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知识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巩固新中国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社会主义确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探索良好开端:中共八大曲折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纠正失误:八字方针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过 渡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外交事业国防建设科技文化社会变迁中国现代当史阶段划分(1949—至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1.过渡时期(1949—1956年)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4.徘徊中前进时期(1976—1978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提出(1978—1992年)2.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92—2002年)3.胡锦涛科学发展观(2002—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012年—至今)毛泽东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准备:<二>标志:<三>意义:1.国内:2.国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社会性质新:国家地位新:人民地位新: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独立自主站起来当家作主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宣告→升国旗→礼炮→阅兵式→群众游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二、巩固新政权<一>政治上: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2.意义:1951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二>军事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时间:2.意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三>经济上:土地改革1.原因:2.时间:3.意义: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1950年——1952年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时间 阶级 农业相关政策 评价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无产阶级“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民主革命的胜利打下基础。“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地主的剥削和农民的负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政策事件 时间 内容 实质 影响土地 改革 运动农业 合作化 运动1950-19521953-1956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提高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生产中的资金、工具等问题。事件 时间 内容 实质 影响人民 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581978-至今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和社员的部分财产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即“一大二公”,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大办公共食堂,吃大锅饭。分田包干到户(大包干),自负盈亏盲目追求公有化程度,掀起“共产”风,向共产主义过渡。脱离了农村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农民对土地承包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政策概括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依据:人民利益的需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国情的变化等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经济上的准备:时间 目的基本任务 特点 主要成就 意义 1953-1957年底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优先发展重工业一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二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工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物质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背景 时间 内容 改造方式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意 义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急需恢复和发展1953—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实质);(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政策:赎买政策<二>:三大改造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三>政治上的准备:根本政治制度确立时间:内容: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良好开端:<二>失误:<三>成就:中共八大(1956年)——根据我国当前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发展经济)1.总路线(1958年):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集体劳动、统一分配(吃饭不要钱) 2.“文化大革命”:1966—1976概况:原因:不能急于求成,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启示:初步形成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 对国情认识不足;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2)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根本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利用。(四)文化大革命原因 时间 特点概 况 表现 危害 启示 建设成就 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1966~1976年“以阶级斗争为纲”(1)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2)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3)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民主与法制遭受践踏(刘少奇遭受残酷迫害-“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社会和生产秩序混乱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2)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1)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2)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3)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五、伟大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 时间 地点内容 思想 政治 组织 意义 (1)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两个凡是”方针引起普遍不满;(2)①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78年12月北京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刘少奇冤案得到平反)(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六、改革开放<一>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最终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提出)】地点:内容:目的:影响: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村改革第一村)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大包干)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村开始富裕起来;②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1985)表现: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来增强企业活力。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2001年12月海南岛经济特区深圳沿海开放城市内 地沿海经济开放区珠海 汕头 厦门广州上海等14个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开放格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上海浦东1990年对外开放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80年代90年代21世纪20世纪“引进来”“走出去”六、改革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步走”战略等。邓小平的贡献:2002年在北京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7年在北京召开,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逐步确立2012年在北京召开,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22年在北京召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单元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上:经济上:3.思想上: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第三单元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名称 时期 开创者 成就共同点 井冈山道路毛泽东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梦宏伟蓝图 内涵 实现 途径 奋斗 目标 “两个一百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内容 意义 新发展理念 提出 内容 意义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七.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共同繁荣发展含义:地位:自治区:意义:政治: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经济:优惠政策,多种方式支援经济建设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各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前提: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共同富裕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蒙、新、夏、广、西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使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八、祖国统一港澳历史遗留问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理论成功实践展望未来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1.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2.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 陆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保留——前提和基础—主体—补充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经济特区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不 同 点 目的地区社会制度权限相同点 对外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为解决港澳台问,实现祖国统一深、珠、厦、汕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港澳台地区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民族自治权,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对比经济特区、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都受中央政府统一管辖;都有利于国家统一与发展;都符合中国国情。八、祖国统一回顾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吴国大将卫温到达夷洲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正式纳入清版图,设置台湾府台湾省荷兰侵占台湾《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收复台湾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三国隋朝清朝(康熙)清初元朝清朝(光绪)明末189519451949第一次回归第二次回归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历史遗留问题:第一次分离回归第二次分离回归第三次分离内政问题九、海峡两岸的交往问题由来基本方针:关系变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隔绝→缓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新时代统一方略→打破隔绝2005年胡连会,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达成“三通”,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习马会,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新举措:十八大后,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2022年发布白皮书中共二十大强调坚定反“独”促统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政问题)九、海峡两岸的交往十、国防建设陆军海军空军:导弹部队:新时代强军之路:兵种较少→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组成:研制舰艇:华东军区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核潜艇、导弹驱逐艇、辽宁舰、山东舰购买→仿制→研发第二炮兵部队→火箭军五大军区、五大军种、新格局钢铁长城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起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向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内容:意义:1953年底,周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打开新局面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时间/人物:特点:方针:意义:1955年 周恩来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求同存异”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50年代外交成就新中国外交成就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成就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成就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新时代外交成就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十二、新中国外交成就中国近代百年外交给我们的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要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外交政策。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新突破十三、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两弹一星(1)成就:①原子弹(1964年);②氢弹(1967年)③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2)人物:(3)意义:钱学森;邓稼先(“两弹元勋”)大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载人航天(1)1999年:(2)2003年:神州一号,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神州五号,杨利伟,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3)2008年:神州七号,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4)2021年:神州十二号,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农业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时间:(2)意义:①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②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医药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青蒿素(抗疟)(1)时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十四、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衣 布票购买:“蓝灰色的海洋” 五颜六色、追求风格食 粮票购买、单一、吃饱 吃好、营养均衡住 拥挤、简陋、条件差 宽敞、环境好娱乐 简单娱乐 多种休闲娱乐行 步行、牛车、自行车 私家车、地铁、高铁、飞机等交通 建设 铁路:2010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二 公路:建密集公路网、公路大桥等,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前列 民航:国内、国际航线众多,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通信 发展 成就 电信: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世界前列;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十分普遍 互联网:发展迅速,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日益提高 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