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8张PPT)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历程。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生命演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性。综合思维:通过资料归纳、分析地球的演化历程,分析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关系。地理实践力:通过化石、地层等资料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调查学校所在地地质环境。课前精梳理 自学教材 梳理知识预习点1 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1.地球历史:自形成到现在,大约经历了______亿年的时间。2.陆地形成:陨石撞击不断减少,地球逐渐冷却。地球表层冷却形成原始的______。3.原始大气圈形成:地球内部的气体逸出形成原始的大气圈。____________时释放出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4.原始海洋形成:云层不断凝结致雨向地表倾泻,地表温度逐步降低,______汇聚到低洼地带,形成原始海洋。46地壳火山喷发雨水 辨易误 地球上的水来自宇宙空间。提示:地球上的水来自地球内部。预习点2 地质年代表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______的岩石和堆积物。2.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______或______。3.地层单位:根据____________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把地层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单位。4.地质时代单位:各个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间。5.地质年代表:按时代早晚顺序把____________进行编年。成层遗体遗迹地层顺序地质年代 连一连 请将不同地质年代和所属纪连线。代 纪古生代 第四纪中生代 侏罗纪新生代 寒武纪 辨易误 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煤层中可以找到被子植物化石。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成煤期,被子植物还未出现。 微思考 为什么说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提示: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 微思考 什么是化石?提示: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预习点3 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1)海陆变迁:地表水体分布广泛,陆地面积______。(2)矿产:地质历史上形成______的重要时期。(3)生命演化:早期没有生命现象;晚期出现原始的生命,主要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1)海陆变迁:末期已形成许多稳定的_________。(2)矿产:地层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矿产,主要是______。(3)生命演化:______日益繁盛,释放______。不大铁矿原始细菌蓝绿藻古陆地铁矿藻类氧气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 7亿年)(1)海陆变迁: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北方形成______古陆,南方形成_________古陆。(2)生命演化①早古生代:海洋中慢慢出现较高级的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_______________动物时代”。②志留纪→泥盆纪→二叠纪:______时代→两栖类。③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茂,形成广阔森林——当时主要的______植物。劳亚冈瓦纳海洋无脊椎鱼类造煤 微思考 古生代末期,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你是怎样理解的?提示:古生代地球的大气环境不稳定,地壳运动剧烈,生物物种少,因此地球环境变化或宇宙环境的变化都会危及地球上生物的生存。4.中生代(距今2.521 7亿~0.66亿年)(1)海陆变迁:______运动形成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劳亚古陆逐渐连接,面积扩大,冈瓦纳古陆解体并逐渐分离,出现_________洋和_________洋。(2)矿产:地层中含有多种矿产,如煤、______、天然气、石膏、岩盐等非金属矿产和铁、钨、锡等金属矿产。(3)生命演化①植物:蕨类植物逐渐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如______、苏铁、银杏等。②动物:______等爬行动物极度繁盛——爬行动物时代。燕山古大西古印度石油松柏恐龙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1)海陆变迁:____________运动,形成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2)矿产:地层中含有煤、油页岩、石油、石膏和岩盐等矿产。(3)生命演化①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____________时代。②动物:鸟类繁多,哺乳动物极为繁盛——____________时代。③人类诞生:人类的______和进化,是第四纪最重要的特征。喜马拉雅被子植物哺乳动物出现 连一连 请将不同地质年代和生命现象连线。 辨易误 中生代只有爬行动物。提示: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繁盛时代,并不是说中生代只有爬行动物。古生代出现的无脊椎动物以及中生代后期出现的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均存在于中生代。1.判断正误。(1)地球上最老岩石的年龄约有46亿年。( )(2)沉积地层一般是老的在上,新的在下。( )(3)沉积岩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4)在中生代地层中可能发现恐龙化石。( )(5)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森林生态系统。( )√×√√×2.下列地层或化石指示浅海环境的是( )A.红色岩层 B.黑色页岩C.珊瑚化石 D.破碎的贝壳解析:珊瑚生长在温暖的浅海,故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故选C。C3.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A.爬行类 B.鸟类C.两栖类 D.鱼类解析:爬行动物和鸟类出现于中生代;古生代后期出现两栖类动物;古生代中期出现鱼类。故选D。D4.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体,或者每种生物所有的组成和器官都能成为化石呢?提示:不是。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形成的顺序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即新岩层覆盖在老岩层之上,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即“下老上新”,如右图所示,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异常现象:原有的沉积岩层抬升,出露地表后被外力侵蚀,后又有更新的沉积岩层覆盖,导致部分原来的岩层缺失。2.化石与地层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3.地层研究的内容(1)地层时代的确定问题。看所研究的地层属于哪一个地质时代的产物,它们在宙、代、纪等地质时代系统中,应排在什么位置。(2)建立地层序列:要弄清所研究区域内的地层是否从老到新都齐全,是否缺少一些时期的地层,并推测缺失的原因。(3)环境分析:研究已确认的各时代地层的具体内容,探究它们是在什么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如石灰岩多为浅海环境,页岩多为静水环境。下图是某地质勘测队在同一地区不同勘测点所探测的地层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甲 乙(1)图甲中各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图乙相比,可以发现图甲中缺失的地层为____________(填序号),推测其缺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勘探过程中发现4地层中多为石灰岩,而3地层中多为页岩,据此分别指出地层所形成的地表环境。答案:3地层为页岩,多形成于静水环境;4地层为石灰岩,多形成于浅海环境。1、2、3、4、5Ⅳ、ⅤⅣ、Ⅴ地层形成时地势较高,未发生沉积过程(或者Ⅳ、Ⅴ地层在形成后,地壳抬升,地层出露,被外力侵蚀掉了)解析:第(1)题,结合地层形成的规律,“下老上新”,故可判断由老到新的顺序依次是1、2、3、4、5。第(2)题,对比两地的岩层可以看出,图乙中的Ⅳ、Ⅴ两地层在图甲中没有出现,其缺失的原因可能是形成时期未发生沉积作用或者已经形成,但后来被外力侵蚀掉了。第(3)题,结合石灰岩和页岩的形成环境即可判断。[解题思维]解答该类题应从以下三点入手:(1)依据“下老上新”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2)联系沉积地层的形成过程,推断地层缺失的原因。(3)结合不同地层的性质推断地层形成的地表环境。 青藏高原上有腕足动物化石( )A.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B.通过该化石不能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C.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D.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地层厚度解析:腕足动物属于海洋生物,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但不能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和地层厚度。故选A。A1.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的方法(1)根据岩石年龄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岩石年龄越大的地层形成时间越早,反之越晚。同时,还可对照地质年代表确定岩石所属年代,如距今5亿年的岩石和距今2亿年的岩石,对照地质年代表可知,前者形成于古生代,后者形成于中生代。(2)根据地层分布确定地层顺序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先形成的居下,后形成的居上。这里的“正常情况”主要是指地层大致呈水平状态分布,没有受到地质历史上剧烈地壳运动的影响。(3)根据化石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化石是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生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且进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即每个生物种属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灭绝之后就不再重复出现。因此一定种属的生物总是埋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生物的化石。故科学家们可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新老关系和地质年代。例如,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被子植物化石所在的地层属新生代,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形成时间早于含有被子植物化石的地层等。2.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和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根据古生物的演化规律,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在生物体上会留下自然的烙印。这样,利用生物化石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地球的演化历程1.地壳与生命的演化代 距今年数(亿年) 海陆分布 地壳运动 形成矿产 生物发展阶段动物界 植物界新生代 第四纪约0.02 冰期,陆地面积扩大 趋缓 - 人类 被子植物约0.23 地球的面貌基本形成 喜马拉雅运动 煤炭、石油等 哺乳动物中生代 约0.66 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燕山运动 金属、煤炭 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古生代 约2.5 许多地区反复升降,中后期亚欧、北美大陆雏形基本形成 地壳剧烈变动 煤炭 两栖动物孢子植物蕨类植物鱼类海洋无脊椎动物海生藻类元古代 约5.4 大部分为海洋 地壳运动剧烈 - 动物孕育萌芽太古代 25 小块陆地散布海洋中 火山活动频繁 铁矿 最原始低等生物2.生物的灭绝两次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时期 全部灭绝 部分灭绝古生代末期 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 60%以上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种类中生代末期 恐龙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读图,回答1~2题。1.甲、乙所示的两个地质年代分别是( )A.古生代、中生代B.中生代、古生代C.古生代、元古代D.新生代、古生代2.乙时代的末期(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BA解析:第1题,图中乙时代出现两栖动物和蕨类植物,故乙为古生代;甲时代裸子植物繁盛,出现被子植物,故为中生代。故选B。第2题,乙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出现裸子植物;恐龙灭绝的时代为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为中生代。故选A。[解题思维]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1~2题。1.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冥古宙 B.太古宙C.元古宙 D.显生宙2.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CB解析:第1题,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的地质历史时期是元古宙。故选C。第2题,古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全部灭亡;中生代末期,恐龙全部灭亡。故选B。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图表示: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从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教材第19页探索提示: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出现的时间大约距今32.6亿年,软体动物出现的时间大约距今5.75亿年,爬行类动物和昆虫出现的时间大约距今3.83亿年,恐龙出现的时间大约距今1.92亿年,人类(晚期智人)出现的时间大约距今5.3万年。—————[教材活动点拨]—————教材第24页思考提示:科学家根据地质时期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生物的进化特点来确定地质事件的顺序。教材第26页思考提示:1.含猛犸象化石的地层是新生代的地层。2.不一定。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呈水平状态分布。但是岩层形成之后会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出现翻转、褶皱等,可能出现上部岩层老、下部岩层新的状况。教材第27页作业题提示:1.(按顺时针方向)太古代 太古代晚期 古生代初期 古生代中期 中生代2.恐龙的灭绝给哺乳动物留下了新的生存空间,从而让更适应环境的哺乳动物快速发展。3.(1)最早是A,最晚是G。(2)B和W,C和X,F和Y,G和Z。理由:B、F、G分别和W、Y、Z含有的化石一致;C和X在地层中的先后顺序以及岩石属性一致。(3)A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所以形成于古生代。D岩层含有恐龙足迹化石,所以形成于中生代。课后提素养 深刻剖析 提升能力1.确定地层时代和顺序的依据是( )A.地层的新老关系B.地层层理C.地层中所含化石D.地层上下排列解析:化石中常含有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能很好地反映地球历史,所以常用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故选C。C2.人们利用化石确定地层时代和顺序的基本原理是( )①因为在各地层中都能找到化石②生物的进化具有阶段性和不可逆性,即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③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④现在陆地上的岩层中,是找不到海生植物化石的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B解析:并不是各地层中都能找到化石;由于海陆的不断变迁,现在的陆地有可能原来是海洋,故现在陆地上的岩层中,也可能找到海生植物化石。故选B。3.地质历史上两次最为重要的全球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初期B.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初期C.元古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解析: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为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故选D。D4.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爬行动物B.真核细胞生物C.原核生物D.无脊椎动物解析: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故选D。D5.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生物进化 B.环境污染C.环境变迁 D.全球变暖解析: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时还没有人类,所以不可能是环境污染;环境的变迁可能破坏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进而导致恐龙灭绝。故选C。C2021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文称,该团队通过建立磁性地层年代序列,确定了云南思茅盆地的钾盐形成于1.12亿年~6 300万年前。据此完成6~7题。6.该地发现的钾盐主要形成于( )A.寒武纪 B.石炭纪C.二叠纪 D.白垩纪7.该时期出现的事件是( )A.冰川范围缩小 B.草原面积扩大C.恐龙灭绝 D.三叶虫出现DC解析:第6题,阅读材料可知,钾盐形成于1.12亿年~6 300万年前,寒武纪时间范围是5.41亿年~4.854亿年前,石炭纪时间范围是3.589亿年~2.989亿年前,二叠纪时间范围是2.989亿年~2.521 7亿年前,白垩纪时间范围是1.45亿年~6 600万年前,故A、B、C不符合时间段,D符合。故选D。第7题,根据上题,结合知识,白垩纪是中生代末期,全球气候由温暖湿润变得寒冷干燥,冰川范围扩大,植被减少,恐龙难以生存,出现大灭绝,故A、B错误,C正确。三叶虫最早出现在古生代,而不是中生代,D错误。故选C。课时作业(四) 地球的演化过程基础练1.2020年8月有部分群众在邯郸市龙湖公园发现了“鱼化石”。经专程前往现场的市地质一队专家鉴定,该化石为奥陶纪“角石生物化石”。此化石广泛产于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中,曾经在磁县、峰峰、武安、涉县等地的山区多有发现。该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A.中生代 B.新生代C.古生代 D.侏罗纪解析:奥陶纪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该时期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区(包括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被浅海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较寒武纪更为繁盛。C正确,A、B、D错误,故选C。C2019年8月6日,在新西兰发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鹦鹉化石,距今大约1 900万年,发现化石的地区现在非常寒冷,以滑雪而闻名。如图为科学家们复原的古鹤。读图,完成2~3题。2.下列事件中与鹦鹉化石处于同时期的有( )A.一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B.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C.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D.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3.据图推测,古鹦鹉生存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有可能为( )A.暖湿 B.冷湿C.干冷 D.干热DA解析:第2题,鹦鹉化石距今大约1 900万年,属于新生代,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D正确,古生代中期鱼类演化成两栖类,A错误;古生代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B错误;中生代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C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第3题,鹦鹉个体较大,且图中有乔木枝干,说明当时气候条件利于森林生长,较暖湿,A正确。故选A。2021年8月26日,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山西阳泉发现2.9亿年前瓣齿鲨化石,这一发现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下图为地质年代简图。据此完成4~5题。4.瓣齿鲨盛行时期的主要地质事件有( )A.出现海洋B.盘古大陆轮廓初现C.人类诞生D.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5.地质历史上两次最主要的煤炭成矿期对应图中的( )A.甲、乙 B.甲、丙C.乙、丙 D.丙、丁BC解析:第4题,读图并结合材料信息“2021年8月26日,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山西阳泉发现2.9亿年前瓣齿鲨化石”可知,瓣齿鲨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晚期;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为统一的大陆(各大陆连接在一起,被称为盘古大陆),三叠纪末期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海陆分布格局,B正确;太古宙出现海洋,人类诞生在新生代第四纪,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在中生代,均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第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煤炭的形成需要湿润的环境和茂密的森林;中生代气候湿润、裸子植物繁盛,森林茂密,利于煤炭形成,对应图中的丙;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期,对应图中的乙,C正确;甲对应古生代森林面积较小,丁对应新生代,成煤时间较短,不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2021年11月2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消息,在内蒙古、青海等地发现草鱼咽齿化石(下图),推断其可能起源于3 300万年前。据此完成6~7题。6.草鱼起源时为( )A.侏罗纪 B.白垩纪C.石炭纪 D.古近纪7.草鱼起源时代( )①阿尔卑斯山脉形成 ②三叶虫出现 ③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④蕨类植物茂盛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DB解析: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 300万年前为新生代的古近纪时期,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7题,结合材料可知,草鱼起源时代为新生代,此时期阿尔卑斯山脉形成,哺乳动物快速发展,①③正确;而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蕨类植物茂盛为晩古生代,②④错误。故选B。2021年8月,我国首次发现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下图为地质年代简表。读图,完成8~9题。8.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A.第四纪 B.白垩纪C.石炭纪 D.寒武纪9.研究化石,可以(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 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 ④推测古地理环境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CD解析:第8题,结合材料“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并结合地质年代简表可知,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石炭纪,C正确;第四纪和白垩纪在距今1.45亿年之后,时代相距久远,瓣齿鲨可能已经出现灭绝或者进化了。寒武纪在距今4.854亿年前,与瓣齿鲨的生存年代相距久远,瓣齿鲨还没有大量生存,A、B、D错误。故选C。第9题,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②正确;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沉积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也可能不含有化石。所以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10.读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指出图中的几次冰期对应的地质时代(至少说出两个时期)。答案:元古代末期的震旦纪、古生代末期的石炭—二叠纪、新生代末期的第四纪。(任答两个)(2)恐龙主要生活在________纪,图中反映出该时期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图归纳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特征。答案:①气温和降水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②冷暖、干湿相互交替;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侏罗气候温暖、降水偏少解析:第(1)题,冰期即气温较低时期,结合图中冷暖即可判断。第(2)题,恐龙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图中侏罗纪的气候温暖、降水偏少。第(3)题,对比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可以判断出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中,冷暖、干湿不断交替。11.下图为某地质勘测队在某地区三个地点处发现的岩层及各岩层含有的化石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B、C、D岩层中最古老的是_____层,最年轻的是_____层。(2)地点3缺失B层,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地点1的A岩层含有煤炭,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___________ ________。若地点2的B岩层含有大片的珊瑚化石,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____________________。AD在B层形成时期地点3上升,为陆地,没有形成B层;也可能是B层形成后,地点3上升,B层被侵蚀掉了暖湿的陆生环境温暖的浅海环境解析:第(1)题,一般的沉积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图中最下方为A层,故A层形成年代最古老;最上方为D层,故D层形成年代最年轻。第(2)题,地点3缺失B层,可能是地点3根本没有形成B层,或者形成了,后来被侵蚀掉了。第(3)题,煤炭是古代森林经过地质作用转化而来的,该地有煤炭,说明古环境适合森林生长,故为温暖湿润的陆地环境。珊瑚多生长于温暖的浅海环境,地层中含有大量珊瑚化石,说明地层形成时是温暖的浅海环境。提升练2021年国庆假期,李明和家人去云南旅游,游览了澄江帽天山地质公园的古生物化石群和元谋土林。元谋土林属于地质新生代砂砾黏土沉积岩,因远望如林而得名。下图为澄江帽天山典型化石和元谋土林图。读图,完成1~2题。1.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主要出现在(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C.中生代 D.新生代2.形成元谋土林砂砾黏土沉积岩的地质年代( )A.是主要的铁矿成矿时期B.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时期C.是主要的煤炭成矿时期D.是泛大陆形成和解体时期BB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化石为三叶虫化石,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于古生代,所以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而非前寒武纪、中生代或新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由材料信息“元谋土林属于地质新生代砂砾黏土沉积岩”可知,元谋土林沙砾黏土沉积岩的形成时期为新生代。地球上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时期,如金、铁、镍、铬等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A错误;新生代出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B正确;主要的煤炭成矿时期为古生代和中生代,C错误;泛大陆形成于晚古生代,解体于中生代,D错误。故选B。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图1为2016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图2为地质年代表。读图,完成3~6题。图1图23.该叠层石处于地球圈层中的( )A.地壳 B.上地幔C.地核 D.软流层4.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 )A.冥古宙 B.太古宙C.寒武纪 D.二叠纪AB5.研究显示距今25亿年前为蓝细菌繁盛时期。由此推测,此后地球的( )A.海洋更加广阔 B.陆地普遍抬升C.温度逐渐升高 D.大气变得富氧6.编制地质年代表,可以( )①解读古老岩石的信息 ②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 ③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 ④再现地球发展的历程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DB解析:第3题,该叠层石是在格陵兰岛陆地表面发现的,而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是最外层,因此判断该叠层石处于地壳中,因此A正确;而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处于熔融状态,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而地核位于最内层,因此排除B、C、D。故选A。第4题,叠层石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生活的“足迹”。图中距今时间单位为百万年,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即为3 700百万年,处于地质年代表中的太古宙(距今4 000~2 500百万年)。因此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太古宙。故选B。第5题,由材料可知,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菌,能够放出氧气,因此会使地球上大气变得富氧,D正确;其他三个选项,由材料无法获知,排除A、B、C。故选D。第6题,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对地球历史进行划分,形成地质年代表,体现了地球的演化史。因此编制地质年代表,有助于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也可以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②③正确;但无法解读古老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性质等信息,①错误;更无法直观展示和再现地球发展的历程,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而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以沼泽、洼地为主。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白垩纪时期,当松脂类树木受到火山灰石块的砸击、动物撞击等损害时,在高温环境下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通体透明的虫珀被誉为“时间胶囊”,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下图为胡康谷地位置及矿区示意图。(1)每年5~10月份胡康谷地无法开采琥珀,简述其原因。(2)分析地质时期胡康谷地有利于虫珀形成的自然条件。(3)指出虫珀的科研价值,并说明虫珀比石质化石科研价值更大的原因。解析:第(1)题,题干中有关键词“每年5~10月份”“谷地”,同时结合材料中该地区以沼泽、洼地为主,而琥珀是埋藏于地下的等有效信息,联系区域背景进行分析,该地区位于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5~10月正好是雨季,降水多,地势低平,容易积水,导致无法作业。第(2)题,通过材料分析可知,历史上该地区应该有众多的松脂类树木和大量的昆虫,而该地区湿热的季风气候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和昆虫的生存;形成虫珀的另一条件是要有树脂流出,而材料中指出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火山灰石块砸击可以加速树脂流出,从而让昆虫得以被树脂包裹;地壳运动导致被树脂包裹的昆虫埋藏于地下。第(3)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虫珀也是地球的“文字”,其能够反映当时的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完美地展示生物形态,特别是细节部分,对研究生物演化有很大的作用。答案:(1)该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5~10月份为雨季,且谷地多沼泽、洼地,使得矿区积水较多,淹没矿井,导致无法开采琥珀。(2)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茂密,森林中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处于板块的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爆发时落下的火山灰石块容易砸伤树枝,该地区气温高,树脂分泌多,树脂浸没昆虫的机会大;地壳活动导致地层下沉,使浸没了昆虫的树脂埋藏在地层中被矿化。(3)虫珀的科研价值:保存了地质时期古生物的形态和生存环境,有利于研究生物的演化规律。虫珀比石质化石科研价值更大的原因:由于昆虫在树脂中保存完好,矿化后形成的虫珀是透明的,这样可以更完美地展示出古生物的形态细节,所以比石质化石更有科研价值。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历程。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生命演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性。综合思维:通过资料归纳、分析地球的演化历程,分析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关系。地理实践力:通过化石、地层等资料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调查学校所在地地质环境。预习点1 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1.地球历史:自形成到现在,大约经历了46亿年的时间。2.陆地形成:陨石撞击不断减少,地球逐渐冷却。地球表层冷却形成原始的地壳。3.原始大气圈形成:地球内部的气体逸出形成原始的大气圈。火山喷发时释放出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4.原始海洋形成:云层不断凝结致雨向地表倾泻,地表温度逐步降低,雨水汇聚到低洼地带,形成原始海洋。辨易误 地球上的水来自宇宙空间。提示:地球上的水来自地球内部。预习点2 地质年代表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2.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3.地层单位:根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把地层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单位。4.地质时代单位:各个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间。5.地质年代表: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连一连 请将不同地质年代和所属纪连线。代 纪古生代 第四纪中生代 侏罗纪新生代 寒武纪提示:辨易误 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煤层中可以找到被子植物化石。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成煤期,被子植物还未出现。微思考 为什么说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提示: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微思考 什么是化石?提示: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预习点3 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1)海陆变迁:地表水体分布广泛,陆地面积不大。(2)矿产:地质历史上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3)生命演化:早期没有生命现象;晚期出现原始的生命,主要为原始细菌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1)海陆变迁:末期已形成许多稳定的古陆地。(2)矿产:地层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矿产,主要是铁矿。(3)生命演化:藻类日益繁盛,释放氧气。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 7亿年)(1)海陆变迁: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北方形成劳亚古陆,南方形成冈瓦纳古陆。(2)生命演化①早古生代:海洋中慢慢出现较高级的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②志留纪→泥盆纪→二叠纪:鱼类时代→两栖类。③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茂,形成广阔森林——当时主要的造煤植物。微思考 古生代末期,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你是怎样理解的?提示:古生代地球的大气环境不稳定,地壳运动剧烈,生物物种少,因此地球环境变化或宇宙环境的变化都会危及地球上生物的生存。4.中生代(距今2.521 7亿~0.66亿年)(1)海陆变迁:燕山运动形成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劳亚古陆逐渐连接,面积扩大,冈瓦纳古陆解体并逐渐分离,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2)矿产:地层中含有多种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石膏、岩盐等非金属矿产和铁、钨、锡等金属矿产。(3)生命演化①植物:蕨类植物逐渐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如松柏、苏铁、银杏等。②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极度繁盛——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1)海陆变迁:喜马拉雅运动,形成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2)矿产:地层中含有煤、油页岩、石油、石膏和岩盐等矿产。(3)生命演化①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被子植物时代。②动物:鸟类繁多,哺乳动物极为繁盛——哺乳动物时代。③人类诞生:人类的出现和进化,是第四纪最重要的特征。连一连 请将不同地质年代和生命现象连线。提示:辨易误 中生代只有爬行动物。提示: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繁盛时代,并不是说中生代只有爬行动物。古生代出现的无脊椎动物以及中生代后期出现的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均存在于中生代。1.判断正误。(1)地球上最老岩石的年龄约有46亿年。(√)(2)沉积地层一般是老的在上,新的在下。(×)(3)沉积岩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4)在中生代地层中可能发现恐龙化石。(√)(5)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森林生态系统。(×)2.下列地层或化石指示浅海环境的是( )A.红色岩层 B.黑色页岩C.珊瑚化石 D.破碎的贝壳解析:珊瑚生长在温暖的浅海,故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故选C。答案:C 3.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A.爬行类 B.鸟类C.两栖类 D.鱼类解析:爬行动物和鸟类出现于中生代;古生代后期出现两栖类动物;古生代中期出现鱼类。故选D。答案:D 4.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体,或者每种生物所有的组成和器官都能成为化石呢?提示:不是。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研习1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形成的顺序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即新岩层覆盖在老岩层之上,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即“下老上新”,如右图所示,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异常现象:原有的沉积岩层抬升,出露地表后被外力侵蚀,后又有更新的沉积岩层覆盖,导致部分原来的岩层缺失。2.化石与地层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3.地层研究的内容(1)地层时代的确定问题。看所研究的地层属于哪一个地质时代的产物,它们在宙、代、纪等地质时代系统中,应排在什么位置。(2)建立地层序列:要弄清所研究区域内的地层是否从老到新都齐全,是否缺少一些时期的地层,并推测缺失的原因。(3)环境分析:研究已确认的各时代地层的具体内容,探究它们是在什么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如石灰岩多为浅海环境,页岩多为静水环境。下图是某地质勘测队在同一地区不同勘测点所探测的地层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1)图甲中各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2)与图乙相比,可以发现图甲中缺失的地层为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推测其缺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勘探过程中发现4地层中多为石灰岩,而3地层中多为页岩,据此分别指出地层所形成的地表环境。解析:第(1)题,结合地层形成的规律,“下老上新”,故可判断由老到新的顺序依次是1、2、3、4、5。第(2)题,对比两地的岩层可以看出,图乙中的Ⅳ、Ⅴ两地层在图甲中没有出现,其缺失的原因可能是形成时期未发生沉积作用或者已经形成,但后来被外力侵蚀掉了。第(3)题,结合石灰岩和页岩的形成环境即可判断。答案:(1)1、2、3、4、5 (2)Ⅳ、Ⅴ Ⅳ、Ⅴ地层形成时地势较高,未发生沉积过程(或者Ⅳ、Ⅴ地层在形成后,地壳抬升,地层出露,被外力侵蚀掉了) (3)3地层为页岩,多形成于静水环境;4地层为石灰岩,多形成于浅海环境。[解题思维]解答该类题应从以下三点入手:(1)依据“下老上新”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2)联系沉积地层的形成过程,推断地层缺失的原因。(3)结合不同地层的性质推断地层形成的地表环境。 青藏高原上有腕足动物化石( )A.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B.通过该化石不能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C.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D.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地层厚度解析:腕足动物属于海洋生物,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但不能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和地层厚度。故选A。答案:A 1.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的方法(1)根据岩石年龄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岩石年龄越大的地层形成时间越早,反之越晚。同时,还可对照地质年代表确定岩石所属年代,如距今5亿年的岩石和距今2亿年的岩石,对照地质年代表可知,前者形成于古生代,后者形成于中生代。(2)根据地层分布确定地层顺序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先形成的居下,后形成的居上。这里的“正常情况”主要是指地层大致呈水平状态分布,没有受到地质历史上剧烈地壳运动的影响。(3)根据化石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化石是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生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且进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即每个生物种属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灭绝之后就不再重复出现。因此一定种属的生物总是埋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生物的化石。故科学家们可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新老关系和地质年代。例如,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被子植物化石所在的地层属新生代,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形成时间早于含有被子植物化石的地层等。2.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和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根据古生物的演化规律,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在生物体上会留下自然的烙印。这样,利用生物化石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研习2 地球的演化历程1.地壳与生命的演化代 距今年数(亿年) 海陆分布 地壳运动 形成矿产 生物发展阶段动物界 植物界新生代 第四纪约0.02 冰期,陆地面积扩大 趋缓 - 人类 被子植物约0.23 地球的面貌基本形成 喜马拉雅运动 煤炭、石油等 哺乳动物中生代 约0.66 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燕山运动 金属、煤炭 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古生代 约2.5 许多地区反复升降,中后期亚欧、北美大陆雏形基本形成 地壳剧烈变动 煤炭 两栖动物孢子植物蕨类植物鱼类海洋无脊椎动物海生藻类元古代 约5.4 大部分为海洋 地壳运动剧烈 - 动物孕育萌芽太古代 25 小块陆地散布海洋中 火山活动频繁 铁矿 最原始低等生物2.生物的灭绝两次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时期 全部灭绝 部分灭绝古生代末期 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 60%以上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种类中生代末期 恐龙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读图,回答1~2题。1.甲、乙所示的两个地质年代分别是( )A.古生代、中生代B.中生代、古生代C.古生代、元古代D.新生代、古生代2.乙时代的末期(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B.恐龙灭绝C.出现被子植物D.爬行动物盛行解析:第1题,图中乙时代出现两栖动物和蕨类植物,故乙为古生代;甲时代裸子植物繁盛,出现被子植物,故为中生代。故选B。第2题,乙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出现裸子植物;恐龙灭绝的时代为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为中生代。故选A。答案:1.B 2.A [解题思维]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1~2题。1.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冥古宙 B.太古宙C.元古宙 D.显生宙2.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寒武纪D.新生代解析:第1题,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的地质历史时期是元古宙。故选C。第2题,古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全部灭亡;中生代末期,恐龙全部灭亡。故选B。答案:1.C 2.B 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图表示: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从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教材活动点拨]———————————教材第19页探索提示: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出现的时间大约距今32.6亿年,软体动物出现的时间大约距今5.75亿年,爬行类动物和昆虫出现的时间大约距今3.83亿年,恐龙出现的时间大约距今1.92亿年,人类(晚期智人)出现的时间大约距今5.3万年。教材第24页思考提示:科学家根据地质时期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生物的进化特点来确定地质事件的顺序。教材第26页思考提示:1.含猛犸象化石的地层是新生代的地层。2.不一定。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呈水平状态分布。但是岩层形成之后会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出现翻转、褶皱等,可能出现上部岩层老、下部岩层新的状况。教材第27页作业题提示:1.(按顺时针方向)太古代 太古代晚期 古生代初期 古生代中期 中生代2.恐龙的灭绝给哺乳动物留下了新的生存空间,从而让更适应环境的哺乳动物快速发展。3.(1)最早是A,最晚是G。(2)B和W,C和X,F和Y,G和Z。理由:B、F、G分别和W、Y、Z含有的化石一致;C和X在地层中的先后顺序以及岩石属性一致。(3)A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所以形成于古生代。D岩层含有恐龙足迹化石,所以形成于中生代。1.确定地层时代和顺序的依据是( )A.地层的新老关系B.地层层理C.地层中所含化石D.地层上下排列解析:化石中常含有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能很好地反映地球历史,所以常用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故选C。答案:C 2.人们利用化石确定地层时代和顺序的基本原理是( )①因为在各地层中都能找到化石②生物的进化具有阶段性和不可逆性,即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③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④现在陆地上的岩层中,是找不到海生植物化石的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并不是各地层中都能找到化石;由于海陆的不断变迁,现在的陆地有可能原来是海洋,故现在陆地上的岩层中,也可能找到海生植物化石。故选B。答案:B 3.地质历史上两次最为重要的全球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初期B.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初期C.元古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解析: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为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故选D。答案:D 4.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爬行动物B.真核细胞生物C.原核生物D.无脊椎动物解析: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故选D。答案:D 5.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生物进化 B.环境污染C.环境变迁 D.全球变暖解析: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时还没有人类,所以不可能是环境污染;环境的变迁可能破坏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进而导致恐龙灭绝。故选C。答案:C 2021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文称,该团队通过建立磁性地层年代序列,确定了云南思茅盆地的钾盐形成于1.12亿年~6 300万年前。据此完成6~7题。6.该地发现的钾盐主要形成于( )A.寒武纪 B.石炭纪C.二叠纪 D.白垩纪7.该时期出现的事件是( )A.冰川范围缩小B.草原面积扩大C.恐龙灭绝D.三叶虫出现解析:第6题,阅读材料可知,钾盐形成于1.12亿年~6 300万年前,寒武纪时间范围是5.41亿年~4.854亿年前,石炭纪时间范围是3.589亿年~2.989亿年前,二叠纪时间范围是2.989亿年~2.521 7亿年前,白垩纪时间范围是1.45亿年~6 600万年前,故A、B、C不符合时间段,D符合。故选D。第7题,根据上题,结合知识,白垩纪是中生代末期,全球气候由温暖湿润变得寒冷干燥,冰川范围扩大,植被减少,恐龙难以生存,出现大灭绝,故A、B错误,C正确。三叶虫最早出现在古生代,而不是中生代,D错误。故选C。答案:6.D 7.C 课时作业(四) 地球的演化过程基础练1.2020年8月有部分群众在邯郸市龙湖公园发现了“鱼化石”。经专程前往现场的市地质一队专家鉴定,该化石为奥陶纪“角石生物化石”。此化石广泛产于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中,曾经在磁县、峰峰、武安、涉县等地的山区多有发现。该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A.中生代 B.新生代C.古生代 D.侏罗纪解析:奥陶纪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该时期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区(包括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被浅海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较寒武纪更为繁盛。C正确,A、B、D错误,故选C。答案:C 2019年8月6日,在新西兰发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鹦鹉化石,距今大约1 900万年,发现化石的地区现在非常寒冷,以滑雪而闻名。如图为科学家们复原的古鹤。读图,完成2~3题。2.下列事件中与鹦鹉化石处于同时期的有( )A.一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B.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C.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D.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3.据图推测,古鹦鹉生存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有可能为( )A.暖湿 B.冷湿C.干冷 D.干热解析:第2题,鹦鹉化石距今大约1 900万年,属于新生代,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D正确,古生代中期鱼类演化成两栖类,A错误;古生代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B错误;中生代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C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第3题,鹦鹉个体较大,且图中有乔木枝干,说明当时气候条件利于森林生长,较暖湿,A正确。故选A。答案:2.D 3.A 2021年8月26日,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山西阳泉发现2.9亿年前瓣齿鲨化石,这一发现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下图为地质年代简图。据此完成4~5题。4.瓣齿鲨盛行时期的主要地质事件有( )A.出现海洋B.盘古大陆轮廓初现C.人类诞生D.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5.地质历史上两次最主要的煤炭成矿期对应图中的( )A.甲、乙 B.甲、丙C.乙、丙 D.丙、丁解析:第4题,读图并结合材料信息“2021年8月26日,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山西阳泉发现2.9亿年前瓣齿鲨化石”可知,瓣齿鲨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晚期;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为统一的大陆(各大陆连接在一起,被称为盘古大陆),三叠纪末期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海陆分布格局,B正确;太古宙出现海洋,人类诞生在新生代第四纪,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在中生代,均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第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煤炭的形成需要湿润的环境和茂密的森林;中生代气候湿润、裸子植物繁盛,森林茂密,利于煤炭形成,对应图中的丙;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期,对应图中的乙,C正确;甲对应古生代森林面积较小,丁对应新生代,成煤时间较短,不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答案:4.B 5.C 2021年11月2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消息,在内蒙古、青海等地发现草鱼咽齿化石(下图),推断其可能起源于3 300万年前。据此完成6~7题。6.草鱼起源时为( )A.侏罗纪 B.白垩纪C.石炭纪 D.古近纪7.草鱼起源时代( )①阿尔卑斯山脉形成 ②三叶虫出现 ③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④蕨类植物茂盛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 300万年前为新生代的古近纪时期,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7题,结合材料可知,草鱼起源时代为新生代,此时期阿尔卑斯山脉形成,哺乳动物快速发展,①③正确;而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蕨类植物茂盛为晩古生代,②④错误。故选B。答案:6.D 7.B 2021年8月,我国首次发现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下图为地质年代简表。读图,完成8~9题。8.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A.第四纪 B.白垩纪C.石炭纪 D.寒武纪9.研究化石,可以(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 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 ④推测古地理环境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第8题,结合材料“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并结合地质年代简表可知,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石炭纪,C正确;第四纪和白垩纪在距今1.45亿年之后,时代相距久远,瓣齿鲨可能已经出现灭绝或者进化了。寒武纪在距今4.854亿年前,与瓣齿鲨的生存年代相距久远,瓣齿鲨还没有大量生存,A、B、D错误。故选C。第9题,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②正确;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沉积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也可能不含有化石。所以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答案:8.C 9.D 10.读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指出图中的几次冰期对应的地质时代(至少说出两个时期)。(2)恐龙主要生活在________纪,图中反映出该时期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图归纳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特征。解析:第(1)题,冰期即气温较低时期,结合图中冷暖即可判断。第(2)题,恐龙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图中侏罗纪的气候温暖、降水偏少。第(3)题,对比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可以判断出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中,冷暖、干湿不断交替。答案:(1)元古代末期的震旦纪、古生代末期的石炭—二叠纪、新生代末期的第四纪。(任答两个)(2)侏罗 气候温暖、降水偏少 (3)①气温和降水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②冷暖、干湿相互交替;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11.下图为某地质勘测队在某地区三个地点处发现的岩层及各岩层含有的化石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B、C、D岩层中最古老的是________层,最年轻的是________层。(2)地点3缺失B层,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地点1的A岩层含有煤炭,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________。若地点2的B岩层含有大片的珊瑚化石,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一般的沉积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图中最下方为A层,故A层形成年代最古老;最上方为D层,故D层形成年代最年轻。第(2)题,地点3缺失B层,可能是地点3根本没有形成B层,或者形成了,后来被侵蚀掉了。第(3)题,煤炭是古代森林经过地质作用转化而来的,该地有煤炭,说明古环境适合森林生长,故为温暖湿润的陆地环境。珊瑚多生长于温暖的浅海环境,地层中含有大量珊瑚化石,说明地层形成时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答案:(1)A D (2)在B层形成时期地点3上升,为陆地,没有形成B层;也可能是B层形成后,地点3上升,B层被侵蚀掉了 (3)暖湿的陆生环境 温暖的浅海环境提升练2021年国庆假期,李明和家人去云南旅游,游览了澄江帽天山地质公园的古生物化石群和元谋土林。元谋土林属于地质新生代砂砾黏土沉积岩,因远望如林而得名。下图为澄江帽天山典型化石和元谋土林图。读图,完成1~2题。 1.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主要出现在(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C.中生代 D.新生代2.形成元谋土林砂砾黏土沉积岩的地质年代( )A.是主要的铁矿成矿时期B.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时期C.是主要的煤炭成矿时期D.是泛大陆形成和解体时期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化石为三叶虫化石,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于古生代,所以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而非前寒武纪、中生代或新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由材料信息“元谋土林属于地质新生代砂砾黏土沉积岩”可知,元谋土林沙砾黏土沉积岩的形成时期为新生代。地球上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时期,如金、铁、镍、铬等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A错误;新生代出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B正确;主要的煤炭成矿时期为古生代和中生代,C错误;泛大陆形成于晚古生代,解体于中生代,D错误。故选B。答案:1.B 2.B 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图1为2016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图2为地质年代表。读图,完成3~6题。 图1 图23.该叠层石处于地球圈层中的( )A.地壳 B.上地幔C.地核 D.软流层4.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 )A.冥古宙 B.太古宙C.寒武纪 D.二叠纪5.研究显示距今25亿年前为蓝细菌繁盛时期。由此推测,此后地球的( )A.海洋更加广阔 B.陆地普遍抬升C.温度逐渐升高 D.大气变得富氧6.编制地质年代表,可以( )①解读古老岩石的信息 ②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 ③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 ④再现地球发展的历程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解析:第3题,该叠层石是在格陵兰岛陆地表面发现的,而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是最外层,因此判断该叠层石处于地壳中,因此A正确;而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处于熔融状态,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而地核位于最内层,因此排除B、C、D。故选A。第4题,叠层石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生活的“足迹”。图中距今时间单位为百万年,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即为3 700百万年,处于地质年代表中的太古宙(距今4 000~2 500百万年)。因此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太古宙。故选B。第5题,由材料可知,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菌,能够放出氧气,因此会使地球上大气变得富氧,D正确;其他三个选项,由材料无法获知,排除A、B、C。故选D。第6题,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对地球历史进行划分,形成地质年代表,体现了地球的演化史。因此编制地质年代表,有助于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也可以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②③正确;但无法解读古老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性质等信息,①错误;更无法直观展示和再现地球发展的历程,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答案:3.A 4.B 5.D 6.B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而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以沼泽、洼地为主。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白垩纪时期,当松脂类树木受到火山灰石块的砸击、动物撞击等损害时,在高温环境下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通体透明的虫珀被誉为“时间胶囊”,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下图为胡康谷地位置及矿区示意图。(1)每年5~10月份胡康谷地无法开采琥珀,简述其原因。(2)分析地质时期胡康谷地有利于虫珀形成的自然条件。(3)指出虫珀的科研价值,并说明虫珀比石质化石科研价值更大的原因。解析:第(1)题,题干中有关键词“每年5~10月份”“谷地”,同时结合材料中该地区以沼泽、洼地为主,而琥珀是埋藏于地下的等有效信息,联系区域背景进行分析,该地区位于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5~10月正好是雨季,降水多,地势低平,容易积水,导致无法作业。第(2)题,通过材料分析可知,历史上该地区应该有众多的松脂类树木和大量的昆虫,而该地区湿热的季风气候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和昆虫的生存;形成虫珀的另一条件是要有树脂流出,而材料中指出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火山灰石块砸击可以加速树脂流出,从而让昆虫得以被树脂包裹;地壳运动导致被树脂包裹的昆虫埋藏于地下。第(3)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虫珀也是地球的“文字”,其能够反映当时的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完美地展示生物形态,特别是细节部分,对研究生物演化有很大的作用。答案:(1)该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5~10月份为雨季,且谷地多沼泽、洼地,使得矿区积水较多,淹没矿井,导致无法开采琥珀。(2)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茂密,森林中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处于板块的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爆发时落下的火山灰石块容易砸伤树枝,该地区气温高,树脂分泌多,树脂浸没昆虫的机会大;地壳活动导致地层下沉,使浸没了昆虫的树脂埋藏在地层中被矿化。(3)虫珀的科研价值:保存了地质时期古生物的形态和生存环境,有利于研究生物的演化规律。虫珀比石质化石科研价值更大的原因:由于昆虫在树脂中保存完好,矿化后形成的虫珀是透明的,这样可以更完美地展示出古生物的形态细节,所以比石质化石更有科研价值。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演化过程学案.doc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演化过程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