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阶段复习课课件+课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阶段复习课课件+课时学案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阶段复习课
第*页
知识整合构建 综合思维导图
问题研究 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教材第25页 资料1
提示:1.火星上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2. 需要改造的条件如下:(1)减小昼夜温差,火星表面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 大。(2)创造合适的大气环境,提高大气密度,提高氧气含量。(3)创造合适的水 环境,适当提高气温,保证足够液态水的存在。
教材第26页 资料2
提示:基于生态学原理,舱内系统实现了航天员所需氧气、水以及部分食物的再生式 供应。为我国空间站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未来地外星球基地生命保障技 术的预先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第*页
关键能力重构 助推思维进阶
能力  宇宙生命探索问题的分析
1.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的分析思路
2. 探索宇宙生命存在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时可从“四看”入手分析:
典例 示范
  (2024·湖北武汉检测)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 测器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 的第一步。下图为我国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和探测器的轨道示意图。读图,回 答1~2题。
火星探测标识 探测器轨道示意图
A. ①火星 B. ②地球
C. ③水星 D. ④木星
解析:1.在“揽星九天”标识中,①②③④分别位于距日由近及远的第四、五、六、 七位置,则①为火星,②为木星,③为土星,④为天王星。故选A项。
A
A. 银河系 B. 河外星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解析:2.探测器轨道示意图中所显示的是均为太阳系中的成员,故图中最高一级的天 体系统是太阳系,C项正确。故选C项。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天体系统的判断方法以及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位 置,运用综合思维,逐项分析,确定正确选项。
C
火星探测标识 探测器轨道示意图
素养 提升
  (2024·云南曲靖月考)中国某科幻电影中讲述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 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 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和 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人类暂时转入地下城生活,用2 500年的时间奔 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据此回答1~2题。
A. 地球表面温度太低
B. 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将导致地球无法获得稳定的光照
C. 地球由于人类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发生了极端天气,已不适应人类生存
D. 没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
解析:1.据材料“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 阳所吞没”可知,人类决定飞离太阳系自救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急速衰老,导致地球 无法获得稳定的光照,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没有安全的宇宙环境,D项正 确。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将导致地球无法获得稳定的光照,地球表面温度太低,只是 其中的一个方面,不全面,A、B项错误。地球由于人类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而出现 极端天气,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故选D项。
D
A. 被小行星撞击
B. 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白天地表温度越来越低
C. 一定能被木星俘获成为其卫星
D. 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夜晚地表温度越来越高
A
解析:2.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小行星带,地球靠近木星时,可能会被小行星撞 击,A项正确。地球大气被木星吸走一部分,大气的削弱作用仍然存在,且没有 大气的削弱作用白天地表温度会越来越高,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夜晚地表温度 会越来越低,B、D项错误。如果在其引力场内快速通过,且速度大于木星的逃 逸速度,则不会被木星俘获;否则,若速度小于其逃逸速度,则有可能被俘获 成为卫星,C项错误。故选A项。
能力  航天发射基地的选址
1. 航天发射基地的选址
(1)纬度因素:纬度低,有利于节省燃料和成本。
(2)气象因素: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3)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
(4)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晴天多);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 性强。
(5)交通条件: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6)人口因素:要选择在人口稀少的地区,有利于保障发射安全。
2. 回收基地的选址
(1)地形平坦开阔,地质稳定。
(2)人烟稀少,城市稀少,利于保障安全。
(3)无大河、湖泊,少森林地区。
(4)降水较少,空气能见度高;云层较少,航天器着陆安全且便于救援。
3. 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
基地 概况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始建于1967年,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地处高原地区,海拔较高,空气污染较轻,大气能见度高;交通便利;气候大陆性强,晴天多 周围地区人口较为密集,安全系数低;纬度较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小,初始速度小,耗能较多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 载人航天发射基地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地处西北 内陆地区,隐蔽性强,利于国 防安全;人烟稀少,安全性高 纬度较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小,初始速度小,耗能较多
基地 概况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文昌卫星发射场 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隶属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也是世 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基地之一 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节省燃料;位于沿海地区,海运便利,且利于火箭残骸落入大 海,造成的危害小 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阴雨天气多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位于四川省西昌市,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 纬度较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节省燃料;海拔高,大气稀薄,污染小,大气能见度高;地处内陆山区,隐蔽性好,有利于国防安全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典例 示范
读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利的气象条件。
答案:(1)气候干旱,晴天多,大气能见度高。
解析:(1)酒泉位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多晴天,有利于航天发射。
(2)海南文昌是继酒泉、西昌、太原后的我国第四个航天发射基地。试分析海南文 昌航天发射场的优势条件。
答案:(2)纬度低,可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和节省能源;海运便利廉价,有利于运输 大型火箭;三面临海,安全性高,有利于火箭残骸安全坠落。
解析:(2)从纬度、交通、安全等方面归纳。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四大航天发射基地的优势条件(自然、社会经济 条件)。 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素养 提升
  (2024·陕西西安质检)北京时间2019年6月5日,我国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的恰 当时段于黄海海域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 道。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据此 回答1~2题。
A. 极光导致航天器飞行方向错乱
B. 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导致降水异常
C. 太阳风暴干扰发射场风速
D. 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不畅
解析:1.航天器的方向变化与极光无关,因此极光不会导致航天器飞行方向错乱,排 除A项;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导致的降水异常对航天发射影响有限,排除B项;由于 地球磁场和大气层的存在,太阳风暴不能到达大气下层,更不能干扰发射场风速,排 除C项;太阳活动有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D项正确。故选D项。
D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2.海上发射平台可以移动,因此海上发射更加灵活,海上运输便利,可以将火 箭移到低纬度海域发射,节省能源,可以降低成本,①正确;海上不易建设配套设 施,发射平台补给不如陆地便利,②错误;海上发射平台要适应复杂的海况,对环境 适应性和发射平台稳定性的要求较高,③错误;在海上发射,火箭残骸直接掉入海 里,不会影响陆上人口密集区,④正确。故选C项。
C
能力  等太阳辐射量线分布图的判读
  等太阳辐射量线分布图是用来表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状况的等值线图,常用的是 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除此之外,还有体现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其他相关要素分布 图,如云量日均值分布图、日照时数图、光合有效辐射图等。
1. 等太阳辐射量线分布示意图
2. 判读技巧
(1)明确位置: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地理事物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如根据上图中 100°、110°、26°、32°信息,可确定该区域为横断山区、四川盆地等地区。
(2)读准数值:读出图中最大值(如图中a地数值最大,介于6 000~6 500)、最小 值(如图中b地数值最小,介于3 000~3 500),通过计算能够求出差值大小。
(3)找出规律
①关注等值线数值大小的分布趋势,分析其数值变化规律(增大、减小方向)等(如 图中a地向b地减少);
②看等值线的走向(如图中a地东侧年太阳辐射量线大致呈南北走向)、弯曲方向 (如图中a地附近年太阳辐射量线向南弯曲)、闭合(如图中b地)及疏密(如图中a 地附近密集,盆地内部稀疏)。
(4)分析原因
①等值线的走向多与纬度、地势高低、山脉走向(迎风坡、背风坡)、海陆位 置有关;
②等值线的弯曲多与地形有关;
③等值线的闭合与地势高低(如图中a地和b地)、山脉走向(如迎风坡、背风坡)等 有关;
④等值线的疏密与地势起伏大小有关;
⑤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纬度因素、昼长因素、地势因素、天气因素等。
典例 示范
  读图,回答1~2题。
A. 地热能 B. 核能
C. 潮汐能 D. 煤炭
解析:1.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其最终能量来源于太 阳辐射。地热能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核能是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产 生的能量,潮汐能主要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引力引起海水周期性涨落形成的能量。故 选D项。
D
A. 纬度因素 B. 地形因素
C. 天气气候因素 D. 植被因素
D
解析:2.由图分析可知,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上低纬地区较多,高纬地区较 少,主要是受纬度因素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同纬度高原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 较多,平原和盆地地区较少,主要是受地形因素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同纬度 地区年降水少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多,年降水量多的地区较少,主要是受 天气气候因素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植被因素对太阳辐射的地区分布影响相对 较小,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思路点拨] 太阳辐射分布图的分析首先要从宏观角度掌握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 布特点及成因,其次要从微观角度分析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布的区域以及这种分布的形 成原因。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答案。
素养 提升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回答1~2题。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1.读图可知,①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小时,夏季日照时数为900~1 000小 时,差值为200~300小时;②地冬季日照时数为600~700小时,夏季日照时数为800 小时,差值为100~200小时;③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小时,夏季日照时数为700~ 800小时,差值为0~100 小时;④地冬季日照时数为600小时,夏季日照时数为500小 时,差值为100小时。故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①地,A项正确。故选A项。
A
A. 纬度高低 B. 天气状况
C. 昼夜长短 D. 地形起伏
解析:2.该区域冬季日照时数相差较小,夏季西部日照时数较大。夏季昼长时间长, 冬季昼长时间短,故导致其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昼夜长短,C项正 确。故选C项。
C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1课时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课标要点:1.说明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区域认知)
2.结合材料及天文现象,分析月相的形成及变化规律。(综合思维)
 天体与天体系统
教材 认知
1.天体
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行星 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卫星 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
2.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
(2)级别
天体系统 特点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中心天体
太阳系 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中心天体
银河系 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
深度 理解
1.天体系统的层次和级别
特别提醒 总星系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对宇宙会观测得更远,也就是说,总星系的空间范围取决于科技水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2.太阳系的主要组成
3.天体的判断方法
(1)看空间位置:看其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例如,载人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是天体,返回到地球表面就不是天体了。
(2)看物质形态:看其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流星雨。
(3)看运转轨道:看其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
例如,判断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是否属于天体。
[思考] “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部分组成。“嫦娥五号”由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升空,已自动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并从月球起飞,返回地球。据此思考下列问题。
1.“嫦娥五号”所绕转的属于什么天体?
提示:“嫦娥五号”探测器围绕月球运转,月球属于卫星。
2.进入月球轨道的“嫦娥五号”属于哪级天体系统?
提示:进入月球轨道的“嫦娥五号”属于地月系。
素养 提升
  2023年10月24日,神舟十七号3名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下图为天体系统层级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所示的天体系统不包含神舟十七号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天体系统③中,最高等级的天体属于(  )
A.彗星 B.卫星
C.恒星 D.行星
解析:1.总星系包括银河系(①)和河外星系(②),银河系(①)包括太阳系(③)和其他恒星系(④),太阳系(③)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神舟十六号位于地月系,在太阳系和银河系中,并不在河外星系和其他恒星系,②④正确。故选D项。2.从上题可知,天体系统③是太阳系,最高等级的天体是太阳,太阳属于恒星,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答案:1. D 2. C
  (2024·青海西宁检测)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媒体报道了相关事宜,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着陆的返回舱外表看起来“颜值”不是那么高。时隔一个月,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当日,多地网友在夜空中拍到我国空间站过境祖国上空,直呼美极了。据此回答3~4题。
3.神舟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与其成因类似的是(  )
A.流星 B.极光
C.彗星 D.磁暴
4.按照天体类型,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属于(  )
A.恒星 B.行星
C.流星 D.卫星
解析:3.神舟十二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是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形成的,原因类似于流星,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项。4.按照天体类型,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属于卫星,原因是其围绕地球转动,属于人造天体,D项正确;空间站本身不发光、不发热,行星是天然天体,空间站是人造天体,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埃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接近地球时被地球引力吸引,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产生的光迹,A、B、C项错误。故选D项。
答案:3. A 4. D
 辨识月相
教材 认知
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是日、地、月的相对运动造成的三者位置的变化。
3.变化规律
农历 月相 月相变化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 月亮位置 月亮朝向
初一 新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月居中
初七、初八 上弦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角 西边天空 月面朝西
十五、十六 满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地居中
廿二、廿三 下弦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角 东边天空 月面朝东
深度 理解
观测月相
农历上半月的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向西;农历下半月的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向东。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农历上半月傍晚可见的月亮
农历下半月清晨可见的月亮
[思考] 阅读图文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晴天时青岛当地日落时刻,甲地的观察者所能观测到的农历初一到十五期间夜空中的几种月相。图中水平线是地平线,虚线表示观察者可见的地平线以上的半个天空。月球同太阳一样,每天按顺时针方向东升西落。
1.在图中甲地观察上弦月时,观察者应面朝哪个方位(北或南)观测?此刻月球亮面朝向哪个方位(西或东)?
提示:南;西。
2.在农历月初(初三、初四)日落后,能够观测到哪种月相?并解释清晨(或黎明)时,不可能看见它的原因。
提示:蛾眉月。原因:农历上半月清晨,太阳先于月球升起(或月球处于地平线以下)。
3.简述农历初一到十五月球的亮面的变化规律。
提示:月球的亮面逐日增大,可观测的时间段逐日变长。
素养 提升
(2024·湖南岳阳联考)月偏食是月食的一种,是月亮绕地球公转过程中,部分被地球本影遮住的一种特殊天文现象。2021年11月19日日落时分,我国多地观测到了百年一遇的月偏食现象。下图为日、地、月位置关系示意图。2021年11月19日月偏食出现时,月球最可能位于图中(  )
A. a处B. b处
C. c处D. d处
解析:由材料可知,月偏食发生的条件是日、地、月三者一线,月球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地球挡住了射向太阳的光,因此最可能位于图中c处,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C
课时作业(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七号此次主要任务是完成与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轮换。下图为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六号及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组成的三舱三船组合体图片。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有(  )
①入轨后的三舱三船组合体 ②发射中的神舟十七号 ③返回地面的神舟十六号 ④对接中的神舟十七号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入轨对接空间站核心舱的神舟十七号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
A.银河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地月系
解析:1.入轨后的三舱三船组合体和对接中的神舟十七号,属于宇宙中的物质存在形式,属于天体,①④正确;发射中的神舟十七号和返回地面的神舟十六号都没有离开地球,不属于天体,②③错误。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2.入轨对接空间站核心舱的神舟十七号位于地月系之中,而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故其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银河系,A项正确,B、D项错误;神舟十七号并没有位于河外星系,C项错误。故选A项。
答案:1. B 2. A
3.北京时间2021年8月23日,我国火星探测“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100个火星日,累计行驶里程突破1 000米。下图为“祝融号”火星车传回地球的火星表面照片。“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说明人造天体已经可以离开(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火星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已经离开地月系,但还处于太阳系中,而太阳系又属于银河系,因此火星车登陆火星,说明人造天体已经可以离开地月系,但还没离开太阳系和银河系,A项正确,B、C项错误;人造天体原本就没有位于河外星系,D项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2024·福建厦门质检)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历时23天的探月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状态中的“嫦娥五号”,属于天体的是(  )
A.等待发射的“嫦娥五号”
B.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
C.月球上采样的“嫦娥五号”
D.着陆后的“嫦娥五号”返回器
5.“嫦娥五号”所处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为(  )
A.太阳系 B.地月系
C.河外星系 D.可观测宇宙
解析:4.等待发射的“嫦娥五号”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A项错误;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在地球大气层以外,属于天体,B项正确;月球上采样的“嫦娥五号”属于月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C项错误;着陆后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D项错误。故选B项。5.“嫦娥五号”所处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为地月系。故选B项。
答案:4. B 5. B
6.下图为局部天体系统示意图。图中包含的天体系统级别共有(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解析:图中中心天体是太阳,围绕太阳运转的是行星,与太阳组成一级天体系统。围绕行星运转的是卫星,与行星组成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级别有2级,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B
  北京时间2020年7月31日(农历六月十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下图)。该系统由30颗卫星组成,是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读图,回答7~8题。
7.北斗系统的组成卫星(  )
A.静止不动 B.隶属于地月系
C.不是天体 D.形成天体系统
8.当晚天气晴朗,在夜空中看到的月相是(  )
A   B   C   D
解析:7.北斗系统的组成卫星属于绕地球运转的卫星,隶属于地月系;正常绕地球运转,北斗系统的卫星属于宇宙中独立存在的物质,是天体,并非静止不动;北斗卫星和地球相互吸引和绕转,构成天体系统,B项正确。8.该日为农历六月十一,月相处于上弦月和满月之间,为凸月,时间属于上半月,应出现在西边天空,亮面朝西,D项正确。
答案:7. B 8. D
  (2024·四川乐山联考)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进入既定空间站,开启中国探索宇宙世界的新篇章。读天体系统层级图,回答9~10题。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d是人类已知的宇宙部分 ②水星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a ③由b系统示意图可知,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安全的 ④北极星与c是同一恒星系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下列同时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高的和级别最低的分别是(  )
A. a和b B. d和b
C. b和c D. d和a
解析:9.读图可知,d是人类已知的宇宙部分,也叫可观测宇宙,①正确;a是比总星系低一级的银河系,水星所在的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是b,②错误;b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安全的,③正确;c天体系统是地月系,北极星是恒星,与b一样,都是恒星系统,共同存在于a银河系中,④错误。故选C项。10.同时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级的是可观测宇宙d,最低级的是太阳系b。故选B项。
答案:9. C 10. B
  (2024·江苏扬州练习)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7日14时1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航天星云·常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回答11~12题。
11.“航天星云·常熟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所属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12.下列关于“航天星云·常熟一号”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行中穿过小行星带
B.与月球、火星天体类型相同
C.发射前属于人造天体
D.进入预定轨道后成为天体
解析:11.“航天星云·常熟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它将围绕地球绕转,因此它成为地球的人造卫星,属于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应是地月系,A项正确;“航天星云·常熟一号”卫星属于太阳系和银河系,但太阳系和银河系不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B、C项错误;人造卫星不属于河外星系,D项错误。故选A项。12.“航天星云·常熟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并没有脱离地球的引力进入小行星带,A项错误;该卫星是人造卫星,与月球、火星天体类型不同,B项错误;它在发射前还没有离开地球,不属于人造天体,C项错误;只有当它进入预定轨道后,围绕地球转动才成为天体,D项正确。故选D项。
答案:11. A 12. D
13.(2024·上海检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述的月相,最接近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解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即日落时,月亮升起,应为满月。此时从地球看月相,只能看到明亮的一面。故选B项。
答案:B
14.(2024·山西太原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年9月初,太原市王老师带领学生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月相观察活动。11日,木星与明月上演了“木星合月”的浪漫天象,下图是他们在当天22时拍摄到的“木星合月”。
(1)判断拍摄该照片时相机的朝向。
(2)推断该日半个月后(26日),他们观察到的月亮升落现象。
答案:(1)东南方天空。(2)(朔日)整夜观察不到月亮。
第2课时 行星地球
课标要点:1.从结构特征、运动特征,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综合思维)
2.了解太阳系的组成,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区域认知)
3.了解观测宇宙的工具,开展简单的宇宙观测活动。(地理实践力)
 地球的普通性
教材 认知
1.太阳系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2)行星的名称。
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3)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2.行星的类别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3.地球的普通性
(1)运动特征:八颗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2)表现:无论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公转方式等方面,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深度 理解
1.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太阳系中的其他七颗行星十分相似
共面性(轨道平面) 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同向性(运动方向) 公转方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近圆性(运动轨道) 八颗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2.太阳系八颗行星的结构特征
素养 提升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以“揽星九天”作为图形标识(如下图)。读图,回答1~2题。
1.对图形标识中有关行星的解读恰当的是(  )
A.公转周期相同
B.公转轨道是椭圆
C.公转方向各不相同
D.太阳系有九颗行星
2.图形标识中,最内侧和最外侧轨道上的行星分别是(  )
A.金星、天王星 B.地球、木星
C.火星、土星 D.水星、海王星
解析:1.中国行星探测主要是探测太阳系内的行星,因此图示为太阳系内行星示意图。太阳系内有八颗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太阳系内行星公转周期不同,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B项正确。2.太阳系八颗行星公转轨道中,最内侧是水星,最外侧是海王星,D项正确。
答案:1. B 2. D
 地球的特殊性
教材 认知
特殊性
(1)表现: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2)条件:地球上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
深度 理解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密切相关。
(1)宇宙环境——“安全”和“稳定”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思考] 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1天)与公转周期(1年)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约为15 ℃,适宜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分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使其表面最高温度均在350 ℃以上;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 ℃和-180 ℃;更远的天王星、海王星的表面温度都在-200 ℃以下,条件十分恶劣。
1.为什么水星、金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表面温度很低?
提示:主要与它们同太阳的距离有关。水星、金星距太阳近,接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远,接受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
2.如果地球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过长,对生命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自转或公转周期过长,造成地表受热不均,不利于生命的形成与发展。
素养 提升
  2023年9月,美国航天局发现,在距离地球120光年的位置,有一个极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球。该行星质量是地球的8.6倍,表面覆盖有液态水。据此回答1~2题。
1.与该行星属于同一天体类型的是(  )
A.哈雷彗星 B.天王星
C.月球 D.太阳
2.存在液态水,说明该行星(  )
A.与恒星距离适中B.大气层成分适宜
C.公转方向正确D.宇宙环境安全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行星的是天王星,月球属于卫星,太阳属于恒星,哈雷彗星属于彗星,排除A、C、D项。故选B项。2.通过“该行星质量是地球的8.6倍,表面覆盖有液态水”可知,该行星与恒星距离适中,温度适中,所以存在液态水,A项正确;大气层与昼夜温差有关,但主要还是保证生物生存和呼吸;公转方向主要提供安全的宇宙环境,并非存在液态水的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答案:1. B 2. A
课时作业(二) 行星地球
  2023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现:在距离地球120光年的位置,有一个极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球。该行星质量是地球的8.6倍,表面覆盖有液态水。据此回答1~2题。
1.与该行星属于同一天体类型的是(  )
A.哈雷彗星 B.天王星
C.月球 D.太阳
2.表面覆盖液态水,说明该行星(  )
A.与恒星距离适中
B.大气层成分适宜
C.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
D.宇宙环境安全
解析:1.属于行星的是天王星,月球属于卫星,太阳属于恒星,哈雷彗星属于彗星。故选B项。2.该行星表面覆盖液态水,说明温度适中,只有与恒星距离适中才会表面覆盖液态水,A项正确;大气层成分适宜、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宇宙环境安全对于行星温度影响较小,排除B、C、D项。故选A项。
答案:1. B 2. A
3.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然而地球贵在是一颗适宜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我们虽然相信宇宙中还会有能够繁衍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它们。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该条件形成的原因是(  )
A.太阳光照稳定
B.日地距离适中
C.地球的体积适中
D.地球的质量适中
解析:太阳光照稳定的原因是太阳正值壮年,A项错误;日地距离适中,是地球拥有适宜的温度条件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是地球拥有厚厚的大气层的原因,C、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4.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国际组织把我国发现的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北京大学星”,“北京大学星”最有可能位于(  )
A.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B.水星轨道和金星轨道之间
C.木星轨道和土星轨道之间
D.火星轨道和金星轨道之间
解析: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有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可能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基地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探火新征程。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天体系统中,包含火星且级别最低的是(  )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可观测宇宙
6.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孕育,主要是因为(  )
A.常年低大气压环境
B.日温度两极化现象
C.缺乏足够的液态水
D.距日距离太远
解析:5.结合所学可知,包含火星的天体系统从级别最高到低依次为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项。6.根据材料“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可知,火星大气层稀薄,气压低,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差,存在日温度两极化现象,但有微生物生存,A、B项错误。根据材料“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有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可能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可知,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孕育,主要是因为目前火星干燥寒冷,缺乏足够的液态水,C项正确。火星与地球相邻,距日距离不算太远,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5. A 6. C
  2023年2月中旬傍晚时分,从视觉上看,太阳系中最亮的金星与最暗的海王星非常接近(如图),两个天体在浩瀚太空近距离演绎“结伴游”。读图,回答7~8题。
7.金星与海王星具有明暗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观察角度不同
B.云层遮挡程度不同
C.发光强弱有差异
D.距离太阳远近不同
8.地球的宇宙环境较安全,是因为(  )
A.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心
B.太阳系内天体有规律地运行
C.地球与其他行星渐行渐远
D.有天体“众星拱月”般地庇护
解析:7.金星与海王星都不发光,其主要是靠反射太阳光才看起来明亮的,与太阳的距离是决定行星亮度的关键因素,距太阳越近,反射太阳光越强,行星看起来就越明亮,D项正确。8.太阳系中,太阳是中心天体,其余各天体有规律地围绕太阳运行,各行其道,互不干扰,B项正确。
答案:7. D 8. B
  (2024·北京检测)宜居带是指某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它是人们基于地球的生命保障条件来划定的。2021年,科学家在恒星格利泽486的宜居带上发现了一颗岩石行星,该行星距地球约26光年,被命名为格利泽486b。下图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9~12题。
9.恒星格利泽486处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10.科学家在划定格利泽486星系的宜居带时,主要是根据该星系中(  )
A.母恒星释放能量的强弱
B.母恒星运动速度的快慢
C.岩石行星总数量的多少
D.岩石行星距恒星的远近
11.行星格利泽486b所处的宜居带应为(  )
A.圆形 B.环形
C.扇形 D.方形
12.据探测,行星格利泽486b的表面温度约为430 ℃,则其(  )
A.不可能存在生命
B.不适宜人类居住
C.不利于岩石凝固
D.不具有漂浮大气
解析:9.读图可知,半径为137亿光年的天体系统是可观测宇宙,直径为10万光年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直径为90亿千米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月地距离为38.4万千米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恒星格利泽486的一颗行星距地球约26光年,远大于太阳系直径,再加上银河系大约由2 000亿颗恒星组成,因此推断恒星格利泽486位于银河系中,C项正确。故选C项。10.由材料“宜居带是指某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它是人们基于地球的生命保障条件来划定的”可知,首先,宜居带本身是具有一定宽度范围的环状;其次,宜居带与恒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是宜居带位置划定的表现;第三,宜居带的位置划定,最重要的是适合人类生存,也就是必须满足地表温度维持在15 ℃左右。而宜居带获得的最根本能量,来源于恒星提供多少能量。因此母恒星释放能量的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宜居带的位置划定,A项正确;宜居带内的这颗岩石行星,它距母恒星的远近,能够为宜居带的位置划定提供一定依据,但无法划定宜居带的宽度范围,D项错误;而宜居带的位置和范围划定与母恒星运动速度的快慢、岩石行星总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B、C项错误。故选A项。11.由于行星格利泽486b是绕恒星格利泽486公转运动的,因此宜居带的形态不可能是扇形和方形,C、D项错误;材料“宜居带是指某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说明宜居带本身是具有一定宽度范围的,A项错误;推断可能是环形,B项正确。故选B项。 12.行星格利泽486b表面温度约430 ℃,相对于地表平均温度15 ℃来说过高,不适宜地球人类居住,B项正确;但也可能有生命存在,例如人类近年来发现在海底热液喷口处有热液生物存在,该行星上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该行星是一颗由岩石构成的岩石行星,说明在430 ℃情况下仍存在固态岩石,C项错误;行星是否有漂浮大气应该取决于该行星的质量和体积,即万有引力大小,而与该行星表面温度没有关系,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9. C 10. A 11. B 12. B
  某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系统到达新家园。据此回答13~14题。
13.“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成功实施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适宜的温度条件
C.适中的日地距离
D.稳定的太阳光照
14.有人称木星为“地球的盾牌”,保护地球生命。你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  )
A.距离太阳更近,削弱了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辐射
B.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阻挡小行星撞击
C.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构成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D.体积、质量巨大,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
解析:13.“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成功实施后,地球自转停止,地球的公转以及轨道没有发生变化,日地距离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其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并没有改变,A、C、D项错误;地球不自转,因此昼夜交替周期变为一年,地表温度在白昼时过高,黑夜时过低,昼夜温差变大,温度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B项正确。故选B项。14.木星是地外行星,距离太阳较远,A项错误;公转轨道在小行星带之外,不能阻挡小行星撞击,B项错误;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但这与木星为“地球的盾牌”的关系不大,八大行星都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C项错误;木星体积、质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天体,保护地球不被撞击,被称为“地球的盾牌”,D项正确。故选D项。
答案:13. B 14. D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之一,也是人们准备太空移民的理想场所。为了探索火星的秘密,也为了解决地球上人口过多的问题,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火星。近30年来,人类已发射了20多个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这些探测器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采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样品进行检验,获得了一系列有关火星的数据。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千米) 赤道半径(千米)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
地球 1.496 6 378 1年 23时56分 1 1 23°26'
火星 2.279 3 395 1.9年 24时37分 0.11 0.15 23°59'
(1)火星在太阳系中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第    颗行星;一般而言,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公转周期就越    (填“长”或“短”)。
(2)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    、    ;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    (填“高”或“低”)。
(3)根据你对火星的了解,结合上表数据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的原因。
解析:(1)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公转轨道越长,其公转周期就越长。(2)火星与地球相邻,在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方面和地球有许多相近之处,读表中数据可得出答案。(3)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时,应从生命存在所需条件入手。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三个自身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大气,火星上虽然有大气,但以CO2为主。
答案:(1)4 长 (2)自转周期 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 低 (3)火星离太阳的距离大于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因此温度条件比地球要差;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可能吸引住的大气比地球少,大气密度小于地球;火星上也没有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而这三个方面火星都不具备,故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浩瀚宇宙总是给人类无尽的遐想,人类也正一步步地走向未来遥远的未知世界。近年来,关于宇宙科幻的文学作品备受青年群体的关注。有科幻作品中描写道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三体人”离开它们的母星,来到了地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下图为太阳系结构示意图。
(1)说出太阳系中心天体的名称,并简述其在太阳系中的重要地位。
(2)有人认为,小行星带可能给地球带来威胁,也可能为地球提供庇护。请你谈谈这种说法的依据。
(3)指出“三体人”的母星所在的天体系统,并简述人类观测该天体系统最适宜的环境条件。
答案:(1)名称:太阳。重要地位:体积、质量极大,以强大的引力约束其他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它运行。(2)小行星带中某个小行星突变后向地球撞击,成为地球潜在的危险;小行星带也可以阻挡其轨道以外的天体撞击地球,为地球提供庇护。(3)天体系统:银河系。环境条件:没有月光,且为未受城市灯光干扰的晴朗夜晚。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1课时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要点:了解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结合图文材料,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综合思维)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 认知
1.太阳概况
(1)实质:炽热的气体星球。
(2)主要成分:氢和氦。
(3)表面温度:约为6 000 K。
2.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2)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如煤、石油等。
深度 理解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是地球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其辐射的能量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2)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量来源,化石燃料也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特别提醒 太阳辐射并不是只有百利而无一害。太阳辐射虽然对地球具有巨大的正面影响,但也有一些负面作用。例如,太阳辐射中过多的紫外线会危害地球生物等。
[思考] 为什么说煤和石油是来自太阳的能源呢?结合下图说一说原因。
提示:煤、石油等矿产能源是远古时期的动植物由于地壳变迁被埋入地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远古动植物生长也依赖太阳,归根到底煤和石油的能量还是来源于太阳。
素养 提升
  青海省共和县平均海拔2 920 m,建设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园区。园区建成后,园区利用当地牧民的羊群啃食杂草,实现了“能牧互促”。据此回答1~2题。
1.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当地(  )
A.海拔高,气温低 B.海拔高,晴天多
C.纬度低,气温高 D.昼夜温差大
2.青海省能源类型多种多样,下列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能无关的是(  )
A.黄河上游的水电
B.青海湖畔的风能
C.青海省的地热能
D.柴达木盆地的煤炭
解析:1.由材料可知,当地为青海,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且降水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能丰富,B项正确;气温对太阳能丰富程度影响很小,A项错误;青海地处中纬度,纬度较高,C项错误;昼夜温差与太阳能丰富无关,D项错误,故选B项。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因此水电和风能从能源来源来看,属于太阳能,A、B项不符合题意。太阳辐射除了直接被吸收、转化成热能外,还可以被捕获并存储、转换成热能、电能等,人们大量使用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因此煤炭也属于太阳能,D项不符合题意。地热能来源地球内部,不属于太阳能,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答案:1. B 2. C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教材 认知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深度 理解
“四看”法分析太阳辐射丰富与否
(1)一看纬度位置:一般纬度越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2)二看天气状况:晴朗天气多,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3)三看地势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4)四看昼夜长短:昼越长,日照时间越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特别提醒 太阳辐射强的地区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温度低,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思考] 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哪个地形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最贫乏?
提示:读图可知,重庆和成都年太阳辐射总量低,二者均位于四川盆地。
2.分析重庆比上海年太阳辐射量少的主要原因。
提示:重庆与上海纬度相当;重庆地处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阴雨天气多,周边地势高,盆地内日照时间短。
3.仅考虑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情况,假如你作为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员,适合到图中哪几个城市营销?
提示:营销太阳能热水器应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城市,图中昆明、兰州、北京、郑州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贵阳、重庆、成都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少。
素养 提升
  读北半球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分布图,回答1~2题。
1.全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的突出特点是(  )
A.由南向北递增
B.由北向南递减
C.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递减
D.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
2.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
①维持着地球表面的温度 ②促进大气运动、水循环 ③为地球火山爆发提供能量 ④为地球上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1.据图可知,赤道地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最多,两极地区最少,太阳辐射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故选D项。2.太阳辐射维持着地球表面的温度,促进大气运动、水循环,为地球上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①②④正确;火山爆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③错误。故选B项。
答案:1. D 2. B
课时作业(三)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据此回答1~2题。
1.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  )
A.中心高温高压下的核聚变反应
B.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光球层释放的电磁波
D.色球层耀斑的爆发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  )
①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 ②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火山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④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即是太阳辐射;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2.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是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①正确;火山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②错误;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的主要能量来源,③正确;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被固定下来的太阳能,④正确。
答案:1. A 2. C
  (2024·黑龙江双鸭山月考)下图为温州某大学校区650 kW光伏屋顶电站的景观图,通过光伏发电将清洁的太阳辐射能转变成电能输入到学校的电网系统中,可满足该校区日常用电需求量的8.5%,节能、环保效益明显。读图,回答3~4题。
3.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的波段是(  )
A.红外线 B.可见光
C.紫外线 D. X射线
4.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地球上水循环和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为生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光和热 ④造成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3.太阳辐射能量分布在三个光区,紫外区、可见光区和红外区。紫外区波长最短,能量分布最少;可见光区波长居中,能量占太阳辐射能的50%左右,所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红外区波长较长,能量较可见光区少,较紫外区大。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③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符合题意;②④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3. B 4. C
  (2024·四川南充练习)光伏扶贫是指发挥部分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从而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图甲为光伏发电的景观图,图乙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图甲
图乙
5.光伏扶贫项目选址影响最大的是(  )
A.地形条件 B.水文条件
C.气候条件 D.土壤条件
6.下列地区,光伏发电效果最好的是(  )
A.东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三角洲 D.青藏高原
解析:5.根据材料可知,光伏扶贫主要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而太阳能资源的丰富程度会受天气阴晴等气候条件的影响,C项正确;地形、水文、土壤等条件对光伏扶贫影响较小,A、B、D项错误。故选C项。6.读图乙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光伏发电效果最好。故选D项。
答案:5. C 6. D
  霍斯曼太阳能供暖系统(下图)是对太阳能的新型利用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把水加热,给室内供暖,通常该系统还包括燃气壁挂炉。我国某地太阳能保证率(指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中由太阳能供给的热量占系统总热负荷的百分率)为60%,供暖季为150天,计划采用该系统进行室内供暖。读图,回答7~8题。
7.霍斯曼太阳能供暖系统通常离不开燃气壁挂炉的主要原因是(  )
A.保证供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B.采集更多的太阳辐射热量
C.储存更多的太阳辐射热量备用
D.降低供暖系统的安装成本
8.计划采用霍斯曼太阳能供暖系统的该地冬季(  )
A.严寒漫长 B.日温差大
C.降雪天多 D.温和少雨
解析:7.阅读材料可知,霍斯曼太阳能供暖系统主要依靠的是太阳辐射,但是太阳辐射能不是随时随地都有的,可能受到天气或地球公转的影响导致其无法使用,因此配套燃气壁挂炉,保证供暖的持续使用和稳定性,A项正确;采集太阳辐射热量主要靠的是集热板,不需要燃气壁挂炉,B项错误;燃气壁挂炉不能储存热量,C项错误;供暖系统安装燃气壁挂炉,增加了系统组件,同时增加了成本,D项错误。故选A项。8.根据材料可知,计划采用的地方太阳能保证率高,表明当地太阳辐射强烈且太阳照射时间较长,冬季严寒漫长的地方,日照时间短,A项错误;当地太阳能保证率高,表明当地太阳辐射较强,太阳照射时间较长,则晴天多,降雪天不多,云层少,因此日温差大,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当地供暖季为150天,表明当地冬季并不温和,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7. A 8. B
9.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有差异,主要是由于(  )
A.热带雨林分布区海拔低,植被四季常绿
B.热带雨林分布区降水量大,植物体内含水量大
C.亚寒带针叶林地区太阳辐射量小,植被密度小
D.亚寒带针叶林地区降水少,树木植株高大
解析: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其分布区太阳辐射量大,生物量大,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A项错误;生物量是干重,与植物体内含水量大无关,B项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地区太阳辐射量小,植被层次少,密度小,类型少,故生物量少,与降水关系不大,C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C
  我国S城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近些年来,风能和太阳能被充分利用。下图为我国S城太阳能和风能各月发电量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当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最小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1.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太阳能与风能关系密切
B.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能量最大
C.太阳能与地热关系密切
D.太阳能废弃物排放较多
解析: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能和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量最小的季节为冬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1.根据图中信息,太阳能来自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近地面处受热不均产生风,因此太阳能与风能关系密切,A项正确;太阳辐射中可见光能量最大,排除B项;太阳能来自太阳辐射,与地热影响较小,排除C项;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废弃物排放很少,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10. D 11. A
12.读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辐射是太阳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    。
(2)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是①②区域,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3)图中C地的值大约是    ,它大于B地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地势高低等。①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而空气稀薄、云量少,从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②位于撒哈拉沙漠降水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3)由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可知,C地的值为160~180;C地纬度低于B地,太阳高度角大而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较强。
答案:(1)电磁波 可见光 (2)云雨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3)160~180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地面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下图示意某地连续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1)据图归纳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总体变化特征。
(2)比较前后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总体差异,并说出可能的影响因素。
答案:(1)日出后,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增大;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然后至日落逐渐减小。(2)第一天太阳辐射强度大(或第二天太阳辐射强度小)。可能影响因素:云量、大气污染程度。
第2课时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要点:了解太阳大气分层与太阳活动的类型,结合图文材料,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区域认知)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 认知
1.太阳活动
(1)概念:指太阳大气的变化,是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发生在太阳外部不同圈层的一些明显现象。
(2)类型及其位置
①太阳外部(大气)结构
A日冕层、B色球层和C光球层。
②太阳活动的类型及位置
A层:太阳风;B层:耀斑和日珥;C层:太阳黑子。
(3)周期:约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影响
深度 理解
1.太阳活动类型及其位置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太阳风:耀斑爆发后,太阳风迅速增强
对地 球的 影响 与地球的气候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的多少有相关性;太阳活动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 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 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高速带电粒子流使地球上的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特别提醒 太阳黑子并不黑。这是由于出现黑子的区域表面温度相对周围较低,看起来显得暗一些。
方法归纳
太阳活动的影响
(1)电磁波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
(2)高速带电粒子流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3)高速带电粒子流极地高层大气极光
(4)太阳黑子、耀斑水旱灾害等
[思考] 美国国家科学院曾预言:在2023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极光过后,电网会突然变得闪烁不定,一分半钟之后,这个大停电现象将会遍及美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世界其他区域也会同样经历这样的灾难,而这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哪类太阳活动?
提示: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太阳耀斑爆发。
2.你认为该“喷嚏”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有哪些?
提示:该“喷嚏”是太阳活动中的耀斑爆发,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包括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导致飞机与指挥中心失联;可能引起磁暴现象,导致指南针失灵。
素养 提升
史籍记载,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1~2题。
1.这种现象发生在(  )
A.太阳光球层 B.太阳色球层
C.太阳日冕层 D.太阳大气层之外
2.“黑气”(  )
A.温度比周围高
B.变化周期约为13年
C.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D.会引起“磁暴”,使得罗盘指针失灵
解析:1.材料中记载的现象是太阳黑子,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是黑子,A项正确;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B项错误;日冕层上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C项错误;大气层之外没有太阳活动的发生,D项错误。故选A项。2.“黑气”是指太阳黑子。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温度相对于光球层其他地区较低而导致亮度较暗的区域,A项错误;黑子变化周期约为11年,B项错误;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C项正确;引起“磁暴”,使得罗盘指针失灵的太阳活动是耀斑,不是黑子,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1. A 2. C
课时作业(四)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2024·山西太原检测)2021年6月10日(农历五月初一),2021年全球唯一一次日环食登场。太阳逐渐被月球遮挡,变成一枚亮闪闪的“金指环”。人们肉眼能观测到的“金指环”是太阳大气层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对流层
解析:人们肉眼能观测的太阳大气层为光球层,A项正确;色球层、日冕层人们用肉眼观测不到,B、C项错误;太阳大气层没有对流层,D项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2024·四川成都联考)根据NOAA空间天气预测中心的数据,太阳在2021年10月9日爆发了太阳耀斑和CME(日冕物质抛射),风暴在10月11日晚间抵达地球。地磁暴活动达到G2(在G1到G5的范围之间),这是新太阳周期的第一个正面的CME撞击。科学家们预测,太阳活动的下一个高峰(太阳极大期)将在2025年中期达到。据此回答2~3题。
2.据材料推测上一次太阳活动高峰在(  )
A.2012年 B.2013年
C.2014年 D.2015年
3.下列关于太阳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光球层
B.太阳活动会使地球上的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
C.2025年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增强皮肤活力
D.太阳活动时极地地区可能出现美丽的极光
解析:2.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由材料信息“科学家们预测,太阳活动的下一个高峰(太阳极大期)将在2025年中期达到”可知,上一次太阳活动高峰在2025年-11年=2014年,C项正确。故选C项。3.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色球层,A项错误;太阳活动会引起大量带电粒子流向宇宙空间抛射,扰动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异常中断,产生磁暴,B项错误;太阳活动剧烈时,应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晒伤皮肤,C项错误;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极光现象,D项正确。故选D项。
答案:2. C 3. D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相关专家表示,其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完美收官。该飞船在轨期间推出的太空科普教育“太空课堂”,受到广大青少年关注。据此回答4~5题。
4.该飞船在轨运行需要的能源来自(  )
A.太阳辐射
B.自备的核燃料
C.挟带的化石燃料
D.大气层的电离层
5.可能对地面与飞船联络信号传输造成影响的是(  )
A.可见光 B.太空垃圾
C.太阳辐射 D.太阳活动
解析:4.该飞船在轨运行主要是依靠太阳能板吸收和转化太阳辐射来维持飞船正常的工作,A项正确。5.太阳活动释放的大量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卫星、飞船与地面之间的信号传输,D项正确。
答案:4. A 5. D
  据某杂志报道,一个由德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组撰写论文说,太阳活动目前比较活跃,达到了8 000年来最高水平。这是他们分析了一棵树龄达11 400年的树木的年轮后得出的结论。据此回答6~7题。
6.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黑子是出现在光球层上温度较低、显得较暗的部分区域
B.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太阳风
C.耀斑爆发持续时间很长,所以释放的能量很大
D.耀斑、黑子和太阳风等太阳活动都不具有规律性
7.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活动加强,将导致荒漠化日益严重
B.高能带电粒子流可引发地球上的磁暴
C.耀斑的强辐射会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
D.太阳黑子增多会导致地表平均气温下降
解析:6.太阳黑子是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上温度较低、显得较暗的部分区域,A项正确;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B项错误;耀斑爆发持续时间较长,不是很长,C项错误;耀斑、黑子等太阳活动都具有周期性,D项错误。故选A项。7.荒漠化是气候变异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所造成的,与太阳活动无关,A项错误;太阳活动强烈时会产生众多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高能带电粒子闯入地球磁场,可引发磁暴现象,B项正确;闯入电离层,干扰甚至中断无线电短波通信,C项错误;地表平均气温是太阳辐射影响的,与太阳活动无关,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6. A 7. B
  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太阳黑子数与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读图,回答8~9题。
8.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
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
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
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
9.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  )
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
B.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
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
解析:8.首先根据图中省界轮廓判断图中所示省级行政区。根据图中数值分析,湖北省东南部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在安徽省北部地区数值为正值,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正相关,而安徽省南部地区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正负数值占比接近一半;图中数值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大,图中西北部数值的绝对值较大,相关性较大,而在图中中部地区数值接近0,相关性最小;图中东北部有高数值中心,所以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故选D项。9.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最强,容易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即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B项正确,D项错误;极昼与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相关,与太阳活动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不同地区梅雨强度与黑子相关性不同,有些地区是正相关,有些地区是负相关,A项错误。
答案:8. D 9. B
10.(2024·山东济南练习)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发射升空,用遥测遥感的手段观测太阳。这颗卫星的科学目标简称为“一磁两暴”,“磁”是磁场,“两暴”是耀斑、日冕物质抛射。下表示意各年份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夸父一号”的设计寿命不少于4年,该时段可以基本覆盖一次太阳活动周期的(  )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天数 150 268 260 51 2 0 0
年份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天数 1 0 32 104 221 288
A.全部过程 B.低谷期
C.峰年期 D.进入交替期
解析: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表中2011~2015年为峰年期,则下一次的峰年期为2022~2026年,“夸父一号”发射在2022年,设计寿命不少于4年,所以工作年份不低于2026年,该时段可以基本覆盖一次太阳活动的峰值年,故C项正确。
答案:C
11.读太阳外部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由图甲可知,太阳大气层厚度由外向内逐渐变     。
(2)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太阳外部结构,发生的太阳活动搭配正确的是     。
A. A层—光球层—黑子
B. A层—日冕层—黑子
C. B层—色球层—日冕物质抛射
D. C层—光球层—耀斑
(3)太阳剧烈活动时期,下列人们采取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是     。
①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 ②尽量减少室外活动 ③关闭所有通信设施 ④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4)列举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至少两条)
答案:(1)薄 (2)A (3)C (4)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太阳辐射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所用的能源。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课标要点:1.掌握确定地层时间顺序的方法和地质年代的划分。(区域认知)
2.能够说出(写出)地球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基本面貌,地壳运动情况及古生物特征。(地理实践力)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教材 认知
1.地球的历史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要了解地球的经历,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2.地层与化石
(1)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2)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3)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
(4)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3.研究地层化石的意义
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时间单位:宙、代、纪等。
(2)地质年代表
深度 理解
1.地层形成的顺序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即新岩层覆盖在老岩层之上,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即“下老上新”,如下图所示,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异常现象:原有的沉积岩层抬升,出露地表后被外力侵蚀,后又有更新的沉积岩层覆盖,导致部分原来的岩层缺失。
2.地层研究的内容
(1)地层时代的确定问题
看所研究的地层属于哪一个地质时代的产物,它们在宙、代、纪等地质时代系统中,应排在什么位置。
(2)建立地层序列
弄清所研究区域内的地层是否从老到新都齐全,是否缺少一些时期的地层,并推测缺失的原因。
(3)环境分析
研究已确认的各时代地层的具体内容,探究它们是什么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如石灰岩多为浅海环境,页岩多为静水环境。
[思考] 读某地质勘测队在同一地区不同勘测点所探测的地层剖面图,思考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中各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1、2、3、4、5。
2.与图乙相比,可以发现图甲中缺失的地层为Ⅳ、Ⅴ(填序号),推测其缺失的可能原因是Ⅳ、Ⅴ地层形成时地势较高,未发生沉积过程(或者Ⅳ、Ⅴ地层在形成后,地壳抬升,地层出露,被外力侵蚀掉)。
3.勘探过程中发现4地层中多为石灰岩,而3地层中多为页岩,据此分别指出地层所形成的地表环境。
提示:3地层为页岩,多形成于静水环境;4地层为石灰岩,多形成于浅海环境。
素养 提升
1.在某地层中发现了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则该岩石沉积的环境是(  )
A.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B.寒冷干燥的寒带荒漠
C.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
D.河流众多的温带草原
解析:珊瑚礁主要分布在浅海大陆架附近,因此该岩石的沉积环境是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故选A项。
答案:A
2.青藏高原上有腕足动物化石(  )
A.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
B.通过该化石不能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
C.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
D.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地层厚度
解析:腕足动物属于海洋生物,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但不能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和地层厚度。故选A项。
答案:A
 地球的演化历程
教材 认知
时代 生物演化
前寒武纪 冥古宙无生命的迹象;太古宙出现原核生物;元古宙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古生代 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中生代 爬行动物的时代;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新生代 联合古陆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深度 理解
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图表示: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从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思考]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甲、乙所示分别是哪两个地质年代?
提示:图中乙时代出现两栖动物和蕨类植物,故乙为古生代;甲时代裸子植物繁盛,末期出现被子植物,故为中生代。
2.乙时代的末期哪类生物明显衰退?
提示:乙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出现裸子植物。
素养 提升
  (2024·吉林白山检测)2021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文称,该团队通过建立磁性地层年代序列,确定了云南思茅盆地的钾盐形成于1.12亿年~6 300万年前。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发现的钾盐主要形成于(  )
A.寒武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白垩纪
2.该时期出现的事件是(  )
A.冰川范围缩小B.草原面积扩大
C.恐龙灭绝D.三叶虫出现
解析:1.阅读材料可知,钾盐形成于1.12亿年~6 300万年前,寒武纪时间范围是5.41亿年~4.85亿年前,石炭纪时间范围是3.59亿年~2.99亿年前,二叠纪时间范围是2.99亿年~2.52亿年前,白垩纪时间范围是1.45亿年~6 600万年前。故选D项。2.白垩纪是中生代晚期,全球气候由温暖湿润变得寒冷干燥,冰川范围扩大,植被减少,恐龙难以生存,出现大灭绝,A、B项错误,C项正确;三叶虫最早出现在古生代,而不是中生代,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1. D 2. C
课时作业(五) 地球的历史
  (2024·安徽宣城质检)2022年国庆假期,李明和家人去云南旅游。游览了澄江帽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古生物化石群和元谋土林。元谋土林属于地质新生代砂砾黏土沉积岩,因远望如林而得名。下图为澄江帽天山典型化石和元谋土林图。读图,回答1~2题。
1.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主要出现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形成元谋土林砂砾黏土沉积岩的地质年代    (  )
A.是主要的铁矿成矿时期
B.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时期
C.是主要的煤炭成矿时期
D.是泛大陆形成和解体时期
解析:1.读图可知,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典型古生物化石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于古生代,所以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而非前寒武纪、中生代或新生代,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2.根据材料信息“元谋土林属于地质新生代砂砾黏土沉积岩”可知,元谋土林砂砾黏土沉积岩的形成时期为新生代。地球上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时期,如金、铁、镍、铬等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不属于新生代,A项错误;第三纪晚期,出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属于新生代,B项正确;主要的煤炭成矿时期为古生代,C项错误;泛大陆形成于晚古生代,解体于中生代,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1. B 2. B
  中华鲎(图1)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千克~5千克。最早存在于奥陶纪,被称为“海洋活化石”。图2为地质年代示意图(单位:百万年)。读图,回答3~4题。
图1
图2
3.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4.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甲地质时期的是(  )
A.蕨类植物繁盛 B.出现三叶虫
C.哺乳动物繁盛 D.恐龙繁盛
解析:3.由材料可知,其形成年代为奥陶纪,距今约为4亿年,根据图可推知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6亿年前的这段时间;中生代的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 600万年前;新生代距今6 500万年,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4.由图可知,甲地质时期大致为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末期,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A项错误;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B项错误;哺乳动物繁盛在新生代,C项错误;恐龙繁盛时期主要出现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D项正确。故选D项。
答案:3. B 4. D
  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是约450百万年前的海相石灰岩,其下为黄带砂岩,下表为部分地质年代简表。读表,回答5~6题。
地质年代 距今年代(百万年) 生物演化
侏罗纪 145~201 爬行动物、裸子植物时代
石炭纪 299~359 两栖动物、蕨类植物时代
志留纪 419~444 鱼类出现
奥陶纪 444~485 海洋无脊椎动物、藻菌时代
5.珠峰峰顶石灰岩中可能含有的化石是(  )
A.鳄鱼 B.三叶虫
C.恐龙 D.鹿角蕨
6.黄带砂岩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侏罗纪 B.早志留纪
C.石炭纪 D.早奥陶纪
解析:5.材料提及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是约450百万年前的海相石灰岩,而从部分地质年代简表可以看到,约450百万年前处于奥陶纪,此时为海洋无脊椎动物、藻菌时代;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比奥陶纪更早,故珠峰峰顶石灰岩中含有的化石应是三叶虫化石,B项正确;而鳄鱼、恐龙、鹿角蕨的出现时间都比奥陶纪晚,故珠峰峰顶的石灰岩里不会出现这些化石,A、C、D项错误。故选B项。6.沉积岩的岩层特点为下层形成时间更早,上层形成时间较晚,故海相石灰岩相较于黄带砂岩形成时间更早,根据海相石灰岩大约形成于奥陶纪可以推断,黄带砂岩形成时间应早于奥陶纪,侏罗纪、早志留纪、石炭纪晚于奥陶纪,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项。
答案:5. B 6. D
  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回答7~8题。
7.地质时期(冥古宙-显生宙),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海陆变迁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生物的呼吸作用
D.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8.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
A.海生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解析:7.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D项正确;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A项错误;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C项错误。故选D项。8.地壳演化史中,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包括蕨类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由此判断,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答案:7. D 8. D
9.研究化石,可以(  )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 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
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 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②正确;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沉积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也可能不含有化石,所以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一学者对北太平洋火山进行研究后为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的起源提出假说,认为它们是在太平洋板块漂移时,由一个静止不动的火山活动热点顺次形成的。下图为北太平洋夏威夷—皇帝海山链位置及火山年龄分布图(1Ma为100万年)。读图,回答10~11题。
10.中途岛火山形成于(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宙
11.推测推古海山形成之前,就可能已灭绝的生物是(  )
A.两栖类动物 B.蕨类植被
C.裸子植被 D.恐龙
解析:10.图示中途岛火山年龄为2 800万年,当时是新生代的古近纪末期,A项正确。11.推古海山形成于6 100万年前,为新生代初期,在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都出现过物种灭绝事件,恐龙灭绝于中生代末期,D项正确。
答案:10. A 11. D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年10月5日,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挖出三枚疑似恐龙蛋的化石,蛋体保存完整且呈椭圆形。根据研究判定,恐龙蛋化石埋藏于晚白垩纪,距今约7 000 万年。这些化石为科学家研究恐龙及白垩纪后期生物灭绝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1)说出白垩纪后期生物灭绝造成的后果。
(2)说出恐龙蛋化石的形成条件。
(3)关于此次恐龙大灭绝的原因,试提出你的假说。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垩纪后期生物灭绝,恐龙全部灭绝,恐龙结束了在地球上称霸的历史;海洋当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恐龙蛋呈椭圆形,质地较为坚硬,不易为外力损坏。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很快被沉积物掩埋,形成与外界隔绝的环境,尤其是将氧气隔离在了外面,然后经过漫长的石化作用形成恐龙蛋化石。(3)根据所学知识,白垩纪末期恐龙大灭绝,有可能是由于陨石撞击、大面积酸雨、气候变化或地磁变化等,导致恐龙生活的地理环境发生骤变,恐龙灭绝。
答案:(1)称霸一时的恐龙全部灭绝;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2)恐龙蛋外壳较坚硬;恐龙蛋很快被沉积物所掩埋;埋藏下的恐龙蛋须经受漫长的石化作用。(3)气候变迁;地磁变化;陨石撞击;酸雨。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前往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进行地质考察,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
(1)学生考察过程中用到的工具可能有:    、    等。
(2)根据发现的三叶虫化石,推测B地地层形成于     代,当时地理环境为    (选填“陆地”或“海洋”)。A处化石与D处化石相比,形成年代较早的可能是    (填字母)。
(3)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B地地层经历了    (选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解析:(1)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海拔高,光照强烈,要准备防晒霜;地质考察需要有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考察过程中需要用到记录用的纸和笔;放置样本的样品袋等。(2)通过研究化石和地层,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和古地理环境。三叶虫存在于古生代,因此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属于古生代,三叶虫生活在温暖的海洋环境中。A处化石为恐龙化石,对应地层的年代应为中生代;D处化石为哺乳类化石,对应的年代是新生代,因此A化石年代可能较早。(3)正常的沉积顺序是由下至上逐渐沉积,即古老的地层在下,较新的岩层在上。但图中信息显示哺乳类化石代表的新生代化石位置最低,恐龙化石代表的中生代化石居中间位置,三叶虫代表的古生代化石位置最高,显然是地壳抬升隆起所致。
答案:(1)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样品袋、防晒霜等任选两种 (2)古生 海洋 A (3)抬升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地质年代示意图。
图1
材料二 下图为某地岩层分布示意图。
图2
(1)图1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其形成的地质年代为     (填序号),并且可追溯该地层沉积时为     环境。
(2)图1的①~⑤中,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是     (填序号),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灭绝的时代是     和    (填序号)末期。
(3)正常情况下,图2中①②③岩层的岩层年代由老到新排序为     。该地层中的岩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可能含有化石和具有     。
(4)若图2中①岩层年代为晚古生代时期。该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随着海洋面积缩小,中期一些鱼类进化出能适应陆地环境的     动物;晚期气候变得干旱,进化出能适应干燥气候的     动物。
(5)新生代时期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试描述新生代时期地球的生物进化特点。
解析:(1)结合地质年代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⑤为中生代,④为古生代,③为元古宙,②为太古宙,①为冥古宙。三叶虫繁盛的时代为古生代,距今5.41亿~2.52亿年,为地质年代示意图中的④时期。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该地地层沉积时为海洋环境。(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为太古宙,距今25亿年以前,为图中的②时期;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灭绝时代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为图中的④⑤时期。(3)判断岩层年代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来判断,二是根据岩石中所含的化石的年代来判断。沉积岩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地层在下,后沉积的地层在上。所以图中①②③岩层中岩层年代由老到新的排序为①②③。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4)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随着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到了中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气候变得干旱,水源稀少,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晚古生代蕨类植物(适合生长在温暖阴湿环境)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5)新生代(距今6 600万年至今)是最近的生物时代,新生代时期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进一步扩大,哺乳动物得到快速的发展,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答案:(1)④ 海洋 (2)② ④ ⑤ (3)①②③ 明显的层理构造 (4)两栖类 爬行 (5)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人类出现。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点: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综合思维)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区域认知)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区域认知)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材 认知
1.地震波
分类 纵波(P) 横波(S)
所通过物质状态 固体、液体、气体 固体
传播速度 较快 较慢
共同点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界面 深度 波速
横波 纵波
莫霍界面 地面下平均33 km处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地下约2 900 km处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地壳
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一般为5千米~10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较厚,海洋部分平均厚度较薄。
③厚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3)地幔
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平均厚度100千米~110千米。
③软流层:科学家推断,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
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物质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③分层
深度 理解
1.地球的内部圈层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如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指大陆部分)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 2 900 5 150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厚度不均,海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 幔 上地幔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地 核 外核 可能是液态物质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呈固态
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一般为5千米~10千米 地表至莫霍界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70千米~100千米 地表至软流层
[思考]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
1.判断下列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与否。
(1)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2)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3)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4)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在哪个层次?
提示: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素养 提升
  2023年9月18日21时21分,我国东海海域发生了里氏6.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70 km,福建、浙江等地有震感,此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读图,回答1~3题。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2.若有人在震中海域附近捕鱼,地震发生时他的感受是(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只有上下颠簸
D.只有左右摇晃
3.通常海域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小于陆域地震,主要是因为(  )
A.地震等级小,破坏力小
B.营救措施得当,撤退及时
C.海域人口及建筑物稀少
D.震源深度大,地面破坏小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东海海域发生了里氏6.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70 km,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厚度为2 800 km,因此,该地震震源位于地幔,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2.根据所学知识,横波可以穿越固态物质,纵波可以穿越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因此在震中海域附近捕鱼时,只有纵波穿越,因此人们感受到只有上下颠簸,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域位置对比陆域来讲,人口和建筑物较少,因此地震发生时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少,C项正确;海域地震等级并不一定较小,排除A项;海域位置由于远离陆地,营救并不及时,排除B项;海域地震并不一定震源深度大,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1. B 2. C 3. C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教材 认知
1.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意义: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2.水圈
(1)组成: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2)意义: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3.生物圈
(1)含义: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意义: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深度 理解
生物圈的特殊性
(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
(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如图所示:
[思考] 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冰岛气象局2023年12月18日晚宣布,该国西南部雷克雅内斯半岛上的一座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地点位于格林达维克镇东北约三、四千米处,喷发始于当地时间18日22时17分(北京时间19日6时17分),此前1小时左右该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地震。
1.火山喷发形成的蒸汽柱联系的地球圈层是什么?
提示:岩石圈和大气圈。
2.火山喷发物进入大气后,会形成火山灰,指出火山灰在地球圈层结构中的物质迁移顺序。
提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素养 提升
  (2024·河南信阳联考)下图为四大圈层位置示意图,其中C圈层是一个连续的但不规则的圈层。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四个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
C.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2. D圈层的特征是(  )
A.随着海拔上升,温度逐渐降低
B.由自然界的各种水体构成
C.由岩石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D.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C圈层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应为水圈,排除D项;A圈层位于最外围,应为大气圈,B、C项错误;B圈层应为岩石圈,D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以及岩石圈上部,应为生物圈。故选A项。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D圈层为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D项正确;A项是大气圈中对流层的特点;水圈是由自然界的各种水体构成;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答案:1. A 2. D
课时作业(六)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下图为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很低,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解析: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在图中②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属于地幔层,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地壳厚度不均,海洋地壳薄,陆地地壳厚,A项错误;②圈层为地幔层,横波和纵波都能在地幔层中传播,B项错误;③圈层在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外核,外核因为横波不能传播,但纵波能够传播,所以可以推测其为液态状态,C项正确;④圈层为地球内核,内核温度极高,压力、密度极大,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1. B 2. C
  石油天然气公司利用地震波发现新油田。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最晚的是(  )
A.上海 B.重庆
C.北京 D.拉萨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纵波可以在三态中传播,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石油属于液体。①图中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下降,表示地底储有石油,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项。4.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地壳厚度越薄,地震波传来所需时间越短,地壳厚度越厚,地震波传来所需时间越长,而海拔越高,地壳则越厚,海洋地壳比陆地地壳薄,平原地区比高原地区薄。在以下四地中,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最高,地壳最厚,地震波传来最晚,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项。
答案:3. A 4. D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地理事物,属于水圈的有(  )
A.湖水与雪 B.草原和森林
C.草原与湖泊 D.雪与森林
6.关于图中森林所属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C.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D.其范围包括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解析:5.水圈是指由地球表面上下,液态、气体和固态的水形成一个几乎连续的、但不规则的圈层。图中地理事物中,湖水与雪属于水圈中的水体,A项正确;草原和森林属于生物圈,不属于水圈,排除B、C、D项。故选A项。6.图中森林所属圈层的是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表面,因水圈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C项正确,D项错误;氮和氧是大气圈的主要成分,不是生物圈的,A项错误;生物圈不一定是连续的,B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5. A 6. C
  2022年9月18日14时44分,台湾花莲县(北纬23.15度,东经121.30度)发生里氏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下图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M、N为不连续界面)。读图,回答7~8题。
7.地球内部圈层中(  )
A. E波在乙层中比F波快
B.圈层丙为液态
C.圈层丁压力和密度小
D.岩石圈位于M以上
8.地震发生时,对震中(震源正对的地面)附近海域作业船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只有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有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解析:7.读图可知,在乙层中,E波(横波)传播速度比F波(纵波)慢,A项错误;在N界面,E波(横波)突然消失,F波(纵波)波速减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可知圈层丙为液态,B项正确;圈层丁为内核,压力和密度都大,C项错误;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由于M是莫霍界面,其上为地壳,D项错误。故选B项。8.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可知,地震发生后,在通过海水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横波,横波不能在液态中传播,同时纵波在液态中传播速度也下降,作业船只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不会感觉到左右摇晃。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项。
答案:7. B 8. A
9.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关于图中A、B、C三个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然环境是由A、B、C三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的
B. A圈层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
C. B圈层渗透于A圈层的下部和C圈层的上部
D. C圈层中的海洋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A圈层位于地球的最外层,顶部是大气上界,应为大气圈;B圈层位于大气圈的底部,应为生物圈;C圈层位于地球表层,连续而不规则,为水圈;地球自然环境是由A、B、C、D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的,A项错误;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B项正确;B生物圈渗透于A圈层的下部、C圈层的全部和D圈层的上部,C项错误;C圈层中的河流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2024·山西运城检测)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1月3日17时46分在我国台湾省花莲县海域(24°N,122.39°E)发生里氏6.4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此次地震造成台湾全岛震感强烈。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传播的方式是地应力
B.岛上居民先感受到上下颠簸
C.震源位于软流层
D.岛上居民先感受到左右摇晃
11.关于图示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地壳
B.②为上地幔
C.③属于岩石圈
D.④属于下地幔
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