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习题课件(3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习题课件(3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1〔新情境·纪念馆)某处纪念馆功绩柱上书写
着“首传马列播真理,照亮神州启明星”。
此功绩柱纪念的人物是
B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林祥谦
D.周恩来
【解析】本题考查李大钊的贡献。
A(义)陈独秀与“首传马列播真理”不符,
排除A。
B(V)根据题干“首传马列播真理,照亮神
州启明星”和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在中华
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
旗帜。因此,该功绩柱纪念的人物是李大
创,B正确。
C(X)林祥谦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有关,不
待合“首传马列播真理”,排除C。
D(X)周恩来与“首传马列播真理”不待,
排除D。
2.下表为1920年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
动的简况(部分)。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
活动
(A)
地点
人物
主要活动
散发《劳工宣言》,讲解五一
北京
李大钊
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出席1000多名工人参加的
长辛店邓中夏
纪念大会并在大会上演说
参加了“世界劳动节纪念大
上海
陈独秀
会”筹备会,并演讲了劳工
问题
A.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C.掀起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D.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李大创、邓中夏
和陈独秀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通
过演讲等方式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
发工人的阶级觉悟,这推动了马克恩主义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A正确。
C(X)“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发生
在1922年初到1923年春,与题千时间不
待,排除C。
3.(广东中考)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
习活动,搜集了一些有关上海的资料。下
表中“
”处应填的是
搜集的资料
探究主题
1.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集中地;
2.俄侨较多,便于掩护苏联使者;
3.陈独秀开展活动的中心;
于上海的
4.共产国际在华联络点;
条件
5.政治活动十分活跃。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
A(X)护法运动从广东开始,排除A。
B(X)护国战争爆发于云南,排除B。
C(义)五四运动开始于北京,排除C。
D(V)根据表格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阶
级、思想、组织和外部条件。D正确。
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纲中
明确了党的中心工作。下列史实中,践行
这一中心工作的是
(C)
A.上海工人罢工声援五四运动
B.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C.京汉铁路的工人举行大罢工
D.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共8张PPT)
●。变式训练
,(南通中考)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各地刊物
纷纷提出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使这场运动
触及的社会面极为广泛。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B
A.迈出中国现代化第一步
B.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C.指明中国革命正确方向
D.掀起全国人民抗日怒潮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A(X)详务运动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排除A。
B(V)由材料“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各地刊物纷纷提出妇女
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使这场运动触及的社会面
极为广泛”可知,新文化运动对社会生话产生重大影响,掀起
了恩想解放的潮流,阝正确。
C(X)新文化运动没有指明中国革命正确方向,排除C。
D(X)新文化运动与抗日无关,排除D。
●。变式训川练2
(青岛中考)下图漫画中的学生们高举“誓死
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标语举行示威游
行。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C)
A.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死力争还我青入
林争主权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内除国贼
C.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
A(X)详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排除A。
B(X)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排除B。
C(V)根据题干可知,馒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五
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
点,C正确。
D(X)五四运动并未终结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错误。
●。变训练
3
(河南中考)下列建筑共同见证了
(A)
北大红楼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斗争
D.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A(√)根据所学可知,“北大红楼”“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海会址”分别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有关,它
们共同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A正确。
B(X)“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与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有
关,排除B。
C(X)“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斗争”与题干图片信息不待,排除C。
D(X)遵义会议标志看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排除D。(共39张PPT)
1.(河南中考)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
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
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
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D)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C.孙中山组建中国同盟会
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解杯】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A(X)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属于实业救国,
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
B(X)《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
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张学习西方政
治制度,与题干材料不待,排除B。
C(X)“孙中山组建中国同盟会”属于制度
层面的举措,与题干材料不待,排除C。
D(V)根据材料“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
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和所学知
识可知,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
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
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才能挽救民族危
亡。基于这一认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
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D
正确。
2.〔新情境·文学比赛)某班文学比赛中有一道
“猜猜他是谁”的题目,并提供了如下三条
信息。据此判断,“他”是
信息一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撰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坪击
信息二
封建礼教
毛泽东称他为“中国文化革命的
信息三
主将”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
物—
一鲁迅。
A(X)陈独秀与题千信息不待,排除A。
B(X)李大创与题干信息不待,排除B。
C(V)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鲁迅是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的白话小
3.(中山期末)1917年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倡
白话文;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政
令,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白话文教
材。这表明
(A)
A.文学革命有成效
B.民众素养提高
C.白话文普遍流行
D.儒学地位动摇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V)根据材料可知,经过新文化运动代
表人物胡适、陈独秀等人的倡导,白话被北
详政府认定为“国语”,学校也采用白话文
教材,这说明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成
效显著,A正确。
B(X)材料未提及民众素养的变化,排除B。
C(义)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
文的主张被北详政府接受,无法得出“白话
文普遍流行”,排除C。
D(X)材料未提及儒学地位的变化,排除D。
4.民主与科学使当时的青年如获至宝,中国
文化界也为之气象一新。孙中山赞叹这是
“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这反映出新文化
运动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