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陆地水体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理解不同水体的储水量差异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⑵能绘制示意图,解释河流与湖泊、地下水、冰川等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分析补给过程和影响因素。⑶学会判读河流径流量曲线图,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归纳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规律。2.思想方法目标⑴通过案例分析和图表解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陆地水体相互关系。⑵运用 “四看法” 等方法判断河流补给类型,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⑶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区域案例,分析不同地区陆地水体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区域环境的差异性。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建议、数据分析任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人地协调观:认识陆地水体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理解人类活动对水体关系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二、课标教材1.课标要求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 2020 年版 2022 年 7 月第 3 次印刷的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包括 “陆地水体” 和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两部分。教材通过案例和图表,引导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分布及其相互补给关系,为后续学习洋流和海 — 气相互作用奠定基础。3.重难点⑴重点①陆地水体的主要类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②河流与湖泊、地下水、冰川等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③河流补给类型的判读方法。⑵难点①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补给关系,特别是 “地上河” 的补给特点。②不同区域河流补给类型的差异及原因分析。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高二学生已在必修一学习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原理,了解水体的主要类型和分布,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图表分析能力。2.能力水平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和图表获取信息,但在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方面仍有不足。特别是对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河流补给类型的判读等难点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和强化训练。3.学习特点学生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学中应采用直观的案例、动画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地理原理,同时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四、教学过程设计1.情景引入(5 分钟)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俄罗斯北极地区柴油泄漏事件》,展示水体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问:“柴油泄漏对当地的陆地水体可能产生哪些影响?这反映了陆地水体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水体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出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的主题。2.问题导学(5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咸海 1960 年和 2020 年的对比图片。提出问题:“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咸海为什么会急剧萎缩?这反映了陆地水体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初步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和相互关系。学生活动: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问题,派代表发言。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后续新知探究奠定基础。3.新知探究 1:陆地水体(10 分钟)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图 4.1《咸海的演变》和图 4.2《陆地水体类型及储量比例》,讲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储量和分布特征。展示不同气候区的河网密度和水量差异图片,分析自然环境对陆地水体的影响。提问:“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淡水资源有哪些?为什么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却难以直接利用?”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和储量差异。分析自然环境与陆地水体特征的关系,如气候湿润地区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思考并回答问题,明确人类利用淡水资源的现状和冰川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掌握陆地水体的基础知识,理解自然环境对陆地水体的制约作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4.新知探究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15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洞里萨湖与湄公河示意图和金边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洞里萨湖对湄公河的调节作用。播放动画演示黄河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讲解地上河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结合教材图 4.7《胡佛大坝修建前后坝下某断面流量的年际变化》,分析水库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和图表,分析洞里萨湖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与湄公河的补给关系。观看动画,理解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和补给特点。对比胡佛大坝修建前后的流量变化,总结水库对河流径流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和动画演示,突破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补给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与湖泊、地下水、冰川等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5.深度学习:都江堰案例分析(10 分钟)教师活动:播放《航拍中国 —— 都江堰》视频,展示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提出问题:“都江堰是如何利用陆地水体相互关系实现防洪、灌溉和航运功能的?这体现了怎样的人地协调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分析都江堰的工作原理和对成都平原的影响。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功能。分组讨论问题,绘制示意图,分析都江堰如何调节岷江的水量。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深化学生对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6.当堂应用(5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题目:在雨洪过程图中,形心为相应图形的几何中心,可用洪峰时刻和流量形心时刻相对降雨形心的滞后来衡量流域的调节功能。某喀斯特小流域岩层多裂隙,在流域下游发育由泥岩组成的不透水层。一次雨洪过程中,该小流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流量过程差别较大。下图示意该小流域本次雨洪过程。据此完成1~2题。⑴形成地下径流到形成地表径流期间( )①地表保持干燥 ②土壤蓄水量增大 ③降水量增大 ④下渗速率恒定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⑵地下径流洪水消退缓慢,主要是因为( )A.裂隙促进地表径流下渗B.裂隙内部水分运移缓慢C.不透水层上方下渗缓慢D.不透水层上游蓄水量大学生活动:判读曲线图,运用 “四看法” 判断补给类型。思考并回答气候变暖对河流的影响,如冰川融水补给增加、积雪融水补给提前等。教师讲解:第1题,读图可知,形成地下径流到形成地表径流期间,虽然没有地表径流,但接受降水补给,地表湿润,土壤仍然在蓄水且尚未饱和,因此土壤蓄水量在继续增大,此时未产生地表径流,①错误,②正确;读图可知,在形成地下径流到形成地表径流期间,降水在持续,总降水量仍然在增大,但地表径流为零,地下径流在增大,说明下渗速率在增大,③正确,④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推测小流域下游不透水层对地下径流的影响,进而可推知正确选项。该喀斯特小流域下游发育由泥岩组成的不透水层,地下径流自上游向下游移动,遇到下游不透水层阻挡,使得在不透水层上游岩层多裂隙地带地下水的蓄积量较大,然后缓慢下泄,导致地下径流洪水消退缓慢,D正确。读图可知,地下径流消退后期,地表径流已经为零,不存在裂隙促进地表径流下渗现象,A错误。与没有裂隙的岩土体相比,有裂隙的岩土体内部水分运移较快,B错误。地下径流洪水消退缓慢,主要是由不透水层上游岩层裂隙蓄积的地下水缓慢流走所致,而不是不透水层上方的水垂直下渗缓慢所致,C错误。]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河流补给类型判读方法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7归纳总结(3 分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陆地水体的类型、相互关系、补给类型判读等。展示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活动:跟随教师回顾知识,完善笔记。理解思维导图的逻辑关系,强化知识体系。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重点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8.拓展提升(2 分钟)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陆地水体?”布置课后任务:查阅资料,分析家乡河流的补给类型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撰写一篇短文。学生活动: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如节约用水、保护植被、合理修建水利工程等。明确课后任务,准备查阅资料并完成短文。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提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地理实践力,同时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提供方向。五、教学板书设计1.思维导图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 ├─ 类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 ├─ 储量:占全球水储量的3.47%│ ├─ 分布:受自然环境制约│ └─ 影响:调节气候、提供淡水、生态服务├─ 相互关系│ ├─ 河流与湖泊:调节径流(洞里萨湖案例)│ ├─ 河流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地上河案例)│ ├─ 河流与冰川、积雪:融水补给(科罗拉多河案例)│ └─ 水库调节:胡佛大坝案例└─ 补给类型判读├─ 四看法:看图例、看断流、看流量高峰期、看区域特征└─ 案例分析:都江堰、黄河、科罗拉多河2.示意图⑴河流与湖泊相互补给示意图⑵地上河与地下水补给关系示意图⑶冰川融水补给河流示意图六、分层作业设计1.基础题(必做)⑴列举陆地水体的主要类型,并说明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⑵绘制示意图,解释河流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检验学生对陆地水体类型和相互关系的掌握情况。2.提升题(必做)⑴分析洞里萨湖对湄公河的调节作用,说明其对下游地区的影响。⑵结合我国某河流的径流量曲线图,判断其补给类型,并解释原因。⑶查阅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的影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3.拓展题(选做)⑴实地考察(伊吾河、柳条河、巴里坤湖、幻彩湖,选一个),分析其补给类型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撰写考察报告。⑵设计一个水资源管理方案,结合陆地水体相互关系,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措施。⑶研究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析其如何体现人地协调观,撰写一篇小论文。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强化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七、教学反思⑴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动画演示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⑵智慧课堂工具的应用(如投票、拍照上传)增强了教学互动性,及时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⑶分层作业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需注意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效果。⑷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可增加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理现象和原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