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件(共34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件(共34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01
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
(1)最重要的特点: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多元
一体
(2)表现:
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民族格局的特点
多元
一体
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1.民族格局的特点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国各族人民的贡献(五个共同)
要求: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共同开拓
辽阔疆域
共同缔造
多民族国家
共同书写
中华历史
共同创造
中华文化
共同培育
民族精神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探究问题:从上面地图中你能看出我国行政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吗?
这些省级行政区与中央是什么关系?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
行使高度自治权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集中
民主
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中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治权=国家主权吗?
4.国家主权
(1) 含义: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
(2) 基本特征:对内最高性、对外独立性
(3)表现:
★在国内,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
设立 目的
适用区域
自治程度
相同点 便于国家行政管理而设立
省、市、县、乡

是为了解决民
族问题而设立
适用民族地区
一定的自治权
是为了解决历史遗
留问题,完成祖国
统一大业而设立
适用港澳台地区
高度自治权
(除国防权和外交权)
都是国家的地方行政区域,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的统辖。
注意:自治权 高度自治权 主权
拓展延伸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02
(1)建立: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内容: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注: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形成了的。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基本方针 含义 原因/意义
民族平等 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原因: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
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族团结 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意义: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注:
民族平等≠各民族发展程度相同 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照顾≠违背民族平等原则
各民族共同繁荣≠同步、同时、同等繁荣 各民族共同繁荣≠消除民族差别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物质保证
前提条件
政治基础
材料一:新疆各族人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加国家和新疆各级地方事务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新疆现有州(市)人大代表2488名,其中少数民族代表1349名,占54.22%;县(市、区)级人大代表16960名,其中少数民族代表10025名,占59.11%;乡(镇)人大代表43204名,其中少数民族代表31739名,占73.46%。。
材料二: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在对口支援机制下,组织内地优秀教师到西藏、新疆支教,带动和培训当地教师,帮助西藏、新疆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材料三:新疆全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新疆现行标准下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新疆千年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内蒙古,骏马奔腾近八十载,所取成就既离不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也离不开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方针;
同样,
更离不开制度保障------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和基础
不是各民族
不是居住的地方
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注意:民族乡不属于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1)是什么
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
自治区商务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回族开斋节、维吾尔族纳吾肉孜节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是什么
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立法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是什么
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立法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补充:
变通执行权:民族自治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上级的政策法规进行适当调整和变通的权力。
1
2
3
前提和基础
特点
地位
国家统一
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是什么
①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注意:民族乡不属于自治地方)
②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5个
自治区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0个
由全国人大批准的建置
由国务院批准的建置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双重身份)
既是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又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设置
根本原因
必要性
意义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为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A、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分布格局;
以及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
A、既保证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B、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
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
了重要作用。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怎么做
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②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维护民族权益
打击分裂势力
深化团结教育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怎么做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⑤坚持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⑥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⑧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补充: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03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
1.我国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
我国有多种宗教,
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
2.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材思考: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是否意味我国不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呢?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
2.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信与不信(是否)
何种宗教(种类)
何种教派(派别)
什么时候(时间)
表现
注:●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国家鼓励信教,不等于宗教自由(国家不鼓励、不支持、不反对)
●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允许信教(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武装的,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共青团员,同共产党员一样不允许信仰宗教)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
2.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权责统一: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遵守法律: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③依法管理: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我国坚
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
活动。
表现
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 打击犯罪”的原则。
打击犯罪
抵御渗透
遏制极端
制止非法
保护合法
拓展:
教徒在宗教活动场所内祭祀、诵经、烧香、礼拜、讲经、布道、弥撒、受礼、受戒、过宗教节日。在自己家中念经、祈祷、封斋、追思等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
在宗教场所内进行无神论的宣传
宗教教徒到非宗教场所(例如学校等)进行传教、宣传有神论
正常的宗教活动
不正常的宗教活动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
2.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邪教不是宗教
注:邪教不是宗教。当今世界,邪教兴风作浪,已成为一大公害。
1、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2、主要特征:教主崇拜、精神控制、编造邪说、敛取钱财、秘密结社、危害社会。
3、国家态度: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
2.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我国外交政策在宗教问题上的体现)
①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
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
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
行为的发生。
表现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
2.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4)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重要任务: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
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
②具体举措:两个要求,两个支持
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表现
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社会现状
社会性质:坚持无神论
本框总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我国行政区域设置:既集中又民主
我国的民族关系
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方针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施宗教政策的重要性
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1.2024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3周年,恰逢解放纪念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主馆正式开馆,这是我国唯一一个关于废奴运动的纪念馆,是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的大型综合性主题展馆。73年来,西藏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发展阶段,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西藏的发展得益于
①西藏自治区人大、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积极有效行使自治权
②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③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④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D
典例精练
2.2025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66.6亿元已提前下达。据悉,国家民委将更好发挥该项资金作用,完善民族领域发展政策体系,支持民族地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此举有利于
①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实现少数民族特殊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协调统一
③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活条件,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
④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创多元一体民族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典例精练
3.截至2024年3月,“组团式”教育援藏已近8年。8年来,17个省市教育援藏团队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韧劲,累计派出1900多名教育援藏人才,以“组团”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口支援西藏教育事业。“组团式”教育援藏意在
①缩小民族差异,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落实新时代治藏方略,促进民族团结
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④提高西藏教育质量,彰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典例精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