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58 城市的辐射功能学习导读 思维导图课程标准: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学习目标:1.通过区域图示、文字材料,认知典型大城市的位置及辐射范围。 2.结合区域图示等相关资料,分析大都市的空间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3.能够从人类对环境作用的角度,认识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了解城市的辐射功能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区域政治、 、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2.城市的功能:主要有 、服务、 、集散、 等功能。3.城市辐射功能的影响因素(1)城市腹地特征:一般来说,城市腹地范围越 ,经济发展水平越 ,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 ,城市辐射功能越 。(2)城市地位、规模:在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规模 ,辐射范围越大。4.简述纽约的发展优势。5.纽约的辐射功能(1)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依托 和 ,中心城区的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逐渐分散到周边地区。(2)对城市带的影响:纽约与其他城市之间通过便利的高速公路和航空线路紧密联系,形成了以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为主导,同时又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3)对美国的影响:通过便利的交通运输网,以及发达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人才、商贸活动、信息等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4)对世界的影响:是全球的物流枢纽和信息中心,发挥着 、 、 、 等多种职能。 (2022·山东高考1~2题)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如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探究】 (1)双核结构中的城市构成有何差异?(2)图示的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中,谁是区域中心城市?谁是港口门户城市?该双核结构中的轴线主要由什么来体现?(3)沈阳与大连两个城市比较, 的辐射功能更强。【应用】 结合上面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尝试解答 (1) (2) 1.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2.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的关系关系 实例城市的发展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 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 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 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镇 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3.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因素 影响 表现地理 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如上海市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资源 因素 城市因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使得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交通 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人口 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经济 发展 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越密切、人口流动越频繁、产业互动越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实践一 教材链接 (选择性必修2 P48教材自学窗拓展迁移)以增长极为依托,区域发展上升到点轴开发形式。“点”指增长极,“轴”指交通干线,形成区域经济优先发展地带。如图为我国区域发展“点—轴”结构模式。据此完成1~3题。1.我国区域发展“点—轴”结构中( )A.全国尺度的增长极为重庆B.东西方向主轴为长江黄金水道C.南北方向主轴为京哈—京广线D.次级轴线的联系主要依靠水运2.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发展中( )①上海应以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 ②无锡应以运输量较大的资源型工业为主 ③宁波力争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和航运中心 ④杭州加速建设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中心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3.次级轴线形成的双核结构是推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A.地理位置邻近 B.地域文化互补C.城市功能互补 D.经济水平相同实践二 活学活用 (2024·江苏连云港模拟)对非中心城市在城市圈经济辐射中的承接能力进行评价,有助于发挥中心城市经济辐射作用的最大价值。图1为武汉城市圈分布图,图2为武汉城市圈内非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承接能力的评价指标数据统计图。据此完成4~6题。4.影响鄂州承接武汉市经济辐射能力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相对经济规模 B.邻近度C.产业相似度 D.基础设施5.综合各项指标来看,承接武汉市经济辐射能力最强的城市是( )A.黄石 B.孝感C.黄冈 D.潜江6.为提升承接能力,实现武汉市经济辐射的高效转化,非中心城市应(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②推动城市等级提升③加快市政服务建设 ④创造良好投资环境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课时58 城市的辐射功能任务驱动夯基任务1.经济 2.生产 管理 创新 3.(1)大 高 大 强 (2)越大4.①港口条件得天独厚。②伊利运河开通,使纽约的腹地迅速扩展到中西部地区。③纽约是美国经济、金融、文化中心;最大的港口城市;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等。5.(1)高速公路 轨道交通 (4)国际政治 经济 金融 文化中心考教衔接提能考教探究【探究】 (1)一是区域中心城市,一是港口门户城市。其中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等级较高。(2)沈阳是区域中心城市,大连是港口门户城市,二者之间的连接轴线主要由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来体现。(3)沈阳【应用】 (1)A (2)C考教实践1.B 2.D 3.C 第1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我国区域发展“点—轴”结构中,全国尺度的增长极应为交会处的上海,排除A;东西方向主轴涉及重庆、岳阳、九江、芜湖、上海等地,基本沿长江黄金水道为主发展,B正确;南北方向北起沈阳,南至北海,不属于京哈-京广线,排除C;次级轴线的联系主要依靠公路,而非水运,排除D。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发展过程中,上海发挥本地区人才优势,以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杭州立足本地区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中心,①④正确;无锡地区资源储量并不丰富,宁波地区不属于航运发达地区,排除②③。故选D。第3题,由题干可知,次级轴线形成的双核结构是推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双核结构的形成是因为两城市之间功能实现互补,区域之间形成协作发展,促进整体区域共同发展,C正确;邻近位置和地域文化对于形成双核结构影响较小,排除A、B;经济发展水平相同对于形成双核结构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4.A 5.C 6.D 第4题,由图2可知,图中评价指数越高,越有助于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在图2中,鄂州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指标,相对经济规模评价指数最低,属于承接城市辐射的短板,为主要限制因素,A正确。第5题,综合评价越高,承接武汉市经济辐射能力越强。由图2可知,四个城市的综合指标排名如下:黄冈>黄石>孝感>潜江。黄冈的综合指标评价指数最高,因此承接武汉市经济辐射能力最强,C正确。第6题,由图2可知,武汉城市圈内非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指数评价指数不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压缩出行距离与交通时间、提高货物运输与交通通勤效率,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利于提升承接能力,①正确;城市等级越高,越有利于承接中心城市辐射,但城市等级的提升需要经济、人口等各要素共同发展,这一过程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实现城市辐射的高效转化,②错误;据图2分析,武汉城市圈内非中心城市的服务设施指数评价指数不高,完善城市服务设施,建设便捷高效、生态宜居的城市,能提升居民生活体验,能提高对劳动力与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提升承接能力,因此要完善的是整体的城市服务建设,不单是市政服务,③错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能提高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让各要素的流动更畅通,促进武汉市经济辐射的高效转化,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3 / 4课时59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学习导读 思维导图课程标准: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学习目标:1.通过材料分析,认知某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 2.结合实例,说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 3.结合案例资料,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了解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1.简述地区产业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2.认识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及表现(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 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2)表现劳动力 由第一产业向 转移国民经 济重心 由第一产业转向 ,进而转向第三产业3.认识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比较优势 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 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政策 国家或地区政府政策的 ,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每一次 都产生一系列的新兴产业,带动相应地区的产业升级4.上海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特点(1)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经历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 为主导的转变过程,其中工业经历了轻纺工业— 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升级过程。(2)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特点。①工业化初期,以 为支柱产业。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 协调发展。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产业和 发展迅速。④今后,逐步建设成为 、金融、贸易、 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2024·浙江6月选考13题)下表为2022年上海、宁夏、河南和黑龙江四省(市、区)GDP、人均GDP和三次产业比重构成统计表。省(市、 区) GDP/ 万亿元 人均 GDP/元 第一产 业比 重/% 第二产 业比 重/% 第三产 业比 重/%甲 1.59 51 096 22.7 29.2 48.1乙 4.46 179 907 0.2 25.7 74.1丙 6.13 62 106 9.5 41.5 49.0丁 0.51 69 781 8.0 48.3 43.7【探究】 (1)对比四省(市、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判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 ,比重最小的是 。(2)从经济总量看,四省(市、区)中,经济总量最小的省(市、区)是 。(3)四省(市、区)的经济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且影响较大的是省(市、区)是 。【应用】 结合上面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省(市、区)是( )A.宁夏、上海、黑龙江、河南B.黑龙江、上海、河南、宁夏C.上海、宁夏、河南、黑龙江D.上海、河南、宁夏、黑龙江(2)从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判断,四省(市、区)中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将一些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尝试解答 (1) (2) 1.地区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路径 具体内容产业延伸 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完善配套服务,促使集聚效益的产生产业更新 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建立替代产业集群综合发展 在转型初期,采取产业延伸模式,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区域功能逐渐完善,新兴产业相继崛起,遂向综合性方向演化技术突破 技术积累突破关键技术限制,实现产业转型的整体升级企业收购 通过国内外企业收购,获取技术或品牌,实现跨越式升级3.合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所谓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1)产业结构合理化①含义:各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率,保证各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②产业间的比例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如图示意珠三角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过程。(2)产业结构高级化①含义: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②从产业结构的结构比例看,高级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例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例演进;二是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例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优势比例演进;三是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例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例演进。③以“微笑曲线”为例寻求企业的升级路径:“微笑曲线”中间是工农业生产,附加值低;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附加值高。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3)两者的关系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前提条件,如果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就不可能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实践一 教材链接 (选择性必修2 P55—56教材活动拓展迁移)经国家批准,2015年贵阳市、贵安新区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至2018年,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截至2023年5月28日,贵阳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全球大数据主题博览会。下表示意贵阳市产业结构变化。据此完成1~3题。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10年 5.1 40.7 54.22020年 4.1 36 59.91.2010—2020年,贵阳市( )A.第一产业产值下降B.第二产业生产效率降低C.第三产业产值最高D.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协调2.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贵阳建成我国大数据中心的突出优势是( )A.人才与技术 B.市场C.资源与环境 D.交通3.随着全球大数据主题博览会的举办,推测贵阳市( )A.第二产业比例上升B.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C.人口向市中心迁移D.城市环境质量逐渐降低实践二 活学活用 (2024·山西太原三模)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低级结构,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高级结构转变的过程。人工智能可通过辅助或替代劳动力生产而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下表是我国不同地区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影响系数越大,促进作用越明显。据此完成4~6题。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影响系数 0.914 8 0.775 7 0.662 4 0.032 84.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人工智能可提高( )①劳动生产效率 ②信息交流程度③企业技术占比 ④员工工资水平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5.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作用显著的原因是( )A.人口密度大 B.资源储备多C.研发技术强 D.开放程度高6.导致东北地区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远低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通信 B.市场需求C.人才技术 D.产业结构课时59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任务驱动夯基任务1.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受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2.(1)产业结构 (2)第二、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3.比较优势 引导 技术革命 4.(1)第三产业 综合性 (2)①轻纺工业 ②轻重工业 ③金融服务业 ④国际经济 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考教衔接提能考教探究【探究】 (1)甲(黑龙江省) 乙(上海市)(2)丁(宁夏)(3)乙(上海市)【应用】 (1)B (2)B考教实践1.C 2.C 3.B 第1题,由表可知,第一产业比例下降,其产值不一定下降,A错误;第二产业比例下降,但随着第二产业向高端制造升级,其生产效率可能提高,B错误;第三产业在2020年比例占59.9%,占比最大,其产值最高,C正确;2010—2020年,第三产业比例提高,第一、二产业比例下降,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协调,D错误。第2题,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贵阳在人才、技术、市场以及交通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A、B、D错误;贵阳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同时环境优美,有利于大数据中心对能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C正确。第3题,随着全球大数据主题博览会的举办,有利于促进贵阳市与大数据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其第二产业的比例不会上升,应该在目前的趋势下趋于下降或保持稳定,A错误;全球大数据主题博览会的举办,贵阳市的知名度提高,与大数据相关的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B正确;市中心地租昂贵,并不会促使人口向市中心迁移,C错误;随着全球大数据主题博览会的举办,贵阳的知名度提高,城市环境得到的关注更高,其环境质量提高,不会降低,D错误。4.A 5.C 6.D 第4题,人工智能可通过辅助或替代劳动力生产,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其研发投入较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也直接提高了企业技术占比,①③正确;缺少人工智能的产业,其信息交流程度也可以很高,人工智能对提高信息交流程度影响不大,②错误;人工智能导致企业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减少,对于部分员工而言可能面临失业,而不是工资水平的提高,④错误。故选A。第5题,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低级结构,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高级结构转变的过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技术人才多,研发技术强,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作用显著,C正确;人工智能更关注人口素质,而不是人口密度或资源储备(尤其是自然资源储备),A、B错误;相比于研发技术而言,开放程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第6题,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方向是巩固国家粮食压舱石地位,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全国钢铁、机械、汽车重要生产基地,东北地区长期依靠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存在一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结构单一型城市,传统制造业占比较高,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进程偏慢,对于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尚不具备需求规模与成熟条件,所以东北地区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远低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D正确;东北地区交通通信并不比其他地区(如西部地区)差,A错误;东北地区依然有人工智能促使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市场需求,B错误;相比于其产业结构,人才技术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5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时58 城市的辐射功能.docx 课时59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