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推动认识发展复习课件(共33张PPT+2个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课推动认识发展复习课件(共33张PPT+2个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1、质量互变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
3、连续性、渐进性与间断性、飞跃性之间的关系
4、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检查背诵
11.①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十年来,京津冀三地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坚持辩证思维,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两翼”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科学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②辩证地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在把握京津冀三地特征的基础上,推进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
③遵循质量互变规律,京津冀的发展重视量的积累,保持久久为功的历史耐心,向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努力奋斗。
12.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从 2004年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起”,经过20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各领域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代,中部地区在新质的基础上将会更进一步,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②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从 2004年3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和国家一直关注“中部地区崛起”进程并适时出台政策。“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中部地区发展实际,久久为功,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不断取得新成效。
创境激趣 提出议题
思考:结合视频内容,谈谈由“种子”变“幼苗”的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粒种子
维持着“种子”存在
“种子”的肯定
幼苗产生
“种子”灭亡
“种子”的否定
例如:一颗麦粒,包含着保持麦粒自身规定性存在的因素,它还包含了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这就是要长成一株麦苗;当它真的长成一株麦苗时,它就不再是一颗麦粒了,由麦粒转化为麦苗。麦苗也不是它的目标,于是又在麦苗的基础上进行了否定,而最终成长为沉甸甸的麦穗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
第一框 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2)肯定方面:
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3)否定方面:
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其中的精华包括仁政、民本、德治的治国思想,刚健自强、勤劳进取的民族精神,等等。其中的糟粕包括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等等。
我们既不能简单的肯定,也不能简单的否定,而应该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1)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
①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②否定方面: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2、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例:一粒种子,包含着保持种子自身规定性存在的因素,它还包含了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这就是要长成一个植物。当它真的长成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粒种子了,由种子转化为植物。
(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
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辩证的否定”)
2、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例:一方面,一粒种子,它在维持自身的同时,又在慢慢长成植物;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维持种子自身规定性的因素存在时,它就不可能获得突破,长出胚根和胚芽,长成植物。
对待传统文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其一是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文化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
其二是文化复古主义,认为“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返回孔孟之道。” 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根据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3、掌握辩证的否定的意义: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身的发展 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割裂,
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联系发展的关系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1、辩证的否定的特点:
【注】: ①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事物就不会发展和前进。
②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即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的,并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应该采取下面的态度:
对待外来文化,我们既要反对全盘照搬,又要反对盲目排外,应该批判地吸收,洋为中用;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古为今用。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没有对这一整体、统一体的否定,旧事物就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
②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绝不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掌握辩证的否定的意义
辩证的否定的双重性
坚持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1.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美食文化上也有所体现,但传统点心高糖、高热量,不仅不利于健康,有时还是健康的杀手。传统点心要想成为健康食品,关键是要从工艺和配料方面进行改良。这表明( )
①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②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④要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进行思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①:材料强调的是对传统糕点进行改良,要与时俱进,没有体现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①排除。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说法错误,排除。③④:对传统点心的思考和看法是运用动态性辩证思维看问题的体现,同时对传统点心的改造也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③④正确。
D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1、质量互变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
3、连续性、渐进性与间断性、飞跃性之间的关系
4、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5、辩证的否定的要求
检查背诵
①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深刻的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关系,不做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创新传统年俗的内容和形式,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
第二框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知其表
知其里
知表里关系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庖丁解牛体现了认识是如何发展的?
创境激趣 议题提出
(1)含义: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
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1、感性具体: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1)含义: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目的与内容:
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
2、思维抽象:
例如:①来到一个新地方的初次印象。
②小明是一个中学生。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省略小明的籍贯、年龄、长相等多方面的属性,只剩下他是中学生这一项质的规定性。
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着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人们没有认清楚落体运动的规律。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结论。
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因此,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思考:从科学思维角度看,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伽利略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第一步:
在伽利略这一发现中,他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离出来。
①分离: 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第二步:
在伽利略这一发现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进行了提纯。
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3)思维抽象的环节: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第三步: 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略化表述。
公式:s=1/2gt
③简略化:
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
(即将抽出的结果,用概念和判断的形式固定下来)。
第四步: 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是绝对的真空,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通过思维抽象,能出现在思维世界中。
④理想化:
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抽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抽象的环节: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环节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含义 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抽出、找原因、抓重点) 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排干扰)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简要概括) 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现实中不存在)
特点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达结果的环节 特殊形式
联系 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
①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②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1、思维具体的含义和表现:
(1)含义: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表现:
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1)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2)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3)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和规律的认识。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商品
货币
资本
剩余价值
逻辑起点
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本质
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
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
从多样性统一中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资本论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作逻辑起点,通过对“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引出了“货币”的概念,货币出现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转化为资本。在进一步发展中,由资本而产生剩余价值。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必然加剧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促使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到来。马克思就是经过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2)理解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2024高考·江苏)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情况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看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氧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氧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
A.感性具体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B.思维具体无法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C.思维抽象能够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 D.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D
【详解】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不涉及事物的本质,A不选。思维具体是人们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 不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C不选。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氧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氧化钴显现为红色。这表明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D正确。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3.(2024高考·山东)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求异法
②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属于或然推理
③“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
④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度”的共性,上升到了思维具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解析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 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共变法,不是求异法,排除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②正确。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坚持适度原则,③正确。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④错误。
4.(2022高考·山东)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解析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①错误。
习近平通过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实践的总结和对人民民主的思考,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②④入选。选项本身的表述有误,不能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只能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排除③。
5、(2024高考·吉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冰上龙舟运动是起源于我国南方水乡民俗体育项目“龙舟竞渡”的新兴运动形式。作为一项强调团队合作、追求速度的竞技性体育运动,它要求舵手、鼓手和多位划手各司其职、紧密配合。这种“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龙舟精神,投射出强大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冰上龙舟由我国北方民间常见的冬季娱乐工具——冰车升级改造而来。冰车最初只可坐一人,而将多个冰车串联起来加以装饰,就成为冰上龙舟的雏形。受此启发,东北人在传统龙舟的底部安装两组冰刀,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和工艺,创制了今天使用的冰上龙舟。作为传统龙舟文化与现代冰雪运动的结合,冰上龙舟运动继承了“龙舟竞渡”的一些特性,又实现了比赛场景的转换,且更加富有速度与激情。随着多级别、多场次赛事的举办,该运动不仅在国内收获了大批拥趸,还吸引了俄罗斯、芬兰、德国等87个国家和地区冰上运动爱好者的关注与积极参与。借助这项运动的普及,冰上龙舟正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划”出东北,走向世界。
结合材料二,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冰上龙舟运动发展历程中所反映出的辩证否定观。
引思明理 议题解决
【答案】①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冰上龙舟由我国北方民间常见的冬季娱乐工具冰车升级改造而来。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在冰上龙舟与现代冰雪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继承了“龙舟竞渡”的一些特性,又实现了比赛场景的转换,实现了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冰上龙舟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冰上运动爱好者的关注与积极参与,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