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 课件(共26张PPT)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 课件(共26张PPT)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复习目标】
课程标准 核心要点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经济开发。(5年4考)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5年9考·江苏1考) 3.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赋役制度、劳动工具及劳作方式的变化。(选必·5年3考) 4.知道魏晋时期中医药的主要成就。(选必·5年3考) 1.区域发展:
南方开发、
经济重心转移(奠基)。
2.思想文化:
三教并立、
文化成就。
第8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
4.(2022·北京卷,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
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
D
主题一 趋向平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经济开发
视角1 人口迁徙[获取与解读能力]
材料 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摘编自曹文柱《乾坤众生》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6分)
由北向南迁徙;
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
迁徙范围广,
涉及阶层广,
民族成分繁杂。 (任3点6分)
主题一 趋向平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经济开发
视角1 人口迁徙[获取与解读能力]
材料 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摘编自曹文柱《乾坤众生》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6分)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生活
1.江南开发
(1)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①农业: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摘编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唯物史观——全面认识南方经济的开发
(1)原因
①政治: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经济: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政策:南方统治者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自然: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
(2)影响
①南方经济开发为六朝割据东南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形成江南经济区,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
③促进了南方科技(如数学)和文学艺术(如田园诗、书法)的发展。
④在南方经济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⑤山区开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7.(2024·如皋高三一模)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 A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宋 南方)
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明后期 江南)
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
解析 材料表明南朝受北方饮食习俗的影响,当地种植结构也受到北方影响,这是由于北民南迁,带去了北方的生产技术,故选A项;
材料并无稻麦轮作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材料并无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存在差异的信息,排除D项。
主题一 趋向平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经济开发
视角2 江南经济的开发[分析与说明能力]
材料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
 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南方经济的发展成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成就有何影响。(6分)
成就:人口大量增加;
农业产量提高;土地肥沃,开垦数量多;
手工业发达。
影响: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促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2.(2024·湖南卷,3)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解析 据材料可知,从东汉到南朝,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大幅减少,这说明由于豪强大族的势力膨胀,部分户数和人口数被地方豪强大族掌握,C项正确;
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与官府控制人口大幅减少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为躲避战乱,北方民众迁徙到社会相对安定的南方,排除B项;
官府组织移民与其所控制户口数、人口数大幅减少关系不大,排除D项。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生活
2.赋役制度
5.(2025·海安模拟)东晋时期租调制下的户调征收品常为纺织品。到南朝时,南齐推出按比例折纳货币的制度,准许扬州、南徐州将当年户租的2/3纳布,1/3折换为钱。上述变化(  )
A.减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B.说明南方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C.推动了政府赋税收入的增加
D.表明经济重心正在逐渐南移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户调征收从纺织品到部分折纳货币的变化,反映了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故选B项;
题目并未涉及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了”没有依据,排除A项;
题目并未提及赋税收入是否增加,排除C项;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后期,与题干时间“南朝”不符,排除D项。
B
(1)生产工具
①农业:三国时期马钧革新翻车,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冶金技术)制作的农具。
②手工业: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生活
3.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选必2·第4课)
(2)劳作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生活
3.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选必2·第4课)
概念阐释 田庄经济(庄园经济)起源于西汉末期,盛行于东汉。它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由于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土地兼并,导致大量自耕农失业,从而形成了以地主为核心的田庄经济体系。
选必二P22 历史上也存在过农业庄园式劳作。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社会秩序稳定,保障赋役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阻碍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影响近代社会转型;
拓展:汉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像的砖,风格处于绘画与雕塑之间。图1是一幅表现劳动人民插秧场景的画像砖拓片。该图(  )
A.反映了坞堡庄园经济的具体特点
B.佐证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
C.表现了“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
D.提供了研究汉代经济的史料依据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生活
D
知识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1.三教并立
(1)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2)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艺术完成了本土化的第一个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对外来艺术的巨大融合和改造能力。与汉代粗放写意的壁画、雕塑相比,魏晋南北朝出现的是一种清新、优美的风格。
——摘编自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2.魏晋玄学
(1)背景: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残杀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
(2)内容
①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②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概念阐释 魏晋玄学
在东汉经学衰微、纲常名教动摇的背景下产生的新道家学说,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了儒家学说。
知识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纲要上P45
越名教而任自然:
反对僵化礼教,强调精神自由和人性本真。
3.(2024·如皋二模)曹魏玄学家嵇康认为司马氏集团虚伪礼法,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也曾将三代圣王以及孔子的言行当作行为处世的规范,还告诫儿子要秉持志向、立身清远,甚至慎言、戒酒。这反映出他( D )
A.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 B.调和佛教道教理论
C.克服传统儒学的局限 D.力图重建精神信仰
8.(2024·苏州高三期中)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刘伶、阮咸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这反映了当时( A )
A.社会动荡刺激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B.战乱割据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交流
C.三教合一加速了学术思想的融合
D.政权更迭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视角 魏晋玄学的兴起[获取与解读能力]
材料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民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思考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儒学自身活力丧失,影响力下降;
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视角 魏晋玄学的兴起[获取与解读能力]
材料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民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思考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特点:继承并发展儒学;吸收道家学说;敢于置疑,大胆创新。
3.反佛斗争
(1)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
①思想上: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②政治上: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知识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10.(2025·江苏金太阳高三联考)在与佛教斗争中,北魏太武帝禁止事奉“胡神”,大兴灭佛;南朝的争执则仅限于教义上的谁是谁非,互相较量长短,来向君主争宠。造成两者不同的深层原因是( D )
A.北方流民的大量南迁
B.玄学思想的兴起与传播
C.南北方经济形态不同
D.政权正统性的认同差异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魏与南朝对待佛教的态度不同,北魏采取激烈的灭佛政策,是因为儒家思想为前代北方政权正统性的基础。南朝则更多是在教义上进行争论,说明南朝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多元性,这反映了两者对于政权正统性存在认同差异,故选D项。
4.文学艺术
(1)文学:出现了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艺术
书法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绘画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知识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视角2 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论证与探究能力]
材料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摘编自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思考 概括材料中“魏晋风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思想、绘画、书法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特点:崇尚自然、风流自赏;恣意任性、清谈之风。
体现:思想方面,道教、佛教盛行;
绘画方面,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女史箴图》);
书法方面,王羲之的行书。
视角2 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论证与探究能力]
材料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摘编自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思考 概括材料中“魏晋风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思想、绘画、书法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拓展.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其“肘后”者,犹言“袖珍”,意为可藏于手肘之后;“备急”者,“预先备办临急可用之要方”。唐朝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遂著成《千金方》。两书取名的要义共同反映出,中医药学注重(  )
A.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B.对药物功用的理论总结
C.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D.药方与辨证施治的结合
知识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5.科技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医学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选必2·第14课)
A
反映其重农抑商思想。
6.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交流,如中亚、天竺高僧来华,东晋法显天竺取经。
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特点
思想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儒、佛、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历史解释素养要求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一系列史事进行解释。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特点,要注意结合该时期不同文化现象,注意时代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体现民族交融: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带有时代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科技成就突出:各领域均有科技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16.(2023·江苏基地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头绪纷杂,内容丰富,下表列出了相关片段。
东汉末年 否定君臣之义、父子之伦以及夫妻间不拘礼法的言论和行为,颇行于世
东晋 道教理论家葛洪宣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陶渊明的诗、王羲之的字,充满了清丽柔美、空灵飘逸之气
前秦 苻坚不但对西域诸胡要“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而且把东晋也称作“未宾王化”的一隅之地
南朝 梁朝释僧顺更讲:“释氏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备有六睦之美”
南方佛教则重视般若等阐述佛理的经典
北朝 北方佛教流行的是以修福事功又简便易行的禅宗、律学和净土等宗派
乐府《折杨柳歌辞》:“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北方的诗豪放悲凉,魏碑质朴遒劲
北魏孝文帝和他弟弟元勰皆能七步赋诗,而且韵义俱佳
西魏北周时期,北方高门崔、卢、李、郑、杨、柳、裴等14家大姓中,尚武习战者人数远远超过专事文教者。不仅“河北文士率骁兵射”,而且妙龄女儿亦能上马骑射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并得出一个结论。
(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结论明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域文化呈现南北分明的多元特征。
示例一
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
(材料)东汉末年出现了许多违背儒家礼法的行为。(所学)这反映出东汉末年分裂割据、社会混乱,导致传统的价值观出现了变异,儒学独尊的地位逐渐动摇。
(材料)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信奉者认同儒家伦理的言论。(所学)这反映出该时期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但儒学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它们所不具备的。佛、道两教也努力将儒学的某些理论与自身的教义进行调和。
示例二
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
(材料)北朝乐府歌词中写道:“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所学)这反映出,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虽然与汉族有接触,但总体上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材料)部分北方少数民族帝王以华夏君主自居,具有较高汉文化素养。(所学)这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们主动接受汉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材料)北方社会呈现出尚武之人。(材料)这反映出北方汉人也受到胡文化的熏陶,说明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示例三
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域文化呈现南北分明的多元特征。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佛教文化、诗歌、书法风格迥异。(所学)这反映出该时期南北长期分裂割据,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众多汉族人口南迁,南北方文化的地域特征愈发明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