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下)6月月度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周公用“德”说明了“天”的意向,天惟德是选,并用德的兴废作为夏、商、周更替的历史原因。依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己要严,与人为善,用于民则表现为“保民”。下列属于敬天保民思想的是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C.“天视自我民事,天听自我民听”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下表为《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德谟克拉西、德先生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该表可以说明
时间 正面评价 中性评价 负面评价 合计
1915年9月-1918年6月 85次 63次 3次 151次
1918年7月-1921年4月 224次 125次 58次 407次
1921年5月-1926年7月 95次 180次 703次 978次
A.知识界普遍质疑资本主义模式 B.马克思主义传播使民主观念遭否定
C.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认识深化 D.新三民主义代替民主观念受到拥护
3.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乌鲁克某遗址中发现了约公元前3300~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泥版残片共计5000余块。这些文字已经构字有法,用字有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与2000年后的中国商朝甲骨文在造字之法和用字之道上颇为契合。由此可推知
A.西亚的文明高于东方文明 B.文字的发展渐趋抽象简化
C.农业的发展促使文字形成 D.文明进程具有相似性特征
4.中世纪骑士文学兴起于法国北部,后扩展到欧洲各地,大都描写骑士为爱情、荣誉及信仰冒险的故事,突出人物独立勇敢的性格、侠义忠诚的品质等;到17世纪初,在西班牙名著《堂·吉诃德》中,骑士则成了被嘲讽的对象。这一变化反映出
A.法国失去其欧洲文化中心的地位 B.社会变革导致各国文化冲突加剧
C.思想解放改变欧洲人的道德标准 D.旧传统失去了其依存的社会基础
5.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大量华工远赴海外谋生。“契约华工常被诱骗至美洲、东南亚等地,从事繁重劳动。他们虽身处逆境,仍以坚韧品格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部分人最终融入当地社会,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段历史最能说明
A.清政府主动推行劳务输出政策以缓解人口压力
B.殖民扩张背景下华工用血泪书写人类文明进步
C.华工因文化水平低下只能从事低端体力劳动
D.西方列强通过公平贸易实现劳动力资源调配
6.1971年英国的《移民法案》收紧针对英联邦亚非裔移民的政策,规定只有父辈或祖父辈具有英国国籍的人才有入境权和居住权。该法案在1973年1月1日正式生效,英国于同一天宣布加入欧共体,允许劳动力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这意味着
A.英国力图加强对英联邦国家的控制 B.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就业岗位流失
C.发展中国家面临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D.英国社会对待全球化的态度较复杂
7.以下是不同时期跨区域贸易状况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 代表性商品 主要贸易通道
公元前6世纪 地毯、香料 波斯御道
3世纪 瓷器、乳香 丝绸之路
17世纪 烟草、黑奴 三角贸易
19世纪 茶叶、棉布 全球海上贸易
A.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 B.商品逐渐转向以大众消费品为主
C.资本流动全球化成为主导趋势 D.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从兴起到繁荣
8.唐朝,西域龟兹乐部成为宫廷十部乐的核心,其中箜篌、琵琶等西域乐器经过改良,与编钟、古琴共同构成华夏正声。西安出土的唐墓壁画显示,乐舞队伍中胡汉乐师同台演奏,舞者身着波斯纹样锦袍却跳着汉式长袖舞。这表明唐朝
A.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西域各族政权逐渐融入华夏文化 D.内地与边疆一体化
9.如图所示是青岛市档案馆收藏的1912年德英双语版《青岛指南》的封面。该书通过介绍青岛自然与人文景观、旅游服务与设施、医疗资源、文化娱乐商品供给情况来吸引欧洲游客。该指南可直接用于研究
A.英国在华租借地的城市规划 B.青岛作为通商口岸的开放历程
C.德国殖民渗透下的城市建设 D.日本殖民统治山东时期的特点
10.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主要是指,拿破仑对外战争
A.使意大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B.促成意大利与法国的同步发展
C.打击了意大利的封建势力 D.为意大利走向共和提供了前提
11.19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希腊化时代的研究伴随有一股隐约的厌恶情绪,将其描述为“堕落”的黑暗时代。如英国史学家格罗特在《希腊史》中写道:“亚历山大之后,希腊的政治活动变得狭窄而且堕落了-再也吸引不了读者,或者说再也不是世界的主宰了。”这表明
A.思想解放程度左右着历史判断 B.历史解释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C.历史认识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史学发展应不断调整研究方向
12.普鲁士于1807年颁布《十月敕令》,允许农民赎买封建义务,但因赎金过高,至1848年仍有80%农民未获解放。1850年,政府颁布新法令,无偿取消次要的封建义务并降低赎金,使多数农户获得解放。这一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应是
A.容克地主阶级的利益调整 B.德意志工业化的全面推进
C.法国大革命理念广泛传播 D.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确立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2021年)显示:“全球75%的影视作品由欧美公司制作,非洲国家电影仅占0.1%”法国学者布迪厄批判:“西方通过学术评价体系垄断文明标准,将非西方艺术贬为地方性知识。”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加剧文化传播不平等
B.冷战期间美苏的竞争导致文化输出失衡
C.非洲国家独立后忽视本土文化产业发展
D.世界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霸权的确立
14.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传教士遭到中国“暴民”的袭击,而中国劳工同样被美国工人的暴行所伤。美国传教士兼公使秘书威廉姆斯在1868年指出“如果在中国的美国人遭受的痛苦超过了至1855年以来在美华人所忍受痛苦的1/10,战争肯定因此发生。”据此可知
A.华夷观念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B.美国试图派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中美关系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 D.在华传教士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
15.2023年,中国和泰国共同推动的“中泰传统农耕文化交流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彰显了两国在农业文明传承与交流方面的独特价值。中外联合申遗
A.旨在提升参与国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B.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C.推动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交流融合 D.促进了参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16.在云南李家山古墓群遗址中发掘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牛虎铜案(见右图)。该铜案为古滇国祭祀之器,前所未见。以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牛背作案盘面。另有猛虎扑于牛尾,一小牛立于大牛腹下,以示对小牛犊的保护。据此可以说明
A.铁犁牛耕已推广至南方 B.青铜文化鲜明的地域性
C.当地冶铸技术日臻成熟 D.跨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11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时期,市民文学以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愚蠢与贪婪,歌颂市民的机智和勇敢乃至狡猾、奸诈为主要内容,艺术表现手段通常是嬉笑怒骂的讽刺。市民文学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在动物的故事中隐寓着人的生存状态,形形色色的动物代表着社会各阶层及各种人的个性,表现出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在人文取向上与古希腊世俗人本意识相呼应。
-摘编自蒋承勇《论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人文走向》
材料二:
宋元时期的通俗小说来源于“说话”。说话技艺在宋时已经相当成熟,传播活动十分活跃,在伴随着主人公命运的波澜起伏之中,善恶忠奸的评判标准已经深深地印入了他们的心海。瓦舍里听来的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成为他们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石。现存话本小说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以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爱情故事为主的作品,这类题材作品所宣传的主体思想是忠孝仁义、婚恋道德观念,以及妇女的守贞节烈行为。元代对于说话活动的禁令促使通俗小说书面传播得到飞速发展。元代的通俗小说多由书坊刊刻,讲史和“小说”作品的表现尤为突出。
-摘编自郭志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与宋元通俗小说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与宋元通俗小说产生的相同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地区同时处在几大文明的交汇点上,二者共同构成了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流的场域。早期交流阶段,拜占庭文化直接影响了东地中海的阿拉伯地区。7世纪中期到11世纪末是两者文化交流的高潮期,双方文化发展势均力敌。当阿拉伯军队占领了拜占庭帝国领土上尚存的那些希腊文化中心后,与被征服地区各民族进行广泛的碰撞融合。在公元 8世纪的和平时期,拜占庭统治者把文化交往作为重要的外交工具,阿拉伯人再一次积极地吸收其先进文化的因子。他们从征服的拜占庭的亚历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地搜集了大量的古希腊典籍,还从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等地收买古希腊手稿。哈里发鼓励并组织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把这些著作从希腊语翻译为阿拉伯语,在翻译整理中还加进了大量的阿拉伯人的理解和注释,这其实已经成了新的文本。据说,当时古典文献的翻译稿酬是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的。
摘编自刘建军《拜占庭与阿拉伯文化关系的文学视角考论》
材料二:
任何全球史家都承认,在欧洲崛起的过程中,并不都是温良恭俭让的文明行为,也是手持枪与剑、充满血与火的掠夺过程。在此过程中,欧洲的各个新老帝国先后崛起,也有在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方面的竞赛中胜出的一面。从英国《大宪章》之后出现对国王权力的限制,到文艺复兴后出现的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宗教革命后出现的政教分离以及新教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刺激......,法国革命促成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念,这些历史逐渐形塑了近代的欧洲文化,它既是“东拼西凑和互相冲突”的杂拌儿,又是完整的“一套前所未有的思想和制度”。
-摘编自葛兆光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文化能与拜占庭文化势均力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一 史料二
红毛番自称和兰国(荷兰),与佛郎机邻壤,自古不通中华。其人深目长鼻,毛发皆赤,故呼红毛番云。一名米粟国。佛郎机据吕宋而市香山(指澳门),和兰心慕之,因驾巨舰横行爪哇、大泥之间,筑土库,为屯聚处所。竟以中国险远,垂涎近地。尝抵吕宋,吕宋拒不纳。又之香山,为澳夷(澳门葡人)所阻...... -福建泉州人张燮《东西洋考》(成书于1617年)(引者注:明人常以“佛郎机”混指葡萄牙、西班牙,实际上两国与荷兰都不相邻) 和兰,又名红毛番,地近佛郎机。永乐、宣德时,郑和七下西洋,历诸番数十国,无所谓和兰者。其人深目长鼻;鬓眉须皆赤,足长尺二寸;颀伟倍常。万历中,福建商人岁给引往贩大泥、吕宋......和兰人就诸国转贩,未敢窥中国也。自佛郎机市香山,据吕宋,和兰闻而慕之。二十九年(1601)驾大舰,携巨炮,直薄(逼近)吕宋。吕宋人力拒之,则转薄香山澳。......淚中人虑其登陆,谨防御,始引去。 -《明史·和兰传》(成书于1739年)
有人认为以上“两则史料实则同源,不构成相互印证关系”。请结合史料说明其立论的依据。
2024-2025(下)6月月度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D D B D B A C C
11 12 13 14 15 16
B A D C C B
17.
(1)差异:内容上,欧洲市民文学主要揭露封建主和僧侣,歌颂市民;体现市民阶层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宋元通俗小说多宣传忠孝仁义、婚恋道德观念;强化了封建伦理的教化功能。人文取向上,欧洲市民文学体现自我意识觉醒,与古希腊世俗人本意识相呼应;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个体价值的关注。宋元通俗小说强调封建伦理道德,进一步巩固了儒家纲常的传播。
(2)相同影响:都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都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一定影响。18.
(1)原因:优越的地理位置;持续不断的学习借鉴;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帝国经济繁荣;希腊文化的先进性;军事征服获得了更多的条件;和平局面的出现;文化交往的外交政策;有识之士的努力。(答三点即可)
(2)特点:充满暴力与掠夺;逐步形成和发展;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伴随着欧洲帝国的兴起,政治、科技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答两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答两点即可)
19.
两则史料对荷兰人外貌特征描述完全一致,均以相同措辞强调荷兰人的体貌,且未补充新观察细节,暗示后者可能沿袭前者表述;两则史料均声称荷兰“地近佛郎机”(指葡萄牙或西班牙),这一错误认知在明代文献中普遍存在(如张燮《东西洋考》),而清代编纂的《明史》未予修正,反将讹误延续;史料一是福建商人见闻,史料二沿袭明代文献,不具备独立互证条件;两则史料重复荷兰侵扰吕宋、澳门的叙事框架,事件时间、地点(吕宋、澳门)、情节(被葡人/明军驱逐)高度重合,且无新增史实;《明史》直接沿袭明代文献,《明史》新增内容仅少量细节(如荷兰人“足长尺二寸”),主体叙事框架完全承袭《东西洋考》。总之,两则史料本质是同一信息源的历时性传递(明代闽商见闻一张燮记录一清修《明史》抄录),因缺乏独立来源或交叉验证,无法构成严格意义的互证关系。
(此题评分时应当酌情给分。)
注:具体评分变更信息(分值、答案等)请阅卷教师关注阅卷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