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新授课导学案
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萌发(méng fā)、次第(cì dì)、翩然(piān rán)、孕育(yùn yù)、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等字词,理解“物候”“物候学”的概念。
2. 梳理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理清文章说明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 分析文中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积累字词,理解物候知识;把握文章说明顺序和结构。
2. 难点:理解物候现象与气候、农业生产的关系;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与生动性的统一。
三、预习导学
1. 背景资料
查阅竺可桢的生平及学术成就,了解物候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简要记录关键信息。
2. 字词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萌发( ) 次第( ) 翩然( ) 孕育( ) 簌簌( ) 销声匿迹( ) 风雪载途( ) 农谚( ) 连翘( ) 衰草连天( ) 草长莺飞( )
(2)解释下列词语
萌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孕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簌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衰草连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长莺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通读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文章围绕“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把握
(1)文章开篇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现象,有什么作用?
(2)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何妙处?
2. 内容与手法分析
(1)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句中“活的仪器”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知识与实践探究
(1)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它们的说明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观察到的物候现象及其与农业生产或日常生活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从字词积累、文章结构梳理、说明方法分析、语言特色体会、知识实践联系五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归纳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1. 抄写文中的生字词,并选择三个词语造句。
2. 观察当地近期的自然现象(如植物发芽、开花,动物活动等),记录下相关的物候信息,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观察小记。
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萌发(méng fā)、次第(cì dì)、翩然(piān rán)、孕育(yùn yù)、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等字词,理解“物候”“物候学”的概念。
2. 梳理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理清文章说明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 分析文中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积累字词,理解物候知识;把握文章说明顺序和结构。
2. 难点:理解物候现象与气候、农业生产的关系;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与生动性的统一。
三、预习导学
1. 背景资料
答案:竺可桢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长期从事物候学研究,推动了我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对指导农事活动、合理安排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大自然的语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物候学知识,旨在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
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创作背景和学科意义,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2. 字词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答案:萌发(méng fā) 次第(cì dì) 翩然(piān rán) 孕育(yùn yù) 簌簌(sù sù)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 农谚(nóng yàn) 连翘(lián 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án tiān)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
解析:“载”在“风雪载途”中读zài,四声;“翘”在“连翘”中读qiáo,二声;“长”在“草长莺飞”中读zhǎng,三声 。
(2)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次第:依次,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形容肢体发抖的样子;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连翘:一种落叶灌木。果实和茎、叶都可以入药。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解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如“销声匿迹”可造句“冬天到了,许多昆虫都销声匿迹了”;“风雪载途”可造句“春节前夕,他风雪载途,终于赶回了家乡” 。
3. 通读感知
答案: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文章围绕“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物候学的定义、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以及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等内容 。
解析: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把握
(1)答案:作用:①内容上,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四季更迭的自然现象,引出“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这一说明对象;②表达效果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物候现象产生直观感受;③结构上,为下文说明物候学知识做铺垫,使文章过渡自然 。
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开篇描写的作用。
(2)答案:结构划分及内容:第一部分(第1 - 3自然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第二部分(第4 - 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 - 10自然段):阐述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第四部分(第11 - 12自然段):说明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
解析: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3)答案:题目的妙处:①运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将抽象的物候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读者易于理解文章内容;③“语言”一词暗示了物候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揭示了文章的说明内容 。
解析: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深层意义。
2. 内容与手法分析
(1)答案:说明方法及作用:①举例子:如“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差异 。②作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突出强调了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③打比方: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可以传递信息的特点 。
解析:帮助学生分析说明方法。
(2)答案:修辞手法及效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地“沉睡”“苏醒”等人的行为和状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到来时大地的变化,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物候现象 。
解析:引导学生赏析关键语句。
(3)答案:“活的仪器”指活生生的生物。好处: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物对物候变化反应灵敏的特点,突出了物候观测中生物观测的重要性,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
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
3. 知识与实践探究
(1)答案: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它们的说明顺序不可以调换。原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排列的。纬度和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主要因素,属于空间因素;高下差异次之;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是次要因素。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
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说明顺序的安排。
(2)答案:示例: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桃花盛开时,气温逐渐升高,适合播种一些喜温的农作物;候鸟南飞,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冷,人们会提前准备过冬的衣物和食物。这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帮助人们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
解析: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知识。
五、课堂小结
答案:字词积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文章结构: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结构。说明方法:理解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作用。语言特色: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知识实践联系:理解物候知识与生活的关系。阅读说明文方法:抓说明对象、理说明顺序、析说明方法、品说明语言 。
解析:系统总结知识与方法。
六、课后作业
1. 答案及解析:检查学生抄写和造句情况。如“销声匿迹”造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手工艺逐渐销声匿迹”,关注用词准确性和句子通顺度,对不当之处指导修改。
2. 答案示例:
物候观察小记
近日,我发现小区里的柳树开始抽出嫩绿的新芽,柔软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楼下的迎春花也绽放了,金黄色的花朵星星点点地缀满枝头。老人们常说“柳发芽,种棉花”,看来天气逐渐暖和,适合开始准备春耕了。这些物候现象真是大自然传递信息的“语言”啊!
解析: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是否准确记录物候现象,是否体现物候与生活的联系,语言是否通顺,对不符合要求的作业提出修改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