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1、了解《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通过研读教材了解明长城、北京城;掌握明清的思想家及其核心思想;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作者和艺术特点;了解昆曲和京剧的发展及成熟。
2、了解明清时期科技、建筑的特点以及明清思想家及其核心思想、文学戏剧作品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理解科技文化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3、学习科学家对真理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
学习目标
及重难点
一、重点:
二、难点: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明清政时期科技名著、建筑、文学名著的地位与特点
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思想、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猜猜他是谁?
新课导入
李时珍(1518-1593年),湖北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他考古证今,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
明朝
药物学著作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作者:
朝代:
类别:
地位:
内容:
东方药物巨典
新课导入
一、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
阅读以下材料,请概括《本草纲目》一书的特点。
全书载有药物1800多种。
新增药物370多种。
全书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2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
1800+
370+
11000+
60+
①对所载药物重新进行分类且分类细致;
②记载的药物种类丰富;
③图文并茂。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他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光启
明朝
农业科学著作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的创新研究成果。
全书60卷,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等
作者:
朝代:
类别:
地位:
内容:
2、《农政全书》
材料反应了明清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趋势是什么?中国学者对此态度如何?
学习西方的科技与文化;
部分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明清时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 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 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后来,一些来华的 西方传教士受罗马教皇指令,不 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 等,遭到康熙皇帝的坚决反对。
宋应星(1587-1661年),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人。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五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他转而探求“致富”之术。1635年曾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公务闲暇时专心研究科学技术,整理而成《天工开物》。
宋应星
明朝
科技著作
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覆盖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朝代:
类别:
作者:
内容:
地位:
3、《天工开物》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天工开物》序言
宋应星为什么要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
明朝时我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和民本的思想。
治丝图
灌溉图
挖煤图
炼水银图
纺车图
赶棉图
这三部巨著有何共同点?
材料一:明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封建社会允许的范围内,科技文化发展的余地很小了。所以当时科技文化发展上的主要成就不是创造,而是总结。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对传统中药学的总结,而在中药学的理论方面,李时珍本人并没有突破性的创造。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材料二: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1)多为总结性巨著,对传统科技典籍、成就进行整理,作出经验性总结;
(2)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体现出西方文化的传入,如《农政全书》;
(4)对自然科学的探究较少;
读地图与课文
1.找出明长城修筑的原因。
3.找出重要的关隘。
4.除了关隘,找出明长城其他的功能组成部分。
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
2.找出明长城的起止点。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关 隘
城 墙
烽火台
城 台
关 城
以上长城图片,说说长城由哪些军事设施组成?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
“九边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与蒙古错杂而处。” ——《明史·方逢时传》
①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骚扰;
②经济上促进了北疆经济的开发;
③政治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北京城
读地图与课文
1.观察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变化。
①明清北京城规划布局在继承元朝北京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规模不断扩大;②明清北京城是一个凸字形,元大都城是一个方形,两者有部分重合。
2.指出北京城的中轴线,了解北京城布局的特点。
①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②特点: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 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
皇权至上
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共同特点?
①规模宏大;
②继承和创新;
③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④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
三、明清的思想家
王守仁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明中期
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
明末清初
把“亡国”和“亡天下”作区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末清初
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明末清初
三、小说和戏曲
1、小说
请根据以下对应文字介绍,依次说出小说的名称及成书时间、作者。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曹雪芹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元末明初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元末明初
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明朝中期
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清朝中期
以史实为基础,描写三国间的矛盾冲突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讲述梁山好汉的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结合课文和材料,尝试分析明清时期小说发达的原因。
一:明朝中叶以后,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要求在文学中得到反映,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满足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
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通俗化文学作品的繁荣。
明朝统治者在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使文人认识到小说在针砭时弊方面的优势。
印刷技术的进步
二:明清统治阶级对当时的知识分子采取了许多高压政策,许多文人在诗歌创作中不敢触及政治现状,只能在政府不重视的小说中表达对现实和生活压迫的不满。
三:明代印刷术的进步,刻书业的发展,使小说有了更快捷的传播条件。
2、戏曲
阅读课本,梳理昆曲的发展过程。
产生: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发展:明朝万历末期,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顶峰: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
苏州昆曲古戏台
汤显祖《牡丹亭》
洪晟
《长生殿》
孔尚任
《桃花扇》
阅读以下剧目内容,分析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明朝·汤显祖《牡丹亭》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清朝·洪昇《长生殿》
天宝年间政治腐朽,安史之乱爆发,马嵬驿贵妃被迫自缢。玄宗对杨玉环念念不忘,在天上相会。
清朝·孔尚任《桃花扇》
全剧以侯方域、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反映南明王朝覆灭的历史,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暗讽当时政治腐朽,反封建、反专制思想
阅读课本,梳理京剧的发展过程。
产生: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徽商组织徽剧戏班到京献艺。
发展演变:徽调不断吸收昆曲、京调、秦腔、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
形成:道光年间逐渐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京剧脸谱
忠义英勇
红色
果断沉稳
紫色
正直无私
黑色
刚强粗狂
蓝色
凶狠阴险
黄色
阴险狡诈
白色
刚勇强横
绿色
威武庄严
金色
京剧角色


生饰演男性角色,一般俊扮:
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
旦角全为女性:
青农、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净俗称花脸
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狂。

丑主要是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与时俱进;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课堂小结
科技
文化
医学:李时珍 《本草纲目》
工艺:宋应星 《天工开物》
农业:徐光启 《农政全书》
建筑
明长城
北京城
思想家: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小说
戏剧
昆曲
京剧
课堂练习
1.下面四幅插图记载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的生产技术。这些插图出自( )
A.《天工开物》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A
课堂练习
2.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发现《本草纲目》中蕴藏着宝贵的知识财富, 由此得到启迪,撰写出论文《自然系统》, 震惊了世界科学界;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汲取并引用了《本草纲目》的理论和例证。这说明( )
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古典文化开拓创新
C.西方科学源于中国 D.古代科技影响世界
D
3.如图(来源: 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9页)所示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该I事的准确表述是( )
A.为防御女真贵族南扰而修
B.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
C.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边
D.成为今天主要的防御工事
B
4.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创作成就显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关注普通民众丰富多彩的生活,摒弃了过去以帝王将相作为主要刻画对象的文学创作主体,转而将商人、工匠、屠夫等作为创作中心。这反映了当时( )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C.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D.平等自由思想成为潮流
A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