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件(27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件(27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五课)
(政体)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第六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0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0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03.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2、民族格局特点: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表现: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多元一体
多元一体
多元
一体
1、民族概况
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者56个民族。
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聚居形成的命运共同体。
3、各族人民的贡献: (五个“共同”)
①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
②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
③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④我国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
⑤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
行使高度自治权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集中
民 主
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
中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主)
类型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
目的 便于国家行政管理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适用区域 省、市、县、乡等 适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适用港澳台等地区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保留原资本主义制度
自治程度 无 一定自治权 高度自治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
最高性
对内
对外
独立性
主权基本特征
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注意:自治权 高度自治权 主权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课堂活动:我们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到新疆去走一走,看一看,亲身了解一下新疆的实际状况,一起反驳西方国家的言论。
新疆棉花事件
H&M集团以“强迫劳动为借口”,提出了一份要拒绝使用并抵制新疆棉花的声明。随后耐克,优衣库等各大牌子也纷纷发表声明说自己拒绝使用新疆棉,更要求合作的供应商不允许使用。 这种抱团打压中国的方式,一下子就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愤怒,大家纷纷抵制各大国外品牌。
(1)成因:
新中国成立后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
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定了坚实基础。
(2)是什么::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新型民族关系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2.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基本方针 含义 原因或意义 关键词 侧重点
民族平等 “无优劣之分”“权利和义务平等”“尊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 在各方面
地位平等
民族团结 “共同奋斗” “反对民族分裂” “相互离不开”等 民族关
系融洽
各民族共同繁荣 “加大财政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发展过程
中补弱 
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在民族平等基础上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意义: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同步、同等、同时繁荣
≠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民族平等不是消除民族差异。
拓展:三个方针之间的的关系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政治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
前提条件
物质保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①国家性质
②社会历史原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③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制度保障。(P63-1)
④优势
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实践证明,发挥的作用:…………(P63-1)
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一定的自治权≠高度自治权)
前提和基础
不是各民族
不是居住的地方
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注意:民族乡不属于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不含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
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2)(是什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立法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推动民族自治地方发展。
②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处理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坚决反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群众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如何坚持和完善?
判断正误
提示:民族区城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2.民族区城自治制度以民族平等为前提和基础。(  )
×
3.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提示:聚居区≠居住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1.我国正在形成并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提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4.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  )
提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不包括民族乡。
×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
基督教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自由)
①信与不信: 信不信的自由
②种类:信哪种教的自由
③派别:信哪个教派的自由
④时间:什么时候信的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不代表国家鼓励信教。
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允许信教。(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武装的,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
注意: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强调规范宗教活动)
依法管理
遵守法律
权责统一
①内容
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义务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②原则
保护合法正常的宗教活动,而不是“一切”宗教活动。
正常宗教活动≠邪教
邪教不是宗教
2014年5月28日,山东招远麦当劳餐厅发生一起涉邪教故意杀人案,一位不到40岁的母亲因拒绝说出自己的电话号码,被六名“全能神”邪教徒活活打死。主犯张帆称:“我看到她的上衣腹部位置在抖动,那就是她在发功,吸我及我周围人的灵气,她是一个吃人的鬼。”
邪教的本质:
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国家的态度:
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涉及对外交往角度)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
重要任务: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具体举措: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爱国守法拥护党;服务于国家利益;对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的阐释;反对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
社会现状
社会性质:坚持无神论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侧重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强调依法规范宗教活动)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强调不受外来干涉)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强调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本框总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我国行政区域设置:既集中又民主
我国的民族关系
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方针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施宗教政策的重要性
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1.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结构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2.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高度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
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
3.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的方针。
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4.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
5.我国正在形成并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易错易混提升练
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民族团结为前提和基础。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7.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县、自治乡三级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8.自治机关是各民族居住的地方的人大和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9.民族地区各级法院变通执行国家法律。
民族地区各级法院不属于自治机关,不能变通执行国家法律。
易错易混提升练
10.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工程保障了自治区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权
行使自治权的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11.新疆实现由贫困向文明进步的伟大跨越是因为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状况已经改变
民族间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而且难以消除
12.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
人大是权力机关,自治机关除了人大还有政府
13.自治机关有权制定自治条例。
自治机关包括人大和政府,政府不可以制定自治条例
14.自治权有立法自治权,但不能制定自治法。
自治法由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易错易混提升练
15.宗教人士不得在公共场合宣扬教义反映了我国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保护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保护公民有不信教的自由。
16.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我国的宗教团体不得与外国宗教组织进行交往。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是指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17.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8.新中国成立后,宗教的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宗教本质没有变化,宗教的本质仍然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易错易混提升练
1.(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2021年开始施行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五级联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铁路、进医院、进部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出入境边防检查机构等。上述规定( )
①有利于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的建设
②构成了边疆民族地区强边固防工作的法规基础
③进一步强调全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义务和责任
④是民族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的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2.(2021·山东·统考高考真题)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该法所称的长江流域涉及青海、西藏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依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国务院可以监察青海省人民政府执行长江保护法的情况
②西藏自治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变通执行长江保护法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对长江保护法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④我国国家机关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应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