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能够准确描述河谷演变的三个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机制,理解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侵蚀方式的作用差异。⑵掌握冲积平原的三种类型(洪积 - 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成因。⑶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包括聚落的选址、规模、形态等,能够解释不同河段聚落分布差异的原因。2.思想方法目标⑴通过对比分析河流上中下游地貌差异,培养地理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⑵运用动画演示、模型模拟等方法,理解地理过程的动态变化,提升地理过程分析能力。⑶通过案例研究(如乌江、长江地貌分析),掌握 “现象观察 — 原理探究 — 规律总结” 的地理研究方法。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⑴综合思维:从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聚落的影响。⑵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区域(如张家界河谷、长江三角洲),认识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区域特征。⑶人地协调观:理解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⑷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验模拟、案例分析等活动,提升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二、课标教材1.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2.教材分析⑴内容结构:本节内容分为河谷的演变、冲积平原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三部分,从时间(河谷演变)和空间(冲积平原形成)两个维度系统阐述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最后落实到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关系。⑵重点:①河谷演变的三个阶段及其侵蚀作用机制。②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⑶难点:①河流侵蚀作用的动态过程(如下蚀与侧蚀的相互关系)。②冲积平原不同类型的形成条件和差异。③河流地貌与聚落分布的因果关系分析。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在必修一 “常见地貌类型” 中已初步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在本章前两节学习了外力作用的基本原理,为本节课奠定了知识基础。能力水平: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对地理过程的动态变化(如河谷演变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分布规律(如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理解仍有困难,需要通过直观材料(动画、模型)和案例分析来突破。学习需求:学生对实际案例和生活现象感兴趣,希望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抽象的地理原理,同时需要加强地理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教学过程设计1.情景引入(3 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乌江峡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视频,展示不同河段的地貌景观。提问:“同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为何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观?河流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观察地貌差异。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初步感知河流地貌的多样性。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河流地貌形成机制的思考,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2.问题导学(5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 “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对比图”,引导学生观察河谷形态、河道特征等差异。提出问题:⑴河流上游的河谷为何呈 “V” 形?中下游的河谷为何变宽变浅?⑵冲积平原是如何形成的?不同河段的冲积平原有何差异?⑶为什么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不同河段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对比分析上中下游地貌差异。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记录小组观点。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为新知探究做好铺垫。3.新知探究一:河谷的演变(8 分钟)教师活动:播放 “河谷演变动画”,演示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的作用过程。结合 “河谷演变阶段示意图”,讲解河谷演变的三个阶段: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 “V” 形谷。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谷拓宽,出现河曲。成熟期:侧蚀为主,河谷展宽,形成槽形谷。案例分析:展示张家界河谷的景观图和地质资料,分析其形成原因。学生活动:观看动画和示意图,理解侵蚀作用的类型和河谷演变过程。结合案例,分析张家界河谷的形成机制,小组代表发言。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河谷演变的动态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4.新知探究二:冲积平原的形成(8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 “冲积扇形成实验模型”,模拟河流出山口处冲积扇的形成过程。结合 “冲积平原类型示意图”,讲解洪积 - 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案例分析:播放 “长江三角洲形成过程动画”,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模型,总结冲积扇的形成机制。对比三种冲积平原的差异,填写表格。结合动画,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小组讨论并汇报。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模拟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培养地理实践力和归纳总结能力。5.新知探究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8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 “长江沿岸聚落分布卫星图”,引导学生观察聚落的选址、规模、形态等特征。结合 “河流地貌与聚落分布关系示意图”,讲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供水源、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不同河段聚落分布差异(上游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河谷两岸,中下游多分布在冲积平原)。案例分析:分析武汉、重庆等城市的选址与河流地貌的关系。学生活动:观察卫星图,总结聚落分布规律。结合示意图,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机制。分析案例,解释城市选址的原因,小组代表发言。设计意图:通过卫星图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6.深度学习:小组探究(10 分钟)教师活动:提出探究问题:“假设你是一名城市规划师,在河流沿岸选址建设城市时,需要考虑哪些河流地貌因素?如何避免自然灾害的影响?”提供资料:某河流沿岸的地形、水文、地质等资料。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利弊,提出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学生活动:分组领取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城市选址的影响。讨论并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绘制示意图。小组汇报方案,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和建议。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和团队协作能力。7.当堂应用(5 分钟)教师活动:出示题目,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⑴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以侵蚀为主,哪个地方以堆积为主 ⑵左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合建港口,哪里适合淘金?并请说明理由?巡视课堂,及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活动:独立完成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核对答案,纠正错误,提出疑问。设计意图:通过当堂练习,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强化知识落实。8.归纳总结(3 分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构建知识框架。强调重点和难点,总结地理思维方法。学生活动:自主梳理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分享学习心得,提出困惑。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归纳总结能力。9.拓展提升(4 分钟)教师活动:布置拓展任务:“查阅资料,分析黄河三角洲近年来面积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目,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学生活动:明确拓展任务,制定探究计划。课后查阅资料,撰写探究报告。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五、教学板书设计第二章 第二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谷的演变1.初期:V 形谷(溯源侵蚀、下蚀)2.中期:河谷拓宽(侧蚀加强)3.成熟期:槽形谷(侧蚀为主)二、冲积平原的形成1.洪积 - 冲积平原(山前)2.河漫滩平原(中下游)3.三角洲平原(河口)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有利:水源、交通、土壤2.不利:洪水威胁3.分布差异:上游(河谷两岸)、中下游(冲积平原)副板书1.侵蚀作用类型:溯源侵蚀、下蚀、侧蚀2.冲积平原形成条件:地形、流速、泥沙沉积3.聚落选址原则:避开洪水威胁、利用有利条件六、分层作业设计1.基础巩固(必做)⑴下列地貌中,由侧蚀作用形成的是( )A.V 形谷 B.冲积扇 C.河曲 D.三角洲⑵河流冲积平原最肥沃的部分是( )A.洪积扇顶部 B.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前缘 D.冲积平原边缘⑶简述河谷演变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侵蚀方式。⑷分析冲积平原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2.综合运用(必做)⑴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①-②题。①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②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⑵绘制河谷演变过程示意图(初期、中期、成熟期),标注侵蚀方式和地貌特征。3.拓展提升(选做)⑴探究题:①查阅资料,分析长江三峡水库建设对中下游冲积平原的影响。②结合家乡的河流地貌,分析其对当地聚落分布的影响,撰写一篇小论文。⑵实践题:①实地考察本地的河流地貌,拍摄照片并撰写考察报告。②制作河流地貌模型,模拟河谷演变或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七、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⑴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动画演示、模型模拟、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⑵小组探究和角色扮演活动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了地理实践力。⑶分层作业设计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助于因材施教。2.不足之处:⑴部分学生对动态过程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进一步加强直观教学。⑵课堂时间有限,深度学习环节的讨论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3.改进措施:⑴增加动画演示的次数和细节,使用更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⑵优化小组探究的组织形式,明确任务分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⑶课后提供更多的拓展资源,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