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温故知新
1.法的产生:
2.法的本质:
3.法的作用:
4.法的内容最终由 决定的
5.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法的基本特征:
7.法的职能: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单元知识体系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的基本要求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综合探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自主探究
结合上节课所讲知识和上述时间轴,谈谈法治与法制的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
区分人治、法治与法制
人治 法治 法制
区别 人治是以人的意志来治国 法治是以法律的权威来治国(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 法制,顾名思义,就是法律制度
联系 基础和前提
立足点和归宿
法治
法制
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静态的。
法治: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动态的
1.为什么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必要性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P81-1)
②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P73前言)
③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P74前言)
(2)重要性
①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P81-1)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P81-3)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形成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全体参与)
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
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政府)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个体系
1个实现
3个法治
3个依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一个前提
一个制度保障
一个理论
总目标关键词巧记:35331(3个一、5个体系、3个依法、3个法治、1个实现)
注:党内法规不属于法律体系范畴。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向目标)
建设中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途径目标)
具体路径
前进方向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相关链接:习近平法治思想
(1)内容: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2)重要意义:
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依法行政
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行政机关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社会和公民
监察委员会
司法机关
立法机关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中国共产党
知识拓展:全面依法治国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
监察委员会
法院、检察院
统称为国家机构,行使国家职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保障,全民守法是基础。
知识拓展: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从现代系统思想在社会领域的运用看,前者是侧重“内在结构”,后者是侧重“外在功能”。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一般来讲,结构和功能不可分,结构决定功能,但功能也有相对独立性。好的结构可以为好的功能的发挥提供基础,但是好的结构需要好的“操作”,才能转化为好的功能。
总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政治保证:
2、力量源泉:
3、价值追求:
4、精神支撑:
5、实践基础: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政治保证:
(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求: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政治保证: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府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共产党自身
权力机关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执政党
领导立法
保证执法
支持司法
带头守法
中国
共产党
依宪执政
依法执政
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
注意:党不能进行立法,不能制定法律,不能严格执法,不能公正司法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2、力量源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价值追求:
注意:1、平等不是指立法平等,而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
2、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4、精神支撑: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
发挥作用不同
联系 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知识拓展
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这段话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要求: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
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5、实践基础:
从中国的实践中来
到中国的实践中去
材料: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为近年来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央精神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企业、人大代表的意见,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该草案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12390位公众提出了28406条意见。
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于12月1日起正式生效实施。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变重“打击”为“打防管控”并重。还强调了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市场监管及村委会等部门作为义务主体负责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以增强老年人、青少年的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
该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进入了有专门法律可依的新阶段,也再次表明了我国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坚强决心和意志。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制定出台过程,说说全面依法治国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遵照党中央作出决策部署,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
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该法制定过程中通过召开座谈会、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等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坚持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在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强调要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增强老年人、青少年的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
坚持了从中国实际出发。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为近年来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我国制定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1.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3.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4.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5.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6.社会和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P81)
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力量源泉)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
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精神支撑)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总结: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怎么做)
本框总结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为什么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原因、意义)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原则
2.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课堂小练
1.某城区法院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优势,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受到百姓好评。这一做法
①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
③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
④强调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课堂小练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下列关于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④依法治国要求党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课堂小练
3.《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更全面、更深入、更广泛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这表明依法治国要
A.与依法行政相结合 B.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C.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D.建设高素质的法治队伍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