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2.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保持答题纸面清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文化在生产、储存、传播与接受等方面的变革无不与技术发展有关。如今,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终端和AR、VR 技术的应用,以及文化传播方式和媒介的改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催生了形式多样的传播新业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元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赋予了文化传承发展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
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与延续。一方面,数字时代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网络化,通过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应用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库、数据库、资源库,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新的时代元素;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进数字文化发展,方便受众以任何方式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接入,欣赏、学习、研究并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通过分类整理、数据链接、平台共享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得以实现数字化共享。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是数字技术的典型代表。当前,这些技术集中体现在传播领域,为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奠定了基础。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大数据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构建与储存,利用云计算数字设备进行算法服务,再用物联网通过数字传输采集相关数字文化信息,最后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数字集成处理,以区块链的方式让数字文化信息产生交互协作,使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故事、文字等通过数字加工、数字转换以及数字信息综合处理,以云视频、直播平台等工具为载体,输出为视频、动漫、全息投影等,全方位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
(摘编自张广斌《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明智慧,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多次强调“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让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存储和展览展示。相比原有的保护方式,这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提高了文化资源的可访问性与传播效率,更多人有机会去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数字化探索,故宫博物院目前已完成90多万件馆藏文物的数字化,超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向社会公布,囊括了保护、展示、研究等各项功能的“数字故宫”正成为全球亿万观众开启博物馆的新方式。最新统计,我国已累计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3万部(件),全国博物馆藏品数量4665万件(套)。数字化成为博物馆发展新趋势,珍贵文物在虚拟世界里实现永恒。
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建和保护不断开创新局面,使得这些难以保存的珍贵历史遗迹能够更长久地为人们共享。在殷墟,数字技术被运用到甲骨文研究中,不仅建设了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深度学习技术还可以对甲骨碎片进行自动缀合。就在前不久,上海大学与西藏谢通门县在对当地古壁画的实地考察中,通过高精度扫描,将壁画的每一个细节都精准记录,借助三维建模和虚拟展示等数字技术,将这些壁画永久保存下来,从而实现文化守护。
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拓宽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边界。尤其是数字摄影、高清技术、大数据、云技术、全息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结合,为文化内容创新和空间场景重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不同门类资源的组合提供了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与新兴业态相结合,衍生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消费者的审美体验。在人们身边,数字技术帮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无缝对接,智能化的文化展览、智能导览系统等,增强了传统文化景区的互动性与吸引力。此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语义分析与大数据挖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揣摩”现代人的审美与消费需求,为文创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化推广营销提供助力。
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将为保护、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更多想象空间。我们在以技术创新驱动文化内容创新的同时,也需进一步激发文化企业创新活化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品服务创新的生力军,文化企业数量和营收不断增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提供了重要动力。此外,借力数字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美育,将提高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意和传播力量。
(摘编自孙天垚《数字化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在生产、储存、传播等方面的变革都与技术的发展有关,因此文化发展要重视技术应用。
B.物联网可以通过数字传输采集数字文化信息,数字文化信息能以区块链的方式产生交互协作。
C.数字技术可以丰富消费者的审美体验,还能提高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D.两则材料均认为,数字技术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时空限制传承,并为其提供想象空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技术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数字化共享,为其数字化传播奠定基础。
B.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在于拓展传播空间,使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无缝对接。
C.文化企业能以技术创新驱动文化内容创新,因此是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产品服务创新的生力军。
D.就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与延续,两则材料均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实现古籍通俗化传播。
B.文化馆通过云计算技术建立中国历史文献数据库。
C.景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当地风景来吸引游客。
D.某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考核方式为制作短视频。
4.两则材料均谈及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二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的作用 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炮火的洗礼
茅盾
我遇到了许多的眼睛,都异样的睁得很大:
这里虽然有悲痛,但也有钢铁似的冷光;有忿怒,但也有成仁取义的圣哲的坚强;有憎恨,但也有“自度度人”的佛子心肠;乃至亦有迷惘,有焦灼,然而也有“余及汝偕亡”的激昂。
这都是十天的恶战,三昼夜沪东区的大火,在中国儿女的灵魂上留着的烙印,在酝酿,在锻炼,在净化而产生一个至大至刚,认定目标,不计成败,——配担当这大时代的使命的气魄!
惋惜着悲痛着沪东区的精华付之一炬么 不错,那边有我们同胞血汗的结晶,有我们民族工业的堡寨,我们不能不悲痛。但是敌人的一把火烧得了我们的庐舍和厂房,却烧不了我们举国一致的抗战的力量!不,敌人这一把火,将我们万万千千颗心熔成一个至大无比的铁心了!
不错,那边有我们同胞血汗的结晶,有我们民族工业的堡寨,然而那边也正是敌人的巢,也正是敌人经济侵略的触角!三日三夜的赤焰是敌人的毒火,然而也是我们出地狱升天堂的净火!在炮火的洗礼中,中国民族就更生了!让不断的炮火洗净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专制政治下所造成的缺点,也让不断的炮火洗净了我们民族百年来所受帝国主义的侮辱。
古老的伟大的中华民族,需要在炮火里洗一个澡!
大炮对大炮,飞机对飞机,我们有我们抵抗侵略的爪,抵抗侵略的牙!尤其因为我们有炮火锻炼出来的决心和气魄!
四万万人坚决地沉着地接受炮火的洗礼了!四万万人的热血,在写出东亚历史最伟大的一页了!无所谓悲观或乐观,无所谓沮丧或痛快,我们以殉道者的精神,负起我们应负的责任!
1937年8月23日
(有删改)
文本二:
雾中偶记
茅盾
前两天天气奇寒,似乎天要变了,果然昨夜就刮起大风来,窗上糊的纸被老鼠钻成一个洞,呜呜地吹起哨子,像是什么呢 我说不出。从破洞里来的风,特别尖利,坐在那里觉得格外冷,想拿一张报纸去堵住,忽然看见爱伦堡那篇“报告”———《巴黎沦陷的前后》,便想起白天在报上看见说,巴黎的老百姓正在受冻挨饿,情形是十分严重的话。
这使我顿然记起,现在是正当所谓“三九”,北方不知冷的怎样了,还穿着单衣的战士们大概正在风雪中和敌人搏斗,便是江南罢,该也有霜有冰乃至有雪。在广大的国土上,受冻挨饿的老百姓,没有棉衣吃黑豆的战士,那种英勇和悲壮,到底我们知道了几分而且是在雾季,被人“祝福”的雾是会迷蒙了一切,美的,丑的,荒淫无耻的,以及严肃的工作。在雾季,重庆是活跃的,因为轰炸的威胁少了,是活动的万花筒:奸商、小偷、大盗、汉奸、狞笑、恶眼、悲愤、无耻、奇冤、一切,而且还有沉默。
原名《鞭》的五幕剧,以《雾重庆》的名称在雾重庆上演;想起这改题的名字似乎本来打算和《夜上海》凑成一副对联,总觉得带点生意眼,然而现在看来, “雾重庆”这三个字,当真不坏。尤其在今年!可歌可泣的事太多了。不过作者当初如果也跟我现在那样的想法,大概这五幕剧的题材会全然改观罢 我是觉得《鞭》之内容是包括不了雾重庆的。
剧中那位诗人,最初引起了我的回忆,他像一个朋友:不是身世太像,而是容貌上有几分,说话的神气有几分。到底像谁呢 说不上来。但是今天在一件事的议论纷纷之余,我陡然记起了,呀,有点像他,再细想,似乎不像的多。不过这位朋友的声音笑貌却缠住了我的回忆。我不知他现在在哪里 平安不 一个月前是知道的,不过,今天,鬼晓得,罪恶的黑手有时而且时时会攫去我们的善良的人的。我又不知道和他在一处的另外几个朋友现在又在哪里了,也平安不
于是我又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先生说过那样意思的话:血的淤积,青年的血,使他窒息,于无奈何之际,他从血的淤积中挖一个小孔,喘一口气。这几年来,青年的血太多了,敌人给流的,自己给流的;我们兴奋,为了光荣的血,但也窒息,为了不光荣的没有代价的血。而且给喘一口气的小孔也几乎挖不出。
回忆有时是残忍的,健忘有时是一宗法宝。有一位历史家批评最后的波旁王朝说:他们什么也没有忘记,但什么也没有学得。为了学得,回忆有时是必要,健忘有时是不该。没有出息的人永远不会学得教训,然而历史是无情的。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不可免的将是长期而矛盾而且残酷,但历史还是依照它的法则向前。最后胜利一定要来,而且是我们的。让理性上前,让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让死难的人们灵魂得到安息。
据说今后六十日至九十日,将是最严重的时期;希特勒的春季攻势!敌人的南进,都将于此时期内爆发罢 而且那雾季不也完了么 但是敌人南进,同时也不会放松对我们的攻势的!幻想家们呵,不要打如意算盘!被敌人的烟幕迷糊了心窍的人们也该清醒一下,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夜是很深了罢 你看鼠子这样猖獗,竟在你面前公然踱方步。我开窗透点新鲜空气,茫茫一起,雾是更加浓了罢 已经不辨皂白。然而不一定坏。浓雾之后,朗天化日也跟着来。祝福可敬的朋友们,血不会是永远没有代价的!民族解放的斗争,不达目的不止,还有成千成万的战士们还没有死呢!
1941年2月16日夜
(有删改)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与《风景谈》均写了群体人,文本一是表现民众态度,《风景谈》是展示风景画面。
B.文本二中写作者由《雾重庆》的剧名联想到《夜上海》,暗示这两部作品的主题都很庸俗。
C.文本二中“雾是更加浓了罢 已经不辨皂白”,表明作者面对当时的危机局势,感到很悲观。
D.两则文本均提到“血”,文本一主要是突出热血的激昂,文本二则侧重反思流血牺牲的代价。
7.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罗列“眼睛”中的复杂情感,以“庐舍焚毁”与“铁心熔成”的对比凸显物质可毁而精神不灭。
B.文本一中作者用“在炮火里洗一个澡”的形象表述呼吁革除民族积弊,彰显了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C.文本二中借用历史学家批评波旁王朝的话批判当时被迷惑的民众的麻木与短视,呼吁以史为鉴。
D.文本二引用《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内容将历史的血债与当下的现实勾连,也表明当时环境的压抑。
8.请简要分析两则文本中“火”“雾”的意蕴。(4分)
9.在这两篇文本的比较研读活动中,甲组同学认为《炮火的洗礼》中的呐喊更显民族精神,乙组同学认为《雾中偶记》中的沉思更显理性认识。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回至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馀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馀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馀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 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乃上A阁之B小轩C聆之D诚E噌吰F如洪钟然G馀石H无此声。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陋其言”与《陈情表》“至微至陋”中的“陋”意义和用法不同。
B.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农历每月初一称“朔”。
C.适,恰好,与《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中的“适”意义相同。
D.蛇,名词作状语,与成语“斗折蛇行”中的“蛇”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潢第一次到北钟山,发现钟石下的石头都是空穴,因水位下落,风停息了 ,没有听到钟鸣声。
B.章潢发现南钟山和北钟山都有观音阁、左右石壁,但他认为北钟山左右石壁的景色不如南钟山。
C.苏轼和章潢都概述了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认识,并交代了自己游历石钟山的起因、过程和感受。
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的看法,但基本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的记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4分)
(2)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4分)
14.从古人对石钟山命名的探访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蜀道难
张文琮
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
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
飞梁驾绝岭,栈道接危峦。
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积石阻云端”以夸张手法写出山石堆积之高,直插云霄。
B.颔联以俯仰视角的不同景象强化地势落差带来的压迫感。
C.“驾”字化静为动,赋予飞梁凌空的动态之感和险奇状态。
D.“揽辔独长息”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赞叹蜀道的雄奇险峻。
16.本诗与李白《蜀道难》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教育培训会上,王教授指出育人如种树,并借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两句强调要顺其本性。
(2)在杜甫诗歌研学活动中,小刚发现杜甫常常通过写鸟来表情达意,如《蜀相》中的“ ”和《客至》中的“ ”。
(3)“啸”是缩拢嘴唇发出清亮、悠长声音的行为。古代文人墨客常在诗文中写人的“啸”以抒发情感,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18.下列各句中的“清明”与文中加点的“清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B.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其容清明。
C.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D.他冷静下来后,思路变得清明起来。
19.文中多处使用叠词,请任选两处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 ① ,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 ② ,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文中多使用因果关系的复句,有什么好处 (4分)
22.某中学生物社团进行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宣讲活动,请根据材料内容,为“自然选择”下一个定义,要求体现本质特征,不超过50字。(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是否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促进社会的和谐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3分)C(C项数字技术并不能直接丰富消费者的审美体验,而是衍生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且材料二中说的是“借力数字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美育,将提高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而不仅仅是数字技术。)
2.(3分)A(B项“主要价值在于拓展传播空间”说法不当,文中没有说哪是主要价值。C项内容杂糅且强加因果,材料二中是“我们在以技术创新驱动文化内容创新的同时,也需进一步激发文化企业创新活化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品服务创新的生力军,文化企业数量和营收不断增长”;D项“两则材料均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分析不当,两则材料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表明相互关系的两个层面,都是正面论述,不是正反两方面论述。)
3.(3分)B(材料二第三段观点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建和保护不断开创新局面”。A项为传统媒体传播,不属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C项侧重风景旅游,不是明确的文化遗产;D项为教育形式,“艺术”“短视频”均未直接对应观点中“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
4.(4分)①材料一侧重技术层面,强调数字化储存、处理与传播的具体路径;②材料二侧重实践应用,论证数字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效。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6分)①列出“数字故宫”、古籍、藏品等具体数据来证明。②通过原有的保护方式与数字化重建实效性的对比来证明。③举出故宫博物院、殷墟甲骨文等例子来证明。④从“让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存储和展览展示”“拓宽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边界”“将为保护、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更多想象空间”等几方面来证明。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3分)D(A项理解片面,两文均以群体人象征民族精神:文本一彰显觉醒和血性抗争,《风景谈》讴歌奉献和创造力量;B项“暗示这两部作品的主题都很庸俗”说法不当,从文本二中“然而现在看来,‘雾重庆’这三个字,当真不坏”;看出C项“感到很悲观”的说法不当,文本二说的是“然而不一定坏”。)
7.(3分)C(C项“借用历史学家批评波旁王朝的话,批判当时被迷惑的民众的麻木与短视”说法不当,结合文本二应该是批判当时的国民党政府。)
8.(4分)①“火”的意蕴:既指日寇的暴行,如炮火、沪东大火、毒火;也指民族觉醒和重生,如净火。②“雾”的意蕴:既指重庆自然气候的雾季,也隐喻反动政府的政治高压。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6分)示例一:甲组。
①《雾中偶记》写皖南事变后重庆的白色恐怖,给人压抑之感;②《炮火的洗礼》直接写抗战初期的残酷战火场景,以激昂的呐喊号召四万万人团结起来抗争;③《炮火的洗礼》表现全民在战火中觉醒和重生,彰显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示例二:乙组。
①《炮火的洗礼》写抗战初期的呐喊抗争,民众群情激昂;②《雾中偶记》中作者面对皖南事变后重庆的白色恐怖,反思斗争的复杂性;③《雾中偶记》写于抗战相持阶段,严峻形势需要理性认识抗战的长期性。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不选择的要扣分,只有选择没有理由的不给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3分)CD G(正确断句: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馀石无此声。)
11.(3分)C(“意义相同”分析错误,两个“适”意义不同,前一个是“恰好、正好”,后一个是“刚才”。)
12.(3分)B(“但他认为北钟山左右石壁的景色不如南钟山”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应该是“南钟山左右石壁的景色不如北钟山”。)
13.(8分)
(1)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关键词“临”“鼓”“搏”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李渤竟然想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的原因,就浅陋了。(关键词“乃”“考”“疏”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3分)①要有质疑精神;②要亲自实地考察;③要善于观察分析。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九江湖口县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北宋的苏轼因为对这话有怀疑,曾经趁着夜月乘着小舟来到峭壁下,听到从水面上发出有宏大的声音,声音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绵不断。驾船的人非常害怕,回到港口。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在水中,中间是空的,有很多孔,和风声水声相互呼应,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钟鼓的声音相互应和。周文忠公也曾经游览过这里,并且他描写上下钟山的景物很是详细,曾疑惑为何这些有关钟山得名原因的说法不一致。
今天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大石,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千多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嵩和寺中僧人宏鋐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是就从阁后踏着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做“白云亭”,原因是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二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同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湖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水势浩大,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漾。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返回登岸,径直来到钟石下面,俯下身子观察,石头都是空穴,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发出钟鼓的鸣声。
从九江又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舟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舟不能靠岸。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郦元的记载,苏公的辩解,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侧的石壁中间有一道十余丈宽的缺口。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说,这就是南钟石。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己巳,石头裂开倒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的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下面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可以发出声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 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面是空的而后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座山石突兀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所以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想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的原因,就浅陋了。但是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有到,所以南钟山的景色没有在他的文中见到。
15.(3分)D(“赞叹蜀道的雄奇险峻”分析不当,应该是感叹蜀道的难行。)
16.(6分)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蜀道奇险景象的惊叹和路途难行的畏惧。
不同:李白《蜀道难》还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对国事的忧虑。
(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6分)(1)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2)隔叶黄鹂空好音 但见群鸥日日来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示例二: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示例三: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示例四: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示例五: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8.(3分)B(B项和文中“清明”都是“清澈明净”,A项是“清正严明”;C项是“清明节”;D项是“清楚、清醒”。)
19.(4分)①静静,表现老人的淡然、朴实和坚守;黑黑,说明翠翠作为边城女孩的自然本色;处处,突出翠翠活泼可爱;光光,表现翠翠的聪明机警;从从容容,表现翠翠的镇定、诚朴。②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出边城的人情美。
(每答对一点给2分,第一点中答出一个给1分,任选两处即可。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0.(4分)①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 ②性状分异更趋明显
(每答对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超过字数扣1分。)
21.(4分)揭示物种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内在因果关系,表明科学论述的逻辑严密性和推断合理性。
(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2.(5分)示例:自然选择是物种在繁殖过程中通过变异和生存竞争,保留适应环境的优势性状并淘汰劣势性状的演化机制。
(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超过字数扣1分。)
23.(60分)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