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地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掌握褶皱、断层的概念、基本形态及对地貌的影响,能准确区分背斜与向斜、地垒与地堑。⑵理解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区别与联系,能通过地质剖面图或实际案例判读地质构造类型并解释地貌成因。⑶结合实例分析地质构造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中的实践意义。2.思想方法目标⑴通过观察、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形成“以今论古”的地质思维方法。⑵运用综合分析与比较归纳的方法,探究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内在联系,提升地理要素综合能力。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⑴区域认知:通过典型区域案例,认识地质构造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区域地貌的塑造作用。⑵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分析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动态演化过程,理解“地形倒置”等复杂现象的形成机制。⑶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验模拟、地质图判读等活动,提升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⑷人地协调观:认识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科学利用地质规律、规避地质风险的意识。二、课标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⑴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⑵运用示意图,说明常见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教材内容与重难点⑴教学重点:①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机制、基本形态及地貌表现;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⑵教学难点:①背斜与向斜的判别(尤其是地形倒置现象);②断层位移方向的判断及对地貌的影响;③地质构造图的综合判读。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⑴学生已学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但对地质构造的具体类型及其与地貌的关系理解较浅。⑵对岩石圈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有初步认识,但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的能力。2.能力特点⑴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仍需加强。例如,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理解困难。⑵对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兴趣较高,但在复杂地质构造图的判读上易混淆岩层新老关系和运动方向。3.学习需求⑴需通过直观演示(如动画、模型)和实践活动(如实验模拟、实地考察)突破抽象概念。⑵需结合生活实例(如隧道选址、地震灾害)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四、教学过程设计1.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纪录片片段《地球的力量:板块碰撞与褶皱山脉》,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雄伟景观。提问:“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山脉中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引导学生思考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结合已有知识,尝试解释山脉形成与地壳运动的关系。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提出“板块挤压导致岩层褶皱隆起”的假设。设计意图以宏观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认知冲突,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联系旧知(板块运动),自然过渡到地质构造的学习。2.问题导学(5分钟)教师活动展示贵州桐梓“大地之眼”(背斜构造)和“一线天”(断层地貌)的图片,提出问题链: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岩层的形态和新老关系有何特征?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之间有何联系?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内容,初步分析地貌成因。尝试用“岩层变形变位”“背斜”“断层”等术语描述地质构造。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明确本节课核心问题,为新知探究提供方向。3.新知探究(15分钟)模块一:褶皱的形成与地貌教师活动动画演示褶皱形成过程,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定义、形态特征及岩层新老关系。展示“褶皱构造示意图”,对比正常形态(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学生活动用书本或纸张模拟岩层挤压过程,观察褶皱形态变化。填写表格对比背斜与向斜的差异(形态、岩层新老、地貌)。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和模拟实验突破抽象概念,增强直观感知。表格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培养对比分析能力。模块二:断层的形成与地貌教师活动播放断层形成动画,讲解断层的定义、位移类型(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及地貌表现(地垒、地堑、陡崖)。结合案例(如华山、渭河平原)分析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学生活动用橡皮泥模拟断层位移,观察断裂面两侧岩块的运动方向。分组讨论:“断层沿线为什么常发育河流或泉水?”设计意图实验操作加深对断层机制的理解,培养动手能力。联系实际案例,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模块三: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背斜(储油气)、向斜(储水)、断层(工程规避)的实践应用。展示“隧道选址示意图”,分析背斜作为隧道选址的优势。学生活动角色扮演:作为地质工程师,为某山区高速公路设计隧道方案。绘制简易地质剖面图,标注最佳隧道位置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角色扮演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绘图训练巩固地质构造知识,培养空间表达能力。4.深度学习(10分钟)活动一:地质构造图判读教师活动展示“某地地质剖面图”,引导学生判读褶皱类型、断层位移方向及岩层新老关系。提问:“如何通过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背斜与向斜?断层形成于褶皱之前还是之后?”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运用“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的规律进行判读。标注断层两侧岩块的运动方向,分析地质作用先后顺序。设计意图强化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突破教学难点。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活动二:案例分析——贵州桐梓“七十二道拐”教师活动展示桐梓县地形及交通线路图,提出问题:为什么该地区公路呈“之”字形弯曲?地质构造对交通建设有何影响?学生活动结合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原理,分析地形与线路设计的关系。撰写简短报告,提出优化交通布局的建议。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对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当堂应用(5分钟)教师活动发放“地质构造判读练习题”。⑴下列地貌中,由背斜形成的是( )A.渭河平原 B.华山 C.喜马拉雅山脉 D.东非大裂谷⑵某地质剖面显示岩层中间新、两翼老,该构造为(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⑶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①图中A、B、C、D处分别属于哪种地质构造?②图中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是哪里?说明理由。③若在该地区修建水库,应避开哪些位置?为什么?参考答案⑴C;⑵B;⑶.①A为断层,B为背斜,C为向斜;D为背斜;②B和D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③应避开A处(断层附近地壳不稳定,易诱发地震或水库渗漏)。巡视指导,及时反馈学生答题情况。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小组内交换批改并讨论错题。代表分享解题思路,总结判读方法。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检测知识掌握情况。通过互评互议,强化学习效果。6.归纳总结(3分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构建知识框架(见板书设计)。强调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动态关系,总结判读技巧和实践意义。学生活动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褶皱、断层的形成机制、地貌表现及应用。反思学习过程,提出疑问或新的思考方向。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系统整合知识,培养归纳能力。鼓励批判性思维,为课后拓展奠定基础。7.拓展提升(2分钟)教师活动布置课后探究任务:查阅资料,分析本地(如新疆哈密)常见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的影响。设计实验:用不同材料模拟“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撰写实验报告。学生活动选择感兴趣的任务,制定探究计划。初步交流实验思路,为后续实践做准备。设计意图拓展学习空间,培养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联系本地实际,增强地理学习的亲切感和实用性。五、教学板书设计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地貌一、褶皱1.定义:岩层受挤压发生波状弯曲2.基本形态: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背斜山(地形倒置→背斜谷)②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向斜谷(地形倒置→向斜山)③实践意义:背斜储油气,向斜储水二、断层⑴定义: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位移⑵位移类型:①水平位移:错断原有地貌,形成断裂带②垂直位移:地垒(断块山)、地堑(谷地/平原)③实践意义:断层线附近易发育泉、河流,工程需规避三、地质构造地貌的判读方法:①形态法②新老关系法③结合外力作用分析六、分层作业设计1.基础层(必做)⑴绘制背斜、向斜、地垒、地堑的示意图,标注岩层新老关系和地貌名称。⑵完成教材P28“活动”:结合自然景观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2.提高层(选做)查阅资料,分析秦岭地槽褶皱带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周边地貌的影响。七、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⑴教学过程中通过动画演示、实验模拟和案例分析,有效突破了褶皱、断层等抽象概念,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⑵分层作业设计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尤其是拓展层任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2.不足之处⑴地质构造图的判读练习时间略显不足,部分学生对复杂剖面图的分析仍存在困难。⑵实验活动中,部分小组未能准确模拟地形倒置过程,需在后续教学中增加指导和示范。3.改进措施⑴增加地质构造图判读专项训练,提供更多典型案例(如教材P37“案例”),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⑵优化实验设计,提供更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通过实验直观理解地形倒置的形成机制。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