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郡20校联考前模拟训练题历史试题时量:4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掘显示,在长江下游地区距今7000-5000年的龙虬庄遗址中,共有32座墓葬,其中2座无随葬品,15座有1~4件,11座有5~9件,4座随葬10件以上。这说明当时该地区()A.社会分化出现 B.生产力水平较低下 C.早期国家诞生 D.氏族成员共享成果2.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祭坛,由直径不同的3个同心圆逐渐升高形成了三层台阶,良渚文化的福泉山祭坛呈阶梯形的上下三重结构。其祭坛周围都埋有大型墓葬,坛上都发现有祭祀遗存。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出现了早期文明曙光 B.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C.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 D.铸就了一体化文明格局3.如表为河南舞阳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生活工具分类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贾湖文化时期()质料 农具/件 狩猎工具/件 捕捞工具/件 合计/件 百分比陶 - 5 28 33 5.2%石 161 27 188 29.5%骨 1 183 132 416 65.3%A.原始农耕技术取得突破 B.生产生活逐渐趋于稳定C.民众食物需求有所保障 D.女性主导社会经济活动4.据《伪古文尚书·周书·武成》记载:“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无不遵从)。”这也是“华夏”一词最早的文献记录。由此可知,商周之际()A.所有民族支持伐纣 B.华夏认同观念产生C 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D.共同体意识已萌发5.西周初期对礼的定义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由此可知,周礼()A.成为了国家基层治理的根本准则 B.保障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稳定C.凝聚了周代社会文化的实践经验 D.体现了礼法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6.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指出:“言周公封建,又必连带及于周公之定宗法。盖周公之封建制度,其主要精神,实寄托于其所定之宗法。此在近人,亦多能言之。”这说明西周()A 分封制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B.确立起分封制与宗法制C.借助分封制维护贵族特权 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7.西周时期周天子在分封、册命、赏赐等政治场合对臣下的称名方式主要有私名和官名两类;春秋时期周天子王命中的称谓却以亲属称谓如“伯父”“叔父”“伯舅”等为主。这一变化反映了该时期()A.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逐渐强化 B.旧有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C.周天子借亲缘关系维系分封秩序 D.统治者重视维护儒家伦理道德8.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同时“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周公二次东征之后,又“以微子开(帝纣之庶兄)代殷后,国于宋”。西周统治者此举旨在()A.强化血缘等级关系 B.巩固官僚政治统治 C.推广周代礼乐制度 D.彰显天下共主地位9.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 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A.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C.免除交纳贡赋 义务 D.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10.战国时期 官僚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之士,二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这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A.变法运动在列国风靡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士人阶层的强势崛起 D.世族世官制度的消亡1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1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倡“仁”与“礼”,孟子提倡“仁政”,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墨子宣扬“兼爱”,韩非子重视“法治”。据此可知,先秦诸子均()A.主张以德治国 B.批判商周腐败问题 C.提倡社会改革 D.关注社会秩序问题1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①天人合一②与民休息③兼爱尚贤④道法自然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1个大题,共18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代的士,其地位居于卿大夫之下,有上士、中士和下士之分,与诸侯、卿大夫阶层一样,他们也接受诗书礼乐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少数士得到上升机会,进入卿大夫阶层,大部分的士和他们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一起,降入庶人行列,成为士人。与农、工、商共同组成“四民”。士人的大量出现,从时间上来说,大约是在孔子前后。如春秋末期的老子,曾经做过周王室的史官,后见周王室衰落,辞官西去,隐居草野。但大部分的士人希望通过知识与技能,得到诸侯君王的赏识与重用。子夏(孔子弟子之一)说:“学而优则仕。”孟子也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随着诸侯君王对士人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养士之风渐趋盛行。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诸如孟子、邹衍、荀子、申不害等著名学者上千人,在战国中后期最有影响力。《管子》一书,就是和稷下学宫有密切关系的著作。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材料二秦自孝公以后至于始皇,相传六代,沿守着商君的法制,奖励耕战,勤俭建国,发奋图强;又加以得到地理上的形势,居高临下,俯瞰着东方六国,远交近攻,进行蚕食......因此,秦虽变法最迟,却收到了最大的成功,变法以后仅仅一百三十年,秦始皇就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同时也完成了此后统治全中国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大封建局面。-摘编自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代序》(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说明郭沫若高度赞扬商鞅变法的理由。长郡20校联考前模拟训练题历史试题时量:4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D【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D【14题答案】【答案】B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1个大题,共18分。【15题答案】【答案】(1)变化:数量大幅增加;社会地位总体下降;职业选择相对自由;成为特殊的知识阶层;多倾向于利用知识与技能重新依附统治者(或新贵族)。因素:私学兴起,教育发展;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旧的统治秩序瓦解;政治结构的变动(中央集权制与官僚政治萌生);经济的发展。(2)理由:商鞅变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封建社会)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