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习目标: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时空坐标
目录
第一章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习题检测
第二章
第三章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
概念解析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它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后来人们把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商品流通的活动,称之为商业。
商业发展基本要素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货币(交易媒介)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国家政策
贸易通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1.时间:
2.条件:
3.目的:
原始社会后期
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以物易物
1.商朝:
(3)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工商食官)
(1)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2)商业贸易遍及商代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商民善于经商,周初将这些经商的人通称为“商人”,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工商食官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被打破。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2.春秋战国:
(1)“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出现私商。
◎范蠡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2)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一批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3)秦国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二)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3.秦汉时期:
(1)原因:
(2)表现:
①重农抑商;②大一统国家建立;③丝绸之路开通,交通便利。
艰难但有所发展
◎五铢钱
◎秦半两
◎车同轨
①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②商贸活动受政府严格限制。
③中外贸易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4.隋唐时期:
(1)原因:
进一步发展
①国家统一和大运河开通 ,密切了南北经济往来;
②对外政策开放,海、陆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③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表现:
①出现柜坊、飞钱、邸店;
②农村集市贸易(草市)发展起来,夜市出现。
唐朝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5.宋元时期:
空前繁荣
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
②政府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1)原因:
(2)表现:
①坊市分区制度瓦解(打破时空限制);
②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草市普遍);
③边境市场: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④民间贸易活跃;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重要财源);
⑤城市兴盛、经济功能增强,人口众多、娱乐活动丰富;
⑥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剧增,出现纸币交子。
◎木偶戏
◎瓦子
(二)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6.明清时期:
(1)表现:
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但商业继续繁荣
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③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兴盛;④区域间长途、大额贸易发展;⑤白银货币化;⑥工商业市镇兴起。⑦钱庄、票号盛行。
(2)原因:
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②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征银的推动;③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二)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明清时期的商帮与区域长途贸易
景德镇 佛山镇 汉口镇 朱仙镇
1.原因
(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等问题;
(2)根本原因: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三)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商业政策
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
唐宋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
汉朝
休养生息,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重税,贬低商人地位。
明清
重农抑商政策回归传统,不鼓励商业发展
2.过程
3.目的:①直接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评价: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①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小农经济;②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明清: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各城邦:
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古埃及:历史悠久,金字塔壁画上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特征: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
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在亚非欧文明发展图上标注其他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概况。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四)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世界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五)商业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
主要贸易通道 商品种类 中国出口商品
运往中国的商品
贸易方式 贸易管理机构 唐宋
清朝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欧洲、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
朝贡贸易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
设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在广州设“广州十三行”。
陆路(主):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海路:两广—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国—印度半岛南部
时期 中国对外贸易
汉代
唐代
宋元
汉以陆路为主
海陆并举
陆路中断以海路为主,海上丝路日益繁荣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六)商业贸易的发展——影响
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为例探讨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说明商业交流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③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政策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④交通: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水陆交通的便利。
⑤金融: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使用和发展。
(2)作用:
①对人类: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再生产,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兴起。
②对中国:中国通过海、陆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③对世界:中国丝绸之路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第二章
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
——《当代汉语词典》
借贷:广义的信贷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则仅指贷款。即货币持有者将货币资金按一定的利率借给用款人,用款人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本息的信用活动。——《金融大辞典》
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现代汉语词典》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
概念辨析
信贷是指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形式。通常包括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
①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2.表现: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一)货币
1.产生原因:
生产力发展,商业规模扩大。
3.意义: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进: 海贝→铜仿制海贝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进 :铲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圆形方孔钱(半两钱)
3.铸币权进一步收归中央:
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进:
秦汉以来所铸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重量;
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钱文不书重量,我国铜钱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演进:
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6.白银货币化: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规律
1.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古埃及
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22-前21世纪
两河流域
经营借贷:商人、神庙、宫廷借贷用途(生活消费和投资)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生活消费类借贷明显具有扶贫的特征,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借贷合约正式完备。
公元前4世纪
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即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
古希腊
汇票(Money Order)是最常见的票据类型之一,我国的《票据法》第十九条规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是国际结算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信用工具。它是一种委付证券,基本的法律关系最少有三个人物:出票人、受票人和收款人。
(二)信贷
作用:
减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
减轻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飞钱("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凭纸券取钱而不必运输,钱无翅而飞,故曰“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飞钱有两种形式:“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等,携劵到其他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
“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
(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食货志》
实物借贷普遍,货币信贷出现。
春秋时期
唐朝
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飞钱”;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历史纵横p39
(二)信贷
1.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2.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实物借贷普遍,
货币信贷出现。
春秋时期
唐朝
飞钱
当铺
宋代
交子、会子逐渐
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朝中期以后
钱铺盛行
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凭票即付。所以庄票可代替现金流通。
一般没有经过当时政府的批准,流通范围仅限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狭小范围,也有少数庄票跨区域流通。庄票的流通,解决了市面找零的困难,客观上对局部金融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清朝
庄票
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业务:兑换银钱、经营存款、汇兑款项、发放贷款。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二)信贷
实物借贷普遍,
货币信贷出现。
春秋时期
唐朝
飞钱
当铺
北宋:“交子”——货币代用劵,类似活期存款单,具备流通职能,我国古代最早纸币。
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四川——“钱引”;两淮——“交子”
湖广——“会子”;东南——“会子”
四川山路峻险,铁钱脚重,难于赍挈。故以交子为便。当时设法者措置得宜,常预桩留本钱百万贯,以权三百万贯交子,公私物一,流通无阻,故蜀人便之。——《宋朝事实》
交子便于民众携带,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宋代
交子、会子逐渐
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二)信贷
2.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三)商业契约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含义
特点
古代世界 ①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
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古代中国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事宜,
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产生与发展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商业契约孕育有哪些精神?有何作用?
材料:契约文书是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难)凭”“立契存证”之类的套语。
——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契约精神: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契约作用:
①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③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维护社会秩序。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三)商业契约
古代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商业贸易的起源
商业贸易的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
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商朝—明清;丝绸之路、朝贡贸易、公行贸易
世界:古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商人
货币
商业契约
信贷
商朝的贝币、古埃及、铜币、银币
古代中国、埃及
古代商朝出现,唐宋应用广泛;埃及广泛应用
课后小结
习题检测
第三章
1.明代的田宅买卖契约文书中有“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之类的话语。“自愿非逼”是有效的契约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立契人遵守自愿订立的契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义务。这种契约订立形式( )
A.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打击了土地兼并行为
C.杜绝了土地交易中的纠纷 D.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D
2.古代两河流域的借贷有的是为了扩大生产,有的是为了购买急需的商品,官方的商人也放贷银钱和粮食为王室盈利,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高利贷者手中,资本的集中也促进商业规模扩大和债务奴隶增多。据此可知( )
A.借贷活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B.货币等借贷活动已经普及
C.商业和货币金融相互促进 D.借贷活动有比较成熟的形式
C
3.从史前时期起,两河流域从伊朗、高加索,甚至阿富汗进口锡,从伊朗的一些地区进口坚硬的宝石,从陶鲁斯山脉地区进口银,从埃及和印度进口金子,优良的雪松木材从东北扎格罗斯山和西北的黎巴嫩或阿马奴斯山进口。这反映出当时两河流域( )
A.民众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 B.对外贸易联系较为广泛
C.手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D.促进了全球性经济联系
B
4.13世纪开始,在意大利城市,公证人阶层兴起。他们为商人和金融从业者书写商业合同、汇票期票、信用证,以及与保险、利润和损失有关的详细法律条款,并将其登记入册。这直接说明当时意大利( )
A.公证人阶层贵族化 B.商业诉讼的激增
C.经济高度依赖信贷 D.商业贸易规范化
D
5.朱元璋时期,采用折变的方案,把胡椒、苏木这些珍贵的南洋香料,作为各级官员工资发放,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这一政策却遭到了群臣反对,最终被迫废除。这反映明朝( )
A.中央财政状况逐渐得到改善
B.香料货币功能因贸易扩大而丧失
C.官方贸易加强了中外的交流
D.明朝政府已经具备现代金融意识
B
6.在古罗马,早期的寄托契约完全是基于对朋友的信任而将自己的物品托付于对方。到后来,在契约中出现了许多为保护债权人利益而特别加入的要求和条款。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拜金主义思潮泛滥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B.商品经济发展和贸易范围扩大的需要
C.罗马法适用的公民主体范围得到扩大
D.法学家积极参与罗马法的制定与完善
B
7.宋代契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如买卖契约、借贷契约、雇佣契约等普遍存在。契约关系中都明确要求必须订立书面契约,“凡田宅、车船、牛马交易只凭契照”。这反映出,宋代( )
A.土地私有的确立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市民阶层的出现 D.租佃关系的普及
B
8.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整体上结构差异不大,文字部分主要包括立契人、卖掉土地的理由、土地的由来、土地所处位置面积、议定的价格、证人签名等等。得到官府盖印公证的称“红契”,没有官府盖印的称为“白契”。这主要反映明清时期( )
A.官府加强社会管控 B.契约内容繁杂严苛
C.契约签订较为规范 D.土地流转十分频繁
C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