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孟子》三章 课件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23 《孟子》三章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作者简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言论、活动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背景介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听朗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品读古诗
齐读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请你为下列排比句划分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
/
/
/
/
/
/
/
/
/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物质条件的优势。
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城墙,与“郭”对举时多指内城。
外城。
四面包围。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之类。
放弃。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限制在疆域内。
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巩固。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合作探究
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这个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句式整齐,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从进攻的一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接着同样选攻战的例子,从防守的一方说明即使在占有“地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结果却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证明了“地利”难比“人和”。以上都是基于历史经验的判断,而非凭空的悬想。这样逐层推进,通过比较指明了“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攻城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分论点,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阐发,指出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5句连用三个否定排比句,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第6、7句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深化了文章中心。
文章第5、6、7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而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交流: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例 证
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 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学习《富贵不能淫》,看看“亚圣”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
新课导入
第2课时
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富贵不能淫( )
yǎn
ɡuàn
yín
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往之女家。( )
女,同“汝”,你
通假字
丈夫之冠也。( )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自由读课文并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组内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交流,大家互助学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用景春的话引出话题,为后文孟子的批驳树立了靶子。
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由“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内容为反驳景春的观点——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君王的“妾妇之道”,他们称不上“大丈夫”。(驳论)
第二层由“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内容为正面提出成为“大丈夫”三条标准。(立论)
第2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由景春提出问题,树立批驳的靶子,孟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
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怎样才能行“大丈夫之道”呢?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君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当堂检测
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张仪:妾妇之道
大丈夫之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
新课导入
第3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习检测
1.理解词语。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
困于心,衡于虑(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同“增”,增加
同“横”,梗塞、不顺
同“弼”,辅佐
词类活用
人恒过,然后能改( )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2.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停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请你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
/
/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
/
/
/
文章开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受艰苦的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为下文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论断提供了事实论据。同时,这一排比句式的运用,也使文章读来气势磅礴,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文章开头先列举大量事例,提出艰苦的环境可以造就人才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列举大量事实、层层推理的基础上,在结尾处概括出来的,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说说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根据查找的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奏出了《命运交响曲》。
交流讨论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学习了本文,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艰苦磨练(道理论证)
人经忧困而奋发
个人(正)
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论证)
国家(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