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5张PPT)第三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1课时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区域认知:能够通过区域分布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我国地质灾害严重的区域。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人地协调观: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课前精梳理 自学教材 梳理知识预习点1 自然灾害1.定义:主要由自然界____________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2.形成条件(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2)要有遭受损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分类:地震灾害、______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等。异常变化人员、财产、资源地质预习点2 地震灾害1.定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_________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2.成因:地质构造变动、____________、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类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3.地震带:____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4.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地震波火山喷发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5.危害: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交通、______中断和其他_________工程设施等破坏,甚至会引起______、爆炸、______、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和场地破坏等,造成____________和财产损失。通信生命线火灾瘟疫人畜伤亡微思考 为什么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提示: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所以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辨易误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提示: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微思考 分析:材料中两次地震灾害的损失差异和主要原因。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比较项目 唐山地震 汶川地震震级/里氏 7.8级 8.0级震源深度 12 km 14 km震中烈度 11度 11度死亡或失踪人数 24万多人 8.7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 30亿元左右 8 000多亿元提示: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少于唐山地震,说明人们防震减灾能力提高;汶川地震经济损失大于唐山地震,说明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密度增大。预习点3 滑坡灾害1.定义: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______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2.分布(1)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破碎,地势起伏______的地区。(2)山地丘陵和____________频繁的地区。(3)我国______、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重力较大工程建设云南3.危害(1)掩埋______,造成人畜伤亡。(2)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3)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____________。(4)破坏地表覆盖物等。房屋交通安全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提示:1.判断正误。(1)地震发生后一定会构成自然灾害。( )(2)引起自然界异常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3)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灾害。( )2.对人类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滑坡 B.火山喷发C.山崩 D.地震解析:地震是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地质灾害。故选D。D√×√3.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是( )A.世界上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B.滑坡、寒潮多发地带C.全部位于板块的分离型边界D.寒潮、火山喷发集中区解析: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是世界上地震最集中的地带,但其并不是全部位于分离型板块边界,也有部分位于聚合型板块边界。故选A。A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地震灾害1.地震的成因及分布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分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下图显示了某年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⑥位于哪条地震带上?答案:印度洋、亚欧、美洲板块。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5月8日04时06分在四川眉山市洪雅县(北纬29.72度,东经103.26度)发生里氏3.0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震中一样远的地方,地震烈度都相同B.地震发生时,地面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震级升高两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约两倍D.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D2.下列关于地震破坏程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震级越大,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②震源越深,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③震中距越大,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地震破坏程度越大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第1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故选D。第2题,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和地面建筑结构等。震源越浅,地震破坏程度越大;震中距越小,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故选C。C1.地震构造示意2.震级和烈度的比较项目 震级 烈度定义 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单位 级 度影响因素 与地震释放因素的能量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大小根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 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如下图所示:(2)发生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3)多发地区:一是山地丘陵区,二是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4)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滑坡体的位置高度及体积大小。2.泥石流(1)概念: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松软土壤的特殊洪流。(2)特征:一是突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3)发生条件:地势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3.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分布和特点4.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1)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2)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3)人类活动可诱导其发生;(4)破坏力极强 (1)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泥石流是松散物,体积小;(2)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5.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云南省东川小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铜矿。由于木炭是古代冶铜的主要燃料,流域内本来十分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长期的毁灭性破坏。到20世纪50年代,小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仅有3%,在大约2 000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内,发育有较大的泥石流沟107条,泥石流活动十分频繁,小江流域也因此被人戏称为“泥石流王国”。简析云南省东川小江流域成为“泥石流王国”的原因。答案:自然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松散物质多;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地势起伏大。人为原因:过度开矿导致山体破坏;破坏植被导致森林覆盖率低。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1~2题。1.图中灾害类型是( )A.干旱 B.崩塌C.滑坡 D.地面沉降C2.该类型灾害(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具有突发性解析:第1题,图中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下滑堵塞道路,应为滑坡。故选C。第2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地丘陵地区,A错误;降水会诱发或加剧滑坡灾害,我国夏秋季降水较多且集中,故滑坡多发生于我国夏秋季,B错误;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都会触发或加剧滑坡灾害,C错误;滑坡具有突发性,D正确。故选D。D图示法理解滑坡的形成过程甲为滑坡发生区的俯视图,乙为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教材第86页探索提示:我国东南地区自然灾害多,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少。北方以旱灾为主,南方以洪灾为主;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台风、风暴潮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病虫害在中南部居多,华北平原东部和北部也有广泛分布。—————[教材活动点拨]—————教材第87页思考提示:地震灾害是指由地质构造变动引起的强烈地面震动及伴生的地面开裂和变形,使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交通、通信中断及财产损失等;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教材第88页思考提示:1.世界上的地震带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岭地带以及东非大裂谷附近。2.我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课后提素养 深刻剖析 提升能力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影响最大的是地震。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规模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B.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省是地震的多发区C.我国地震灾害灾情东重西轻,与东、西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方面的差异有关D.地震是一种纯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C2.我国地震和灾情分布的特点分别是( )A.东多西少,东重西轻B.东少西多,东重西轻C.东多西少,东轻西重D.东少西多,东轻西重B解析:第1题,我国地震东部地区相对少一些,西部地区相对多一些,A错误;浙江、广东地震相对较少,B错误;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与东、西部人口、建筑物及城市等方面的差异有关,C正确;人类活动会诱发地震,D错误。故选C。第2题,我国地震的分布与灾情分布是不一致的。以105°E为界,东部地区地震相对少一些,但由于人口密度大,建筑物以及城市密集,灾情严重;西部地区由于人口稀少,虽然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灾情较轻。故选B。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回答3~4题。3.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干旱 B.寒潮C.沙尘暴 D.滑坡D4.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C.地势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D.植被破坏不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解析:第3题,图中有滑坡体和滑动面,所以该自然灾害最可能为滑坡。故选D。第4题,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也是造成滑坡的重要诱发性因素之一。风与该灾害形成的关系不大;该灾害我国南方比北方发育程度高。故选C。C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水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水—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解析:第(1)题,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较多,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因此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积累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型,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第(3)题,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答案:(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冰川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课时作业(十四)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北京时间2023年5月6日21时23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29.61°N, 102.03°E)发生里氏3.3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D.观测点到震源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C2.该次地震震源所处位置位于( )A.地壳 B.地幔C.地核 D.软流层解析:第1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距震中不同距离,烈度不同;从地表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8千米,位于大陆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A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完成3~4题。3.我国六大区域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4.六大区域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 )A.山地 B.丘陵C.平原 D.高原BC解析:第3题,图中纵坐标表示灾害点数,横坐标代表区域。直接读图即可看出,西南地区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的灾害点数最多。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4题,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多发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而平原地势低平,因此发生上述地质灾害少。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5.从全国看,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 )A.4~9月 B.10月至次年3月C.6~11月 D.12月至次年5月解析:从全国看,4~9月是我国多雨月份,也是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发生的月份。故选A。A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回答6~7题。6.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D7.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解析:第6题,岩石圈内部在各种内力作用下,能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地应力释放的结果是形成地震;在重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滑坡,地震也可能诱发滑坡灾害,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故选D。第7题,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故选D。D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里氏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解析:地震后岩石破碎,岩石松动、破裂,故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通过图中等高线可以看出,该区域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陡,并且从材料中可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而强降雨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使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提升练1.下列有关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荒无人烟的地区也会发生自然灾害B.人类活动不可能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C.自然灾害可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海洋灾害等D.自然灾害具有非周期性、单因性、群发性等特征C解析:自然事件发生在无人区,就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因而不能称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涉及多种因素,人类活动可能诱发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自然灾害具有周期性、多因性、群发性等特征。故选C。2.下列自然灾害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特征匹配正确的有( )①长江流域在20世纪发生了1936年、1954年和1998年三次全流域型特大洪水——周期性 ②我国的川、滇、黔交界地带常会发生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因性 ③2015年7月3日9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突发性 ④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都有可能遭受台风的侵袭——潜在性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D解析:我国的川、滇、黔交界地带常会发生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属于自然灾害的潜在性和复杂性;每年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都有可能遭受台风的侵袭属于周期性。20世纪发生了三次特大洪水,说明自然灾害具有周期性;地震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故选D。下表是某地区灾害发生前一段时间的雨量表,下图是灾害示意图。读图表,回答3~4题。时间(1972年) 雨量(mm)5月 654.56月 799.07月14日 1.07月15日 24.97月16日 205.97月17日 213.87月18日 232.63.判断发生在该地区灾害的名称是( )A.山崩 B.滑坡C.泥石流 D.岩层错动4.人类预防此灾害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①确定潜在的发生灾害的位置 ②切除山体下部 ③加强对山体的观察 ④锚固山体A.①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BA解析: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灾害发生前降雨量较大,尤其是7月16日至18日,三天总的降水量接近5月份一个月的降水量,是很明显的暴雨骤降。从图中可以看出,灾前坡面较陡,而灾后的坡面较平缓,灾后坡下的建筑物下部明显被掩埋,由此可以断定是该处山坡的整体性下滑导致的灾害,即滑坡。故选B。第4题,针对滑坡灾害,当地的人们要注意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及时观察,准确预警;保护好坡面植被,必要时可对岩体裂隙用水泥进行加固封堵,防止雨水渗入裂隙;针对可能发生滑坡灾害的山体,适当进行山体锚固,减小岩体下滑的几率;对山坡下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要尽快组织疏散,防止在灾害发生时巨大灾情的出现;切除山体下部不符合现实。故选A。北京时间2022年10月22日13时17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中国地震预警网通过预警终端、手机APP第三方平台等渠道,发送地震预警信息。右图为小明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截图。据此完成5~6题。5.此次泸定地震震源位于( )①软流层 ②上地幔 ③地壳 ④岩石圈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6.此次地震,小明所在地与泸定( )A.震级相同 B.烈度相同C.震感相同 D.震中距相同CA解析:第5题,结合材料可知,泸定县的震源深度12千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因此泸定地震震源应位于地壳,③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因此震源也位于岩石圈,④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该震源深度并没有到达上地幔,①②错误。故选C。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此小明所在地与泸定的震级相同,A正确;结合图片可知,小明所在地距离震中为179.4千米,泸定位于震中,因此震中距不同,烈度不同,震感也不相同,B、C、D错误。故选A。7.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发生强烈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区受到破坏的程度不同。这反映同一次地震( )A.震级不同,烈度不同B.震级相同,烈度不同C.震级相同,烈度相同D.震级不同,烈度相同解析:同一次地震,震级相同,烈度不同。故选B。B北京时间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千岛群岛(当地时间13时49分)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5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读“震中位置示意图”,完成8~9题。8.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A.岩石圈 B.软流层C.下地幔 D.内核9.本次地震破坏程度较大的原因是( )A.震级较高 B.震源较深C.震中距小 D.地震时间AA解析:第8题,图中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发生了7.5级地震,震源30千米,根据内部圈层的划分,此次地震震源最有可能位于岩石圈。故选A。第9题,由材料可知,本次地震震源较深、震中距较大、地震时间为当地时间13时49分,这些都使此次地震破坏程度较小;而震级较高,为里氏7.5级,是此次地震破坏程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0年1~4月,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下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材料二 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毁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材料三 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符合规范的房屋拆除。材料四 下表示意2010年智利、海地两次地震的对比情况。国家 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km) 首都距震中距离(km) 伤亡情况海地 2010年1月12日 里氏7.0级 10 16 约55万智利 2010年2月27日 里氏8.8级 60 320 近千人(1)判断材料一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地震带,填写下表。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 (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这些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环太平洋地震带①②③④⑤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⑥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解析:第(1)题,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太平洋的边缘,图中①②③④⑤都位于此带上;而⑥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第(2)题,材料中显示一系列地震的发生及其危害,可结合地震灾害的突发性等特点,分析回答自然灾害的特点。第(3)题,地震损失大小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建筑物抗震性能密切相关,材料三、四显示智利地震震源深度大,首都距震中更远,且房屋抗震性能优于海地,所以智利地震带来的损失较小。答案:(3)智利首都距震中的距离远于海地,智利地震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11.读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图甲)和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分布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震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地带。我国台湾省位于_____________带。(2)A所在的地震带处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之间。(3)近年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我国呈日益严重的趋势,除自然原因以外,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亚欧印度洋非洲人口众多,山区植被破坏严重,在山区进行的工程建设日趋增多12.萨尔瓦多是中美洲北部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萨尔瓦多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多火山,被称为“火山之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阿卡胡特拉港是其第一大港,也是中美洲重要港口之一。材料二 下图为中美洲局部地区简图。(1)萨尔瓦多多火山活动,分析其原因。(2)萨尔瓦多泥石流多发,分析其成因。解析:第(1)题,据该国位置可知,萨尔瓦多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幔物质易上升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因此该地多火山活动。第(2)题,一般在雨水充沛、地处山区且地势较高、土质较疏松、植被较差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夏半年气压带北移,萨尔瓦多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集中(且多热带风暴,降水集中);从图中的山脉分布可以看出,萨尔瓦多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岩石破碎,所以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答案:(1)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俯冲带上,多火山活动。(2)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夏半年受赤道低气带压控制,降水集中(多热带风暴,降水集中),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第三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1课时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区域认知:能够通过区域分布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我国地质灾害严重的区域。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人地协调观: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预习点1 自然灾害1.定义: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2.形成条件(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2)要有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分类: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等。预习点2 地震灾害1.定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2.成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类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3.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4.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5.危害: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破坏,甚至会引起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和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微思考 为什么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提示: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所以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辨易误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提示: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微思考 分析:材料中两次地震灾害的损失差异和主要原因。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比较项目 唐山地震 汶川地震震级/里氏 7.8级 8.0级震源深度 12 km 14 km震中烈度 11度 11度死亡或失踪人数 24万多人 8.7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 30亿元左右 8 000多亿元提示: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少于唐山地震,说明人们防震减灾能力提高;汶川地震经济损失大于唐山地震,说明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密度增大。预习点3 滑坡灾害1.定义: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2.分布(1)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2)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3)我国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3.危害(1)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2)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3)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4)破坏地表覆盖物等。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提示:1.判断正误。(1)地震发生后一定会构成自然灾害。(?)(2)引起自然界异常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3)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灾害。(√)2.对人类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滑坡 B.火山喷发C.山崩 D.地震解析:地震是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地质灾害。故选D。答案:D 3.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是( )A.世界上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B.滑坡、寒潮多发地带C.全部位于板块的分离型边界D.寒潮、火山喷发集中区解析: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是世界上地震最集中的地带,但其并不是全部位于分离型板块边界,也有部分位于聚合型板块边界。故选A。答案:A 研习1 地震灾害1.地震的成因及分布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分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下图显示了某年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⑥位于哪条地震带上?答案:印度洋、亚欧、美洲板块。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5月8日04时06分在四川眉山市洪雅县(北纬29.72度,东经103.26度)发生里氏3.0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震中一样远的地方,地震烈度都相同B.地震发生时,地面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震级升高两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约两倍D.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2.下列关于地震破坏程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震级越大,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②震源越深,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③震中距越大,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地震破坏程度越大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第1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故选D。第2题,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和地面建筑结构等。震源越浅,地震破坏程度越大;震中距越小,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故选C。答案:1.D 2.C 1.地震构造示意2.震级和烈度的比较项目 震级 烈度定义 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单位 级 度影响因素 与地震释放因素的能量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大小根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 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研习2 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如下图所示:(2)发生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3)多发地区:一是山地丘陵区,二是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4)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滑坡体的位置高度及体积大小。2.泥石流(1)概念: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松软土壤的特殊洪流。(2)特征:一是突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3)发生条件:地势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3.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分布和特点4.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1)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2)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3)人类活动可诱导其发生;(4)破坏力极强 (1)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泥石流是松散物,体积小;(2)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5.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云南省东川小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铜矿。由于木炭是古代冶铜的主要燃料,流域内本来十分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长期的毁灭性破坏。到20世纪50年代,小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仅有3%,在大约2 000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内,发育有较大的泥石流沟107条,泥石流活动十分频繁,小江流域也因此被人戏称为“泥石流王国”。简析云南省东川小江流域成为“泥石流王国”的原因。答案:自然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松散物质多;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地势起伏大。人为原因:过度开矿导致山体破坏;破坏植被导致森林覆盖率低。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1~2题。1.图中灾害类型是( )A.干旱 B.崩塌C.滑坡 D.地面沉降2.该类型灾害(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D.具有突发性解析:第1题,图中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下滑堵塞道路,应为滑坡。故选C。第2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地丘陵地区,A错误;降水会诱发或加剧滑坡灾害,我国夏秋季降水较多且集中,故滑坡多发生于我国夏秋季,B错误;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都会触发或加剧滑坡灾害,C错误;滑坡具有突发性,D正确。故选D。答案:1.C 2.D 图示法理解滑坡的形成过程甲为滑坡发生区的俯视图,乙为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教材活动点拨]———————————教材第86页探索提示:我国东南地区自然灾害多,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少。北方以旱灾为主,南方以洪灾为主;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台风、风暴潮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病虫害在中南部居多,华北平原东部和北部也有广泛分布。教材第87页思考提示:地震灾害是指由地质构造变动引起的强烈地面震动及伴生的地面开裂和变形,使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交通、通信中断及财产损失等;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教材第88页思考提示:1.世界上的地震带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岭地带以及东非大裂谷附近。2.我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影响最大的是地震。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规模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B.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省是地震的多发区C.我国地震灾害灾情东重西轻,与东、西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方面的差异有关D.地震是一种纯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2.我国地震和灾情分布的特点分别是( )A.东多西少,东重西轻B.东少西多,东重西轻C.东多西少,东轻西重D.东少西多,东轻西重解析:第1题,我国地震东部地区相对少一些,西部地区相对多一些,A错误;浙江、广东地震相对较少,B错误;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与东、西部人口、建筑物及城市等方面的差异有关,C正确;人类活动会诱发地震,D错误。故选C。第2题,我国地震的分布与灾情分布是不一致的。以105°E为界,东部地区地震相对少一些,但由于人口密度大,建筑物以及城市密集,灾情严重;西部地区由于人口稀少,虽然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灾情较轻。故选B。答案:1.C 2.B 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回答3~4题。3.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干旱 B.寒潮C.沙尘暴 D.滑坡4.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C.地势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D.植被破坏不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解析:第3题,图中有滑坡体和滑动面,所以该自然灾害最可能为滑坡。故选D。第4题,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也是造成滑坡的重要诱发性因素之一。风与该灾害形成的关系不大;该灾害我国南方比北方发育程度高。故选C。答案:3.D 4.C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水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水—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解析:第(1)题,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较多,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因此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积累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型,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第(3)题,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答案:(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冰川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课时作业(十四)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基础练北京时间2023年5月6日21时23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29.61°N,102.03°E)发生里氏3.3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D.观测点到震源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2.该次地震震源所处位置位于( )A.地壳 B.地幔C.地核 D.软流层解析:第1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距震中不同距离,烈度不同;从地表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8千米,位于大陆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答案:1.C 2.A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完成3~4题。3.我国六大区域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4.六大区域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 )A.山地 B.丘陵C.平原 D.高原解析:第3题,图中纵坐标表示灾害点数,横坐标代表区域。直接读图即可看出,西南地区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的灾害点数最多。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4题,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多发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而平原地势低平,因此发生上述地质灾害少。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答案:3.B 4.C 5.从全国看,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 )A.4~9月 B.10月至次年3月C.6~11月 D.12月至次年5月解析:从全国看,4~9月是我国多雨月份,也是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发生的月份。故选A。答案:A 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回答6~7题。6.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7.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解析:第6题,岩石圈内部在各种内力作用下,能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地应力释放的结果是形成地震;在重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滑坡,地震也可能诱发滑坡灾害,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故选D。第7题,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故选D。答案:6.D 7.D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里氏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解析:地震后岩石破碎,岩石松动、破裂,故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通过图中等高线可以看出,该区域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陡,并且从材料中可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而强降雨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使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提升练1.下列有关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荒无人烟的地区也会发生自然灾害B.人类活动不可能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C.自然灾害可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海洋灾害等D.自然灾害具有非周期性、单因性、群发性等特征解析:自然事件发生在无人区,就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因而不能称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涉及多种因素,人类活动可能诱发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自然灾害具有周期性、多因性、群发性等特征。故选C。答案:C 2.下列自然灾害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特征匹配正确的有( )①长江流域在20世纪发生了1936年、1954年和1998年三次全流域型特大洪水——周期性 ②我国的川、滇、黔交界地带常会发生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因性 ③2015年7月3日9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突发性 ④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都有可能遭受台风的侵袭——潜在性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解析:我国的川、滇、黔交界地带常会发生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属于自然灾害的潜在性和复杂性;每年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都有可能遭受台风的侵袭属于周期性。20世纪发生了三次特大洪水,说明自然灾害具有周期性;地震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故选D。答案:D 下表是某地区灾害发生前一段时间的雨量表,下图是灾害示意图。读图表,回答3~4题。时间(1972年) 雨量(mm)5月 654.56月 799.07月14日 1.07月15日 24.97月16日 205.97月17日 213.87月18日 232.63.判断发生在该地区灾害的名称是( )A.山崩 B.滑坡C.泥石流 D.岩层错动4.人类预防此灾害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①确定潜在的发生灾害的位置 ②切除山体下部 ③加强对山体的观察 ④锚固山体A.①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灾害发生前降雨量较大,尤其是7月16日至18日,三天总的降水量接近5月份一个月的降水量,是很明显的暴雨骤降。从图中可以看出,灾前坡面较陡,而灾后的坡面较平缓,灾后坡下的建筑物下部明显被掩埋,由此可以断定是该处山坡的整体性下滑导致的灾害,即滑坡。故选B。第4题,针对滑坡灾害,当地的人们要注意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及时观察,准确预警;保护好坡面植被,必要时可对岩体裂隙用水泥进行加固封堵,防止雨水渗入裂隙;针对可能发生滑坡灾害的山体,适当进行山体锚固,减小岩体下滑的几率;对山坡下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要尽快组织疏散,防止在灾害发生时巨大灾情的出现;切除山体下部不符合现实。故选A。答案:3.B 4.A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22日13时17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中国地震预警网通过预警终端、手机APP第三方平台等渠道,发送地震预警信息。下图为小明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截图。据此完成5~6题。5.此次泸定地震震源位于( )①软流层 ②上地幔 ③地壳 ④岩石圈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6.此次地震,小明所在地与泸定( )A.震级相同 B.烈度相同C.震感相同 D.震中距相同解析:第5题,结合材料可知,泸定县的震源深度12千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因此泸定地震震源应位于地壳,③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因此震源也位于岩石圈,④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该震源深度并没有到达上地幔,①②错误。故选C。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此小明所在地与泸定的震级相同,A正确;结合图片可知,小明所在地距离震中为179.4千米,泸定位于震中,因此震中距不同,烈度不同,震感也不相同,B、C、D错误。故选A。答案:5.C 6.A 7.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发生强烈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区受到破坏的程度不同。这反映同一次地震( )A.震级不同,烈度不同B.震级相同,烈度不同C.震级相同,烈度相同D.震级不同,烈度相同解析:同一次地震,震级相同,烈度不同。故选B。答案:B 北京时间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千岛群岛(当地时间13时49分)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5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读“震中位置示意图”,完成8~9题。8.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A.岩石圈 B.软流层C.下地幔 D.内核9.本次地震破坏程度较大的原因是( )A.震级较高 B.震源较深C.震中距小 D.地震时间解析:第8题,图中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发生了7.5级地震,震源30千米,根据内部圈层的划分,此次地震震源最有可能位于岩石圈。故选A。第9题,由材料可知,本次地震震源较深、震中距较大、地震时间为当地时间13时49分,这些都使此次地震破坏程度较小;而震级较高,为里氏7.5级,是此次地震破坏程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答案:8.A 9.A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0年1~4月,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下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材料二 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毁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材料三 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符合规范的房屋拆除。材料四 下表示意2010年智利、海地两次地震的对比情况。国家 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km) 首都距震中距离(km) 伤亡情况海地 2010年1月12日 里氏7.0级 10 16 约55万智利 2010年2月27日 里氏8.8级 60 320 近千人(1)判断材料一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地震带,填写下表。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这些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题,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太平洋的边缘,图中①②③④⑤都位于此带上;而⑥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第(2)题,材料中显示一系列地震的发生及其危害,可结合地震灾害的突发性等特点,分析回答自然灾害的特点。第(3)题,地震损失大小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建筑物抗震性能密切相关,材料三、四显示智利地震震源深度大,首都距震中更远,且房屋抗震性能优于海地,所以智利地震带来的损失较小。答案:(1)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环太平洋地震带 ①②③④⑤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⑥(2)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 (3)智利首都距震中的距离远于海地,智利地震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11.读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图甲)和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分布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震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大地带。我国台湾省位于____________带。(2)A所在的地震带处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之间。(3)近年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我国呈日益严重的趋势,除自然原因以外,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从图甲中可读出,地震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第(2)题,从图甲中可读出,A所在的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第(3)题,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山区植被破坏严重,在山区进行的工程建设日趋增多,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不断增加。答案:(1)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 (2)亚欧 印度洋 非洲 (3)人口众多,山区植被破坏严重,在山区进行的工程建设日趋增多12.萨尔瓦多是中美洲北部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萨尔瓦多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多火山,被称为“火山之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阿卡胡特拉港是其第一大港,也是中美洲重要港口之一。材料二 下图为中美洲局部地区简图。(1)萨尔瓦多多火山活动,分析其原因。(2)萨尔瓦多泥石流多发,分析其成因。解析:第(1)题,据该国位置可知,萨尔瓦多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幔物质易上升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因此该地多火山活动。第(2)题,一般在雨水充沛、地处山区且地势较高、土质较疏松、植被较差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夏半年气压带北移,萨尔瓦多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集中(且多热带风暴,降水集中);从图中的山脉分布可以看出,萨尔瓦多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岩石破碎,所以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答案:(1)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俯冲带上,多火山活动。(2)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夏半年受赤道低气带压控制,降水集中(多热带风暴,降水集中),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1节第1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学案.doc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1节第1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