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习目标: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意义。目录第一章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习题检测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食物生产的现代化第一章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生产现代化2.畜牧业的现代化3.渔业的现代化①原因:②过程:③表现:④意义:a、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b、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后20世纪中叶20世纪下半叶21世纪初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建立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优良品种、高效化肥……设施农业有突破性进展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农作物的播种、收割、加工,由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a、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b、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c、世界人口激增d、传统农业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要e、政府的支持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生产现代化③表现:a.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播种机联合收割机铧式犁机器人柴油拖拉机特点: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影响: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②推动农作物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人工智能在农业机器中的应用美国—大型为主 ;法国—中型为主;日本—小型为主;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前提: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美国大型农机◎法国中型农机◎日本小型农机③表现:b.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成就 美国 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墨西哥 1941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菲律宾 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中国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意义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④意义: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供应,为人类消除饥饿作贡献。②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③延长了农产品的使用期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2019年9月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1.农业生产现代化2.畜牧业的现代化3.渔业的现代化现代化养鸡场现代化养牛场①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②生产规模大型化现代化渔场远洋渔船①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捕捞渔具日趋现代化)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③养殖种类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袁隆平(1930.9.7—2021.5.22),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世界农业的发展证明,农业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力量。自中国的杂交水稻育成后,为解决世界范围的贫穷与饥饿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基因转移和重组等生物技术,已经培育出了一批转基因优良作物新品种。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使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模式中解放出来。许多不毛之地由于采用了新的农业技术措施,也能使农作物生长良好。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应用,弥补了农产品的季节性不足,满足了人们对蔬菜的多样化需求。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的保质期延长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制冷技术既保证了食品质量,也减少了食品损耗。——摘编自李秀芬《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双重影响》⑤延长了农产品的使用期4.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意义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供应,为消除世界性饥饿作贡献②解放了人力,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④使农业生产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改变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③推动土地资源开发.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第二章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粮食储备技术2.食品保存技术①原始社会:②古代社会逐渐改进:③20世纪50年代:④20世纪70年代:⑤21世纪以来: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 出现大型粮仓(如含嘉仓)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特点:传统储备主要靠经验积累现代储备主要靠科技发展地窖贮藏的基本原理:因为土壤的导热性弱,温度变化比大气小;湿度变化稳定,利于防止果实的蔫缩。此外地窖一般要用覆盖物覆盖,所以内积累二氧化碳、降低氧气的作用,所以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质!食物储备技术发展的特点?这一发展过程呈现怎样的趋势?趋势: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原始农业社会古代农业社会20C70D21C以来20C50D储备技术改进;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地窖和陶器仰韶文化圪垯川遗址窖穴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制冷设备、粮仓容量、储存技术发展;储备自动化智能化隋含嘉仓截面示意图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示意图谷物冷却机总结归纳: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粮食储备技术2.食品保存技术①古代社会:②现代社会:风干、腌制、天然冰腌冬菜黄芽菜,淡则味鲜,咸则味恶。然欲久放非盐不可。常腌一大坛三伏时开之,上半截虽臭烂,而下半截香美异常,色白如玉。——清·袁枚《随园食单》在南朝梁国大同年间高昌国(今吐鲁番地区)曾经派使者向梁武帝贡献葡萄干;而且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唐代墓葬中也有发现吐鲁番葡萄干。冷冻食品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食品保存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与传统社会有何不同?特点:传统储备主要靠经验积累现代储备主要靠科技发展(1)冷冻食品加工的发展: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2)冷冻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3)中国冷链物流产业:2010年,中国领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思考:冷链物流产业的特点p15【思考点】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1)时效性:由于冷链物流承载的产品一般有易腐或不易储藏的特点,因此要求迅速完成作业,保证时效性。(2)复杂性:涉及制冷技术、保温技术、温湿度检测,信息系统和产品变化机理研究等技术,加大了冷链物流产业的复杂性。(3)高成本性:冷链物流的成本远比常规物流投入要高。首先是设备成本较高,其次是冷链物流运营成本较高。①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②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③减少农产品损失,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④提升生活品质和生活水平。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处于积贫积弱状态,粮食安全问题突出。为稳定民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政府着手恢复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粮食储备设施,出台一系列政策。基本上形成了以甲字粮(国家统一管理的特种粮食储备,主要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动用权属国务院)、战备粮、周转粮、农村集体储备粮四部分为主的粮食储备体系。1978年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粮食价格稳中有降,农民甚至出现“卖粮难”现象。为此,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粮库,完善配备先进的储粮设备。从2000年开始,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摘编自金梅、刘洋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和影响:⑦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社会性的储备体系①国家重视②统一管理③种类齐全⑥具有阶段性④形成体系⑤与改革开放相适应影响:①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事业发展的需要;②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粮仓仓容紧张和仓储水平落后的局面;③积累了一整套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经验;④对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⑤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影响: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第三章图片反映了当今世界存在哪些问题?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粮食安全问题2.食品安全问题《饥饿的非洲》(1992年非洲苏丹)凯文·卡特粮食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如何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数量:消除饥饿质量:食品安全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粮食安全(1)原因:(2)应对措施: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①对农业的投资不足;②经济危机;③人口增长;④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导致耕地面积减少;⑤国际政治经济问题;⑥工业化引起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国际社会中国政府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粮食安全目标:(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加强国际合作;从粮食的生产和供应入手,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增加粮食产量(开源);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厉行节约(节流)。成就: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粮食安全严守耕地红线·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农业全球布局中国方案“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放松。” ——习近平《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成功经验(1)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首要民生工程。(2)改革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保护和调动人们的种粮积极性。(3)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4)国家加大对农业的科技研发和资金投入。(5)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6)把提高农作物产量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教材内容,简评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对社会民生:对经济发展:对国家安全:国内①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②保障经济安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③保障经济主权和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体现制度优势;对世界发展:国际④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提供借鉴。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2.食品安全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2)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食品安全问题?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③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频发;世界:中国: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治理。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立法规范: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200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订)严格监管:中国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策: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课堂小结: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畜牧业的现代化渔业的现代化粮仓储备:从机械化到自动化和智能化食品保存:冷冻食品工业、冷链物流产业粮食安全:粮农组织的行动计划、国家政策食品安全:国家重视,立法规范,严格监管习题检测第四章1.2000年,袁隆平的超级稻研究达到了百亩片平均亩产700千克以上的目标。此后,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团队先后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平均亩产800千克、900千克和1000千克的奋斗目标,使中国超级稻研究遥遥领先于世界。这反映了我国( )A.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精神B.科技水平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C.水稻新品种在各地大面积推广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A2.1964年,中国开始在全国推广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现代品种矮秆水稻,比常规水稻产量高30%;1976年开始推广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产量在矮秆水稻的基础上再增加30%。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注重通过农业科研提高粮食产量B.科研工作未受“左”倾错误影响C.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A3.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轻人都关心的是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数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 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 D.农民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A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进步,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而且可以较少受季节的影响,使人们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新鲜的蔬果和生鲜食品,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型的模式主要得益于( )A.大批优良品种的育成推广 B.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C.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D.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C5.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并组建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中储粮在全国建立起了98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覆盖全国90%的地级城市和13个粮食主产区95%的县。这一布局( )A.强化了粮食管理的市场手段B.保障了全国粮食进出口贸易C.构建了粮食储存和调控网络体系D.提升了国家粮食储备的技术水平C6.“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为了鲜荔枝运到长安, 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雏形,而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的荔枝运输队伍,也算得上世界上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催生冷链物流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B7.《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发表于2009年,宣言指出“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各国政府认识到( )A.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B.国际合作解决经济危机C.需要开放贸易市场 D.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A8.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的口号,宣布对苏联实行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C.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D.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D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