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共26张PPT+2个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共26张PPT+2个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总目标与原则
第七课 ·第二框
目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征程上,我们将接续奋斗,不断将法治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河北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一审宣判
2024年12月30日,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张某某、李某、马某某故意杀人一案,对被告人张某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被告人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处罚。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张某某、李某(均时年13周岁)与同班同学王某某(被害人,殁年13周岁)存在矛盾,经张某某提议,二人多次共谋杀害王某某后平分王某某钱财。张某某选定一废弃蔬菜大棚为作案地点,并提前携带铁锹挖坑进行犯罪准备。2024年3月10日下午,张某某将王某某骗出,因李某的电动自行车需置于被告人马某某(时年13周岁)家充电,李某骑马某某的电动自行车载马某某,张某某骑自己的电动自行车载王某某,共同前往张某某事先选定的蔬菜大棚。途中,李某受张某某指使将二人欲杀害王某某一事告知马某某。四人进入大棚后,张某某首先持铁锹动手并直接实施杀害王某某的行为,李某帮助控制王某某,马某某见状离开大棚。张某某、李某共同致王某某死亡后,将尸体掩埋。三被告人骑电动自行车逃离现场,张某某将王某某手机微信账户中的钱转入自己微信后与李某平分,将王某某手机卡取出指使马某某砸毁,将手机交由李某扔弃。
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张某某、李某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均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张某某、李某经预谋后将被害人王某某杀害并埋尸,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作案时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张某某提议杀人并纠集他人参与,提前进行犯罪准备,直接实施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系共同犯罪中罪责最为突出的主犯。李某积极参与预谋并实施杀人行为,事后与张某某平分赃款,在共同犯罪中亦系主犯,罪责小于张某某。被告人马某某在去作案现场途中得知被告人张某某、李某欲杀害王某某,并跟随前往。在目睹实施杀人时,即离开现场,后帮助毁灭被害人的手机卡,参与了张某某、李某杀害王某某的共同犯罪。鉴于马某某在共同故意杀人犯罪中,未参与犯罪预谋,未实施具体加害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五款的规定,不予刑事处罚。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法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形 成
共同推进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促 进
实 现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提出要求
中国共产党 依法执政,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立法机关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行政机关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监察机关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司法机关 公正司法
社会和公民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实施。民法典的颁布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为民法典编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注重保障民生是民法典编纂的一个鲜明特点,保障人民根本权益,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
依法推进编纂,充分体现依法立法,遵循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民法典草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条文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法律规则的道德约束和道德规范的法律支撑。
民法典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现了对我国实际问题和时代需求的有效回应。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
①“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体现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注重保障民生是民法典编纂的一个鲜明特点”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③“遵循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④“民法典草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条文中”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⑤“民法典编纂是对我国实际问题和时代需求的有效回应”体现了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府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共产党自身
权力机关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执政党
领导立法
保证执法
支持司法
带头守法
中国
共产党
依宪执政
依法执政
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注意:
平等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
(即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一样,平等≠同等≠均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别 实施 方式
发挥 作用
联系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
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
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为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怎么办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主体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