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两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两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七年级历史6月月考试卷
七年级历史
(部编版)
全册·
注意事项:1.本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装订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题号
112
13
14
15
总分
等级
分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选项中,能够准确反映表格内容所体现的隋
隋初
隋盛世
朝社会景象的是()
人口
3000多万
4600多万
A.文学艺术发展
B.粮食产量提高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C.人口迅速增长
D.社会经济繁荣
粮仓大兴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2.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作为历史的产物,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都具有历史价值。以
下遗物既能证明唐朝的绘画技术,又能反映唐朝社会风气的是(
A.彩绘红陶贵妇俑
B.开元通宝
C.號国夫人游春图
D.大明官遗址
3.关键词检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小文同学在主题学习中检索到右侧关
宋神宗
键词,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富国强兵
A.中央集权的加强B.王安石变法
C.崇文抑武的方针
D.民族政权并立
青苗法
4.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多
保甲法
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的出现()
A.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说明手工业技术达到高水平
C.得益于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D.是因为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
5,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
线划定分界线,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A.辽与西夏
B.蒙古与金
C.辽与北宋
D.金与南宋
6南宋灭亡后,文天祥继续开展抗元斗争。兵败被俘后,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元世祖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都严词拒绝,从容就义。材料体现
了文天祥()
A.抗击侵略勇于创新
B.忠贞爱国宁死不屈
C.不怕困难普度众生
D.视死如归谦虚好学
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4页)
7.下图为小文同学收集的诗词。其研究的传统节日应是(
《正月十五日夜应刺》
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森。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
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斯。
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所以要燃灯。”
A.春节
B.清明节
C.重阳节
D.元宵节
8.“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颗星星”。其中,形成于元朝的那颗“星”是(
)
A.羌族
B.突厥
C.回回
D.蒙古族
9.构建知识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
的立进土利一创文a以制度一便两士位
系、培养时空观念,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右
两殇南一一欣M天一宋朝-
侧知识框架空白处应为()
A.崇文抑武政策B.完善三省六部制
C.实行“八股取士”D.设立内阁
10.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领袖提出“
”的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当时还流行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的民谣。其部队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
的主力军。材料中的“
”应填人()
A.均田免粮
B.一条鞭法
C.精忠报国
D.存天理、灭人欲
11.明清时期,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下面史实中最能
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B.火药技术的进步与应用
C.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出现
D.《三国演义》的撰写
12.右图分别为《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明清北京城
平面图》,唐都长安城和明清北京城在规划过程
中布局规整,中轴对称,皇城处于中轴线上的内
核地位且被层层包围保护,神秘而厚重。这凸显
了()
A.平等的思想理念
B.皇权的尊贵与威严
C.出色的城市规划
D.宫殿建筑宏伟壮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3题10分,14题12分,15题14分,共36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小文同学进行专题学习的时候,综合所找材料,绘制了如下一个年代尺示意图。
自秦汉大一统后,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政治动荡与民族交融,隋唐终于再度实现了国家
统一,大一统思想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大一统”的国家认同,是由统一的国家结构、具
有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的经济和交通,以及国内各族平等和团结等多方面的联系所
构成的。
一摘编自王震中《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提出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强化
结束
战国
秦朝
西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清
1911年





举例:
郡县制刺史制度
A
设置通判行省制度B
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