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问题研究《阿联酋 “造山引雨” 计划是否可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 ⑴理解地形雨的形成机制,掌握造山引雨计划的科学依据(如迎风坡抬升、水汽凝结原理)。⑵梳理阿联酋现有水资源解决方案(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废水处理等),并分析其环境与经济成本。2.思想方法目标⑴辩证思维:通过对比造山引雨的理论可行性与实际操作障碍(如成本、技术、生态风险),培养学生综合评估地理工程的能力。⑵系统分析: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探究造山工程对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的潜在连锁影响。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⑴人地协调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权衡人类干预自然的利弊,理解 “因地制宜” 在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⑵地理实践力:通过角色扮演(如政府决策者、环境科学家),模拟论证造山引雨计划的可行性,提升地理问题解决能力。⑶通过图表分析阿联酋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及水资源空间分布规律,明确其 “无流国” 的成因。二、课标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结合阿联酋案例,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与水资源的影响,培养跨学科分析能力。2.教材内容⑴核心问题:阿联酋 “造山引雨” 计划的科学依据、实施条件及可行性争议。⑵知识模块:①水资源状况:热带沙漠气候、降水时空分布、地下水与海水淡化依赖。②解决措施:传统方案(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与创新尝试(造山引雨、废水循环)。③造山引雨原理:地形雨形成机制、山体选址与高度设计的科学考量。3.教学重难点⑴重点:①地形雨的形成原理及造山引雨的理论基础。②阿联酋现有水资源措施的环境与经济代价(如海水淡化的高成本与生态风险)。⑵难点:①辩证分析造山引雨计划的利弊,结合气候、技术、经济等多维因素综合评估可行性。②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预测造山工程对区域气候、水文循环的潜在影响。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⑴已掌握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地形雨、雨影效应),但缺乏干旱区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⑵对水资源管理措施(如海水淡化、地下水回灌)有初步了解,但对其成本效益及生态风险认知不足。2.能力特点:⑴优势: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图表判读与逻辑推理能力,能通过数据对比分析问题。⑵挑战:①对抽象地理原理(如地形雨的水汽抬升临界高度)理解困难,需借助可视化工具(如 GIS 模拟、示意图)辅助教学。②综合评估复杂地理工程(如造山引雨)的能力较弱,需通过角色扮演与小组辩论强化训练。⑶学习需求:①对前沿地理工程(如人工干预气候)兴趣浓厚,渴望结合现实案例深化理论学习。②需提升地理表达能力,学会用专业术语(如 “最大降水高度”“雨影效应”)论证观点。四、教学过程设计(40 分钟)1.情景引入(3 分钟)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阿联酋:沙漠中的奇迹之城》,展示迪拜人工棕榈岛、室内滑雪场等场景。提问:“在年降水量不足 100 毫米的沙漠国家,如何维持如此高耗水的城市景观?”呈现阿联酋年降水量分布图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数据,强调其 “无流国” 困境。学生活动:观察视频与图表,结合已有知识,思考阿联酋水资源短缺的自然与人为原因。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冲击与数据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出核心问题:阿联酋如何突破水资源瓶颈?2.问题导学(5 分钟)教师活动:提出主问题:“阿联酋‘造山引雨’计划是否可行?” 并分解为三个子问题:Q1:阿联酋为何水资源极度匮乏?Q2:现有解决方案有何局限性?Q3:造山引雨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发放《阿联酋地理背景资料卡》(含气候、地形、人口、产业数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炎热,夏季均温超40℃(最高达50℃),冬季温和(15℃–35℃)。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集中于2–3月,属全球最干旱国家之一。地形沙漠主导:65%国土为沙漠(多沙丘、砾石),东北部为哈杰尔山脉(最高峰2438米),沿海有狭窄平原,绿洲零星分布(如艾因布赖米绿洲)。人口高度国际化:总人口约1017万,外籍占比88%(主要为印度、巴基斯坦裔)。本国公民仅占11.5%,集中分布于阿布扎比(40%人口)、迪拜(30%人口)。产业数据经济多元化转型:传统支柱:石油储量世界第六(150亿吨),天然气储量第七(7.7万亿m ),但石油GDP占比降至28.7%。新兴引擎:非石油产业贡献GDP超71%,旅游业(占GDP 21.3%)、金融、转口贸易(迪拜港为中东海运枢纽)及可再生能源研发为核心学生活动:结合资料卡与教材内容,尝试回答子问题,记录关键信息。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化问题链,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提取信息与归纳能力。3.新知探究 Ⅰ:阿联酋水资源状况(7 分钟)教师活动:自然原因分析:展示阿联酋气候类型图与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讲解其受副热带高压与东北信风控制的气候特征,解释降水稀少的成因。结合地形剖面图,分析东北部山区(哈杰尔山脉)降水稍多的原因(地形抬升作用)。人为原因分析:呈现阿联酋用水结构饼状图(地下水 51%、海水淡化 37%、废水 11%),引导学生讨论过度开采地下水与高耗水产业(石油、农业)的影响。学生活动:绘制 “阿联酋水资源短缺因果关系图”,标注自然与人为因素。小组讨论:“为何阿联酋无法通过传统水利工程(如修建水库)解决缺水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多维度分析,构建 “自然 - 人文” 复合思维框架,强化区域认知能力。结合现实案例,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4.新知探究 Ⅱ:现有水资源措施评估(8 分钟)教师活动:措施分类梳理:开源:海水淡化(70 余座工厂,成本约 2 美元 / 立方米)、人工增雨、跨流域调水(理论设想)。节流:节水灌溉(滴灌、喷灌)、废水循环(140 座处理厂,73% 用于绿化)。环境与经济代价分析:播放短片《海水淡化的生态足迹》,讲解浓海水排放对海洋生物的危害(高盐度、重金属污染)。对比海水淡化与地下水开采的成本曲线,强调长期依赖非常规水源的经济风险。学生活动:完成表格《阿联酋水资源措施对比》,从 “成本、技术难度、生态影响” 三方面评估。辩论:“海水淡化是否是阿联酋最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设计意图:通过实证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认识到任何措施均有 “双刃剑” 效应。联系课标要求,深化对 “资源可持续利用” 的理解。5.深度学习:造山引雨计划的科学论证(10 分钟)教师活动:原理解析:利用动画演示地形雨形成过程,标注 “迎风坡降水”“雨影区”“最大降水高度” 等概念。结合阿联酋盛行风向(冬季东北信风、夏季西南季风)与地形条件,分析造山选址的理想区域(东北部沿海)。可行性评估:支持观点:理论依据:人工山体可增强水汽抬升,增加地形雨。经济基础:阿联酋资金雄厚,可承担数千亿美元级工程。生态潜力:人造山脉可改善局部小气候,促进植被恢复。反对观点:气候限制:热带沙漠气候水汽含量低,造山可能无法显著增加降水。技术挑战:需精确设计山体高度(如 1931 米)与坡度,防止地质灾害。环境风险:工程可能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加剧土地荒漠化。数据支撑:引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模拟结果:若建造 1931 米高山,迎风坡年降水量或增加 20%-30%,但背风坡可能形成大面积雨影区。学生活动:角色扮演:政府规划师:强调造山引雨的战略意义(如减少对海水淡化的依赖)。环境科学家:警示工程对生物多样性与水文循环的潜在破坏。经济学家:对比造山工程(预估成本 2300 亿美元)与海水淡化的长期效益。小组讨论后,形成《造山引雨可行性论证报告》,推选代表发言。设计意图:通过多学科视角辩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结合最新科研数据(如 NCAR 模拟),提升论证的科学性与说服力。6.当堂应用:政策建议与方案优化(5 分钟)教师活动:提出任务:“假设你是阿联酋水资源管理局顾问,请为‘造山引雨’计划撰写可行性建议,需包含以下要素:科学依据(地形雨原理、选址条件)。风险管控(生态影响、成本效益)。替代方案(如与现有措施的协同实施)。”提供参考框架与评估标准(如 “经济可行性>60%”“生态风险<中低等级”)。学生活动:独立撰写建议报告,使用专业术语(如 “水汽输送效率”“环境承载力”)。教师选取典型案例投影,组织全班互评。设计意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政策建议,强化地理实践能力。通过互评机制,提升批判性思维与书面表达水平。7.归纳总结(2 分钟)教师活动:结合板书(见后文),回顾核心内容:知识主线:阿联酋水资源危机→传统措施局限→造山引雨的科学逻辑与争议。思维方法:辩证分析(利弊权衡)、系统思维(地理环境整体性)。强调地理学科的现实价值:“人类改造自然需以科学规律为基础,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可持续性。”学生活动: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知识脉络。反思:“除造山引雨外,还有哪些创新思路可缓解干旱区水资源短缺?”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化总结,巩固知识体系,培养元认知能力。以开放性问题收尾,激发课后探究兴趣。8.拓展提升(2 分钟)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任务:必做题:查阅资料,分析 “绿色基础设施”(如湿地、雨水花园)在阿联酋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潜力。选做题:撰写小论文《从 “造山引雨” 到 “气候工程”:人类干预自然的边界何在?》,结合伦理与科学争议展开论述。推荐资源:纪录片《改变气候的男人》、学术论文《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学生活动:根据兴趣选择任务,记录疑问点以便后续探讨。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延伸课堂深度。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前沿与跨学科议题,培养终身学习意识。五、教学板书设计阿联酋 “造山引雨” 计划是否可行?┌───────────────────────┐│ 一、阿联酋水资源危机 ││ ├─自然原因:热带沙漠气候、地形平坦 ││ └─人为原因:过度开采、高耗水产业 │├───────────────────────┤│ 二、现有解决方案及局限 ││ ├─开源:海水淡化(高成本、生态风险) ││ ├─节流:节水技术、废水循环 ││ └─局限:不可持续、依赖进口能源 │├───────────────────────┤│ 三、造山引雨计划的科学论证 ││ ├─原理:地形雨(迎风坡抬升、水汽凝结) ││ ├─可行性分析: ││ │ 理论支持:东北信风+沿海地形 ││ │ 挑战:成本高昂、技术复杂、生态风险 ││ └─优化建议:与绿色基础设施协同实施 │└───────────────────────┘设计说明:采用模块化结构,清晰呈现知识逻辑链。通过符号( / )直观对比利弊,强化辩证思维。预留 “优化建议” 空白区域,鼓励学生补充创新方案。六、分层作业设计1.基础性作业(全体学生必做)⑴图表分析:结合阿联酋年降水量分布图与地形剖面图,解释东北部山区降水较多的原因。⑵概念阐释:用示意图说明地形雨的形成机制,标注 “迎风坡”“背风坡”“最大降水高度”。⑶措施评估:对比海水淡化与地下水开采的环境代价,填写表格(维度:成本、技术、生态影响)。设计意图:巩固教材核心知识,强化图表判读与术语应用能力。通过对比分析,深化对 “资源管理可持续性” 的理解。2.拓展性作业(中等水平学生选做)⑴案例研究:查阅 “南极拖冰计划” 资料,分析其与造山引雨计划的异同,撰写 300 字短文。⑵政策模拟:假设你是阿联酋环境署官员,为造山工程起草《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大纲,需包含:设计意图:通过跨案例比较,培养知识迁移与综合分析能力。模拟专业文书写作,提升地理表达的规范性与逻辑性。3.挑战性作业(学有余力学生选做)⑴科学探究:利用气候模型软件(如 WPS Climate),模拟不同山体高度(500 米、1000 米、1500 米)对阿联酋降水分布的影响,撰写实验报告。⑵跨学科论文:结合物理学(流体力学)、经济学(成本效益分析),探讨 “造山引雨” 计划的可行性边界,字数 800-1000 字。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与跨学科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培养科研思维。通过长周期项目,深化对地理环境复杂性的认识。七、教学反思与评价1.效果预期:⑴通过角色扮演与小组辩论,学生能从多维度论证造山引雨的可行性,提升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⑵分层作业设计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必做题巩固基础,选做题激发创新,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2.创新亮点:⑴情境化教学:以 “政府顾问”“环境科学家” 等角色任务驱动学习,增强代入感与现实关联。⑵数据可视化:引入 NCAR 模拟结果、成本效益曲线等,提升论证的科学性与说服力。⑶跨学科整合:结合物理学(地形抬升机制)、经济学(成本分析)、生态学(环境影响),培养跨界思维。3.改进建议:⑴若课时允许,可增加 “地理实验” 环节(如用加湿器与沙盘模拟地形雨),强化直观体验。⑵针对学生图表分析能力薄弱的问题,后续可增加专题训练(如等值线图、剖面图判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