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②劳动者(决定因素)①生产工具(标志水平)③劳动对象(经济结构)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方式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工具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产品分配方式③人的地位和关系(劳作方式、阶级结构)生产方式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决定反作用目录第一章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关系的变化习题检测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第一章1.食物来源2.生产工具3.生活方式4.社会分工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一)旧石器时代:(距今300万年—1万年)男性狩猎、保护领地,女性抚育后代、采集食物(母系氏族)采集植物、渔猎动物(食物采集者)木器、骨器、石器(打制石器)①迁徙、群居;②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食物来源2.生产工具3.生活方式4.社会分工(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驯化野生动植物(食物生产者)磨制石器定居生活男性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从事家庭副业(父系氏族)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采集、渔猎打制石器迁徙群居、用火女性主导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磨制石器定居生活、聚落男性主导,女性从属农业出现(大约1万年前)被动、从属主动、改造蒙昧时代文明时代食物来源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文明程度材料1: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材料2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班固《白虎通义·号》④主要原因: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物⑤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材料3③气候变迁的影响①疾病困扰②人口增长,食物短缺5.原始农业出现的原因:(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地区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西亚东亚美洲小亚细亚:小麦、大麦原产地距今9000年前,饲养绵羊、山羊黄河中上游: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距今8500年前,贾湖居民饲养猪河姆渡居民饲养猪、狗中美洲:玉米、甘薯原产地距今6000年前,南美驯化骆马6.原始农业出现的表现:【探究思考】世界主要农耕文明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特点:①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多样性;②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和大河流域附近。(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绵羊、山羊、牛小麦、大麦粟、水稻猪、狗玉米、甘薯、马铃薯骆马、羊驼、火鸡骆马特点:原因:①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②分布在中低纬度和大河流域附近。(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7.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②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③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材料一: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材料二: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②一部分人开始从事手工业劳动;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材料三: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材料四: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7.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①天文历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材料五: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材料六: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历法,即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中国夏朝的历法夏小正7.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农业革命生产力生产方式男女性别地位变化剩余产品私有制部落首领把集体财务据为己有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国家强制机关生产关系的变化战争剩余产品掠夺自由民VS奴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材料:军队、法庭、监狱、政府等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詹子庆主编 《中国古代史》(4)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感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转型(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7.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1)人与自然,被动——主动(2)生活方式,迁徙——定居(3)社会分工,农业——畜牧(4)生产关系,公有——私有人类文明食物生产者和采集者的生活相比有什么变化?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7.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农业革命影响:①第一次革命:从依赖自然到改造自然,增加食物供应,加速人口增长。②生活日渐丰富:定居,聚落,出现制陶、采矿、冶炼等物质生活需要,和音乐、文学、宗教等精神生活需要。③科学技术发展:农业需要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④男女地位变化:男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逐渐退居从属地位。⑤国家应运而生:农业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国家形成。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拓展延伸】: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1)第一次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2)第二次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3)第三次分工:指原始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交换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使商品生产出现并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交换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越来越不便利,于是专事交换的中间人——商人应运而生。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二章1.农业文明的兴起——四大文明古国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文明说说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哪些国家 分布在什么区域?兴起的共同条件?(1)共同条件:①大河沿岸,农业灌溉便利。②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③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气候湿润,适合农业发展。(2)文明早期发展的特点:基本独立发展,明显多元的特征(文明的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2.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因地而异、各具特色(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①食物生产:②社会生活: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如何理解这句话?(1)尼罗河定期泛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2)是埃及的交通要道,纵贯埃及,有利于国家的管理与统一;(3)尼罗河流域相对封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蛮族入侵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南方:稻作农业区北方:粟麦农业区秦汉——隋唐汉龙首渠秦国都江堰商与西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效率提高。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秦以后重农抑商食物生产土地制度农业技术经济政策水利工程农业技术体系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战国以后:小农经济(战国)都江堰、郑国渠、芍陂,(西汉)龙首渠重农抑商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至隋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2)古代中国: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因地而异、各具特色①种植格局:②土地制度:③经营方式:④产业结构:⑤耕作特点:⑥国家治理:【概括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情况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战国开始);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战国开始);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实行重农抑商。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古代中国:(3)古希腊和古罗马:大麦小麦由西亚传入,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谷物生产为主,种植葡萄、橄榄(经济作物)①食物生产:②社会生活:古希腊陶瓶(前6世纪)赶集的古罗马农民(1世纪)①古希腊高超的制陶技术。②反映古希腊独特的农业经济和食物生产方式。③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希腊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直观地了解罗马帝国时期的农民生活古希腊: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公民拥有土地,役使奴隶劳动)古罗马:长期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和富人拥有更多土地,小农逐步破产。(土地国有 家庭生产 小农破产)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4)美洲——印第安文明: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番薯、马铃薯①食物生产:②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贵族私有 村社公有 家庭份地)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独特的阿兹特克农耕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地区 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土地经营方式古巴比伦 大麦、小麦; 山羊、绵羊、牛等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古中国 北方粟麦、南方稻作; 猪和狗等 商时期,土地国有;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农夫集体劳动;后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劳动古希腊 大麦和小麦;葡萄和橄榄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古罗马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 奴隶劳作古代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驯化骆马 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家庭份地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认识:中外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不是同步和统一的,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和社会活动各具特色。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和西欧农业生产有那些差异?材料 中国与西欧以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为背景,走上了不同的技术路线:西欧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中国则发展了较为集约化的土地连种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卢峰《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1)东西方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①中国采取的是以复种连作制为主的种植农业,②西欧采取的是以轮作制为主的农牧混合农业,休耕和收获后的土地一般用作牧场。(2)东西方农业中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①中国是“主谷式”农业(先农后牧),农桑结合是中国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②西方是“谷草式”农业(农牧并重),农牧并举则是西方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三章三、生产关系的变化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概念解释】母系氏族社会:又称母系社会、母系氏族制社会,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父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是指社会组织以父系血统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中,家族和社会的重要组织单位是以父系血统为基础的氏族。父系氏族社会中,家族和社会地位的继承是通过父系血统来确定的,子女以父亲的氏族身份为准。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tian)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尚书》传说古代希腊的著名统帅阿伽门农从特洛伊战场班师回国,被他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伙同情夫谋杀。阿伽门农之子厄瑞斯忒(tè)长大成人后替父报仇,亲手杀死了生母克吕泰涅斯特拉及其情夫。复仇女神便以“弑(shi)母罪”对厄瑞斯忒提出了指控,认为报仇只应限于为“母系血亲”。但厄瑞斯忒的庇护神阿波罗则为他辩护说,父亲是比母亲更重要的尊亲,他的母亲谋害丈夫,就是母亲主人。双方争执不下,案子被提交给神圣法庭进行审判,结果,雅典娜女神在最后时刻了主张厄瑞斯忒无罪的关键性一票。原始农业及畜牧业出现(前提)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出现社会分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剩余产品增加,私有制出现社会阶级分化奴隶制成为主要剥削制度小双桥遗址IX区的H63更特殊。这座坑比较大(长10.5米,宽6.8米,深1.7米),平面近似水滴形,最底部挖了一小型圆坑,里面码放了九枚不含下颌骨的人头骨,再向上一层,则埋藏着大量头骨、零散人骨和几具基本完整的人骨架,以及大量陶器残片和兽骨。死者至少有56人。这座坑使用了较长时间,有过多次祭祀。——《翦商》公共机关及国家形成文字的产生奴隶主奴隶三、生产关系的变化课堂小结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宗教信仰古代中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耕;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农耕畜牧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习题检测第四章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D2.有学者研究指出,欧亚大陆的人口从公元前1万年的大约200万增加到公元前5000年的1500万,公元前2000年约有6000万,到公元1年达到了惊人的1.65亿。促成在大约1万年的时间里人口近百倍增长的重要因素是( )A.农耕和定居生活 B.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C.贸易和物种交流 D.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A3.《伊利亚特》中描写了在一次盛大的竞技会后,掷铁饼优胜者的奖品是一大块圆形生铁,对此有诗人夸耀说:“即令他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这块铁也足够他用五个整年。他的耕夫牧人都不会因缺铁而进城去,因为家中将有足够的铁用了。”据此可推知古希腊( )A.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 B.海洋贸易发展遇挫C.竞技体育悠久的历史 D.人文主义思想诞生A4.1989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发现的一座商朝方国诸侯大墓中出土了成套的青铜农具一铲、耒、耜、犁、镰等。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中也有铜铲等农具。这说明殷商时期( )A.农业生产技术有所进步 B.青铜农具广泛使用C.家庭劳作方式已经形成 D.封建等级观念盛行A5.《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私有制的产生 B.思想观念的变化C.国家的逐步建立 D.世袭制的形成A6.瑞典考古学家发现波兰一座距今约6600年的陵墓墓葬中,有1/4的人有铜制饰物的陪葬品,其他3/4的人没有。经检测后发现,有铜饰陪葬品的人骨头中氮15同位素含量较高,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吃了更多的牲畜,而其余的人只有植物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此地( )A.阶级矛盾尖锐 B.形成早期城市C.手工生产进步 D.出现贫富分化D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