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第三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阶段复习课知识整合构建 综合思维导图样题全新展示 评价案例研读情境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某年滑坡灾害频次分布图(单位:次)。思考 (1)分析该省区滑坡灾害多发区形成的自然原因。(2)为应对滑坡地质灾害,说明当地可以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3)简述在野外考察时应如何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解析:第(1)题,从地形、气候等多个角度分析该省区滑坡灾害多发的成因。第(2)题,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分析防御滑坡灾害的措施。第(3)题,从灾前准备、灾中自救等多角度分析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的措施。答案:(1)多发区位于云南西部的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岩石破碎;降水集中,多暴雨,所以易发滑坡地质灾害。(2)危险地带居民点搬迁;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加强监测和预警。(3)关注当地的气象及灾害预报;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逃离;不要在河滩和山谷中露营(大雨时不宜在沟谷停留;不宜在有大量固体堆积物的陡坡下避风、避雨)。以我国某省区某年滑坡灾害频次分布图为载体,考查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两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1)综合思维——水平4从地形、气候等多个角度分析该省区滑坡灾害多发的成因;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分析防御滑坡灾害的措施。(2)地理实践力——水平3从灾前准备、灾中自救等多角度分析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的措施。实践活动体验 素养创新提升读图,回答问题。问题探究:(1)图中可以看出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和________。(2)图中措施属于自然灾害防御中的________性防御措施。(3)防御此类灾害,你认为还可采取哪些非工程性措施?解析:第(1)题,通过图中的山体、石块可判断其存在的自然灾害有滑坡和泥石流。第(2)题,通过图中的格栅坝可判断自然灾害的防御类型为工程性措施。第(3)题,非工程性措施主要从加强监测、健全政策法规、提高环保意识等角度分析。答案:(1)滑坡 泥石流 (2)工程 (3)加强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等。关键能力重构 助推思维进阶1.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灾害 成因 我国的时空分布 危害 防治途径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东部地区多发,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改变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灾害 成因 我国的时空分布 危害 防治途径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主要影响东北和西北地区,由北到南依次变弱 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时防护灾害 成因 我国的时空分布 危害 防治途径台风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受影响 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2.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一般来说,干旱等效频度越高,旱灾越严重。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1951~1988年干旱等效频度示意图。(1)图中①②③河段中,________河段有明显的凌汛现象,一般每年发生________次凌汛。受全球变暖影响,该区域河流结冰期变________。(2)分别说明乙、丙两地干旱等效频度比甲地低的主要自然原因。(3)简述甲地农业活动中防御旱灾的生产技术措施。解析:第(1)题,发生凌汛的河段条件:河流有结冰期、自低纬流向高纬。图中①②③河段中,③河段符合发生凌汛的条件,所以有明显的凌汛现象,一般每年春季和初冬季,春季上游河段河冰融化,下游还没有融化,初冬下游段开始结冰,上游段没有结冰,所以一年中发生两次凌汛。受全球变暖影响,气温升高,该区域河流结冰期变短。第(2)题,据图可知,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丙地地处山地的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造成乙、丙两地的干旱等效频度比甲地低。第(3)题,甲地农业活动中防御旱灾可采取培育耐旱作物,改良品种;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利用覆盖地膜等技术,保水保湿,减少蒸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措施。答案:(1)③ 两 短 (2)乙地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丙地地处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3)培育耐旱作物品种;采用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或覆盖地膜等技术,减少蒸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发生凌汛的条件、以及针对旱灾采取的有效措施,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据此完成1~2题。城市 4~5月 7~8月 全年开封 0.47 0.35 0.20武汉 0.27 0.56 0.191.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气温C.降水 D.河流2.开封发生旱灾的最主要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开封发生旱灾的次数较多。开封地处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武汉位于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大,发生旱灾的次数较少。故选C。第2题,读表可知,开封的降水相对变率在4~5月份最大,说明春季旱灾最严重。故选A。CA1.我国频繁的洪涝灾害成因分析洪涝灾害的分析方法时间 分析要点春夏之交 夏季风登陆华南,冷暖气团相遇,暴雨多发5、6月份 夏季风北移至江淮地区,形成梅雨7、8月份 夏季风进一步北移至华北、东北,北方出现暴雨,同时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也时降暴雨8、9月份 东南沿海时常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的影响,多狂风暴雨2.洪灾防治措施分析分析角度 分析要点工程性措施 兴修水库、退耕还林、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建分洪区非工程性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提高防灾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建立灾害应急机制、设置防洪保险基金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长江流域2020年6月初“入梅”,7月底“出梅”,其间大部分地区连续普降大雨,河湖水位猛涨,长江武汉段洪水“上泄下顶两边灌”,防洪形势严峻。下图示意长江流域图和长江武汉段汛期内水位与两岸地面海拔。(1)说明2020年6月初至7月底长江流域降水的形成过程。(2)长江武汉段主汛期“上泄下顶两边灌”,防洪形势严峻。请从地理角度加以解释。(3)说明长江武汉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对沿岸地区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2020年6月初至7月底长江流域降水的形成过程应从梅雨天气的形成角度描述说明。材料信息表明,长江流域2020年6月初“入梅”,7月底“出梅”,表明这期间的降水是梅雨天气导致,梅雨是准静止锋产生的,因此其形成过程是:2020年6月初至7月底,由夏季风带来的海洋暖湿气团北上,与南下的冷气团在江淮地区相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锋面在当地持续徘徊,由于暖湿气流水汽非常丰富,暖湿气流持续抬升,带来持续性强降水。第(2)题,长江武汉段主汛期防洪形势严峻的原因应从上游来水、两侧洪水和下游顶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释。武汉段主汛期正值梅雨季节,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丰富,武汉段上游洪水流量大,下泄速度快,使得武汉段洪水水量大,这就是“上泄”。位于长江武汉段下游的鄱阳湖水系流域内降水很丰富,各支流向鄱阳湖注入大量洪水,使得湖水水位上涨,鄱阳湖边的长江水位迅速增长,导致长江武汉段洪水受到其下游河段的顶托作用,洪水排泄速度缓慢,这就是“下顶”。长江武汉段两侧的汉江水系和洞庭湖水系也进入洪水期,把大量洪水注入长江武汉段,加大长江武汉段的洪水水量,这就是“两边灌”。由于上述三个作用,导致长江武汉段峰高量大,水位猛涨,防洪压力巨大。第(3)题,长江武汉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对沿岸地区的不利影响应从洪涝风险角度进行分析说明。长江武汉段水位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使得长江大堤经受强大压力,溃堤的风险加大,威胁着沿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江武汉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对沿岸入江河流径流具有顶托作用,当长江水位高于支流水位时,会出现长江水倒灌,增加沿岸支流的洪水压力,有可能导致两岸支流流域发生洪涝灾害;长江武汉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两岸低洼地区的积水很难排泄,可能出现内涝灾害。答案:(1)2020年6月初至7月底,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北上,与南下的冷气团在江淮地区相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相持时间长,带来持续性强降水。(2)此时正值梅雨季节,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河湖水位上涨。长江上游大量洪水下泄,即“上泄”。位于长江武汉段下游的鄱阳湖等湖泊水位上涨,导致长江武汉段洪水受到顶托,下泄速度缓慢,即“下顶”。“两边灌”主要是指来自北面汉江和南面洞庭湖的洪水汇入长江,导致长江武汉段峰高量大,防洪压力巨大。(3)长江武汉段水位长时间高于沿岸地面,溃坝风险加大,威胁沿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江武汉段水位较高对沿岸入江径流顶托作用加大,甚至出现长江水倒灌,加剧沿岸低洼地区的内涝。[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梅雨天气的形成,以及从上游来水、两侧洪水和下游顶托等方面分析长江武汉段主汛期防洪形势严峻的原因,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下图为1736~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原因。(2)简述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性措施。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同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是人口压力使得人们破坏植被,降低了河流、湖泊的蓄洪、泄洪能力。第(2)题,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泄洪能力弱,同时人们围湖造田等活动破坏了湖泊的泄洪能力。所以,一方面要整治河道,另一方面要退耕还湖,从而加强河流湖泊的分洪、泄洪能力,达到防洪的目的。答案:(1)特点:洪涝灾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天数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原因:人口压力大,山区滥伐、陡坡开垦、水土流失导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人类大量进入洪涝灾害高风险区生产、生活,使灾情加重。(2)加固堤防;修建分洪和蓄洪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阶段复习课情境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某年滑坡灾害频次分布图(单位:次)。思考 (1)分析该省区滑坡灾害多发区形成的自然原因。(2)为应对滑坡地质灾害,说明当地可以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3)简述在野外考察时应如何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解析:第(1)题,从地形、气候等多个角度分析该省区滑坡灾害多发的成因。第(2)题,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分析防御滑坡灾害的措施。第(3)题,从灾前准备、灾中自救等多角度分析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的措施。答案:(1)多发区位于云南西部的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岩石破碎;降水集中,多暴雨,所以易发滑坡地质灾害。(2)危险地带居民点搬迁;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加强监测和预警。(3)关注当地的气象及灾害预报;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逃离;不要在河滩和山谷中露营(大雨时不宜在沟谷停留;不宜在有大量固体堆积物的陡坡下避风、避雨)。以我国某省区某年滑坡灾害频次分布图为载体,考查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两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1)综合思维——水平4从地形、气候等多个角度分析该省区滑坡灾害多发的成因;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分析防御滑坡灾害的措施。(2)地理实践力——水平3从灾前准备、灾中自救等多角度分析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的措施。读图,回答问题。问题探究:(1)图中可以看出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和________。(2)图中措施属于自然灾害防御中的________性防御措施。(3)防御此类灾害,你认为还可采取哪些非工程性措施?解析:第(1)题,通过图中的山体、石块可判断其存在的自然灾害有滑坡和泥石流。第(2)题,通过图中的格栅坝可判断自然灾害的防御类型为工程性措施。第(3)题,非工程性措施主要从加强监测、健全政策法规、提高环保意识等角度分析。答案:(1)滑坡 泥石流 (2)工程 (3)加强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等。能力1 气象灾害1.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灾害 成因 我国的时空分布 危害 防治途径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东部地区多发,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改变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主要影响东北和西北地区,由北到南依次变弱 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时防护台风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受影响 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2.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一般来说,干旱等效频度越高,旱灾越严重。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1951~1988年干旱等效频度示意图。(1)图中①②③河段中,________河段有明显的凌汛现象,一般每年发生________次凌汛。受全球变暖影响,该区域河流结冰期变________。(2)分别说明乙、丙两地干旱等效频度比甲地低的主要自然原因。(3)简述甲地农业活动中防御旱灾的生产技术措施。解析:第(1)题,发生凌汛的河段条件:河流有结冰期、自低纬流向高纬。图中①②③河段中,③河段符合发生凌汛的条件,所以有明显的凌汛现象,一般每年春季和初冬季,春季上游河段河冰融化,下游还没有融化,初冬下游段开始结冰,上游段没有结冰,所以一年中发生两次凌汛。受全球变暖影响,气温升高,该区域河流结冰期变短。第(2)题,据图可知,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丙地地处山地的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造成乙、丙两地的干旱等效频度比甲地低。第(3)题,甲地农业活动中防御旱灾可采取培育耐旱作物,改良品种;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利用覆盖地膜等技术,保水保湿,减少蒸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措施。答案:(1)③ 两 短 (2)乙地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丙地地处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3)培育耐旱作物品种;采用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或覆盖地膜等技术,减少蒸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发生凌汛的条件、以及针对旱灾采取的有效措施,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据此完成1~2题。城市 4~5月 7~8月 全年开封 0.47 0.35 0.20武汉 0.27 0.56 0.191.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气温C.降水 D.河流2.开封发生旱灾的最主要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开封发生旱灾的次数较多。开封地处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武汉位于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大,发生旱灾的次数较少。故选C。第2题,读表可知,开封的降水相对变率在4~5月份最大,说明春季旱灾最严重。故选A。答案:1.C 2.A能力2 洪涝灾害的分析方法1.我国频繁的洪涝灾害成因分析时间 分析要点春夏之交 夏季风登陆华南,冷暖气团相遇,暴雨多发5、6月份 夏季风北移至江淮地区,形成梅雨7、8月份 夏季风进一步北移至华北、东北,北方出现暴雨,同时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也时降暴雨8、9月份 东南沿海时常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的影响,多狂风暴雨2.洪灾防治措施分析分析角度 分析要点工程性措施 兴修水库、退耕还林、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建分洪区非工程性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提高防灾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建立灾害应急机制、设置防洪保险基金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长江流域2020年6月初“入梅”,7月底“出梅”,其间大部分地区连续普降大雨,河湖水位猛涨,长江武汉段洪水“上泄下顶两边灌”,防洪形势严峻。下图示意长江流域图和长江武汉段汛期内水位与两岸地面海拔。(1)说明2020年6月初至7月底长江流域降水的形成过程。(2)长江武汉段主汛期“上泄下顶两边灌”,防洪形势严峻。请从地理角度加以解释。(3)说明长江武汉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对沿岸地区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2020年6月初至7月底长江流域降水的形成过程应从梅雨天气的形成角度描述说明。材料信息表明,长江流域2020年6月初“入梅”,7月底“出梅”,表明这期间的降水是梅雨天气导致,梅雨是准静止锋产生的,因此其形成过程是:2020年6月初至7月底,由夏季风带来的海洋暖湿气团北上,与南下的冷气团在江淮地区相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锋面在当地持续徘徊,由于暖湿气流水汽非常丰富,暖湿气流持续抬升,带来持续性强降水。第(2)题,长江武汉段主汛期防洪形势严峻的原因应从上游来水、两侧洪水和下游顶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释。武汉段主汛期正值梅雨季节,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丰富,武汉段上游洪水流量大,下泄速度快,使得武汉段洪水水量大,这就是“上泄”。位于长江武汉段下游的鄱阳湖水系流域内降水很丰富,各支流向鄱阳湖注入大量洪水,使得湖水水位上涨,鄱阳湖边的长江水位迅速增长,导致长江武汉段洪水受到其下游河段的顶托作用,洪水排泄速度缓慢,这就是“下顶”。长江武汉段两侧的汉江水系和洞庭湖水系也进入洪水期,把大量洪水注入长江武汉段,加大长江武汉段的洪水水量,这就是“两边灌”。由于上述三个作用,导致长江武汉段峰高量大,水位猛涨,防洪压力巨大。第(3)题,长江武汉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对沿岸地区的不利影响应从洪涝风险角度进行分析说明。长江武汉段水位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使得长江大堤经受强大压力,溃堤的风险加大,威胁着沿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江武汉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对沿岸入江河流径流具有顶托作用,当长江水位高于支流水位时,会出现长江水倒灌,增加沿岸支流的洪水压力,有可能导致两岸支流流域发生洪涝灾害;长江武汉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两岸低洼地区的积水很难排泄,可能出现内涝灾害。答案:(1)2020年6月初至7月底,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北上,与南下的冷气团在江淮地区相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相持时间长,带来持续性强降水。(2)此时正值梅雨季节,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河湖水位上涨。长江上游大量洪水下泄,即“上泄”。位于长江武汉段下游的鄱阳湖等湖泊水位上涨,导致长江武汉段洪水受到顶托,下泄速度缓慢,即“下顶”。“两边灌”主要是指来自北面汉江和南面洞庭湖的洪水汇入长江,导致长江武汉段峰高量大,防洪压力巨大。(3)长江武汉段水位长时间高于沿岸地面,溃坝风险加大,威胁沿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江武汉段水位较高对沿岸入江径流顶托作用加大,甚至出现长江水倒灌,加剧沿岸低洼地区的内涝。[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梅雨天气的形成,以及从上游来水、两侧洪水和下游顶托等方面分析长江武汉段主汛期防洪形势严峻的原因,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下图为1736~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原因。(2)简述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性措施。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同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是人口压力使得人们破坏植被,降低了河流、湖泊的蓄洪、泄洪能力。第(2)题,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泄洪能力弱,同时人们围湖造田等活动破坏了湖泊的泄洪能力。所以,一方面要整治河道,另一方面要退耕还湖,从而加强河流湖泊的分洪、泄洪能力,达到防洪的目的。答案:(1)特点:洪涝灾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天数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原因:人口压力大,山区滥伐、陡坡开垦、水土流失导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人类大量进入洪涝灾害高风险区生产、生活,使灾情加重。(2)加固堤防;修建分洪和蓄洪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阶段复习课学案.doc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阶段复习课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