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5张PPT)第三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区域认知:掌握主要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涝等)的防避措施。地理实践力:熟悉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紧急避险和疏散逃生的方式方法。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课前精梳理 自学教材 梳理知识预习点1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1.____________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2.灾害防御(1)_________防御措施: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等措施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与防灾____________、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监测工程性法律法规预习点2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1.救灾准备(1)救灾物资:救助灾害的____________。分为生活、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2)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决定了救灾物资的____________。2.灾中救援:灾害_________,相关救灾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抢修,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3.灾后恢复: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开展的____________和重建家园的活动。物质基础到达时间发生后恢复生产辨易误 对灾民的救援形式主要是政府无偿救助。提示:不正确。对灾民的救援形式主要有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预习点3 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1.地震灾害的避防:“____________”是我国防治地震灾害的基本方针,每个家庭都应做好预防地震的工作。预防为主微思考 在学校遇到地震,你应该怎么办?提示:如果正在教室上课,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如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电线杆、高悬物等危险物品。2.滑坡灾害的避防(1)沉着冷静,不要慌乱。向滑坡方向的______逃离,并尽快在周围寻找到安全地带。(2)当无法继续______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3)不要再闯入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找寻损失的财物。(4)滑坡发生后,在确认居住的房屋远离滑坡区域、完全安全时,才可进入屋内。两侧逃离3.旱灾的避防(1)扩大______作物的种植面积,旱后及时改种或补种。(2)选育抗旱作物,选择______的品种,避开干旱的危害。(3)采用措施减少土壤水分的______,起到防旱的作用。4.台风的避防(1)台风来临时,要采取相应的防御和______措施。(2)台风来袭,出门在外时应该尽快到住处。(3)强风过后不久,“台风眼”过境控制地区,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台风很快会再度到来。抗旱早熟蒸发躲避5.洪涝灾害的避防:防洪准备;洪水中的______;洪水中的互救。6.风暴潮的避防:关注天气和海浪预报信息;及时安全______;及时关闭海滨旅游项目;船舶在航行中及时联系岸上有关部门。7.虫害防治:农业防治、______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自救撤离人工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提示:1.判断正误:当地震来临时,下列避震措施哪些正确,哪些错误?①( ) ②( ) ③( ) ④( )×√×√2.判断正误:遇到洪水时,下列防避措施哪些正确,哪些错误?①( ) ②( ) ③( ) ④( )√√×√3.判断正误:防避泥石流,下列做法哪些正确,哪些错误?①( ) ②( ) ③( ) ④( )√√××4.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所示的建筑工程,主要是用来( )A.实施小流域开发B.蓄水—灌溉—防洪等C.拦沙—泄水—防治泥石流D.固坡—护山—防治山体滑坡(2)建设图示工程预防地质灾害,属于工程性防御的是( )A.改变地表环境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D.以上都不符合CB解析:第(1)题,图示为格栅坝,可以拦截沙石、泄水,预防泥石流灾害。故选C。第(2)题,格栅坝可以阻隔泥石流中的大块物质冲击村庄、交通线等。故选B。5.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据此回答(1)~(3)题。(1)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正确的自救方法是( )A.不停地大声呼救B.睡觉减少体力消耗C.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D.挖地道逃生C(2)地震来临后,下列逃生措施不恰当的是( )C(3)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A.抱紧电杆B.尽量逃向地势较高的山丘或高坡C.躲在巨石之下D.水性好的人可在洪水汹涌时逃生B解析:第(1)题,不停地大声呼救,消耗体力;睡觉容易错过获救时机;被压埋在废墟下,挖地道耗费体力。最好想办法自救或求救,如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故选C。第(2)题,A图表示在户外应离开桥梁,到陆地上蹲下或趴下,做法恰当;B图表示躲在床下或旁边,做法恰当;C图表示跳窗逃生,如果楼层高,会摔伤或被玻璃划伤,该做法不恰当;D图表示跑到户外开阔地,做法恰当。故选C。第(3)题,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洪水时,应往高处逃避。故选B。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防灾减灾手段1.防灾减灾措施体系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1)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改变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防洪抗旱加固房屋建筑,增强抗震性能(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3.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非工程性防御。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工程”。(2)联系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我国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经济工程,是国家的一项重点建设项目。下图示意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区域范围图。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生态意义有哪些?答案:提高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防治沙尘、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和生产生活条件等。自然灾害的防御就是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造成的危害。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属于非工程性防御工作的是( )A.研制、发射地球资源卫星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控B.退耕还林及打坝筑堤C.三峡水利枢纽工程D.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D2.下列防护林工程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的是(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B.沿海防护林体系C.平原防护林体系D.“三北”防护林体系解析:第1题,完善法律法规与灾害管理体系,进行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故选D。第2题,沿海防护林体系主要是防台风、风暴潮;平原防护林体系是保护农田;“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危害。故选A。A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救援与救助 主要内容 手段或形式救灾准备 灾前减少灾害损失的防避措施 准备好救灾物资,确定储备地点灾中救援 对灾民进行的救护和救济措施 从指挥运筹到队伍组织,从抢救到医疗,从生活到治安,从物资供应到维护生命线工程的严密系统灾后恢复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活动 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特别提示判断一个国家灾前准备是否到位的标准(1)物资储备基地的选择是否符合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全国主要灾区的要求。(2)救灾物资数量是否充足,种类是否因不同的灾种、时间而准备不同。(3)救灾人员是否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进行抢险、救灾。救灾物品是否及时运到灾区并发放到灾民手中。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1.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1)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所示:2.应对滑坡、泥石流的正确方法(1)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2)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3)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3.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1)防洪准备(2)洪水中的自救(3)洪水中的互救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8年5月以来,我国南方的广西、湖南、福建等多个省区遭受风雹、洪涝灾害。5月8日凌晨起,广西桂林市阳朔县、荔浦市普降暴雨,自治区民政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本次洪涝灾害已致该区30余万人受灾。(1)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防洪准备包括哪些方面?(2)遭遇突发性洪水,应怎样逃生?(3)遇到溺水者,应如何将溺水者救上岸?答案:(1)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防洪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汛期天气预报;二是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三是准备逃生物资。(2)遭遇突发性洪水,应尽量逃往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物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3)可以向溺水者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或者划船、游泳去救人。地震是一种灾难性的灾害,它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因而了解有关避震知识、学习自救和互救方法尤为重要。据此完成1~2题。1.地震发生时,保证安全的关键点有( )①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②远离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坡、河岸边 ③主震停止后,利用余震间隙迅速撤离 ④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做出敏捷反应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在地震发生时,下列逃生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躲在床下 B.躲在桌下C.远离电线 D.跳楼逃生DD解析:第1题,地震发生时保证安全的关键点:一要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二要远离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坡、河岸边;三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做出敏捷反应。故选D。第2题,地震发生时,在家中应躲在床下,在学校应躲在桌下,在室外要远离电线等,跳楼逃生很可能会增加伤亡。故选D。1.台风的避防措施时间段 避防措施台风来临前 收听天气预报,还应当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台风来临时 在岸上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时间段 避防措施台风来临时 在海上 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不能及时靠岸 “停” 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绕” 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的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穿” 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时间段 避防措施台风来袭时 外出的人 应该尽快回家待在室内的人 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窗户碎片伤害强风过后不久 “台风眼”过境控制的地区,天空变得晴朗,风也暂时停止,此时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因为台风很快会再度来临2.旱灾的避防措施(1)技术措施:人工增雨;循环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污水资源化。(2)工程措施: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3)生物措施:农林牧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选择耐旱作物,选育耐旱品种;改进耕作制度。(4)管理措施:重视灾情预报;优化农业布局。教材第99页探索提示:1.桩林坝的主要作用是拦排结合,减缓泥石流的冲力。2.由图可知,本项工程在防灾、减灾和避灾中突出的环节是防灾、减灾。教材第100页思考提示:常见的自然灾害来自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可以从气象、地震、地质、水文、海洋、病虫害等方面对常见的自然灾害进行监测。—————[教材活动点拨]—————教材第102页思考提示:分布范围广,覆盖面广,建于区域中心城市,能够保证发生灾害时以最快速度提供救助且充足供应。教材第108页思考提示:1.我国的气象服务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作用:提前预测气象灾害;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增强气象灾害的预警处理能力等。2.气象信息员需要做的工作: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收集气象灾害信息并上报当地气象局;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维护和管理区域内气象探测设施和设备。教材第109页作业题提示:1.略。2.造成菲律宾莱特岛灭顶之灾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连续两周的暴雨,雨水浸满岩石的裂隙,造成岩土松动和不稳定;人为原因是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植被减少,加剧水土流失。减轻此次灾害的措施:暴雨过后应该再多等待一些时间返回家园;时刻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提醒村民提高警惕;泥石流发生时朝着泥石流来袭路径的两侧快速跑;大力植树造林,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在沟谷地区建造桩林坝;在灾害发生后,要及时救护和救援。3.对于案例中突发的地震灾害采取的避防措施,由于是地震多发区,所以要提前准备应急包;注意观察地震前兆进行预报或预警;地震灾害发生时,根据所在位置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避防;灾害发生后,被埋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求救、自救或等待救援。对于渐发性的旱灾采取的避防措施:掌握气候规律,抓住有利时机,蓄水防旱;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以增加水库蓄水和缓解旱情;退耕还林,涵养水源;兴修水利,合理灌溉;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改进生产技术,选育和种植耐旱品种,深耕覆盖,在易旱区推行旱作农业;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课后提素养 深刻剖析 提升能力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地震,震后三天,救援人员在废墟中救出几位幸存者。据此回答1~2题。1.被埋三天后能够生还的关键是有正确的自救措施。下列关于地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B2.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后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解析:第1题,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故选B。第2题,灾后互救应先救近,后救远;先救医务人员、青壮年;先救“生”,后救“人”;抢救时也要注意保护支撑物。故选C。C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 B.台风C.滑坡 D.泥石流4.遇到该桩林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A.抓住漂浮物漂浮B.就地寻找掩体躲藏C.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D.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DD解析:第3题,根据“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可知,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在沟谷,而台风、滑坡不一定发生在沟谷中,B、C错误;根据图中桩林坝的构成形态可知,无法防御洪涝灾害,A错误;该工程位于沟谷中,图示沟谷植被覆盖率低,含有大量松散沉积物,易发生泥石流,这些松散物质经过桩林坝后被拦截下来,所以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D正确。故选D。第4题,泥石流发生时,洪流内包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等,且突发性强,速度快,危害大,所以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而不是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也不能就地寻找掩体躲藏(该措施多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D正确,B、C错误;抓住漂浮物漂浮应是洪灾发生时不得已采取的逃生措施,A错误。故选D。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洪水中的救助,主要在洪水发生过程中进行,并以自救为主B.做人工呼吸时,应拉直喉管C.洪水一般与其他地质灾害有关联性D.大雾和沙尘暴会使大气能见度下降,但不影响人们的健康解析:洪水中的救助互救更重要,A错误;洪水一般与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有关联性,与地质灾害关联性不大,C错误;大雾和沙尘暴会使大气能见度下降,且含有大量的微小尘粒,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D错误。故选B。B6.自救和互救是大地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地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据统计,唐山大地震中,被埋压人数约有57万,通过自救和互救,脱险人数达45万。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人员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读图,说明地震后被压埋时应如何进行自救?(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仔细观察图示,按图中提示并结合震后自救的正确方法作答即可。注意保护支撑物听到有人,尽量呼喊、敲击求救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保存体力,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课时作业(十六)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基础练某地遭遇暴雨导致部分道路被淹,无法通行,小李一家被困。通过查找资料,小李发现附近5千米范围内有四个应急避难场所,下图为“小李所在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以下哪个标识代表小李所查找的应急避难场所( )B2.以路程最短为原则,小李一家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 )A.市民广场 B.第一中学C.奥体中心 D.森林公园C解析:第1题,A是应急厕所标志,B是应急逃生场所标志,C是应急逃生通道标志,D是停车场标志。故选B。第2题,根据示意图可知,小李一家以路程最短为原则,再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最近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奥体中心,C正确;小李一家如果去市民广场应急避难场所,路程远且经过积水地区,A错误;如果去第一中学应急避难场所,路程最近但路上有积水区,B错误;如果去森林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路程远,D错误。故选C。点睛 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紧急时避难,闲时利用应急逃生模拟平台宣传应急逃生知识。让应急避难场所一处多用,提升市民防灾应急意识。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分布在城郊区,一旦发生地震及其他灾害,市民可疏散到附近的紧急避难场所避险。下图为应急避难场所标志。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A.鼠害 B.洪涝C.旱灾 D.寒潮4.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加强防震、避灾教育 ②调整产业布局 ③降低人口密度(人口外迁) ④合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⑤组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BD解析:第3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地震对建筑物等基础设施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四个选项中只有洪涝符合条件。故选B。第4题,调整产业布局不会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大城市人口外迁不符合实际,不属于主要防灾减灾措施。故选D。读我国西南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图,回答5~6 题。5.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山地坡向 B.断层发育C.海拔 D.地势起伏6.减轻该地区滑坡灾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加固坡面 B.迁出人口C.禁止采矿 D.平整土地BA解析:第5题,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当地地形、地质条件、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有关,图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位于断层线上,B正确。故选B。第6题,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有工程性措施、生物措施等,加固坡面为减轻该地区滑坡灾害可采取的有效工程性措施。故选A。过去我国“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的现象经常发生,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常见。据此回答7~8题。7.农村地区“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①余震次数较多 ②防震意识较差 ③建筑质量较差 ④人口较为密集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B8.当地震来临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B解析:第7题,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人口相对稀疏,但是建筑物牢固度较差,人们防震意识较差,导致地震灾情较重。故选B。第8题,地震发生时不要惊慌,如果在室内,要尽量躲在桌、柜等坚固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如果在户外要远离大树、高楼、高压线等物体;逃生时千万不要选择乘坐电梯。故选B。火灾是森林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自2019年9月以来,澳大利亚东部森林大火持续肆虐,是当地史上最严重的火灾。图1为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11月7日拍摄的山火烟雾扩散及周边区域的照片。图2为“澳大利亚不同地区最容易发生火灾季节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图1图29.图1所示区域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是( )A.春 B.夏C.秋 D.冬10.11月7日,防止悉尼附近地区森林大火蔓延的最佳做法是( )A.疏散着火点西南方向的居民B.优先发布抢救野生动物预警C.及时实施当地的西水东调D.清伐着火点东侧的地表BD解析:第9题,由图1可知,图示区域发生火灾位置在大分水岭东侧,澳大利亚东南部,结合图2可知,图示区域附近火灾多发生在夏季,夏季气温高,持续高温,加之降水少,容易发生火灾。故选B。第10题,读图1可知,图示区域烟雾飘向东北方向,在风力作用下,火势向东北方向蔓延,所以应疏散着火点东北侧居民,清伐着火点东侧的地表,A错误,D正确;发布抢救野生动物预警不是优先措施,B错误;大分水岭东侧水资源丰富,西侧降水少,不适宜实施西水东调,且实施调水工程需要较长时间,C错误。故选D。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蓄洪区是指利用低洼地区分蓄超过河道安全泄量的超额洪水的地区,可以减小洪水对河道两岸堤防的压力。下图为长江某河段及其蓄洪区分布图。简述治理该河段洪涝灾害应采取的措施。解析:治理措施从河道改造、加固堤坝和疏通河道等角度综合分析。答案: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加固堤坝,疏通河道。提升练应急避难中心是在灾害发生时,为大量人口提供暂时避难与救灾的场所,它的建设要考虑人口分布、容纳性、可达性、安全性等因素。读深圳市14个避难中心分布图(图a)和2015年各区人口密度和人口增速图(图b),回答1~2 题。1.莲花山公园被评价为较不适宜的避难中心,最可能的因素是( )A.周边人口密度小 B.公园地势低洼C.交通通达度差 D.离危险品仓库近2.从人口角度考虑,需增设应急避难场所的是( )A.南山区 B.福田区C.罗湖区 D.盐田区DB解析:第1题,莲花山公园位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交通通达度好,莲花山地势相对较高,A、B、C错误;离危险品仓库近,安全性差是最可能的因素。故选D。第2题,用区域人口密度除以应急避难场所,可得该区域1个应急避难场所对应的人口密度,所得人口密度越大,说明当地应急避难场所越稀缺,越需要增设应急避难场所。计算可知,福田区最需要增设。故选B。下图是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第3题。3.a、b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A.冲锋舟 B.食品C.矿泉水 D.棉衣解析:由图中经纬度可推知,a、b均在长江中游地区,这里多发生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冲锋舟。故选A。A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抗洪救灾。据此回答4~5题。4.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有( )①支流多 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③流域内落差小 ④气候异常 ⑤湖泊淤积 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 ⑦下游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弱A.②④⑤⑥⑦ B.①③⑤⑥⑦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⑦B5.下列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A.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联系的水道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排泄洪水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和整治入海入江水道D解析:第4题,淮河支流众多,来水量大,①正确;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南侧支流比北侧先进入汛期,②错误;流经地势第三级阶梯,流域内落差小,排水不畅,③正确;由于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河流含沙量大,造成湖泊淤积,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且地势低平,导致河道淤塞,泄洪不畅,⑤⑦正确;淮河流域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加剧旱涝灾害,与气候异常无关,④错误,⑥正确。故选B。第5题,淮河治理的措施主要是: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以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蓄洪工程调蓄洪水;下游开挖、扩大泄洪通道,故D正确。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主要是针对我国长江流域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减小采取的恢复湖泊生态的对策,不是淮河流域的治理措施,故A错误;洪泽湖能够调蓄洪峰,降低涝灾发生,所以应定时清淤而不是截断联系水道,故B错误;京杭运河并未和淮河连通,无法利用京杭运河泄洪,故C错误。故选D。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区域认知:掌握主要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涝等)的防避措施。地理实践力:熟悉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紧急避险和疏散逃生的方式方法。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预习点1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1.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2.灾害防御(1)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等措施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预习点2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1.救灾准备(1)救灾物资:救助灾害的物质基础。分为生活、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2)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决定了救灾物资的到达时间。2.灾中救援: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抢修,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3.灾后恢复: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开展的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活动。辨易误 对灾民的救援形式主要是政府无偿救助。提示:不正确。对灾民的救援形式主要有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预习点3 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1.地震灾害的避防:“预防为主”是我国防治地震灾害的基本方针,每个家庭都应做好预防地震的工作。微思考 在学校遇到地震,你应该怎么办?提示:如果正在教室上课,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如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电线杆、高悬物等危险物品。2.滑坡灾害的避防(1)沉着冷静,不要慌乱。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并尽快在周围寻找到安全地带。(2)当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3)不要再闯入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找寻损失的财物。(4)滑坡发生后,在确认居住的房屋远离滑坡区域、完全安全时,才可进入屋内。3.旱灾的避防(1)扩大抗旱作物的种植面积,旱后及时改种或补种。(2)选育抗旱作物,选择早熟的品种,避开干旱的危害。(3)采用措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防旱的作用。4.台风的避防(1)台风来临时,要采取相应的防御和躲避措施。(2)台风来袭,出门在外时应该尽快到住处。(3)强风过后不久,“台风眼”过境控制地区,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台风很快会再度到来。5.洪涝灾害的避防:防洪准备;洪水中的自救;洪水中的互救。6.风暴潮的避防:关注天气和海浪预报信息;及时安全撤离;及时关闭海滨旅游项目;船舶在航行中及时联系岸上有关部门。7.虫害防治: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提示:1.判断正误:当地震来临时,下列避震措施哪些正确,哪些错误?①(×) ②(√) ③(×) ④(√)2.判断正误:遇到洪水时,下列防避措施哪些正确,哪些错误?①(√) ②(√) ③(×) ④(√)3.判断正误:防避泥石流,下列做法哪些正确,哪些错误?①(√) ②(√)③(×) ④(×)4.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所示的建筑工程,主要是用来( )A.实施小流域开发B.蓄水—灌溉—防洪等C.拦沙—泄水—防治泥石流D.固坡—护山—防治山体滑坡(2)建设图示工程预防地质灾害,属于工程性防御的是( )A.改变地表环境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D.以上都不符合解析:第(1)题,图示为格栅坝,可以拦截沙石、泄水,预防泥石流灾害。故选C。第(2)题,格栅坝可以阻隔泥石流中的大块物质冲击村庄、交通线等。故选B。答案:(1)C (2)B5.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据此回答(1)~(3)题。(1)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正确的自救方法是( )A.不停地大声呼救B.睡觉减少体力消耗C.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D.挖地道逃生(2)地震来临后,下列逃生措施不恰当的是( )(3)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A.抱紧电杆B.尽量逃向地势较高的山丘或高坡C.躲在巨石之下D.水性好的人可在洪水汹涌时逃生解析:第(1)题,不停地大声呼救,消耗体力;睡觉容易错过获救时机;被压埋在废墟下,挖地道耗费体力。最好想办法自救或求救,如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故选C。第(2)题,A图表示在户外应离开桥梁,到陆地上蹲下或趴下,做法恰当;B图表示躲在床下或旁边,做法恰当;C图表示跳窗逃生,如果楼层高,会摔伤或被玻璃划伤,该做法不恰当;D图表示跑到户外开阔地,做法恰当。故选C。第(3)题,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洪水时,应往高处逃避。故选B。答案:(1)C (2)C (3)B 研习1 防灾减灾手段1.防灾减灾措施体系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1)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改变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防洪抗旱加固房屋建筑,增强抗震性能(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3.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非工程性防御。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工程”。(2)联系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我国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经济工程,是国家的一项重点建设项目。下图示意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区域范围图。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生态意义有哪些?答案:提高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防治沙尘、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和生产生活条件等。自然灾害的防御就是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造成的危害。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属于非工程性防御工作的是( )A.研制、发射地球资源卫星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控B.退耕还林及打坝筑堤C.三峡水利枢纽工程D.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2.下列防护林工程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的是(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B.沿海防护林体系C.平原防护林体系D.“三北”防护林体系解析:第1题,完善法律法规与灾害管理体系,进行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故选D。第2题,沿海防护林体系主要是防台风、风暴潮;平原防护林体系是保护农田;“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危害。故选A。答案:1.D 2.A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救援与救助 主要内容 手段或形式救灾准备 灾前减少灾害损失的防避措施 准备好救灾物资,确定储备地点灾中救援 对灾民进行的救护和救济措施 从指挥运筹到队伍组织,从抢救到医疗,从生活到治安,从物资供应到维护生命线工程的严密系统灾后恢复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活动 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特别提示判断一个国家灾前准备是否到位的标准(1)物资储备基地的选择是否符合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全国主要灾区的要求。(2)救灾物资数量是否充足,种类是否因不同的灾种、时间而准备不同。(3)救灾人员是否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进行抢险、救灾。救灾物品是否及时运到灾区并发放到灾民手中。研习2 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1.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1)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所示:2.应对滑坡、泥石流的正确方法(1)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2)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3)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3.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1)防洪准备(2)洪水中的自救(3)洪水中的互救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8年5月以来,我国南方的广西、湖南、福建等多个省区遭受风雹、洪涝灾害。5月8日凌晨起,广西桂林市阳朔县、荔浦市普降暴雨,自治区民政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本次洪涝灾害已致该区30余万人受灾。(1)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防洪准备包括哪些方面?(2)遭遇突发性洪水,应怎样逃生?(3)遇到溺水者,应如何将溺水者救上岸?答案:(1)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防洪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汛期天气预报;二是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三是准备逃生物资。(2)遭遇突发性洪水,应尽量逃往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物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3)可以向溺水者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或者划船、游泳去救人。地震是一种灾难性的灾害,它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因而了解有关避震知识、学习自救和互救方法尤为重要。据此完成1~2题。1.地震发生时,保证安全的关键点有( )①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②远离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坡、河岸边 ③主震停止后,利用余震间隙迅速撤离 ④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做出敏捷反应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在地震发生时,下列逃生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躲在床下 B.躲在桌下C.远离电线 D.跳楼逃生解析:第1题,地震发生时保证安全的关键点:一要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二要远离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坡、河岸边;三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做出敏捷反应。故选D。第2题,地震发生时,在家中应躲在床下,在学校应躲在桌下,在室外要远离电线等,跳楼逃生很可能会增加伤亡。故选D。答案:1.D 2.D1.台风的避防措施时间段 避防措施台风来临前 收听天气预报,还应当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台风来临时 在岸上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在海上 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不能及时靠岸 “停” 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绕” 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的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穿” 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台风来袭时 外出的人 应该尽快回家待在室内的人 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窗户碎片伤害强风过后不久 “台风眼”过境控制的地区,天空变得晴朗,风也暂时停止,此时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因为台风很快会再度来临2.旱灾的避防措施(1)技术措施:人工增雨;循环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污水资源化。(2)工程措施: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3)生物措施:农林牧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选择耐旱作物,选育耐旱品种;改进耕作制度。(4)管理措施:重视灾情预报;优化农业布局。———————————[教材活动点拨]———————————教材第99页探索提示:1.桩林坝的主要作用是拦排结合,减缓泥石流的冲力。2.由图可知,本项工程在防灾、减灾和避灾中突出的环节是防灾、减灾。教材第100页思考提示:常见的自然灾害来自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可以从气象、地震、地质、水文、海洋、病虫害等方面对常见的自然灾害进行监测。教材第102页思考提示:分布范围广,覆盖面广,建于区域中心城市,能够保证发生灾害时以最快速度提供救助且充足供应。教材第108页思考提示:1.我国的气象服务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作用:提前预测气象灾害;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增强气象灾害的预警处理能力等。2.气象信息员需要做的工作: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收集气象灾害信息并上报当地气象局;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维护和管理区域内气象探测设施和设备。教材第109页作业题提示:1.略。2.造成菲律宾莱特岛灭顶之灾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连续两周的暴雨,雨水浸满岩石的裂隙,造成岩土松动和不稳定;人为原因是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植被减少,加剧水土流失。减轻此次灾害的措施:暴雨过后应该再多等待一些时间返回家园;时刻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提醒村民提高警惕;泥石流发生时朝着泥石流来袭路径的两侧快速跑;大力植树造林,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在沟谷地区建造桩林坝;在灾害发生后,要及时救护和救援。3.对于案例中突发的地震灾害采取的避防措施,由于是地震多发区,所以要提前准备应急包;注意观察地震前兆进行预报或预警;地震灾害发生时,根据所在位置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避防;灾害发生后,被埋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求救、自救或等待救援。对于渐发性的旱灾采取的避防措施:掌握气候规律,抓住有利时机,蓄水防旱;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以增加水库蓄水和缓解旱情;退耕还林,涵养水源;兴修水利,合理灌溉;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改进生产技术,选育和种植耐旱品种,深耕覆盖,在易旱区推行旱作农业;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地震,震后三天,救援人员在废墟中救出几位幸存者。据此回答1~2题。1.被埋三天后能够生还的关键是有正确的自救措施。下列关于地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2.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后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解析:第1题,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故选B。第2题,灾后互救应先救近,后救远;先救医务人员、青壮年;先救“生”,后救“人”;抢救时也要注意保护支撑物。故选C。答案:1.B 2.C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 B.台风C.滑坡 D.泥石流4.遇到该桩林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A.抓住漂浮物漂浮B.就地寻找掩体躲藏C.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D.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解析:第3题,根据“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可知,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在沟谷,而台风、滑坡不一定发生在沟谷中,B、C错误;根据图中桩林坝的构成形态可知,无法防御洪涝灾害,A错误;该工程位于沟谷中,图示沟谷植被覆盖率低,含有大量松散沉积物,易发生泥石流,这些松散物质经过桩林坝后被拦截下来,所以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D正确。故选D。第4题,泥石流发生时,洪流内包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等,且突发性强,速度快,危害大,所以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而不是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也不能就地寻找掩体躲藏(该措施多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D正确,B、C错误;抓住漂浮物漂浮应是洪灾发生时不得已采取的逃生措施,A错误。故选D。答案:3.D 4.D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洪水中的救助,主要在洪水发生过程中进行,并以自救为主B.做人工呼吸时,应拉直喉管C.洪水一般与其他地质灾害有关联性D.大雾和沙尘暴会使大气能见度下降,但不影响人们的健康解析:洪水中的救助互救更重要,A错误;洪水一般与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有关联性,与地质灾害关联性不大,C错误;大雾和沙尘暴会使大气能见度下降,且含有大量的微小尘粒,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D错误。故选B。答案:B6.自救和互救是大地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地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据统计,唐山大地震中,被埋压人数约有57万,通过自救和互救,脱险人数达45万。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人员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读图,说明地震后被压埋时应如何进行自救?(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仔细观察图示,按图中提示并结合震后自救的正确方法作答即可。答案:(1)注意保护支撑物 (2)听到有人,尽量呼喊、敲击求救 (3)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4)保存体力,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课时作业(十六)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基础练某地遭遇暴雨导致部分道路被淹,无法通行,小李一家被困。通过查找资料,小李发现附近5千米范围内有四个应急避难场所,下图为“小李所在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以下哪个标识代表小李所查找的应急避难场所( )2.以路程最短为原则,小李一家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 )A.市民广场 B.第一中学C.奥体中心 D.森林公园解析:第1题,A是应急厕所标志,B是应急逃生场所标志,C是应急逃生通道标志,D是停车场标志。故选B。第2题,根据示意图可知,小李一家以路程最短为原则,再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最近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奥体中心,C正确;小李一家如果去市民广场应急避难场所,路程远且经过积水地区,A错误;如果去第一中学应急避难场所,路程最近但路上有积水区,B错误;如果去森林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路程远,D错误。故选C。点睛 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紧急时避难,闲时利用应急逃生模拟平台宣传应急逃生知识。让应急避难场所一处多用,提升市民防灾应急意识。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分布在城郊区,一旦发生地震及其他灾害,市民可疏散到附近的紧急避难场所避险。下图为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答案:1.B 2.C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A.鼠害 B.洪涝C.旱灾 D.寒潮4.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加强防震、避灾教育 ②调整产业布局③降低人口密度(人口外迁) ④合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⑤组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解析:第3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地震对建筑物等基础设施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四个选项中只有洪涝符合条件。故选B。第4题,调整产业布局不会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大城市人口外迁不符合实际,不属于主要防灾减灾措施。故选D。答案:3.B 4.D读我国西南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图,回答5~6 题。5.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山地坡向 B.断层发育C.海拔 D.地势起伏6.减轻该地区滑坡灾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加固坡面 B.迁出人口C.禁止采矿 D.平整土地解析:第5题,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当地地形、地质条件、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有关,图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位于断层线上,B正确。故选B。第6题,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有工程性措施、生物措施等,加固坡面为减轻该地区滑坡灾害可采取的有效工程性措施。故选A。答案:5.B 6.A过去我国“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的现象经常发生,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常见。据此回答7~8题。7.农村地区“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①余震次数较多 ②防震意识较差 ③建筑质量较差 ④人口较为密集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8.当地震来临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解析:第7题,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人口相对稀疏,但是建筑物牢固度较差,人们防震意识较差,导致地震灾情较重。故选B。第8题,地震发生时不要惊慌,如果在室内,要尽量躲在桌、柜等坚固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如果在户外要远离大树、高楼、高压线等物体;逃生时千万不要选择乘坐电梯。故选B。答案:7.B 8.B火灾是森林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自2019年9月以来,澳大利亚东部森林大火持续肆虐,是当地史上最严重的火灾。图1为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11月7日拍摄的山火烟雾扩散及周边区域的照片。图2为“澳大利亚不同地区最容易发生火灾季节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图1图29.图1所示区域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是( )A.春 B.夏C.秋 D.冬10.11月7日,防止悉尼附近地区森林大火蔓延的最佳做法是( )A.疏散着火点西南方向的居民B.优先发布抢救野生动物预警C.及时实施当地的西水东调D.清伐着火点东侧的地表解析:第9题,由图1可知,图示区域发生火灾位置在大分水岭东侧,澳大利亚东南部,结合图2可知,图示区域附近火灾多发生在夏季,夏季气温高,持续高温,加之降水少,容易发生火灾。故选B。第10题,读图1可知,图示区域烟雾飘向东北方向,在风力作用下,火势向东北方向蔓延,所以应疏散着火点东北侧居民,清伐着火点东侧的地表,A错误,D正确;发布抢救野生动物预警不是优先措施,B错误;大分水岭东侧水资源丰富,西侧降水少,不适宜实施西水东调,且实施调水工程需要较长时间,C错误。故选D。答案:9.B 10.D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蓄洪区是指利用低洼地区分蓄超过河道安全泄量的超额洪水的地区,可以减小洪水对河道两岸堤防的压力。下图为长江某河段及其蓄洪区分布图。简述治理该河段洪涝灾害应采取的措施。解析:治理措施从河道改造、加固堤坝和疏通河道等角度综合分析。答案: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加固堤坝,疏通河道。提升练应急避难中心是在灾害发生时,为大量人口提供暂时避难与救灾的场所,它的建设要考虑人口分布、容纳性、可达性、安全性等因素。读深圳市14个避难中心分布图(图a)和2015年各区人口密度和人口增速图(图b),回答1~2 题。1.莲花山公园被评价为较不适宜的避难中心,最可能的因素是( )A.周边人口密度小 B.公园地势低洼C.交通通达度差 D.离危险品仓库近2.从人口角度考虑,需增设应急避难场所的是( )A.南山区 B.福田区C.罗湖区 D.盐田区解析:第1题,莲花山公园位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交通通达度好,莲花山地势相对较高,A、B、C错误;离危险品仓库近,安全性差是最可能的因素。故选D。第2题,用区域人口密度除以应急避难场所,可得该区域1个应急避难场所对应的人口密度,所得人口密度越大,说明当地应急避难场所越稀缺,越需要增设应急避难场所。计算可知,福田区最需要增设。故选B。答案:1.D 2.B下图是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第3题。3.a、b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A.冲锋舟 B.食品C.矿泉水 D.棉衣解析:由图中经纬度可推知,a、b均在长江中游地区,这里多发生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冲锋舟。故选A。答案:A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抗洪救灾。据此回答4~5题。4.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有( )①支流多 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③流域内落差小 ④气候异常 ⑤湖泊淤积 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 ⑦下游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弱A.②④⑤⑥⑦ B.①③⑤⑥⑦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⑦5.下列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A.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联系的水道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排泄洪水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和整治入海入江水道解析:第4题,淮河支流众多,来水量大,①正确;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南侧支流比北侧先进入汛期,②错误;流经地势第三级阶梯,流域内落差小,排水不畅,③正确;由于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河流含沙量大,造成湖泊淤积,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且地势低平,导致河道淤塞,泄洪不畅,⑤⑦正确;淮河流域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加剧旱涝灾害,与气候异常无关,④错误,⑥正确。故选B。第5题,淮河治理的措施主要是: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以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蓄洪工程调蓄洪水;下游开挖、扩大泄洪通道,故D正确。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主要是针对我国长江流域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减小采取的恢复湖泊生态的对策,不是淮河流域的治理措施,故A错误;洪泽湖能够调蓄洪峰,降低涝灾发生,所以应定时清淤而不是截断联系水道,故B错误;京杭运河并未和淮河连通,无法利用京杭运河泄洪,故C错误。故选D。答案:4.B 5.D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2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学案.doc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2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