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习目标:了解劳动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目录第一章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劳作方式的发展习题检测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农业工具的变化第一章一、农业工具的变化学习聚焦: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耕作工具(种类繁多):1.材质:骨、竹、木、石、蚌、铜、铁等。2.发展历程:(1)石器时代(非金属时代)特点: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②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打击基础上增加了磨制。③制作工序:选料、打击、磨光、钻孔等。(2)青铜时代(金石并用时代)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世界: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中国: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但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代表权力和秩序。)(3)铁器时代(特点: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公元前15—前14 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并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中国: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使得人们耕作、拓荒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前导语)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拓展】灌钢法灌钢法就是将生铁和熟铁一起加热,让先熔化的生铁液灌入疏松的熟铁的空隙中,使熟铁增加碳份变成钢材,生铁减少碳份变成钢材,同时使铁和渣分离的方法。石器时代 特点制作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1.材质 2.发展历程质地坚硬耐用;工序较多,需要专人完成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的基础上增加磨制。世界:最早出现西亚、北非地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有小件青铜器,青铜农具数量有限。世界: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后来该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城中亚、北非和欧洲。中国: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②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制作的农具。(一)耕作工具一、农业工具的变化知识拓展—梳理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发展变化(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2)汉朝: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唐朝: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技术的成熟。一牛一人曲辕犁二牛三人直辕犁二牛一人直辕犁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铁农具使用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材料一 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以鲁国为代表的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促使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诸侯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材料二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国文化概论》(1)经济:①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奴隶制经济到封建小农经济。(2)政治:①各国变法,诸侯争霸;②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逐步确立。(3)思想:出现百家争鸣。(4)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二)灌溉工具1.变化(1)原始社会末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2)古埃及: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3)中国:①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②翻车:东汉末出现、三国马钧改进③筒车:唐朝出现,借用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2.趋势:①动力从人力到自然力转变;②灌溉装置日益复杂,效率更高陶器翻车(马钧改进)桔槔筒车原始社会末期东汉末期、三国时期唐代宋代高转筒车陶水车(三)畜牧业驯养工具1.捕捉、驯化工具:弓箭、网、马鞍等2.驯养条件:圈厩(jiù)、马槽等1489 清乾隆 木胎剔红八宝纹马鞍圈厩马槽一、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第二章(一)纺织工具的进步3万年前新石器晚期汉朝元朝西方骨 针(山顶洞人缝制兽皮)陶纺轮(纺线)纺 车(纺纱)提花机(织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汉朝纺车纺纱场景汉代提花机陶纺轮纺织机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纺车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汉朝提花机模型2013年,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这四件提花机模型是随葬用品,其形制前所未有,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他们的出现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史料阅读 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尔乃窈窕淑媛,美色贞怡。解鸣佩。释罗衣,披华幕,登神机,乘轻柕,揽床帷。动摇多容,俯仰生资。——王逸《机妇赋》◎西汉 直裾素纱襌衣材料: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丝织品过于贵重,麻布御寒和保暖性较差,棉布柔软保暖,适合各阶层需要;②棉花的广泛种植;③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④政府的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等;。2.影响:①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③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二)陶瓷工具:坯车、匣钵、支钉1.坯车:(1)原因: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陶器的圆度并不理想。(2)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3)用途: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控制坯件的薄厚。2.匣钵:(1)时期:中国南朝时(2)用途: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3.支钉(1)时期:唐宋时期(2)用途: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一一支钉。知识拓展:陶瓷工具的进步(教材补充)唐朝清朝陶器新石器晚期青瓷粉彩珐琅彩东汉晚期南北朝白瓷南青北白独立部门宋朝元朝明朝景德镇瓷都五大瓷窑进入彩瓷阶段青花瓷五彩瓷黑陶高足杯青瓷莲花盏托白瓷元朝 青花瓷景德镇:瓷都(三)冶金工具1.锻打工具(小型):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锉。2.铸造工具(大型):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3.中国:(1)商周:考古学家在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2)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南阳自战国时就以冶铁业著称(3)西汉:汉武帝曾在南阳设铁官。考古资料表明,汉朝时南阳郡内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冶铁工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以水力为动力,将空气送入冶铁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西汉五铢条形铜子范◎金代冶铁坩埚锉劳作方式的发展第三章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集体劳作农业集体劳作、农业家庭式劳作与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一)劳作方式种类:(1)时期:原始社会---商周时期①生产力水平低,工具简陋②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共有;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2)原因:(3)影响:①集体耕作在当时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②但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材料:(王)大令众人,曰:“ 協田。”——《汉书·食货志》2.农业家庭式劳作(3)影响:积极: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为古代国家提供了赋税和徭役。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②具有脆弱性,易受天灾人祸的冲击破坏③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实现技术突破(1)条件:铁犁牛耕的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逐渐瓦解。(2)代表:①中国——小农经济:A.出现时间:战国时期出现B.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②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三、劳作方式的发展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产品,保证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并予以评价特点: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②精耕细作。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弱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②落后性: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小;③封闭性:“自给自足”; 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评价:地位: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积极:①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主要财政来源,其稳定有利于长治久安;②自给自足使农民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改进工具,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③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极:①小农经济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使人们形成安土重迁思想,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②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是封建社会停滞的主要原因;③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动荡、不断反复的根本原因。三、劳作方式的发展3.农业庄园式劳作(1)特点:①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②自给自足,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庄园主(2) 典型代表: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②中古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主服劳役③中国魏晋南北朝:坞堡兼有军事功能和庄园经济色彩古罗马庄园西欧封建庄园坞堡(陶器,藏于荆州博物馆)坞堡:是两汉魏晋时期民间常见的一种建筑和组织,它结合组织生产和防御入侵两种功能为一体,并在战乱年间起到了维系生产、安定地方秩序的重要作用。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原因:特点:影响: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生产力较低;中央集权弱,地方势力强大。①规模大、自给自足,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低; ②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强;③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④武装性,拥有家兵、筑有坞堡 。影响国家赋役征收,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知识拓展:中国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庄园经济庄 园(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向领主缴纳租税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一个庄园的图解向领主缴纳租税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庄园和农奴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材料 世家大族在占有的大片田地上,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庄园……庄园内,从农耕、畜牧、纺织,到果园业、制药业一应具备。……在庄园中,农民成为庄园主的徒附、部曲、宾客、佃仆、奴婢,人身依附的程度不等,自东汉至魏晋逐渐加强。……在魏晋南北朝,农具的大型化,战火频仍,世家大族坞壁自保等条件,决定了庄园必然形成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吴承明等《中国市场通史·第1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庄园与西欧庄园共同特点及成因。共同:(1)自给自足,独立性强; (2)劳动者人身依附性强;(3)生产工具影响劳作方式;(4)中央集权衰弱时期。(5)政局动荡或王权衰落不同: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契约规范魏晋,土地兼并和宗族血缘因素三、劳作方式的发展4.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1)分类:①家庭式作坊: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分散个体生产;②民营和官营作坊:以作坊为场所集中集体生产(2)特点: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②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唐六典》古代造纸业作坊家庭式作坊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农 业 集体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简单; 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庄园式劳作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欧洲中世纪的庄园。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民营作坊 以作坊为场所集中生产 官营作坊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经营 形态 出现 时间 生产经营 模式 产品及 流向 流通 方式 地位官营 手工业民营 手工业家庭 手工业西周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民间私人经营家庭副业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民间消费的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不在市场流通主要在市场流通剩余部分出售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到近代破产。注: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三、劳作方式的发展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劳作方式的发展耕作工具变化——以材质区分纺织工具的变化陶瓷业的发展冶炼金属的变化耕作方式变化灌溉农具变化农业劳作方式家庭式劳作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劳作方式课堂小结习题检测第四章1.近代考古发现,陕西陇县边家庄秦墓、湖南常德楚墓及长沙楚墓等遗址,出土的铁器大都是春秋晚期的遗物,计有铁块、铁条、铁削、铁铧、铁铲、钢剑、铁鼎、铁带钩、铁环等铁制农具、日用生活品及武器。这说明春秋晚期( )A.冶铁技术有了明显进步 B.民营冶铁业进一步发展C.粮食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D.铁制农具已被普遍使用A2.据考古资料可知,西汉中期以后,从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到谷物的加工贮藏,一整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齐备,门类品种相当齐全。据此可知,汉代( )A.农业精耕细作获得了工具保证B.政府以官营方式垄断铁器的生产C.创新耕作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D.铁器时代的开启使粮食产量提高A3.重庆制瓷业勃发于北宋晚期的民窑——涂山窑,窑址遍布于南岸、巴南、荣昌等,器型多样。窑炉为北方常见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窑具中漏斗形匣钵以及茶盏、窑变纹、花瓣装饰可能受江西吉州窑、景德镇窑影响。据此可知( )A.商品经济取得了显著发展 B.区域交流影响手工业生产C.宋代重庆制瓷业特色鲜明 D.宋代私营手工业繁荣兴盛B4.用于制作青花瓷器的钴蓝料,在元代之前的瓷器中并不常见。学界普遍认为,元朝时来自西亚地区的工匠与波斯青料“苏麻离青”为烧制出蓝白相间的青花瓷提供了条件,使得青花瓷器在色彩上具有了独特、鲜艳的蓝色。这表明( )A.区域间交流促进艺术创新 B.元代制瓷工艺冠绝天下C.技术进步得益于经验积累 D.商贸往来促进民族交融A5.《庄园敕令》是法兰克王国于公元8世纪末颁行的整顿王室领地经济的条例。敕令规定管家应该把庄园上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这反映出庄园( )A.拥有较大生产规模 B.呈现出政治管理上的独立性C.自营程度相对较高 D.内部生产秩序管理比较严格C6.11世纪前后,欧洲庄园领主们更倾向于直接经营自营地,且更大程度地使用奴役劳动;在12世纪后期,领主自营地出租成为一时潮流,以雇佣劳动逐渐取代奴役劳动。该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城市自治权扩大C.封建庄园制度强化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A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