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洋流》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中低纬度、中高纬度、北印度洋季风洋流),能绘制洋流模式图并识别主要洋流名称。⑵理解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能结合实例分析具体机制(如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秘鲁寒流与上升流渔场的关系)。2.思想方法目标⑴通过 “盛行风 - 洋流 - 地理环境” 的逻辑链,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⑵运用地图归纳法和案例分析法,提升空间认知和区域比较能力(如对比澳大利亚东西岸气候差异)。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⑴区域认知:通过洋流分布规律,解释不同区域气候、生态特征的成因(如非洲西部沙漠气候与本格拉寒流的关系)。⑵综合思维:分析洋流形成的多因素作用(盛行风、海陆轮廓、地转偏向力),并理解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意义。⑶地理实践力:绘制洋流模式图,设计航海路线,培养地理图表分析与实践应用能力。⑷人地协调观:认识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顺流航行节能、洋流扩散污染),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二、课标与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教材内容⑴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中低纬度、中高纬度、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的影响。⑵难点: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成因;洋流对气候的跨区域影响机制(如暖流增温增湿的原理)。3.教材处理⑴以 “分布规律→形成机制→环境影响” 为主线,结合动态演示和案例探究突破难点。⑵补充厄尔尼诺现象、黑潮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等拓展内容,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⑴学生已掌握气压带风带、地转偏向力等知识,对大气环流有一定理解,但对 “风 - 洋流” 的转化机制可能存在认知断层。⑵具备基本的地图阅读能力,但对复杂洋流模式(如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动态变化缺乏直观认知。2.能力特点⑴高二学生处于皮亚杰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抽象逻辑推理,但需通过具体案例(如玩具鸭漂流、郑和下西洋)辅助理解。⑵对地理现象的关联性分析能力较弱,需通过小组讨论、问题链引导构建知识网络。3.学习需求⑴偏好直观化、情境化学习,需结合动画演示、实验模拟(如墨汁扩散实验)增强体验。⑵关注知识的实用性,可通过航海路线设计、渔场成因分析等任务激发兴趣。四、教学过程设计(40 分钟)1.情景引入(3 分钟)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鸭子舰队环球漂流记》:1992 年货轮失事,数万只玩具鸭随洋流漂至全球各地,展示其漂流轨迹图。提问:“这些玩具鸭为何能跨越重洋?洋流如何影响它们的路径?”学生活动观察视频与地图,思考洋流的存在及其规律性。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对洋流运动的好奇心,自然导入课题。渗透 “地理环境整体性” 思想,为后续分析洋流的全球影响铺垫。2.问题导学(5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 “全球风带模式图” 与 “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提问链:⑴盛行风如何推动洋流运动?举例说明。(如东北信风→北赤道暖流)⑵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如何改变洋流方向?(如南半球西风漂流的形成)⑶北印度洋的洋流为何冬夏流向不同?(结合季风环流分析)学生活动回顾气压带风带知识,尝试将风带与洋流分布对应。分组讨论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成因,结合教材图文资料初步归纳规律。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搭建 “风 - 洋流” 逻辑桥梁,暴露学生前概念,为针对性教学提供依据。培养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归纳规律的能力。3.新知探究Ⅰ——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10 分钟)教师活动成因分析播放动画《洋流的形成》:演示盛行风(东北信风、西风)推动海水运动,结合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改变流向的过程。重点讲解:风海流:信风带→赤道暖流;西风带→西风漂流。补偿流: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赤道逆流(水平补偿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洋流(地中海与大西洋的密度差异)。分布规律归纳展示 “世界洋流模式图”,引导学生分组绘制并总结:中低纬度: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环流,大陆东岸暖流、西岸寒流。中高纬度:北半球逆时针环流(副极地为中心),南半球西风漂流(寒流)。北印度洋:冬季逆时针(东北季风)、夏季顺时针(西南季风)环流。学生活动观察动画,记录洋流形成的三大因素(盛行风、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分组绘制洋流模式图,标注主要洋流名称及流向,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将抽象机制可视化,突破 “洋流成因” 这一难点。以绘图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归纳规律,培养地理空间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4.深度学习 —— 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2 分钟)教师活动气候影响展示案例: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大西洋暖流的关系。秘鲁沿岸热带沙漠气候与秘鲁寒流的关系。提问:“暖流如何增温增湿?寒流如何降温减湿?结合大气环流解释。”海洋生物影响对比案例: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 + 千岛寒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带来营养盐类)。播放动画《上升流的形成》,解析离岸风(东南信风)导致海水上泛的过程。跨圈层综合分析引导学生构建 “洋流 - 气候 - 生物” 关联图,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的影响: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上升流减弱→营养盐减少→鱼类死亡。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案例,结合图文资料完成 “影响机制分析表”。代表发言,用 “暖流增湿→降水多→植被茂盛” 等逻辑链解释地理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将洋流影响从 “现象描述” 深化为 “机制解释”,培养综合思维。引入厄尔尼诺现象,拓展学生对洋流动态变化及全球影响的认知,渗透人地协调观。5.当堂应用(5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图1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图2为中低纬地区的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1)说明图1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2)分析图2中盛行风减弱对该海区生物资源的影响。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基础薄弱学生。随机抽取答案投影,全班订正,强调解题关键点。教师讲解:第(1)题,图1所示环流是因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的密度差异导致的环流,而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读图1可知,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水体下沉;底层海水盐度更低,密度较小,被下沉的高盐度海水顶托抬升,从而形成图示环流。第(2)题,中低纬地区处于信风带控制区,该地位于大陆西岸,信风为离岸风,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盛行风减弱,导致上升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减少,导致该海区生物资源减产。(1)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水体下沉;底层海水盐度更低,密度较小,被下沉的高盐度海水顶托抬升,从而形成图示环流。(2)盛行风减弱,导致上升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减少,该海区生物资源减产。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针对性强化重点(洋流分布)与难点(气候影响机制)。以航海路线设计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呼应开篇 “玩具鸭漂流” 情境,形成闭环。环节六:归纳总结(3 分钟)教师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知识框架:分布规律:三大环流系统(中低纬、中高纬、北印度洋)及成因。环境影响:气候、生物、航海、污染四大维度,核心机制(热量输送、营养盐上泛)。强调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通过洋流解释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综合思维:多因素分析洋流形成及影响。学生活动对照板书,完善笔记,标注疑难知识点。提出困惑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如 “寒流一定导致沙漠吗?” 结合中高纬度案例解释)。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化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针对共性问题答疑,深化对重点、难点的理解。7.拓展提升(2 分钟)教师活动布置课后探究任务(分层作业):基础层: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标注主要洋流名称及性质。提高层:分析黑潮(日本暖流)对东亚气候(如青岛与东京的温差)的影响,结合图文资料撰写短文。拓展层:查阅资料,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渔业的连锁影响,制作 PPT 在班级分享。推荐资源:国家海洋局官网、纪录片《蓝色星球 2》之 “洋流的力量”。学生活动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任务。记录探究方向,课后自主查阅资料。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培养自主探究与实践能力。链接课外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对地理学科的持续兴趣。五、教学板书设计主板书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与影响├─ 一、分布规律│ ├─ 中低纬度: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 中高纬度:北逆,南半球西风漂流(寒流)│ └─ 北印度洋:冬逆夏顺(季风洋流)├─ 二、形成因素│ ├─ 盛行风(主要动力)│ ├─ 地转偏向力│ └─ 海陆轮廓└─ 三、环境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如北大西洋暖流),寒流降温减湿(如秘鲁寒流)├─ 生物:寒暖流交汇(北海道渔场)、上升流(秘鲁渔场)├─ 航海: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污染:扩散快,范围广副板书动态洋流模式图:用可移动箭头标注主要洋流流向,结合风带示意图辅助理解。案例图解:欧洲气候、秘鲁渔场、澳大利亚东西岸对比的简易示意图。设计意图主板书采用提纲式结构,层次分明,便于学生记录核心知识。副板书通过动态演示和案例图解,增强直观性,突破空间想象难点。六、分层作业设计1.基础层(巩固知识)任务:绘制 “世界洋流模式图”,标注中低纬度、中高纬度及北印度洋的洋流名称与流向,标明寒暖流性质。要求:准确反映洋流分布规律,可参考教材插图及课堂笔记。评价标准:图形规范、名称正确、流向标注清晰。2.提高层(能力提升)任务: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以下问题:为什么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而同纬度的北美洲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秘鲁渔场的形成与洋流有何关系?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要求:用 “洋流名称 + 影响机制” 的逻辑链作答,字数不少于 200 字。评价标准:原理正确、逻辑清晰、案例分析深入。3.拓展层(探究创新)任务:研究黑潮(日本暖流)对东亚气候(如中国江淮地区旱涝、日本气温)的影响,撰写 300 字小论文,附相关图表。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周期及对全球渔业、气候的影响,制作 PPT 在班级汇报。要求:结合数据、案例分析,提出个人见解;PPT 需包含动态洋流示意图及影响机制图。评价标准:资料详实、分析深刻、图文并茂、有创新性观点。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兼顾不同学学生的需求,落实 “因材施教” 原则。基础层强化核心知识,提高层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拓展层激发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