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参考答案1.D2.C3.C4.A5.C6.C7.D8.A9.B10.A11.B12.B13.B14.D15.D16.B17.C18.D19.A20.A21.(1)《赤壁》影片内容:讲述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荡寇风云故事背景: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观影感悟:团结奋战是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重要保证。结语:两部电影讲述的事件虽相隔千年,却都以烽火淬炼英雄肝胆。当硝烟散尽,英雄的身影终化永恒的记忆一乱世烽烟里不灭的,是凡人挺身而出的勇毅与家国情怀的永恒光辉。(2)⑤,⑥。(3)①《八七会议》与⑥《秋收起义》所反映史事之间的联系: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秋收起义正是这一方针的实际行动。二者相继发生,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③《开国大典》与④《大决战》所反映史事之间的联系:《大决战》中讲述的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而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2.(1)有利条件:宋代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这为饮食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夜市等商业形式的出现也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市民阶层壮大,这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各民族间的交融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变化:从物资紧缺到食品种类丰富;从凭票购买到自由选购。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3)表现:欧洲人对其他民族饮食文化的认识加深并有意识地丰富自身的饮食文化:工厂系统提供了更多食物原料和工业化食品;冲破了地域限制,改变了饮食结构,形成了新观念;饮食礼仪规范化和消费文化多样化23.(1)措施: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祧,东到辽东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攻占百越,统一百越,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等等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等。(2)相同之处: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壮大了反侵略队伍的力量,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力量;都使军队得到了锤炼,积累了用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丰富经验;等等。(3)特点:国防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构建了联2025年中考试题模拟·历史一、选择题1.下图中的玄岳门是进武当山的第一重大门,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52年),大门为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的榫卯结构。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人也正是利用榫卯结构建造房屋。材料说明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B.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C.中华文化封闭发展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玄岳门河姆凌榫卯木构件2.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如“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这些观点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B.反映了儒家思想已成为主流C.强调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D.体现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3.汉武帝时期,《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被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这反映了A.儒家经典不会影响法律实施B.佛道兴起影响法律条文解释C.儒学对法律的影响逐渐深入D.儒家学者继承发展前代法律4.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表所示史料可共同印证唐朝百花行(节选)[唐代]刘禹锡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沾酒,何处不闻乐。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阎立本《步辇图》(局部)《弈棋仕女图》(局部)A.社会安定,经济繁荣B.社会风气开放包容C.农业发达,民族和睦D.文学艺术辉煌灿烂5.忽必烈曾派专使探察黄河源头,并指出:“(河源之地)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专使一行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对地貌、气候、动植物以及人口聚落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记录。这表明元代)A.延续了前代重文轻武的理念B.重视水利工程建设C.因疆域扩大更新了地理认知D.重视科学技术发展6.军机处官员将皇帝口谕拟写成文并下发,事关重大的机密性上谕在加盖军机处印章后,不经过任何其他机构、官员,直接驰驿发送到受谕人手中。军机处的创建体现的封建政治发展趋势是()A.文字狱加强B.科举制度的发展C.君权的强化D.中央集权的加强7.通过以下三位历史人物的名言,我们可以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喊继光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帝A.劫富济贫,伸张正义B.洁身自好,淡泊名利C.坦荡无私,清正廉洁D.反抗侵略,维护主权8.陈独秀在某篇文章中写道:“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这说明)A.甲午战败唤醒民族觉醒B.社会各界寻找富强之路C.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9.下图所示数据信息反映了根据地人口共产党员根据地(百万人)100(万人)八路军(块)R(万人)20180-606071604040104020-2045201.500019371940(年)19371940(年)19371940(年)19371940(年)A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B.敌后抗战力量发展壮大C.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消灭D.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0.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诗人柳亚子称颂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这一行动A.宣示了中共谋求和平的愿望B.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C.转变了美国对国民党的态度D.带来了成立新中国的曙光11.以下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一系列以战争为题材的经典影片(部分)。这些影片影片名称《林则徐》《甲午风云》《小兵张嘎》《董存瑞》《上甘岭》反映的历史事件禁烟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A.都是以反抗侵略为背景拍摄的B.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和民族意识C.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D.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临汾市永和县部分学校中考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历史答案.pdf 2025年临汾市永和县部分学校中考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