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掌握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及天气特征,能准确判读锋面示意图。⑵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规律,分析其控制下的天气现象。⑶学会运用天气图分析实际天气变化,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2.思想方法目标⑴通过案例分析和图表解读,培养“地理要素综合”与“时空综合”思维。⑵运用“问题导向-探究验证”的科学方法,提升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能力。⑶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路径,增强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⑴区域认知:结合典型天气事件,分析不同区域天气系统的空间分布规律。⑵综合思维:从大气运动、热力差异等多角度解释天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变。⑶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和天气图判读,提升地理观察与分析能力。⑷人地协调观:理解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科学应对灾害的意识。二、课标教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教材分析:⑴本节是“大气运动”单元的核心内容,衔接“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环流”,是解释天气变化的关键理论。⑵教材通过“活动”“案例”引导学生从现象到原理逐步探究,注重培养图表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⑴冷锋、暖锋的形成及天气特征对比。⑵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规律及天气差异。教学难点:⑴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的动态分析。⑵气旋反气旋水平与垂直气流运动的空间想象。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知识,对天气现象有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天气系统理论支撑。认知特点: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动态过程”和“空间想象”仍存在困难,需借助可视化工具突破难点。学习需求:对贴近生活的天气现象兴趣浓厚,渴望通过理论学习解释实际问题,但在知识迁移和综合应用方面有待提升。潜在障碍:⑴混淆冷锋与暖锋的移动方向及天气特征。⑵难以理解气旋反气旋在不同半球的偏转规律。四、教学过程设计(40分钟)第一步: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2024年台风“海葵”登陆广东的新闻片段,展示台风眼、螺旋雨带等特征。呈现2025年1月我国北方寒潮天气图,对比寒潮前后气温、降水变化。提问:“台风和寒潮分别属于哪种天气系统?它们是如何影响天气的?”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台风与寒潮的天气现象。尝试从教材目录中寻找相关知识点,初步建立“天气系统”概念。设计意图:以真实案例激发兴趣,将抽象概念与生活经验关联。明确学习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检索已有知识。第二步:问题导学(5分钟)教师活动:展示“冷锋与暖锋对比表”,提出核心问题:天气系统 形成机制 天气特征 典型案例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冷锋与暖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如何通过天气图判断锋面类型?播放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动画,追问:气旋为何多阴雨天气?反气旋为何多晴朗天气?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问题,记录关键词。尝试用“热力差异→气流运动→天气变化”的逻辑链进行解释。设计意图:以问题链引导深度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暴露学生认知误区,为后续探究提供方向。第三步:新知探究(10分钟)模块一:锋与天气教师活动:结合教材P42-43内容,用动画演示冷锋、暖锋的形成过程。组织“锋面过境模拟实验”:用红(暖气团)蓝(冷气团)水模拟冷暖空气交汇,观察交界面倾斜方向及降水位置。展示“北京2025年3月某次冷锋过境天气数据”,引导分析气温、气压、降水变化曲线。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总结锋面坡度与气团势力的关系。绘制冷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示意图(气温、气压、降水)。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具象化抽象概念,突破空间想象难点。强化数据解读能力,培养“用数据说话”的地理思维。模块二:气旋与反气旋教师活动:结合教材P44-45内容,用“左右手定则”演示气旋反气旋气流方向(北半球)。播放“台风眼形成”的3D动画,解释下沉气流与晴朗天气的关系。对比“北半球气旋”与“南半球反气旋”示意图,提问:“如何快速区分不同半球的天气系统?”学生活动:用左右手模拟气流运动,总结规律。绘制气旋反气旋垂直剖面图,标注气流运动方向及天气特征。设计意图:利用肢体语言降低认知难度,增强记忆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提升归纳总结能力。第四步:深度学习(8分钟)活动一:锋面气旋的综合分析教师活动:展示“北半球某区域锋面气旋示意图”,引导学生标注冷锋、暖锋位置。提问:“锋面为何多形成于低压槽?”组织小组讨论:“C地即将经历哪种天气变化?请描述过境前后的天气特征。”学生活动:结合“低压槽两侧气流性质差异”分析锋面形成条件。用“冷气团主动移动→冷锋→降温、大风、降水”的逻辑链预测天气。设计意图:整合锋面与气旋知识,培养综合思维。通过“预测-验证”过程,提升知识应用能力。活动二:天气系统与人类活动教师活动:呈现“2025年6月新疆哈密沙尘暴天气报告”,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分析成因。提问:“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是否一定晴朗?请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从“高压控制→下沉气流→干燥”的角度解释沙尘暴成因。联系撒哈拉沙漠、副热带高压等案例,理解天气系统的复杂性。设计意图: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突破“绝对化”认知,培养辩证思维。第五步:当堂应用(5分钟)教师活动:下图为某同学通过网络获得的某城市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部分)。阅读天气符号图,完成第1-3题。1.周一时,与该城市在某天气系统中的位置相似的最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6. 2.下面描写天气的语句与影响该城市这三天的天气系统一致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D.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3.下面各图与该城市三天来气温、气压变化相符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组内互查答案。总结解题技巧,如“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设计意图:即时反馈学习效果,强化易错点记忆。培养规范答题习惯,提升应试能力。第六步:归纳总结(3分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绘制“天气系统知识思维导图”,强调核心逻辑:气团性质差异→锋面形成→天气变化。气压差异→气流运动→气旋/反气旋→天气特征。提问:“本节课的学习对你理解天气预报有何帮助?”学生活动:自主梳理知识体系,标注关键节点。分享学习心得,如“看懂等压线图可预测天气变化”。设计意图:构建结构化知识网络,促进长期记忆。强化“学习即应用”的意识,提升地理实践价值认同。第七步:拓展提升(4分钟)教师活动: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查阅“2025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报告”,分析天气系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设计“家庭防灾预案”,结合本地常见天气灾害提出应对措施。推荐学习资源:国家气象局官网“天气系统科普专栏”。纪录片《气象万千》之《风暴追踪》。学生活动:选择感兴趣的任务,制定研究计划。记录疑问,课后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究。设计意图:对接“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理念,培养高阶思维。落实“地理实践力”素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五、教学板书设计主板书天气系统 形成机制 天气特征 典型案例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过境时:大风、降温、雨雪;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寒潮、沙尘暴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春季江淮地区降水气旋 低气压中心,气流辐合上升 多阴雨天气 台风“海葵”反气旋 高气压中心,气流辐散下沉 多晴朗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伏旱副板书锋面坡度规律:冷气团势力强→坡度大→降水集中;暖气团势力强→坡度小→降水范围广。气旋反气旋气流方向:北半球气旋(逆时针辐合),反气旋(顺时针辐散);南半球相反。六、分层作业设计A层(基础巩固)⑴绘制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气温、气压变化曲线图。⑵完成教材P4“活动:识别常见天气系统并推测天气”。B层(能力提升)下图为春末夏初东亚近地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根据图中字母A、B、E所示的位置,判断气压场类型(低气压、低压槽、高气压、高压脊、鞍部)。(2)判断C、D两地的风向。(3)比较D、E两地风力的大小,并说明理由。(4)分析F、G两地的天气状况,并简述理由。C层(拓展探究)研究性学习:对比“2024年台风‘海葵’”与“2025年台风‘茉莉’”的路径差异,分析影响台风移动的因素。社会实践:采访当地气象工作者,了解哈密地区沙尘暴的预警与防治措施。七、教学反思1.成功经验:⑴实验教学有效突破了“锋面坡度”“气流运动”等空间想象难点,学生参与度高。⑵结合本地案例(哈密沙尘暴)增强了学习的亲切感,提升了区域认知素养。2.改进方向:⑴部分学生对“锋面气旋中冷锋暖锋的位置判断”仍存在困难,需增加动态演示和针对性练习。⑵分层作业的评价标准需进一步细化,确保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有效反馈。3.创新点:⑴将“左右手定则”引入气旋反气旋教学,通过肢体动作降低认知难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⑵研究性学习任务对接气候变化热点,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科学探究精神。4.教学反思理论支撑:⑴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问题链和实验设计引导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⑵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多样化活动(实验、绘图、写作)满足不同学习风格需求。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