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习目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目录第一章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习题检测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美洲物种的外传第一章结合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其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教材引言特点: ①交流范围有限:各大洲内部,亚欧之间;存在少量跨洲食物交流;②食物种类较少;③主要是陆路;原因:①交通运输条件的落后;②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③政治局势的动荡;一、美洲物种的外传材料一:还有一种果实为辛辣品食物的作物,比我们西班牙的胡椒好,产量很大,在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岛每年所产可装满50大船。他们每顿饭都必须有它,否则便吃不下去。据说它还有益于健康。——哥伦布《哥伦布航海日记》1493年1月15日材料二:可以推测辣椒传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大量传入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开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辣著称。人们常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戴雄泽《漫话辣椒的起源和传播》,载《辣椒杂志》2008年第3期原因: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洲作物外传的原因?一、美洲物种的外传物种 传入欧洲粮食作物 玉米马铃薯甘薯蔬菜 番茄辣椒推广:庭院种植→推广南欧→传遍欧洲地位:观赏→主粮和饲料→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传入中国①传播途径:明朝传入(三路)②种植:丘陵山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明万历年间引入,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一、美洲物种的外传(一)概况材料一: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qiao确(土地坚硬贫瘠)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明清时期,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传入的原因以及带来哪些影响?原因: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②玉米、甘蔗自身的优势,对气候土壤较强的适应性;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影响: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②促使人们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变化;③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④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⑤中国陷入人口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一、美洲物种的外传(二)影响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第二章(一)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概况:类别 物种粮食类水果类蔬菜类经济类禽畜类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鸡、猪、羊、牛、驴、马影响:①改变了美洲的粮食结构,小麦、水稻成为美洲前两大农作物;②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①范围广泛,具有全球性; ②种类多样,具有丰富性;③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④伴随殖民掠夺,欧洲具有主导性;⑤时间具有长期性; ⑥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物种相互交流的特点: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第三章材料: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促使世界人口激增。①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②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③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积极影响: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2.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①马铃薯在欧洲种植、小麦在北美推广,改变食物结构、丰富食物种类。②玉米、马铃薯、甘薯也用作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人类日常生活。材料: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吃马铃薯的人》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积极影响: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①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对外贸易。②中国:外来农作物增加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材料1: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材料2: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积极影响:材料: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英国商人托马斯·孟4.冲击了等级观念,有利于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的传播。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积极影响:材料: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见峰,一望皆包谷也。——清 袁景晖《建始县志》材料: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消极影响:1.美洲: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中国: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美食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成为人类发展中的精神与文明的一部分,能够代表人类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地域、阶层与记忆。从怎么吃到吃什么,看人类口味的形成所呈现出的文明的多元面向。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物种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食物和物种的广泛交流,人们的食谱更加丰富,形成了新的文化,文明因交流而发展。食物与文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外传粮食作物:玉米、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传入欧洲传入亚洲传入欧洲传入亚洲传入美洲粮食作物:小麦、大麦、水稻水果: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黄瓜、豌豆禽畜:鸡、牛、驴、马、猪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粮食产量增加;世界人口激增饮食习惯、日常生活改变;经济贸易发展生态环境遭破坏课堂小结食物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前习题检测第四章1.当代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在北京做过一个实验,让饭店厨师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谱做菜。他认为:“花生油、糖、辣椒、西红柿等食材的缺席,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休憩。”然而,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这表明( )A.物种全球交流促进饮食文化变迁B.新时代社会大众的物质生活丰富C.经济全球化程度已进入纵深阶段D.中外餐饮文化交流互动的频繁性A2.“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D3.学者刘启振认为:1765年,中国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据此可知,大豆( )A.是中国古代人民最早种植的作物B.流通导致了国际贸易网的形成C.传播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D.已经成为文明交流的主要媒介C4.17世纪,南美洲秘鲁所产小麦供应巴拿马地区,还被运往西班牙。17世纪末,稻、麦已成为北美弗吉尼亚地区的重要作物,被大量贩卖到美洲的巴巴多斯等地。这说明( )A.市场潜力推动小麦在美洲的传播B.殖民扩张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地近代化C.小麦依靠奴隶贸易获得了推广D.美洲的物种改善了欧洲人的饮食生活A5.15世纪末开始的“哥伦布大交换”,将来自旧大陆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猫、鼠等,在美洲进行了大量繁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牲畜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为游牧族群。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A.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B.促使各地的物种日益趋同C.改变了新大陆的生产方式 D.得益于欧洲人的环球航行C6.荔枝原产于中国。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对荔枝已有记载。1637年,英国旅行家蒙迪在澳门品尝过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这说明了( )A.洲际间饮食习惯同化 B.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C.宗主国经济结构改变 D.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D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