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5张PPT)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一、核心知识归纳一、核心知识归纳◆专题一 隋唐至明清(至鸦片战争前)的阶段(时代)特征隋唐(581-907)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明清(至鸦片战争前)(1368-1840)▲▲▲▲▲▲统一▲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统一统一繁荣与开放民族关系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与发展一、核心知识归纳◆专题二 隋唐至明清(至鸦片战争前)的朝代更迭朝代 存在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隋朝 581-618年 杨坚(隋文帝) 大兴(今陕西西安)唐朝 618-907年 李渊(唐高祖) 长安(今陕西西安)“五代十国” 907-979年 - -辽 916-1125年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宋 北宋 960-1127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 1127-1276年 赵构(宋高宗) 临安(今浙江杭州)一、核心知识归纳◆专题二 隋唐至明清(至鸦片战争前)的朝代更迭朝代 存在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西夏 1038-1227年 元昊(夏景宗)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金 1115-1234年 阿骨打(金太祖) 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元朝 1271-1368年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忽必烈(元世祖) 大都(今北京)明朝 1368-1644年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清朝 1636-1911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 皇太极(清太宗) 北京(1644年顺治皇帝时迁至此)一、核心知识归纳◆专题三 隋唐至明清(至鸦片战争前)的农业发展时期 发展表现隋唐 (1)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2)经济作物尤其是茶叶种植有长足发展,茶叶在唐朝已成为日常消费品。宋元 (1)宋朝时南方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2)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3)棉花种植区扩大。明清 (1)明朝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并推广种植;(2)耕地面积不断扩大;(3)粮食产量提高;(4)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一、核心知识归纳◆专题四 古代不同时期的边疆治理(或民族关系)地区 时期 治理措施(或民族关系)台湾 三国 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 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清朝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一、核心知识归纳◆专题四 古代不同时期的边疆治理(或民族关系)地区 时期 治理措施(或民族关系)西藏 唐朝 文成公主(唐太宗时)入藏、金城公主(唐中宗时)入藏;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元朝 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清朝 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驻藏办事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设立噶厦;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确立金瓶掣签制度。一、核心知识归纳◆专题四 古代不同时期的边疆治理(或民族关系)地区 时期 治理措施(或民族关系)新疆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唐朝 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元朝 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清朝 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乾隆帝时,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一、核心知识归纳◆专题五 隋唐至明清(至鸦片战争前)的对外交往时期 主要表现唐朝 与日本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与新罗 派遣使臣和留学生到唐朝;双方往来活跃与天竺 玄奘西行与东罗马帝国、大食 交往频繁,影响深远宋元 发达的中外交通;繁荣的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一、核心知识归纳◆专题五 隋唐至明清(至鸦片战争前)的对外交往时期 主要表现明朝 郑和下西洋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戚继光抗倭 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援朝战争 对中日双方和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清朝 闭关政策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郑成功收复台湾 被荷兰侵略者占据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雅克萨之战 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启示:加强中外交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二、重点图片扫描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一 人物类名称 隋文帝(541-604) 唐太宗(599-649) 魏征(580-643) 武则天(624-705)考点 主要考查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以及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多用来考查唐太宗的为政举措及其开创的“贞观之治”。 考查魏征的敢于直言和印证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知道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了解其治国“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一 人物类名称 黄巢(?-884) 松赞干布(?-649) 文成公主(?-680) 鉴真(687-763)考点 考查黄巢起义,并知道唐朝因此受到致命打击。 考查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特别是文成公主入藏的史事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考查唐朝与日本的交流,以及鉴真对中日关系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一 人物类名称 玄奘(600-664) 李白(701-762) 杜甫(712-770) 白居易(772-864)考点 主要考查玄奘西行及其历史影响。 考查三位诗人的风格特点,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一 人物类名称 宋太祖(927-976) 王安石(1021-1086) 岳飞(1103-1142) 成吉思汗(1162-1227)考点 主要考查宋太祖建立北宋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考查王安石变法。 主要考查岳飞抗金的史事及其体现的精神。 考查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及其政权的建立。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一 人物类名称 元世祖(1215-1294) 文天祥(1236-1283) 毕昇(约970-1051) 朱熹(1130-1200)考点 主要考查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考查以文天祥、陆秀夫为代表的南宋名将抗元的史事。 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应用。 考查“程朱理学”,知道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一 人物类名称 苏轼(1037-1101) 李清照(1084-约1155) 关汉卿(约1230-约1300) 司马光(1019-1086)考点 主要考查苏轼的作词风格特点,即豪放派。 多用来考查李清照的作词风格特点,即婉约派。 关汉卿史元朝最优秀的杂剧家,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考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一 人物类名称 明太祖(1328-1398) 郑和(1371-1433) 戚继光(1528-1588) 张居正(1525-1582)考点 主要考查明朝的建立及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 多用来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事。 考查戚继光抗倭,其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考查张居正改革,特别是“一条鞭法”。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一 人物类名称 李自成(1606-1645) 郑成功(1624-1662) 康熙皇帝(1654-1722) 乾隆皇帝(1711-1799)考点 主要考查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以及“均田免粮”的口号。 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考查康熙的历史贡献,如册封班禅、三次亲征噶尔丹、赢得雅克萨之战、设立南书房、确立奏折制度等。 考查乾隆的历史贡献,如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立金瓶掣签、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等。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一 人物类名称 王守仁(1472-1529) 曹雪芹(约1715-约1763)考点 考查其思想主张,他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多用来考查其著作《红楼梦》。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二 实物类名称 曲辕犁 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 邢窑白釉瓷罐考点 考查唐朝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创新。 考查唐朝陶瓷生产技术的提升。筒车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二 实物类名称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彩绘仕女弈棋图 唐蕃会盟碑 阎立本《步辇图》考点 考查唐朝的陶瓷技术、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考查唐朝开放和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考查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往来,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代表。印证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二 实物类名称 和同开珎 唐墓壁画客使图 颜真卿《颜勤礼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考点 考查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考查唐朝时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印证对外开放的政策。 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和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颜筋柳骨”。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二 实物类名称 契丹货币 契丹文字 西夏货币 西夏文敕牌考点 考查契丹和党项在建立政权后,都重视学习汉族文化和制度,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汉化】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二 实物类名称 北宋卤簿钟 妙应寺 宋代《耕获图》 宋代“五大名窑”考点 考查“靖康之变”与北宋灭亡。 印证了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有效管理和民族文化深入交融。 展现宋代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 反映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辉煌时代。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二 实物类名称 南宋海船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宋代蹴鞠纹青铜镜考点 印证宋代造船技术的先进。 展现北宋东京街市的繁华景象,印证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考查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特别是“瓦子”和“勾栏”的出现。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二 实物类名称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南宋纸币铜版拓片 元朝至元宝钞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及拓片考点 北宋前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期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元朝时期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纸币的出现与推广,印证了宋元时期商业经济的繁荣。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反映了宋朝发达的商业,反映了当时商人的广告意识、推销意识和商标意识。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二 实物类名称 转轮排字盘 宋代持罗盘立人陶俑 元朝火铳 宋代火器考点 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元朝科学家王祯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总结并创新。 考查宋代出现指南针,并在北宋末年时开始用于航海。 考查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技术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二 实物类名称 锦衣卫木印 印度尼西亚三宝庙 《榜葛剌进麒麟图》 “鸳鸯阵”示意图考点 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方式之一:“厂卫制度”。 考查郑和下西洋,印证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考查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及其操练的新阵法——鸳鸯阵。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二 实物类名称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图 金瓶掣签 新疆伊犁将军府考点 考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皇帝沉迷享乐。 考查顺治皇帝册封“哒赖喇嘛”封号和清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考查金瓶掣签和清朝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考查乾隆时期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辖。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二 实物类名称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军机处外景和内景 清朝《流民图》 广州十三行考点 考查清朝与俄国展开的雅克萨之战,以及战后双方签订的《尼布楚条约》 考查清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这便利了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达到顶峰。 反映清朝中期以后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考查清朝对外实行的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二 实物类名称 《姑苏繁华图》 《本草纲目》书影 《农政全书》书影 《天工开物》书影考点 反映清朝乾隆时期苏州城的繁华景象,考查这一时期的商业经济的发展。 考查明清时期的科技名著,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 1 ) 领域广泛,成果丰富;( 2 )以农业、医药等实用科学为主;( 3 )重视总结前人经验。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二 实物类名称 山海关 八达岭长城 天坛祈年殿 昆曲脸谱考点 考查明长城。 考查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考查明清时期的戏曲代表:昆曲和京剧。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三 地图类名称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唐朝经济分布图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五代十国形势图考点 考查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及其历史意义。 考查唐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考查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和历史地位。 考查五代十国的时代特征:社会分裂和藩镇割据。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三 地图类名称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唐朝后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820年)考点 考查唐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交往与交流,反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三 地图类名称 玄奘西行与回程路线图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考点 考查玄奘西行及其反映的中外交流。 考查这一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阶段特征,以及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三 地图类名称 元大都平面图 元朝形势图(1330年) 宋代经济分布图考点 考查元朝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学习。 考查元朝疆域,认识从到元朝开始西藏、台湾、新疆等地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考查元朝的大运河,以及与隋朝大运河的对比。 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运河和海运图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三 地图类名称 宋代海陆交通路线图 元朝交通路线图考点 印证宋代时期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陆交通日渐发达。 考查元朝时期海陆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三 地图类名称 明朝形势图(1433年)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考点 考查明朝的疆域。 考查郑和下西洋及其达到的国家和地区。 考查明末农民大起义,特备是李自成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三 地图类名称 清朝疆域图(1820年)考点 考查清朝的疆域版图,认识其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 考查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二、重点图片扫描◆类别三 地图类名称 明长城示意图考点 考查明长城的基本信息,如修建目的、东起点与西至点、重要关隘等。 考查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布局特点。明清北京城平面图三、学史方法三、学史方法◆方法一 如何读懂文献史料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征传》●关注史料的出处;●弄清字、词的含义;●理解整体的意思;●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读懂文献史料的方法三、学史方法◆方法一 如何读懂文献史料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征传》①关注史料的出处,其中往往蕴含着时间、主题等重要信息。如这则史料出自刘昫等编撰的《旧唐书·魏征传》,从文献史料中可以看出,这是有关唐朝名臣魏征劝谏唐太宗的故事。三、学史方法◆方法一 如何读懂文献史料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征传》②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弄清文献史料中字、词的含义。如“以铜为镜”,指古人梳妆打扮常用铜镜;“以古为镜”,指以历史作为镜鉴;“以人为镜”,指的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三、学史方法◆方法一 如何读懂文献史料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征传》③理解文献史料的整体意思。如这则史料的整体含义,是唐太宗对魏征劝谏的高度评价: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啊!三、学史方法◆方法一 如何读懂文献史料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征传》④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如在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魏征传》中有意思相似的文字:“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表明唐太宗懂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对其谏言择善而从。三、学史方法◆方法二 如何把握史事要素“靖康之变”●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史事要素——从宋金联盟抗辽开始,以金军攻破东京为高潮,到徽钦二帝被掠北上为结束。——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赵构随即建立南宋,形成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宋徽宗和宋钦宗——在宋金联合灭辽过程中,金愈加强大,也看到了北宋的腐败和无能,这成为金灭北宋的原因——1127年——北宋都城东京附 中国古代史大事件表(下)附:中国古代史大事件表(下)附:中国古代史大事件表(下)附:中国古代史大事件表(下)附:中国古代史大事件表(下)附:中国古代史大事件表(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