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社会治理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5张PPT)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社会治理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5张PPT)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三单元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唯物史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课堂检测】(C)6.(民族语言里的历史)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的本族语言渐渐地在生活中消失,北方汉语中也融入了各种少数民族语;而东晋疆域内,南方的吴、越语融入了许多侨居者带来的北方汉语。这反映出
A.文化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南北方民族的地位趋于平等
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朝代更替的频繁与社会动荡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十六国和东晋时期,各民族、各地域之间出现了语言融合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这种融合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仅凭语言融合无法直接推断出文化重心的变化,排除A项;
语言融合并不意味着民族地位的平等,排除B项;
虽然十六国时期确实存在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的情况,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排除D项。
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社会治理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核心要点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5年8考)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5年12考) 3.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选官制度、法律教化及赋役制度。(选必·5年8考) 4.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选必·5年7考) 1.社会治理:
九品中正制、
门阀士族。
2.民族关系:民族交融。
知识点一 从三国、两晋到南朝
1.政权更迭
三国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刘备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简称蜀;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西晋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280年,西晋灭吴。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灭亡
东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南朝 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时代特征:政权更迭频繁大分裂大动荡、局部统一、短暂统一、南北分立、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十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北朝
【课堂检测】( C )1.(2024·全国新课标卷)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禅让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大批官僚集团的心理需求,他们也希望皇帝把这个位置让给那些权臣们,这样不仅仅能使政治局面和平过渡,同时根本上也维护了官僚集团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C项正确;
皇帝下诏主动退位,本质上是被迫的行为,权臣实质上仍是夺取了皇帝的权力,这不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忠”,排除D项。
东汉
三国
(220-280)
(304-439)
十六国
(317-420)
东晋
隋朝统一

(前秦统一北方)
南朝(420—589)
(淝水 之战)
北魏
东魏
北齐
东魏
西魏
北周







西 晋
266
-
316
北朝(439—581)
衣冠南渡
知识点一 从三国、两晋到南朝
永嘉之乱
知识点一 从三国、两晋到南朝
2.士族崛起
(1)形成: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士族阶层形成。
(2)发展: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课堂检测】( A )12.(2024·淮安期初调研)下图反映了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变化的情况。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B.江南士族垄断政权
C.皇权与士族特权间相互制衡
D.分权体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
【课堂检测】( C )11.(2024·南通二模)汉代士人在忠孝之间往往选择先忠后孝,到魏晋南朝时,士人忠君观念逐渐淡化,重孝道而忽视忠君,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观念。与士人忠孝观的转变密切相关的是
A.选官注重孝廉 B.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C.门阀士族形成 D.律令儒家化的推动
【概念阐释】 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概念辨析:门阀士族与豪强地主
≠豪强地主
阅读材料: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刘裕所创的宋朝,皇帝独掌大权,原来的高门大族,只能做名大权小的官员。实行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557年,寒门出身的陈霸先登基称帝,建立陈朝,其最高统治集团,庶民地主出身占了62%。自此,寒族全面上位。 ——吕思勉:《中国通史》
知识点一 从三国、两晋到南朝
2.士族崛起
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课堂检测(D)8.(“寒人”势力上升里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寒人”指没有特权的地主和商人。如表为南朝时期“寒人”势力上升的三种途径。“寒人”地位的变化
A.得益于科举制的实施
B.动摇了重农抑商观念
C.推动了监察制度完善
D.折射出中央集权加强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寒人”通过掌管军权、机要、典签而官居要职,反映了皇帝为摆脱世家大族的影响,加强了对选官权的控制,折射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D项;
途径 史实
掌管军权 沈攸之,少孤贫,后以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
掌管机要 戴法兴,商贩出身,官至中书舍人
掌管典签 “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
知识点一 从三国、两晋到南朝
3.政治制度
(1)中央: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选必1·第1课)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念阐释刺史制度:汉武帝正式创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巡行监察,无固定治所。汉元帝之后,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和佐吏掾属。西汉末年,新莽政权以州牧取代刺史,赋予州牧统兵作战之权,并参与地方政务,州牧开始向地方官转变。东汉末年,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州牧的控制,“汉之殄灭,祸源乎此”。
知识点一 从三国、两晋到南朝
(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选必1·第5课)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
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3.政治制度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桓灵时谣》(汉乐府)
纲要上第七课 P40
知识点一 从三国、两晋到南朝
(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选必1·第5课)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创立 曹魏时期,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特点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评价 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后来逐渐成为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工具。
3.政治制度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学案 2.历史解释——九品中正制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自下而上选拔人才;参考地方舆论;设置中正官管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2)影响
①积极方面:把品评人物之权从豪强大族手中夺过来,归政府所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正的设立标志着地方上有了专门负责选举的官员,是一大进步。九品中正制是举士举官分途的滥觞(开端)。
②消极方面:各方人争做中正,全国人才集中到中央,地方人才少,行政效率降低。
吏部在人才任免、官吏升降方面全部依据中正的评语,致使难以真正识别人才。
官吏的选拔权逐渐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助长了门阀政治的发展。
知识点一 从三国、两晋到南朝
(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选必1·第5课;纲要上·第7课)
3.政治制度
学案 视角2 刘劭的人才观[论证与探究能力]
材料 刘劭著述除《人物志》以外,大部分已经散佚。《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才的著作。在鉴识人才上,刘劭把人的精神、感情、筋腱、骨骼、气息、脸色、仪表、容貌、语言概括为“九征”,即人的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在人才使用方面,他认为“人材不同,能各有异”,要“量能授官”。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魏书·刘劭传》等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刘劭的人才观。(6分)
评述:
重视道德,认为人的道德会通过其外在表象体现出来;
主张量才用人;
学案 视角2 刘劭的人才观[论证与探究能力]
材料 刘劭著述除《人物志》以外,大部分已经散佚。《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才的著作。在鉴识人才上,刘劭把人的精神、感情、筋腱、骨骼、气息、脸色、仪表、容貌、语言概括为“九征”,即人的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在人才使用方面,他认为“人材不同,能各有异”,要“量能授官”。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魏书·刘劭传》等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刘劭的人才观。(6分)
在九品中正制实行的情况下,刘劭的人才理论为当政者选拔人才提供借鉴。
课堂检测(  )23.西晋时,“举秀才必五策皆通”,又设立国子学,与太学相并立。南朝时期,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见于史传者数十人之多”。国学的“明经”科地位上升,超过了孝廉,形成了“州举秀才试文、国学明经试经”的格局。这反映出
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B.考试选官逐渐受到重视
C.门阀士族影响力巨大 D.人才选拔制度发展成熟
科举制
不符史实,
材料未体现
纲要上第七课 P40
(1)背景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春秋决狱。
②魏明帝时期,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
(2)特点: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原则之一。
(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知识点一 从三国、两晋到南朝
4.律令儒家化(选必1·第8课)
课堂检测( B )5.(2023·重庆卷)北魏兰陵长公主遭驸马刘辉殴打致流产,朝廷就如何判处刘辉展开激烈辩论:一方以尚书省官员为代表,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则是代表灵太后意志的门下省官员,主张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这一判决表明
A.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 B.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
C.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 D.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
(1)黄籍与白籍:
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2)“土断”:
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知识点一 从三国、两晋到南朝
5.户籍制度(选必1·第17课)
课堂检测( C )14.(2025·盐城模拟)下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朝代 时间 户数 人口数
东汉 157年 10 677 960 56 486 856
魏 263年 663 423 1 466 423 4 432 881 7 672 881
蜀 263年 280 000 940 000
吴 280年 523 000 2 300 000
西晋 280年 2 400 000 16 160 000
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
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
 [据表格信息可知,东汉至西晋以来官方统计的户数和人口数都呈现减少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三国至西晋时期地方豪强地主和门阀士族的实力不断增强,加剧了社会局势的动荡,同时大量士族荫蔽人口,共同导致了国家户籍人口的流失,故选C项。]
课堂检测( C )16.(2024·扬州二模)东晋政权依靠士族势力的支持而建立,然而面对国家的贫弱,政府曾多次清查豪强占有的隐户,还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这些做法有利于
A.控制士族势力发展
B.推动江南地区开发
C.增强政府经济实力
D.稳定南迁侨民人心
东晋政府多次清查豪强占有的隐户,使北方南渡的民众同本土人一样承担赋役,这有利于增强政府经济实力,故选C项。
要求南渡人口与当地人口一样承担赋役不利于“稳定南迁侨民人心”,排除D项。
士族势力在东晋时期得到发展并控制了朝政,排除A项;
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统治者的轻徭薄赋有关,排除B项;
1.十六国
(1)民族交融: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2)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少数民族政权欲定鼎中原,需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谋得政权合法性。
知识点二 十六国与北朝
课堂检测( B )9.《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于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唯陛下迁思易虑,以时即位,显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其意在
A.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B.彰显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C.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 D.恢复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
(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知识点二 十六国与北朝
2.北朝
(2)孝文帝(5C后期在位)改革(选必1·第4课)
背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和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③冯太后的支持;
内容 ①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②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知识点二 十六国与北朝
2.北朝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汉化
课堂检测( C )4.(2024·广东卷,2)《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上表反映了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据表格信息可知,北魏皇帝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这是游牧民族常见的财富形式,反映了鲜卑民族在建立北魏政权后,其习俗依然得到保留和延续,故选C项。
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牲畜,说明游牧经济在北魏仍然是重要的经济形式之一,排除A项;
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且材料不能体现“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排除B项;
俸禄制改革是在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
主题 魏晋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民族交融
视角1 坞堡的兴衰[分析与说明能力]
材料一 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基层组织的破坏,导致一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武装自卫集团出现,强宗豪族率领宗族据险守隘,因而坞堡有了很大发展。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史称“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诸如“于时豪杰所在屯聚”“关中堡壁三千余所”“冀州郡县,堡壁百余”这类记载,更是史不绝书。 ——摘编自黎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材料二 
河北安平汉墓出土坞堡图像 如图所示,坞堡内既有城垣内部的街道,又有豪华地主庄园的房舍,房屋栉比,层层进深,在靠近围墙的一处院落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望楼。望楼楼顶是四面出挑的哨亭,亭上高悬旗帜,亭内置鼓,应为打更报警之用。
材料三 晋末乱离,庾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乃集诸群士而谋之曰:“二三君子相与处于险,将以安保亲尊,全妻孥也。”……于是,峻险院,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及贼至,衮乃勒部曲,整行伍,皆持满而勿发。贼挑战,虽然不动,且辞焉。贼服其慎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
——摘编自《晋书·庾衮传》
材料四 (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摘编自《魏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相关时代背景,概括坞堡的主要功能。(7分)
功能:
军事防御,提供乱世求生场所;
组织生产,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荫附人口,躲避赋役之地;
聚族而居,是取代乡里的基层自治组织;
稳定秩序,是分裂割据下延续文明的载体;
豪族自保,是易于政治割据的基地;
各族杂居,是促进民族交融的空间等。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相关时代背景,概括坞堡的主要功能。(7分)
主题 魏晋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民族交融
视角1 坞堡的兴衰[分析与说明能力]
材料一 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基层组织的破坏,导致一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武装自卫集团出现,强宗豪族率领宗族据险守隘,因而坞堡有了很大发展。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史称“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诸如“于时豪杰所在屯聚”“关中堡壁三千余所”“冀州郡县,堡壁百余”这类记载,更是史不绝书。 ——摘编自黎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材料二 
河北安平汉墓出土坞堡图像 如图所示,坞堡内既有城垣内部的街道,又有豪华地主庄园的房舍,房屋栉比,层层进深,在靠近围墙的一处院落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望楼。望楼楼顶是四面出挑的哨亭,亭上高悬旗帜,亭内置鼓,应为打更报警之用。
材料三 晋末乱离,庾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乃集诸群士而谋之曰:“二三君子相与处于险,将以安保亲尊,全妻孥也。”……于是,峻险院,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及贼至,衮乃勒部曲,整行伍,皆持满而勿发。贼挑战,虽然不动,且辞焉。贼服其慎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
——摘编自《晋书·庾衮传》
材料四 (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摘编自《魏书·食货志》
(2)结合以上材料和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当时坞堡走向衰落的原因。(6分)
原因: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后,逐步剪除地方割据势力;
推行三长制,打击了地方豪强,也使社会趋于稳定;
(2)结合以上材料和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当时坞堡走向衰落的原因。(6分)
推广均田制,使荫附人口转变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租调制有利于减轻受田农民负担,增强其对政府的认可;
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为北方经济恢复提供了政权保障,也为北方各民族间的交往交融开拓了广阔的地理空间。
(3)政权更替
①分裂: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②统一:
北周内政修明,灭掉北齐;
隋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知识点二 十六国与北朝
2.北朝
(2)孝文帝(5C后期在位)改革
课堂检测( D )22.(2025·南京高三期初考)北魏豫州中正袁翻指出,边镇的将领“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南梁的郁洲(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这些状况的影响是
A.促进黄河流域统一 B.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
C.导致商品经济繁荣 D.增强了国家统一趋势
 [据材料可知,北魏和南梁对峙时期,存在着北魏边镇将领与南梁地区的商业行为以及南梁边地民众与北魏人的交易活动,这些活动在客观上加强了北魏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增强了国家的统一趋势,故选D项。]
课堂检测24.(2024·荆州高三联考)【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南朝曾经数次北伐,但都未能成功。东晋桓温北伐关中,进至灞上。《晋书·桓温传》记其事有云:“初,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而(苻)健芟苗清野,军粮不属,收三千余口而还。”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对于北伐,王羲之曾言:“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伐魏,“以兵力不足,悉发青、冀、徐、豫、二兖六州三五民丁”“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而“江南白丁轻进易退,卒以败师”。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北伐失利的原因。(4分)
原因:①经济重心仍在北方,物力南不及北;(所学)
②运输存在困难,粮草补给不足;
③南方人不热心北伐(江南平民士兵素质较差);
④军事实力南不及北。(一点1分,共4分)
课堂检测24.(2024·荆州高三联考)【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南朝曾经数次北伐,但都未能成功。东晋桓温北伐关中,进至灞上。《晋书·桓温传》记其事有云:“初,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而(苻)健芟苗清野,军粮不属,收三千余口而还。”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对于北伐,王羲之曾言:“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伐魏,“以兵力不足,悉发青、冀、徐、豫、二兖六州三五民丁”“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而“江南白丁轻进易退,卒以败师”。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材料二
材料三 北海寻伏诛,其庆之还奔萧衍,衍用其为司州刺史,钦重北人,特异於常。朱异怪复问之。曰:“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如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得与失。(10分)
得:
政治:有利于政权封建化;通过文化认同强化政权正统;有利于防御外敌(柔然),经略南方(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奠定了基础);
经济:促进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民族交融:推动民族交融 (一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失:
①迁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②使鲜卑贵族沾染上魏晋门阀士族的奢侈风尚,加速了政治的腐败;
③激化了鲜卑族内部矛盾,引发了六镇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
(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大时空格局下的魏晋南北朝
“变”态中孕育着历史的“回归。”
“回归”中蕴含着“延续与发展。”
分裂动荡,政权更迭
江南开发,格局变换
交往交流,民族交融
“大一统”
重回“大一统”
经济重心在北
重心逐渐南移
华夏族群
中华族群扩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