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界的物质性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世界的物质性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科学精神:培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科学性的理解。
3.公共参与:锻炼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山川湖泊
原野动物
地球磁场


线
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反物质概念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最早提出的。反物质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双方就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E=mc )。能量释放率要远高于氢弹爆炸。
欧洲航天局的伽马射线天文观测台,证实了宇宙间反物质的存在。他们对宇宙中央的一个区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分析。发现这个区域聚集着大量的反物质。此外,伽马射线天文观测台还证明,这些反物质来源很多,它不是聚集在某个确定的点周围,而是广布于宇宙空间。
(1)材料中的“反物质”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吗?
(2)反物质的存在是否否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1)材料中的“反物质”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吗?
(2)反物质的存在是否否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材料中提到的“反物质”不同于哲学上讲的物质,它是指具体物质形态。
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科学中的“物质”与“反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反物质”的存在不仅没有否定,反而更进一步证实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性)
(可知性)
(唯一特性)
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者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的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共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所以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物质现象
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观点辨析:
甲 :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解析]: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甲的观点是相对于物质概念而言的;乙的观点是就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言的。
比较 哲学上的物质 物质具体形态
区 别
联 系 除了共性之外(客观实在性)
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共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
物 质
物质具体形态
具体表现
抽象概括
个性
具体
个别
共性
抽象
一般
注意: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物质≠所有具体物质形态之和
(比如:桌子、原子、正电子)
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列宁的一段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说明自然界是客观的,由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2、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市,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拓展】之所以说“自然界是物质性的”,是因为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山川、生物、磁场、阳光……
----构成要素是物质的
---各种运行规律是物质的
---各种变化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笔记: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和方法论
关键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保卫战、垃圾分类、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生物多样性大会……
1.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机物--有机物--古猿--人--社会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手脚分工
劳动使人脑形成---语言和意识
劳动使人结成社会关系--社会联系
劳动起决定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③生产方式
①地理环境
②人口因素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是客观的物质要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2.从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人类社会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客观的
物质力量
物质关系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如:”大跃进“以失败告终!
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如:“吃大锅饭”和平均分配,以失败告终。
【原理】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存在来看,构成人类社会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具有客观物质性。
【方法论】尊重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笔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和方法论
意识进化的四种形态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三阶段: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四阶段:
人类的意识
第一阶段: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第二阶段:
低等生物的简单刺激感应性
如岩石的风化
如含羞草低头
如猩猩摘香蕉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提供了丰富的意识的内容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劳动与交往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与动物脑的对比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结构
人脑功能分区图
大脑≠人脑
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的描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为什么说大话、描神画鬼都不是凭空创造的?说明意识的什么特点?
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古罗马人对库伯勒女神的崇拜
东西方各种神
注意: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自然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反映和歪曲反映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性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它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观
(原理)
记背
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客观实在”是指(   )
①各种概念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②物质具有的唯一特性
③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④物质固有的存在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
2.人的身体是抗击病毒的机器,当病原体进入人体,人会发烧,升高的体温刺激免疫系统打败病毒。在理想的情况下,热量创造了一个环境,让病原体难以生存。科学家研究发现,随着自然界的温度不断升高,病原体生存的环境也在整体升温,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更加能够适应人体发烧的体温,一旦病原体适应更高的温度,人的免疫系统就无法发挥作用。材料表明( )
①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人类要保护自然环境
②人类在受自然环境制约的同时也改变自然环境
③人类只能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而不能改变自然环境
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人类不能随意改变自然环境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A
3.古代文人在科举考试落第后,往往借助诗歌来表达心情。从这些落第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落第后的不同心境:或绝望至极,或愤世嫉俗,或乐观进取。同样的落第,不一样的心境,表明(   )
A.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D
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从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荷花的清香,窥见采莲女的娇媚、采莲小舟轻盈的剪影,让人沉浸在清新、生动的采莲意境中.这首唐诗所营造的意境( )
①是大脑加工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
②是诗人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物质载体
③是诗人对采莲女及其采莲过程的生动反映
④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象的有机结合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