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掌握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机制,能举例说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的关系。⑵理解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通过景观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⑶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明确三大类岩石的转化条件及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2.思想方法目标⑴通过 “实验模拟 - 案例分析 - 归纳总结” 的探究路径,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⑵建立 “内外力共同作用” 的辩证思维,认识到地表形态是多种力量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避免孤立看待地理现象。⑶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地貌演化,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⑴综合思维:从能量来源、作用过程、空间分布等多维度分析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地表形态的动态演化规律。⑵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地貌特征与地质作用的关联性,形成 “因地制宜” 的区域发展观。⑶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操作和资料搜集,提升实践探究能力。⑷人地协调观:认识地质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防灾减灾的意识。二、课标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⑴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⑵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以 “地质作用” 为主线,依次介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构建了 “能量来源 - 作用形式 - 地貌结果 - 物质循环” 的知识体系。内容抽象但实践性强,需结合案例和实验突破难点。3.教学重难点⑴重点①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②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典型地貌。③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岩石的转化条件。⑵难点①理解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共同塑造。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与地质作用的时空复杂性。三、学情分析1.已有基础①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 “沧海桑田” 等概念,对地质作用有初步认知,但缺乏系统性理解。②高一必修 1 中学习了 “地球的圈层结构” 和 “大气、水的运动”,具备一定的能量循环和物质运动的知识基础。③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如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实验操作技能(如模拟水循环),但抽象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有待提升。2.学习障碍⑴对内力作用的抽象过程(如地壳运动、变质作用)理解困难,需借助动画演示和模型类比。⑵难以区分外力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如风蚀与水蚀),需通过对比案例和实验加深理解。⑶岩石圈物质循环涉及多环节转化,学生易混淆地质作用与岩石类型的对应关系,需通过流程图和填图游戏强化记忆。3.兴趣点⑴对自然奇观(如火山、丹霞地貌)和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可结合热点案例激发兴趣。⑵倾向于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如模拟流水沉积、分析本地地貌成因。四、教学过程设计1.情景引入(5 分钟)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中国地理奇观:西樵山与台湾海峡变迁》,展示火山地貌、海峡演变等场景。提问:为什么西樵山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突兀耸立?台湾海峡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记录关键信息,结合初中知识尝试解释地貌成因。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对 “地质作用” 的初步理解。设计意图以贴近生活的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自然引出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这一主题。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初步建立 “内外力共同作用” 的认知框架。2.问题导学(5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学习目标和核心问题:⑴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分别是什么?⑵它们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⑶岩石圈物质是如何循环的?发放《问题导学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P18-21,标注重点内容。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圈画关键词(如 “地质作用”“板块运动”“沉积岩”),完成导学案填空。组内交流疑问,整理出需重点探究的问题(如 “变质作用是否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核心内容,明确学习方向。3.新知探究(15 分钟)环节 1:内力作用 —— 地表形态的 “塑造者”教师活动播放动画《板块运动与地貌形成》。结合 PPT 讲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和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展示示意图:⑴水平运动(如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与垂直运动(如台湾海峡的沉降)的对比。⑵火山喷发的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火山锥、熔岩高原)。提问:“变质作用是否直接改变地表形态?为什么?” 引导学生区分内力作用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学生活动观察动画和示意图,分析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填写《内力作用记录表》。讨论并回答问题,认识到变质作用主要影响岩石性质,间接参与地表形态塑造。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和示意图突破抽象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对比分析,深化对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理解,培养逻辑思维。环节 2:外力作用 —— 地表形态的 “雕刻师”教师活动演示实验《流水侵蚀与沉积的模拟》:用沙盘模拟河流流经不同地形时的侵蚀(如 V 型谷)和沉积(如冲积扇)过程。展示景观图:风蚀蘑菇(西北干旱区)、海蚀崖(东部沿海)、冰斗(高海拔山区),引导学生分析外力作用类型及成因。总结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太阳能、重力能)和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强调其对地表的 “削高填低” 作用。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流水侵蚀与沉积的差异,完成《外力作用实验报告》。分组讨论景观图,填写《地貌成因分析表》,推选代表汇报。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将抽象的外力作用具体化,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地貌,强化 “区域认知” 素养,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4.深度学习(8 分钟)主题: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与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师活动展示案例: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千沟万壑地貌。⑴播放视频《黄土高原的前世今生》,说明风力沉积(外力)形成黄土层,流水侵蚀(外力)塑造沟谷,地壳抬升(内力)加剧侵蚀。⑵提问:“黄土高原的地貌演化体现了内外力作用的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 “内力奠定基础,外力进行修饰” 的辩证关系。播放动画《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结合教材 P24 图 2.10,讲解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转化条件及地质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变质作用、重熔再生)。组织 “岩石圈物质循环填图游戏”,要求学生在空白流程图上填写岩石类型和地质作用名称。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形成 “内外力共同作用” 的认知。参与填图游戏,巩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知识,同桌互评答案。设计意图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突破 “内外力相互关系” 这一难点,培养综合思维。利用动画和游戏化设计,将复杂的物质循环过程具象化,提升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5.当堂应用(5 分钟)教师活动出示高考真题(2023 年全国卷):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1~2题。1.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2.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提示学生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外力作用知识解答,强调审题技巧(如岩层接触关系、地貌形态)。学生活动独立完成题目,组内核对答案并讨论争议点。代表发言,分析解题思路,教师点评并总结答题方法。设计意图通过高考真题训练,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对接高考要求。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应试技巧。6.归纳总结(3 分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构建思维导图(见板书设计)。强调核心要点:⑴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⑵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岩石的转化条件。⑶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对地貌演化的共同作用。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思路,补充完善思维导图,标注易错点(如变质作用的间接影响)。用 “关键词复述法” 回顾重点知识,同桌互查。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强化记忆,查漏补缺,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7.拓展提升(4 分钟)教师活动布置探究任务:“调查哈密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分析地质作用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交通)。”提供资源建议:⑴哈密地质公园官网的地貌介绍。⑵《哈密地理志》中的地质灾害记录。⑶卫星地图(如 Google Earth)查看地貌分布。强调探究要求: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⑵从人地协调的角度,提出合理利用地貌资源的建议。学生活动明确任务要求,选择感兴趣的地貌类型(如哈密的雅丹地貌)。初步规划调查方法(如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记录疑问。设计意图以本地案例为切入点,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培养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树立科学的资源利用观。五、教学板书设计主板书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分类1.内力作用⑴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⑵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垂直)、岩浆活动、变质作用⑶对地表影响:奠定基本格局,使地表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⑴能量来源:太阳能、重力能⑵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⑶对地表影响: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缓二、岩石圈物质循环⑴岩浆 → 岩浆岩(冷却凝固)⑵岩浆岩、变质岩 → 沉积岩(风化侵蚀、搬运沉积)⑶岩石 → 变质岩(变质作用)⑷各类岩石 → 岩浆(重熔再生)副板书⑴实验记录:流水侵蚀与沉积的差异。⑵案例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演化。⑶填图游戏:岩石圈物质循环流程图。六、分层作业设计1.基础巩固(必做)⑴分析庐山、渭河平原的成因。⑵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标注地质作用名称。⑶预习下节课《构造地貌的形成》,收集褶皱山、断块山的案例。2.能力提升(选做)⑴对比分析风力作用与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差异,完成表格(地貌类型、典型分布区、形成过程)。⑵查阅资料,分析某次火山喷发(如冰岛火山)对当地气候、农业的影响,撰写 200 字短文。3.拓展探究(探究性作业)⑴实地考察哈密雅丹地),拍摄照片并制作 PPT,分析其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及人地关系。⑵设计 “模拟岩石圈物质循环” 的实验方案,用橡皮泥、蜡烛等材料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七、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⑴情景引入贴近生活,通过西樵山和台湾海峡案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⑵实验设计(流水侵蚀模拟)和动画资源(岩石圈物质循环)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显著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课堂参与度。⑶分层作业设计兼顾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探究性作业与本地实际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2.改进方向⑴部分学生对 “变质作用” 的间接影响理解仍不透彻,后续可增加变质岩标本观察或虚拟实验(如变质作用过程动画)。⑵课堂时间分配略显紧张,深度学习环节的小组讨论可适当延长 2-3 分钟,确保学生充分表达观点。⑶岩石圈物质循环填图游戏的难度较高,下次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如先填岩石类型,再填地质作用),降低学习坡度。3.教学重构⑴在 “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部分,增加 “三峡大坝建设对地貌演化的影响” 案例,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人类活动与地质作用的关系。⑵引入 AR 技术(增强现实)展示地貌形成过程,如通过手机 APP 扫描图片生成三维地貌模型,提升学习体验的沉浸感。⑶设计 “地貌演化时间轴” 活动,让学生用卡片排序的方式梳理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强化时空观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