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问题研究《能否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沙特阿拉伯淡水资源短缺的自然与人文原因,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使对沙特水资源现状的分析。⑵阐释南极冰山的形成机制,分析其作为淡水资源的潜力与局限性。⑶通过案例对比,理解海水淡化、地下水开采与冰山运输的成本效益差异。2.思想方法目标⑴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南极与沙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建立区域关联思维。⑵通过地理建模(如冰山融化速率计算、运输成本估算),培养科学推理与量化分析能力。⑶采用角色扮演与模拟谈判,体验多利益方视角下的决策过程,提升批判性思维与沟通能力。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⑴区域认知:从空间维度分析南极冰山与沙特缺水的地理关联,理解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复杂性。⑵综合思维:整合自然(洋流、气候)、人文(经济、法律)要素,系统评估冰山利用方案的可行性。⑶人地协调观:辩证看待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⑷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冰山运输路线图、设计谈判方案等活动,提升地理问题解决能力。二、课标与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⑴运用图表,分析海 — 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对应冰山形成与洋流运输)。⑵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对应沙特地下水超采与海水淡化)。⑶通过问题研究,探讨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可行性与环境影响(冰山运输方案评估)。2.教材分析⑴核心内容:①沙特水资源困境:年降水量不足 100 毫米,地下水超采导致枯竭,海水淡化成本高昂。②南极冰山资源:南极冰盖储存全球 72% 淡水,冰山由冰架断裂形成,年均产生量约 1800 立方千米。⑵逻辑主线:从区域缺水现状→资源禀赋对比→跨区域调配方案→多维可行性评估,渗透综合思维与辩证分析。3.重难点:⑴重点:沙特缺水原因、冰山形成机制、方案评估的多维度框架。⑵难点:冰山运输的技术挑战(融化控制、洋流利用)、国际法约束(南极条约体系)及生态风险。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水循环、洋流分布、气候类型等自然地理知识,对中东地区干旱环境有初步认知,但对极地地理与国际法知识较陌生。能力特点:具备一定的图文信息提取能力,但跨学科整合(物理、经济、法律)与批判性思维仍需强化。学习需求:对 “极端环境资源利用”“国际合作” 等现实议题兴趣浓厚,需通过案例探究与角色扮演提升参与度。四、教学过程设计(40 分钟)1.情景引入(3 分钟)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沙特沙漠农业与南极冰架崩塌》,对比 “沙漠绿洲灌溉” 与 “冰山断裂漂移” 场景。提问:“沙特为何被称为‘无流之国’?南极冰山能否成为其‘水塔’?”学生活动:观察视频,结合预习资料,列举沙特缺水表现(如农业灌溉依赖地下水、海水淡化厂分布)。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冲击与认知冲突,激活学生兴趣,明确本课核心问题。环节二:问题导学(5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沙特阿拉伯水资源供需核心数据:年用水总量(2023年):24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8%18。供水来源:海水淡化:年产23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60%),日产能超500万立方米110。地下水开采:年开采约150亿立方米,但自然补给仅36亿立方米,赤字显著13。水资源压力:人均可再生水资源仅78立方米/年(联合国“极度缺水”标准为1000立方米);预测2050年后水压力将进一步加剧。数据突显严重供需失衡,依赖不可持续水源。展示《南极冰山分布示意图》。提出递进式问题:沙特水资源短缺的自然与人为原因有哪些?南极冰山是如何形成的?为何说其是 “天然淡水库”?将冰山从南极运至沙特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学生活动:结合教材与学案资料(特使访谈、冰山数据),分组讨论并记录关键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补充(如沙特农业用水占比 84%、冰山 90% 体积位于水下)。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培养信息整合与逻辑表达能力。3.新知探究 Ⅰ(沙特水资源困境)(8 分钟)教师活动:深度解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淡水年特使” 观点:自然原因:副热带高压控制,年降水量<100mm,蒸发量>4000mm。人为原因:人口增长(3600 万)、农业灌溉(小麦种植耗水量大)、地下水超采导致水位下降。对比海水淡化与地下水开采的利弊:海水淡化:日产能 560 万吨,但能耗高(依赖石油发电)、成本约 0.1 英镑 /m 。地下水:曾占供水 40%,但面临枯竭与土壤盐碱化。学生活动:绘制《沙特水资源供需矛盾思维导图》,标注关键数据与问题。思考:“特使为何认为‘节约用水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结合权威观点与数据,培养学生 “论从史出” 的实证思维,理解区域资源危机的系统性。4.新知探究 Ⅱ(南极冰山形成)(7 分钟)教师活动:讲解冰山形成机制:冰架断裂:南极冰盖受重力与洋流作用,边缘冰架(如罗斯冰架)断裂形成冰山。漂移与融化:冰山随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移动,表层融化速率受水温、风速影响。展示卫星图像《南极冰山 A23a 漂移轨迹》。分析其体积变化与洋流关系。学生活动:绘制《南极冰山形成与运动示意图》,标注冰架、洋流、融化过程。计算:若冰山体积为 10 m ,运输过程中融化 55%,抵达沙特后剩余水量能否满足需求?设计意图:通过图像解读与数学建模,强化地理过程可视化与量化分析能力,衔接自然地理与现实问题。5.深度学习(方案可行性评估)(10 分钟)教师活动:任务布置:以 “国际水资源合作委员会” 名义,从以下维度评估冰山利用方案:技术可行性:运输路线(参考洋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南赤道暖流→季风洋流)、拖船选型、融化控制(如反光涂层、包裹隔热材料)。经济成本:对比海水淡化(0.1 英镑 /m )与冰山运输成本(约 0.054 英镑 /m ,需考虑租金、燃料、损耗)。生态风险:南极生物栖息地破坏、全球热量平衡扰动、海洋酸化(融冰稀释海水盐度)。国际法依据:《南极条约》冻结主权、禁止军事活动,但未明确禁止冰山利用;《环境保护议定书》要求评估环境影响。角色扮演:分组:沙特政府代表:强调用水紧迫性,主张 “短期救急”。环保组织代表:反对开发,提出 “公地悲剧” 风险。科研团队代表:建议小规模试点,结合洋流与气候模型优化方案。国际观察员:协调立场,援引南极条约与案例(如阿联酋冰山运输计划)。规则:每组 5 分钟陈述,其他组提问反驳,教师引导聚焦地理原理(如洋流动力学、生态阈值)。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撰写《可行性评估报告》,提炼论据(如 “冰山运输可减少沙特对化石能源依赖”“南极生态系统恢复周期长达千年”)。模拟谈判,记录争议焦点(如 “经济利益与生态责任的优先级”)。设计意图:通过多视角辩论与跨学科论证,深化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 “有理有据、辩证表达” 的能力。6.当堂应用(4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数据:“一座体积 10 m 的冰山,以 5km/h 速度运输 9600km,融化速率随距离增加而上升(公式:r=3.3×10 d + 0.225 - 0.075u)”。提问:计算抵达沙特时的剩余水量,评估是否满足需求。提出降低融化速率的工程措施(如夜间航行、路径选择寒流海域)。学生活动:分组计算,汇报结果(如剩余水量约 4.5×10 m ,可满足 100 万人 1 年用水)。结合洋流知识,设计 “最优运输路线图”(标注关键海域与洋流名称)。设计意图:通过量化计算与方案设计,巩固新知,提升地理实践力与问题解决能力。7.归纳总结(2 分钟)教师活动: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本课逻辑:问题起源:沙特缺水现状与南极淡水禀赋。方案评估:技术、经济、生态、法律四维分析。核心结论:短期试点可行,但需以国际合作与生态保护为前提。升华主题:“资源利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地和谐,而非征服自然。”学生活动:补充思维导图,记录个人观点(如 “是否支持大规模实施”)。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化总结,强化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8.拓展提升(1 分钟)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任务:基础层:绘制《南极冰山形成与运输示意图》,标注关键地理要素。提升层:查阅《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撰写短文《冰山利用的国际法困境》。创新层:为沙特设计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整合海水淡化、节水农业与冰山运输。设计意图: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延伸课堂探究,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五、教学板书设计能否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核心问题:跨区域调水可行性 │├────────────────────────┤│ 1. 沙特水资源困境: ││ 自然:副高控制、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 人为:人口增长、农业灌溉、地下水超采 ││ 现状:海水淡化为主,成本高、依赖化石能源 ││ 2. 南极冰山资源: ││ 形成:冰架断裂→洋流驱动漂移 ││ 特点:体积大(80%水下)、水质优、储量丰富││ 3. 方案评估框架: ││ ┌───────────────────┐ ││ │ 技术:路线(洋流利用)、拖船、融化控制│││ │ 经济:成本对比(冰山 vs 海水淡化) │││ │ 生态:南极生物、全球气候、海洋酸化 │││ │ 法律:南极条约、国际合作机制 │││ └───────────────────┘ ││ 4. 结论与启示: ││ 短期试点可行,长期需综合权衡 ││ 人地协调: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设计意图:结构化板书突出逻辑层次,关键词与图像结合,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强化记忆。六、分层作业设计1.基础层:⑴绘制《南极冰山形成过程示意图》,标注冰架、洋流、融化环节。⑵简述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自然 + 人为)。设计意图:巩固教材核心知识,强化地理过程可视化能力。2,提升层:⑴查阅资料,对比海水淡化(反渗透技术)与冰山运输的成本结构,完成表格:指标 海水淡化 冰山运输单位成本能源消耗环境影响⑵分析《南极条约》对冰山利用的潜在限制,撰写 200 字短文。设计意图:培养资料检索与对比分析能力,深化对国际法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3.创新层:⑴以 “沙特水资源大臣” 身份,撰写《冰山利用项目可行性建议书》,要求:⑵提出具体实施方案(路线、技术、规模)。⑶评估潜在风险与应对措施(生态、经济、政治)。附 “国际合作机制” 设计(如联合监测、收益分配)。设计意图:模拟决策过程,整合多学科知识,提升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七、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⑴通过角色扮演与模拟谈判,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促进批判性思维与沟通能力发展。⑵量化分析(如冰山融化计算、成本对比)与地理建模强化了科学思维,符合高二学生认知特点。2.改进方向:⑴增加实时数据(如南极冰架最新监测报告、沙特海水淡化技术突破),提升案例时效性。⑵优化小组讨论规则,确保所有学生充分参与辩论,避免个别主导。3.特色亮点:⑴跨学科整合:融合物理(热力学、动力学)、经济(成本效益)、法律(国际条约)知识,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⑵价值观渗透:通过生态风险分析与国际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与责任意识,落实 “立德树人” 目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