慢,所以陆地受热上升,符合题意,故C正确;夜晚的山坡散热较快,因此气温较低,冷却下沉,故D错误。故选C。8.北方地区铺设地热或暖气放在低处的原因是( ) A.冷空气膨胀上升B.空气受热膨胀上升C.冷空气收缩下沉D.空气受热收缩下沉B解析:铺设地热或暖气放在低处,使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对流,使室内空气增温,B正确,A、C、D错误。故选B。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环流。下图示意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 (1)在图中绘出白天和夜晚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2)分析夏季大气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3)我国海南岛白天多雨,夜间多晴朗。运用海陆风形成的原理,分析这一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解析:第(1)题,白天,陆地增温快,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高空相反。夜晚,陆地降温快,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高空相反。绘制即可。第(2)题,滨海地区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所以对气温的调节可从白天和夜晚两个角度分析。白天,滨海地区吹海风,来自海洋的风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起降温作用;夜晚,滨海地区吹陆风,而夏季来自陆地的风相对温暖干燥(夏季陆地白天气温高,夜间虽然降温,气温相对温暖,不能说“寒冷”),对滨海地区起增温作用;综上分析可知,白天降温,夜间增温,所以在海陆风的共同作用下,滨海地区气温的日较差较小。第(3)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白天陆地增温快,盛行上升气流,含有水汽的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成雨。而夜间陆地降温快,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夜晚多晴朗天气。答案:(1)见下图。 (2)白天来自海洋的风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起降温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温暖干燥,对滨海地区起增温作用;在海陆风共同作用下,滨海地区气温的日较差较小。(3)白天海南岛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多阴雨;夜间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10.读北半球某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什么?答案:近地面大气密度大。(2)C、D两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bC(3)据图判断,此时,北半球为________季(节)。(4)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中A、B、C、D间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答案:如图中箭头所示。夏解析:第(1)题,等压面上气压处处相等。越接近地面大气密度越大,气压越高。故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b。第(2)题,C、D位于同一水平面上,C处等压面向上凸,D处等压面向下凹,故C、D两处气压较高的是C。第(3)题,同一纬度相比,海洋上的气压高于陆地,即海洋气温低于陆地,因此,是北半球的夏季。第(4)题,仅考虑热力因素,A、B、C、D的气压值排序由高到低应该是B>A>C>D,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提升练下图为某山区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地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较早。下图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2.下列关于图中时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 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 ③此时风向由B到A ④此时风向由A到BA.②④ B.①③C.②③ D.①④A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在晴朗的夜晚,大气保温效果差;夜晚,位于同一海拔高度的山坡比山谷上空的空气降温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升,在山谷上空会出现逆温现象,使山腰气温要高于山谷,B、C两图中气温随海拔上升而降低,不符合题意,排除;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D图中越往上气温越高是不可能的,A正确,D错误。故选A。第2题,根据山谷中的等压面形态,同一高度山谷中气压高于两侧山坡;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可知,白天同一高度的山坡比山谷中空气升温快,气压低,所以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①错误,②正确;此时吹谷风,风由A吹向B,③错误,④正确。故选A。下图为某滨海地区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该滨海地区吹海风的时段最可能是( )A.2~4时 B.6~8时C.12~14时 D.20~22时4.海陆间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的影响有( )A.增强太阳辐射B.加剧大气污染C.水汽输送多,减少年降水量D.调节气温,减小气温日较差CD解析:第3题,根据学过的知识可知,滨海地区吹海风,说明海洋气压比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高,说明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因此吹海风的时段最可能是12~14时;其他时段都是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陆地形成冷高压,吹陆风。故选C。第4题,海陆间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的影响有调节气温,减小气温日较差,D正确;不能增强太阳辐射,A错误;滨海地区风力可能加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并且清新的海风可以为城市输送清新凉爽的空气,减弱大气污染,B错误;水汽输送多,年降水量会增加,C错误。故选D。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如果我们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下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该生活小窍门运用的地理原理是( )A.水循环的原理 B.热力环流原理C.温室效应原理 D.热胀冷缩原理B6.蜡烛点燃过程中,其附近等温面与等压面分布状况,正确的是( )D解析:第5题,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燃蜡烛后,蜡烛加热大气,气温上升,蜡烛处气流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流下沉,可以减少切葱产生的气体的上升,B正确;与水循环、温室效应、热胀冷缩的原理无关,A、C、D错误。故选B。第6题,对流层大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点燃蜡烛后,蜡烛加热大气,气温上升,等温面上凸。蜡烛处气流上升,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D正确,A、B、C错误。故选D。鄂州市一垂钓爱好者发现,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该市郊外某大型水库边仍然清风阵阵,且夜晚和白天风向不同。下图为水库。据此完成7~8题。7.在大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该水库附近一天中风向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湖陆间的气压差异B.地形的影响C.高低纬间的热力差异D.湖陆热力性质差异D8.夏季的午夜时分,丁地附近近地面的等压面(图中的曲线)和风向(图中的箭头)为( )B解析:第7题,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湖泊升温慢,降温慢,陆地升温快,降温快,导致白天和夜晚湖陆之间温差较大,最终导致湖陆间热力环流的发生,水库附近一天中风向发生变化,D正确。湖陆间的气压差异是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导致的,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与地形无关,B错误。水库附近区域范围不大,纬度差异不大,C错误。故选D。第8题,夏季的午夜时分,湖泊降温慢,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近湖面为低压。陆地降温快,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为高压。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湖泊,A、C错误。同一水平面,陆地为高压,等压面上凸;湖泊为低压,等压面下凹,B正确,D错误。故选B。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北方地区冬季,开门时教室门口的同学常会感到腿部尤其冷,老师建议大家通过实验解释这一现象。图中短线示意教室开门时空气的流动路线。(1)在图中的短线上加绘箭头,表示教室开门时空气的运动方向。(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开门时教室门口的同学感到腿部尤其冷的原因。(3)为了验证上述结论,小明同学在门框上下分别粘贴纸条进行实验观察,但效果不佳。请帮他提出改进建议。解析:第(1)题,冬季,教室内温度高于教室外,热空气上升,开门时热空气从门框上部从教室内流向教室外,冷空气从门框下部由教室外流向教室内,如图所示:第(2)题,冬季,教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热空气上升,开门时热空气从门框上部由教室内流向教室外;教室外气温低,冷空气下沉,近地面为高压,冷空气从门框下部由教室外流向教室内,因此门口的同学腿部冷感明显。第(3)题,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冷热不均,冷热温差越大,实验效果越明显,可选择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教室;也可选择对风力更敏感的更轻薄的纸条或纱巾进行实验;冬季室外风力较大,也可选择静风环境,减少走动,以减少干扰。答案:(1)逆时针。图见解析。(2)采暖季节,教室内外冷热差异明显。教室外气温较低,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较高;教室内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较低。导致近地面教室外(高压区)的冷空气流向教室内(低压区),门口同学腿部冷感明显。(3)选择更轻薄的纸条(或纱巾)进行实验;选择教室内外温差大的教室或楼道宽阔的教室;选择静风环境,减少走动等。10.下图是某地近地面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点,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点。④⑤(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地,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3)A、B两地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地,天气晴朗的是________地。(4)在下面三幅图中用带有方向的箭头画出热力环流。B受热膨胀上升AA答案:解析:第(1)题,根据等压面的特点可知,①②③点的气压相等;根据垂直方向气压变化规律: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④点气压大于③点,气压最高;⑤点气压小于①点,气压最低。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得出,图中热力环流的方向是④→⑤→A→B→④,可知B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第(3)题,由第(2)分析可知,A、B两地气压较高的是A地;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可知,A地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天气晴朗。第(4)题,本题考查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注意不同地区形成的热力环流的成因差异。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区域认知:通过不同地点下垫面受热状况、等压面图,认识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综合思维:利用等压面图,综合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影响。人地协调观:通过城市热岛环流,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地理实践力: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预习点1 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1)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意义:大气中水汽和热量交换以及各种天气现象的实现途径。2.热力环流(1)概念: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填图:在上图中A、B、C三地的近地面与高空填注出高、低气压。(3)绘图:在上图中短线上添加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4)形成过程①B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区;高空空气聚积,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区。②A、C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区;两地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区。③水平运动:无论近地面还是高空,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均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气温低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气压高气温高 空气冷却收缩下沉 气压低提示:辨易误 气流并不一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提示:水平方向上的气流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垂直方向上可能从低压区流向高压区。微思考 我国南方有“稻草烧塔”祈求来年丰收的习俗。稻草燃烧过程中塔中心火势猛,静风条件下灰烬会落在火塔的外围。分析稻草燃烧过程中气流运动的原因。提示:地面冷热不均。微思考 如何比较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提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是相对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气压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预习点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形成过程 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总是与等压线斜交3.大气运动的意义(1)影响各地的水热状况,形成了各种复杂天气现象,也会导致气候变化。(2)影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提示:辨易误 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提示: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又影响风向。微思考 滨海地区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小?提示: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来,降低了陆地上的气温。1.判断正误。(1)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2)气流的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3)大气运动就是风。(×)(4)空气总是由低气压流向高气压。(×)(5)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山谷地区。(×)(6)白天的谷地盛行上升气流。(×)2.炎热的夏季,当人们走到大型商场门口的时候,却总能感觉到凉风习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风由商场内吹向商场外,是因为商场内温度高于商场外温度B.风由商场内吹向商场外,是因为商场内气压高于商场外气压C.风由商场外吹向商场内,是因为商场外温度高于商场内温度D.风由商场外吹向商场内,是因为商场外气压高于商场内气压解析:夏季,商场内因开空调使气温低于室外,在门口处会形成热力环流。商场内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商场外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故近地面风由商场内吹向商场外。故选B。答案:B 3.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A.白天出现海风B.夜间出现谷风C.城市热岛环流出现在白天D.海陆风可调节气候解析:白天出现海风,夜间出现山风,白天和夜晚都可出现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可调节气候。故选B。答案:B 研习 1 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1)同一水平面上,高气压值比低气压值高,如上图中B地近地面气压值高于A地近地面气压值。(2)在不同高度上,同一地点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如上图中A地近地面气压值高于高空气压值。2.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受城市风的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或下沉区域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严重的工厂布局在下沉区域以外。热力环流中等压面的判读技巧“高压上凸,低压下凹”:不管是在高空还是在近地面,均是高压区的等压面往高处凸,低压区的等压面往低处凹。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A.④和⑤ B.①和③C.①和④ D.③和⑤2.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气压低于乙地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C.甲地空气受热下降D.乙地易形成阴雨天气解析:第1题,根据气压变化的原理,在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读图可知,五个点中,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①与④在同一垂直方向上,①的海拔高,气压低于④。③与⑤在同一垂直方向上,⑤的海拔高,气压低于③。所以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P④>P①=P②=P③>P⑤。故选B。第2题,高空气压分布与近地面相反,在高空P④>P⑤,所以近地面气压甲大于乙,A项错误。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甲流向乙。在高空由乙地流向甲地。垂直方向上,甲地气流下沉,说明甲地气温较低,多为晴朗天气;乙地气流上升,说明乙地气温高,多阴雨天气。故选D。答案:1.B 2.D [解题思维]该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1)根据气压变化的原理,在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2)高空气压分布与近地面相反。先判断高空④⑤两处气压高低,进而确定甲、乙两地气压、气温状况,并根据气流垂直运动方向确定两地的天气状况。 下图为近地面与高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A、B为等压面。据此完成1~2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2.图中①②③④间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①→② B.④→③C.①→④ D.③→②解析:第1题,垂直方向上,海拔上升,气压降低,因此气压④>①,③>②;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出,低压区等压面向下凹,因此气压①>②,③>④。故四地气压值排序由高到低为③>④>①>②,故选C。第2题,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①②间气流运动为①→②,③④间气流运动为③→④,A正确,B错误。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①④间气流运动为④→①,②③间气流运动为②→③,C、D错误。故选A。答案:1.C 2.A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三点关系:1.温压关系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从高压吹向低压。3.等压面凹凸关系: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特别提示 (1)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研习 2 大气水平运动1.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特点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产生原因 高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 地球自转产生的促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离运动方向的力 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产生的阻力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指向风的右侧、南半球指向风的左侧 与风向相反作用 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促使风向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大小 由气压梯度决定(等压线疏则小,密则大)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2.近地面风和高空风在大气水平运动的过程中,因所受力不同,高空风与近地面风风向有很大差异。风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高空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1)风向判断的“三部曲”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第三步:定最终风向。①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30°~45°)。②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 (2)风速的判断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1~2题。1.图中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图中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1题,该图是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风由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斜交,根据图中风向情况,由高压吹向低压的只有③处的箭头。故选C。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处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故选C。答案:1.C 2.C [解题思维]根据图示气压高低可以判断该题考查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力大小的判断。(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斜交且向右偏。(2)等压线越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大。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A.a B.bC.c D.d解析:箭头a垂直于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和d共线,方向相反,为风向和摩擦力,c垂直于风向与摩擦力,为地转偏向力;又因为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之间的角度为锐角,则b为风向,则d为摩擦力。故选D。答案:D 风向的应用(1)判断气压的大小。顺着风向,气压值越来越小。(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3)判断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成一夹角(或斜交)→近地面;平行→高空。(4)判断高压和低压。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右后方,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左后方。———————————[教材活动点拨]———————————教材第49页读图提示:地面受热多,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周边地区气压低;地面受冷,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聚集,密度增大,与同一水平面周边地区相比,气压高。即在热力环流的影响下,近地面会形成热低压,冷高压。教材第51页思考提示:1.示意图如下:2.城市热岛效应使风在近地面由郊区吹向城市。城市建设时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教材第52页作业题提示:1.白露节气为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并继续南移。此时我国太阳高度角较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同时秋风使空气中的水汽减少,空气干燥,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间,空气中水汽含量少,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2.(1)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夜晚,海洋温度高于陆地。(2) (3)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3.下图为海陆风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此图表示的时间应该是( )A.白天 B.夜晚C.冬季 D.全天2.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高低顺序应该是( )A.A>B>C>D B.AC.D>C>A>B D.C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气环流方向判断,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推测陆地的气温较海洋高,为白天。故选A。第2题,气压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故C、D的气压较A、B低;同一水平面上,水平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A点气压高于B点,D点气压高于C点。故选D。答案:1.A 2.D 读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回答3~4题。3.图中箭头分别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字母依次是( )A.a、b、c、d B.a、b、d、cC.b、a、d、c D.c、b、a、d4.下列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它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B.地转偏向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C.此图位于北半球D.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共同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解析:第3题,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风向斜穿等压线,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故选B。第4题,此图中c表示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a,方向向右偏,因此为北半球;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对各纬度辐射不均;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故选C。答案:3.B 4.C 5.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小海坨山半山腰常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A.暖干 B.暖湿C.冷干 D.冷湿解析:图中位置的半山腰云主要是在小海坨山主峰和山脊的东南侧,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湿润气流,上部气团是冬季风的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干气团下沉增温,故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A正确,B、C、D错误。故选A。答案:A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地的箭头表示甲地空气运动及受力状况,各箭头分别表示: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2)该图分布在________(填“南”或“北”)半球,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画出图中乙地的风向。(4)甲、乙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指向低压,A应该是水平气压梯度力;B与等压线斜交且指向低压,应该是风向;C与B(风向)垂直,是地转偏向力;D与B(风向)相反,是摩擦力。第(2)题,图中风向(B)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A)向左偏,说明风向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位于南半球。第(3)题,画图方法: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指向低压),然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所指的方向,根据偏转规律画出风向(南半球向左偏),风向应与等压线斜交。第(4)题,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状况判断风力大小,与甲地等压线分布相比,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南 风向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 (3)略 (4)乙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课时作业(八)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基础练1.下图为一地理兴趣小组设计的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该实验最可能模拟的是( )A.水的三相变化 B.大气受热过程C.地球内部结构 D.热力环流原理解析:热水上空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冰块上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水平气压高低和“上空”同一高度气压高低出现略微差异,香烟气流运动反映了密闭箱中的气流运动状况,模拟的是热力环流原理,D正确。该实验并不是为了模拟水的三相变化,A错误。也无法模拟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球内部结构,B、C错误。故选D。答案:D 读“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2~3题。2.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A.图中四点,气压最高的是A点B.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C.近地面A处气温高于C处D.A处气温日较差大于C处3.下列四图中能够正确表示上图热力环流的是( )解析:第2题,观察图中信息可知,B处位于等压面以下,因此B处气压比等压面高,为高压,对应的近地面A处为低压,则判断A处受热,气流膨胀上升;D处与B处为同一平面,气压低于B处,因此气流下沉;因为C处气温较低,所以气压高,故A处气温高于C处,C正确;气压最高的是C处,A错误;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高空应是B处流向D处,B错误;A处和C处,由于A处气流上升,会形成云雨天气,云层较厚,气温日较差较小;而C处气流下沉,天气晴朗,云层较薄,气温日较差较大。因此日温差A处小于C处,D错误。故选C。第3题,根据上题结论,气压C点>A点>B点>D点,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C流向A,B流向D,A处气流上升,C处气流下沉,热力环流为:答案:2.C 3.D 下图为夏季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附近沙漠气温日变化图。据此完成4~5题。4.风由绿洲吹向沙漠的时间段为( )A.00:00~03:00 B.03:00~06:00C.12:00~15:00 D.21:00~24:005.与沙漠和绿洲风向转换成因不同的是( )A.山谷风 B.湖陆风C.海陆风 D.台风解析:第4题,结合图可知,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6点到晚上21点,绿洲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沙漠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风从绿洲吹向沙漠。12:00~15:00符合题意,C正确。21点至次日6点左右,沙漠气温较低,气压较高;绿洲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风从沙漠吹向绿洲。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面冷热不均或者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沙漠和绿洲局地环流,6点到晚上21点,绿洲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沙漠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风从绿洲吹向沙漠。21点至次日6点左右相反,风从沙漠吹向绿洲,形成热力环流。山谷风、湖陆风和海陆风均是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A、B、C不符合题意,排除。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漩,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D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4.C 5.D 小明在地理课上学习了“热力环流”后,回家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学习所得。下图为小明制作的一张幻灯片演示稿。读图,完成6~7题。热力环流成因:地面冷热不均气压高低排序:乙>甲>丙>丁6.小明制作的幻灯片演示稿中有一处错误,它是( )A.等压面X B.等压面YC.热力环流成因 D.气压高低排序7.小明父母问甲地有可能出现在哪里,小明可回答的有( )A.城市的郊外 B.沙漠的绿洲C.白天的陆地 D.夜晚的山坡解析:第6题,观察演示稿可知,近地面甲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导致近地面形成低压;上空丙形成高压;而近地面乙遇冷,气流冷却下沉,近地面乙形成高压,上空丁由于气流下沉形成低压,因此气压丁低于丙。气压高低排序为乙>甲>丙>丁,D不符合题意;演示稿中上空等压面X显示丁>丙,故等压面展示错误,A符合题意;等压面Y显示乙>甲,B不符合题意;热力环流的成因是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运动,C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7题,根据题意,结合演示稿可知,近地面甲属于受热膨胀盛行上升气流,城市郊外与市中心相比,气温较低,应是冷却下沉,故A错误;沙漠中的绿洲一般气温白天低于沙漠,夜晚高于沙漠,故B错误;白天的陆地由于吸热快,海洋吸热慢,所以陆地受热上升,符合题意,故C正确;夜晚的山坡散热较快,因此气温较低,冷却下沉,故D错误。故选C。答案:6.A 7.C 8.北方地区铺设地热或暖气放在低处的原因是( ) A.冷空气膨胀上升B.空气受热膨胀上升C.冷空气收缩下沉D.空气受热收缩下沉解析:铺设地热或暖气放在低处,使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对流,使室内空气增温,B正确,A、C、D错误。故选B。答案:B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环流。下图示意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 (1)在图中绘出白天和夜晚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2)分析夏季大气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3)我国海南岛白天多雨,夜间多晴朗。运用海陆风形成的原理,分析这一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解析:第(1)题,白天,陆地增温快,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高空相反。夜晚,陆地降温快,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高空相反。绘制即可。第(2)题,滨海地区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所以对气温的调节可从白天和夜晚两个角度分析。白天,滨海地区吹海风,来自海洋的风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起降温作用;夜晚,滨海地区吹陆风,而夏季来自陆地的风相对温暖干燥(夏季陆地白天气温高,夜间虽然降温,气温相对温暖,不能说“寒冷”),对滨海地区起增温作用;综上分析可知,白天降温,夜间增温,所以在海陆风的共同作用下,滨海地区气温的日较差较小。第(3)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白天陆地增温快,盛行上升气流,含有水汽的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成雨。而夜间陆地降温快,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夜晚多晴朗天气。答案:(1)见下图。 (2)白天来自海洋的风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起降温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温暖干燥,对滨海地区起增温作用;在海陆风共同作用下,滨海地区气温的日较差较小。(3)白天海南岛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多阴雨;夜间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10.读北半球某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什么?(2)C、D两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3)据图判断,此时,北半球为________季(节)。(4)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中A、B、C、D间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解析:第(1)题,等压面上气压处处相等。越接近地面大气密度越大,气压越高。故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b。第(2)题,C、D位于同一水平面上,C处等压面向上凸,D处等压面向下凹,故C、D两处气压较高的是C。第(3)题,同一纬度相比,海洋上的气压高于陆地,即海洋气温低于陆地,因此,是北半球的夏季。第(4)题,仅考虑热力因素,A、B、C、D的气压值排序由高到低应该是B>A>C>D,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答案:(1)b 近地面大气密度大。 (2)C (3)夏 (4)如图中箭头所示。提升练下图为某山区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地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较早。下图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2.下列关于图中时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 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 ③此时风向由B到A ④此时风向由A到BA.②④ B.①③C.②③ D.①④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在晴朗的夜晚,大气保温效果差;夜晚,位于同一海拔高度的山坡比山谷上空的空气降温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升,在山谷上空会出现逆温现象,使山腰气温要高于山谷,B、C两图中气温随海拔上升而降低,不符合题意,排除;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D图中越往上气温越高是不可能的,A正确,D错误。故选A。第2题,根据山谷中的等压面形态,同一高度山谷中气压高于两侧山坡;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可知,白天同一高度的山坡比山谷中空气升温快,气压低,所以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①错误,②正确;此时吹谷风,风由A吹向B,③错误,④正确。故选A。答案:1.A 2.A 下图为某滨海地区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该滨海地区吹海风的时段最可能是( )A.2~4时 B.6~8时C.12~14时 D.20~22时4.海陆间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的影响有( )A.增强太阳辐射B.加剧大气污染C.水汽输送多,减少年降水量D.调节气温,减小气温日较差解析:第3题,根据学过的知识可知,滨海地区吹海风,说明海洋气压比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高,说明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因此吹海风的时段最可能是12~14时;其他时段都是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陆地形成冷高压,吹陆风。故选C。第4题,海陆间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的影响有调节气温,减小气温日较差,D正确;不能增强太阳辐射,A错误;滨海地区风力可能加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并且清新的海风可以为城市输送清新凉爽的空气,减弱大气污染,B错误;水汽输送多,年降水量会增加,C错误。故选D。答案:3.C 4.D 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如果我们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下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该生活小窍门运用的地理原理是( )A.水循环的原理 B.热力环流原理C.温室效应原理 D.热胀冷缩原理6.蜡烛点燃过程中,其附近等温面与等压面分布状况,正确的是( )解析:第5题,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燃蜡烛后,蜡烛加热大气,气温上升,蜡烛处气流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流下沉,可以减少切葱产生的气体的上升,B正确;与水循环、温室效应、热胀冷缩的原理无关,A、C、D错误。故选B。第6题,对流层大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点燃蜡烛后,蜡烛加热大气,气温上升,等温面上凸。蜡烛处气流上升,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D正确,A、B、C错误。故选D。答案:5.B 6.D 鄂州市一垂钓爱好者发现,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该市郊外某大型水库边仍然清风阵阵,且夜晚和白天风向不同。下图为水库。据此完成7~8题。7.在大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该水库附近一天中风向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湖陆间的气压差异B.地形的影响C.高低纬间的热力差异D.湖陆热力性质差异8.夏季的午夜时分,丁地附近近地面的等压面(图中的曲线)和风向(图中的箭头)为( )解析:第7题,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湖泊升温慢,降温慢,陆地升温快,降温快,导致白天和夜晚湖陆之间温差较大,最终导致湖陆间热力环流的发生,水库附近一天中风向发生变化,D正确。湖陆间的气压差异是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导致的,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与地形无关,B错误。水库附近区域范围不大,纬度差异不大,C错误。故选D。第8题,夏季的午夜时分,湖泊降温慢,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近湖面为低压。陆地降温快,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为高压。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湖泊,A、C错误。同一水平面,陆地为高压,等压面上凸;湖泊为低压,等压面下凹,B正确,D错误。故选B。答案:7.D 8.B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北方地区冬季,开门时教室门口的同学常会感到腿部尤其冷,老师建议大家通过实验解释这一现象。图中短线示意教室开门时空气的流动路线。(1)在图中的短线上加绘箭头,表示教室开门时空气的运动方向。(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开门时教室门口的同学感到腿部尤其冷的原因。(3)为了验证上述结论,小明同学在门框上下分别粘贴纸条进行实验观察,但效果不佳。请帮他提出改进建议。解析:第(1)题,冬季,教室内温度高于教室外,热空气上升,开门时热空气从门框上部从教室内流向教室外,冷空气从门框下部由教室外流向教室内,如图所示:第(2)题,冬季,教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热空气上升,开门时热空气从门框上部由教室内流向教室外;教室外气温低,冷空气下沉,近地面为高压,冷空气从门框下部由教室外流向教室内,因此门口的同学腿部冷感明显。第(3)题,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冷热不均,冷热温差越大,实验效果越明显,可选择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教室;也可选择对风力更敏感的更轻薄的纸条或纱巾进行实验;冬季室外风力较大,也可选择静风环境,减少走动,以减少干扰。答案:(1)逆时针。图见解析。(2)采暖季节,教室内外冷热差异明显。教室外气温较低,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较高;教室内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较低。导致近地面教室外(高压区)的冷空气流向教室内(低压区),门口同学腿部冷感明显。(3)选择更轻薄的纸条(或纱巾)进行实验;选择教室内外温差大的教室或楼道宽阔的教室;选择静风环境,减少走动等。10.下图是某地近地面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点,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点。(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地,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________。(3)A、B两地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地,天气晴朗的是________地。(4)在下面三幅图中用带有方向的箭头画出热力环流。解析:第(1)题,根据等压面的特点可知,①②③点的气压相等;根据垂直方向气压变化规律: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④点气压大于③点,气压最高;⑤点气压小于①点,气压最低。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得出,图中热力环流的方向是④→⑤→A→B→④,可知B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第(3)题,由第(2)分析可知,A、B两地气压较高的是A地;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可知,A地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天气晴朗。第(4)题,本题考查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注意不同地区形成的热力环流的成因差异。答案:(1)④ ⑤ (2)B 受热膨胀上升 (3)A A (4)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3节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学案.doc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3节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