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2.6 观察与比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材解读】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2.6 观察与比较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数学
【教材解读】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
6.观察与比较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列举眼、耳、鼻、舌、皮肤各感觉器官的功能,知道感觉器官能够通过观察来比较事物的相同和不同。
科学思维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在比较思维活动中理解比较的对象和比较的标准,并能够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探究实践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酱油水含量的多次观察与比较活动,用画图的方式对比较的过程进行记录,体会感觉器官的学习功能。
态度责任目标
●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认识事物,如实记录并讲述观察到的事实。
●能够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保持科学研究的兴趣。
●愿意在小组合作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愿意倾听他人意见。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单元第6课。本课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1~2年级学习内容“5.5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第四点“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在上一课探究感觉器官具有识别信息功能的基础上,本课学生将反复经历“观察一识别—比较—判断”的探究过程,通过比较思维的活动发现事物之间存在差异,并能够基于此进行归纳或者进一步的推理。这样的过程强调了感觉器官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感觉器官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媒介,也是学习知识的基础,更是人们的“学习器官”。
本课同样有四个板块。聚焦板块引导学生关注借助“观察一比较”的方式可以区分酱油水中酱油的多少。探索板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一识别一比较一判断”的方法将三杯酱油水进行排序,体会到感觉器官获取到的信息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对酱油水中的酱油量加以识别、分析、判断。同时,教师要将学生“观察—识别一比较一判断”的方法以“画图记录”的方式示范到板书上。第二个活动是根据排序结果,给杯子编号。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意识到要记录比较结果,同时也为小组内甚至是班级内的表达与交流统一话语体系,促进学生之间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第三个活动是试着配制出三杯颜色深浅不同的酱油水,学生通过体验配制以及经历科学记录的过程,厘清在比较时要确定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对象,强化了比较思维的运用,强化了感觉器官在比较过程中的“观察与识别”作用。研讨板块,在配制酱油水之前,需要明确两点:一是感觉器官的观察与识别作用,鼓励学生可以调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进行信息的识别,向学生传递观察并非仅仅“用眼睛看”,还可以“用鼻闻、用手掂一掂等”;二是在比较活动中,要确定比较标准和比较对象并完成比较与判断的思维活动。拓展板块,进一步让学生在“滴—滴—观察—识别一比较一判断”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感觉器官在比较活动中的意义。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研究目的不同时,比较的标准也会发生改变。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各种感觉器官具有识别不同信息的功能,但这样的识别功能很难区别同类信息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区分需要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实现。学生从出生到现在,经历了很多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比较活动,这使得学生的比较过程变得很“快”,“快”到会忽略比较的过程。因此,当学生探究感觉器官在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意义时,需要通过让思维“慢下来”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到感觉器官这一本体,关注到感觉器官获取到的信息能够通过比较这样的思维活动对各种事物加以识别、分析、判断,进而体会到感觉器官是人的“学习器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列举感觉器官的功能;通过观察与比较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事物的特征。
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调制酱油水的比较活动中,能够用图画记录、表达比较活动的过程,认识到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体会到感觉器官是我们的“学习器官”。
(四)教材解读
探索1:先观察识别颜色,再比较颜色的差异,之后给这三杯酱油水排序。教师要在这个环节将“观察—识别一比较—判断”的过程,借助绘画的方式整理到班级记录单上。
探索2:让学生意识到要关注比较的结果,同时也为小组内甚至是班级内的表达与交流统一话语体系,提高相互交流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之间的理解。
探索3:这个过程是学生模仿配制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比较的体验过程。学生通过配制以及记录的过程,厘清在比较时要确定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对象,进而关注到感觉器官本身的功能。
研讨:学生在配制酱油水的过程中,先配制一个3号酱油水,因为2号酱油水的颜色要比3号杯浅,因此配制时,每滴一次酱油,搅拌一次,将2号酱油水的颜色与3号杯进行比较,分辨是否比3号杯颜色浅。之后,配制1号酱油水。1号酱油水颜色要比2号杯的浅,配制时,与2号杯比一比,如果颜色更浅,则配制成功。
研讨1:明确在比较活动中要确定比较标准及比较对象,并完成比较与判断的思维活动。这个问题指向两两对比,而并非三者同时比较。
研讨2:明确感觉器官的观察与识别作用。鼓励学生可以调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进行信息的识别,向学生传递观察并非只能“用眼睛看”,还可以“用鼻闻”等。
(五)教学准备
教师:班级记录单、透明塑料杯、一次性滴管 、搅拌棒、酱油、抹布。
学生:记录本或记录单、透明塑料杯、一次性滴管、酱油、抹布。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1.聚焦
建议教师创设一个制作“酱油汤”的真实情境,如图所示,
即在一个透明的杯子里先放入香菜、葱花、食盐和虾米,之后
倒_上热水,最后滴入香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
的感觉器官获取信息。香油倒入热汤中时会迅速将香气推送到
学生鼻子之中,中间还会夹杂着些许香菜的气味,有效帮助学
生与前一课进行关联,更直观地体会到感觉器官具有识别信息的功能。紧接着可以提问:“如果给你们一碗这样的汤,你们愿意喝吗 会觉得它很鲜美吗 ”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共鸣,进而聚焦研究对象。这个情境将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并迁移到接下来的比较思维活动,体会感觉器官在比较活动中的作用。此时,教师可以适当板书记录关键词,比如观察、比较……
2.探索
探索活动1是按照颜色深浅,给这三杯酱油水排序。在本环节的酱油水排序活动中,建议教师现场制作酱油水,其原因在于:学生在此前并未接触过相关实验材料,教师需要借助这个活动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实验材料。
建议: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实验材料和使用要求,然后演示实验,之后可找1~2名学生在前面进行演示,教师在一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进行现场指导。这样的学生演示活动,既能够实现对于实验操作的指导,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为后续的小组活动奠定基础。在学生完成三杯酱油水的制作后,出示探究问题:如何给这三杯酱油水排序 如果时间允许,建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具体是怎么排序的。在学生进行班级交流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理解他们的意图,并能够将其以绘画记录的方式现场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在低年级的科学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基本的思维方法。以本课的酱油水比较思维活动为例,教师要在学生的表达中倾听并识别出“学生 是否建立了两者比较标准 在确定了标准后,是否能够说清楚先进行观察-识别,再进行两两比较 比较的结果是否与标准一样 不一样,该怎么办 等等”。教师有了这样的评价倾听策略,就可以有层次地指导或引导学生放慢比较的速度,将学生的关注点拉回到“感觉器官在这样的比较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学生经历最少两轮的两两比较之后,完成三杯酱油水的排序。
探索活动2是根据排序,给杯子编号。学生集体经历完一次排序活动后 ,已经得出了排序结果,此时要指导学生将排序结果进行编号标记,帮助学生了解编号标记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也为后续学生之间顺利进行表达交流统一话语体系,便于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探索活动3是试着配制出三杯颜色深浅不同的酱油水。通过探索活动我们会发现,不管是一杯一杯配制酱油水,还是同时配制出三杯颜色深浅不一的酱油水,在实际操作前,都指向了要先确定配制的标准和比较对象。在本课中,两两比较指的是配制的酱油水与标准进行观察一比较一判断。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中,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比较活动相对熟悉,但缺乏在比较活动中要先明确标准再进行比较的基本认识。因此本环节建议:将学生自己制作三杯酱油水的活动转化为两个比较活动。一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比较思维活动的基本方式方法。二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事实和思维活动的绘画记录给出进一步指导与示范。三是通过调整活动迫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减速”,引导学生从关注结果转向对观察和比较过程的关注,帮助学生意识到观察的事实可以提升思维活动的严谨性,以此形成新认识,进一步帮助学生感悟感觉器官是人们的“学习器官”。
首先,学生配制并完成比3号酱油水浅一些的2号酱油水,明确比较的标准。建议先为学生提供一个3号酱油水,然后让学生先组内讨论如何配制一杯符合要求的2号酱油水。达成一致后,以两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2号酱油水的配制。在配制完成后,请学生来表达与交流。此时,教师要充当学生的“绘画记录翻译官”,将学生的配制研究的过程形象地记录下来,指导并帮助学生明确“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在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每名学生都在自己的记录本上将自己的配制过程记录下来,如图所示,之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记录进行班级交流。
观察与比较记录
在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任务“制作一杯比3号杯更浅的1号酱油水”。这个配制活动简单,但其实隐藏着要先对挑战任务做一次分析才能确定配制1号酱油水的标准是什么,即比3号杯更浅,意味着也要比2号杯的颜色浅。活动始终围绕感官的“学习”作用上。始终围绕要根据比较标准进行配制,先观察,再与标准进行比较,最后作出判断。因此,学生制作完成后的记录如图所示。
观察与比较记录
之后,学生将这三杯酱油水放在一起进一步完成比较, 比较标准是从3号酱油水至1号酱油水颜色逐渐变浅。学生小组内讨论、操作并进行班级交流,交流内容如图所示。
观察与比较记录
学生在交流后会有所感悟,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我们识别事物的特征;在比较思维的参与下,我们会进一步对事物的特征信息进行区分。比如,都是红色,比较后我们会进一步发现还有深红色和浅红色。返回到课刚开始时我们制作的那碗汤,我们还会发现每个人都能够闻到香油的香味,但是因为人和汤之间的距离不同,所以前面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扑鼻的香油味儿,但是距离远的学生仅能闻到一点点香油味儿,甚至闻不到。感觉器官不仅能够收集事物的特
征信息,在思维的加工下,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的特征及变化。
3.研讨
研讨1需要结合前面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谁跟谁比,建立比较的标准,以及比较的结果是否与标准一致。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科学经验以及生活经验,也可以将探索活动3中的活动调整为有层次的两个活动,教扶结合。帮助学生明确比较思维的方式方法,意识到感觉器官的识别作用推进了比较思维活动的严谨性,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变化,体悟感觉器官是我们的“学习器官”。
研讨2可以与前面的探索活动相结合,也可以在活动后进行。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配制酱油水的活动是以眼来识别颜色为例进行的探索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能使用其他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以及信息的加工处理。教师要鼓励并支持学生使用其他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与比较。
观察与比较记录
上图记录表达了学生通过鼻闻的方式进行比较思维的活动。与眼看的方式一样,在确定好运用鼻闻的方式解决问题后,先进行标准的建立,“3号杯比2号杯的气味‘呛’,说明2号杯中酱油的含量比3号杯的少”,以此类推,“2 号杯比1号杯的气味‘呛’,就说明1号杯中酱油的含量比2号杯的少”。
本课的记录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实验过程,而是借助这样的方式放慢学生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观察时更细致、推理时更严谨。除此之外,学生借助这样的记录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形成有理有据的科学研究过程。因此,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观察记录。
4.拓展
本活动将进一步让学生在“滴一滴—观察—识别—比较—判断”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感觉器官在比较活动中的意义,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研究的目的不同时,比较的标准也会发生改变。在这个拓展活动中,比较的标准也将调整为“比1号杯深且比3号杯浅”。学生在向2号杯里加入酱油后,先要进行颜色的识别,然后与1号杯比一比,再与3号杯比一比,想一想,2号杯酱油水的颜色符合标准吗 不符合怎么办 通过这样的比较活动进一步放慢学生的比较速度,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是怎样进行“观察—比较一判断”的,进一步理解感觉器官是人的“学习器官”。因此在比较活动前需要先确定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对象,强化比较思维的规则,在运用中体会感觉器官的意义。拓展环节中,如果学生有精力可以让学生继续采用图画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过程。
我们利用感觉,结合已有经验和思维活动形成了知觉,从而深入了解和认识周围的世界。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表达对世界的认识时,往往显得简单而直接。然而,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借助色彩、线条和形状等元素,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的观察事实和思维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科学学习中,绘画记录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观点和想法的重要工具。尽管一年级学生的科学记录可能不像中高年级学生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但他们的表达往往充满了创造性和童真。这些记录不仅是他们学习成果的体现,更是他们思维过程的记录。
教师需要以更加耐心和欣赏的态度去阅读学生的绘画记录。通过向学生请教他们的记录背后的观点和过程,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进步。同时,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范围内分享自己的记录,这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强调利用科学绘画来表达观察事实和思维过程的重要性。这种方式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或原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图像、图形和符号,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思维方法。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将能够在享受绘画的乐趣的同时,理解科学概念以及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如图呈现的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按照“建立标准一思考1一思考2”的阅读顺序来解析一年级学生对于拓展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表达。
观察与比较记录
(七)教学评价建议
自我评价从“我会倾听、我会观察、我会记录、我能表达”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表所示。
“观察与比较”自我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我会倾听 在倾听过程中,能够捕捉到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思考。
我会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能够注意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会记录 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一比较一识别—判断的过程,乐于分享交流。
我能表达 能用画图或其他方式如实表达配制过程,能借助记录敢于表达观点。
聚焦:指向了比较思维的探究过程,辨析“怎样做到不用品尝,就可以知道酱油水里酱油的多少”。
本课情境:来自日常用餐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聚焦到汤中的酱油可以使味道更鲜美。
注意:三杯酱油水的颜色,在配制时可以加大彼此的差异度,为后续学生依据这三杯酱油水自主配制时,预留出可发挥、可思考、可推测的空间。
实验材料:建议按照两个人一套进行材料准备。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安全使用器材的问题,建议用一次性塑料滴管。杯子选择透明度高且能够反复使用的一次性塑料水杯。
记录单: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记录空间,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充分表达。
配图范例,充分表达了学生在配制3杯液体时所经历的“反复滴一滴、看一看、比一比”直到配制成功的过程。凸显了“观察—识别一比较—判断”的思维过程,指向了感觉器官存在的重要意义。
拓展:让学生在“滴一滴一观察一识别一比较一判断”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感觉器宫在比较活动中的作用。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研究的目的不同时,比较的标准也会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再次确定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对象,强化比较思维的运用。在运用中体会感觉器官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