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自然环境的五大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实现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机制。⑵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并能结合实例说明其形成原理。⑶分析自然环境统一演化的过程,理解要素组合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掌握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整体响应规律。2.思想方法目标⑴通过 “要素关联→功能涌现→演化协同” 的逻辑链,构建系统思维框架,学会用动态、联系的视角分析地理现象。⑵运用 “问题链 + 案例探究 + 模型建构” 的方法,培养从现象归纳原理、从原理推导现象的能力。3.核心素养目标⑴综合思维:结合黄山 “四绝” 案例,分析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本质。⑵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区域(如西北内陆与黄山)的环境特征,归纳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差异。⑶人地协调观: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机制,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⑷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要素关联图、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提升地理信息提取与实践应用能力。二、课标与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2.教材内容⑴重点:①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机制(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②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光合作用)与稳定功能(二氧化碳调节、生态平衡)。③自然环境统一演化的过程及要素组合特征(如黄山 “四绝” 的形成)。⑵难点:⑴理解自然环境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是各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要素功能的叠加。⑵分析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如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退化与恢复)。3.教材逻辑本章是对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的总结与升华,通过 “要素关联→整体功能→演化响应” 的递进,揭示自然环境作为有机整体的运行机制,为后续区域地理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三、学情分析⑴知识基础:学生已系统学习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征与成因(如大气环流、地质作用、水循环等),但对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整体功能缺乏系统认知。⑵能力特点:具备一定的图文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但在跨要素综合分析、动态过程建模等方面仍需提升。⑶学习需求:对具体案例(如黄山景观)兴趣浓厚,但需引导其从表象深入本质,建立 “现象 — 原理 — 应用” 的思维链条。四、教学过程设计1.情景引入(5 分钟)—— 黄山景观切入教师活动:播放黄山 “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高清视频,展示迎客松扎根岩石、云海翻涌、温泉蒸腾等画面。提问:“黄山为何能形成如此独特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学生活动:观察并记录视频中的自然要素(如岩石、植被、云雾、水体等)。小组讨论:推测要素间的关联(如 “怪石可能与岩石风化有关,奇松生长可能依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冲击与问题驱动,激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性认知,引出 “要素相互作用” 的核心议题,为后续探究埋下伏笔。2.问题导学(8 分钟)—— 拆解黄山景观的要素关联教师活动:展示黄山地质剖面图、气候数据(降水量、气温)及植被分布图。提出问题链:⑴黄山的主体岩石是什么?其特性如何影响地貌与植被?(花岗岩质地坚硬,节理发育,易风化形成怪石;裂隙为松树根系提供生长空间)。⑵黄山的气候如何塑造云海景观?云海又会对其他要素产生什么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山地抬升作用促进水汽凝结;云雾增加湿度,影响土壤水分与植物蒸腾)。⑶温泉的形成与哪些地质条件相关?它对周边环境有何作用?(断层构造与岩浆活动导致地下水加热;温泉改变局部小气候,滋养微生物与植物)。学生活动:结合图文资料,分组分析黄山 “四绝” 的要素关联,填写《要素相互作用分析表》。代表发言,用箭头图展示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如 “花岗岩风化→土壤发育→松树生长→生物风化加剧岩石破碎”)。设计意图:通过 “要素识别 — 因果推理 — 模型建构” 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复杂现象中提炼地理规律的能力,初步感知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新知探究 Ⅰ: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10 分钟)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三大循环机制:水循环:以黄山云海为例,分析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中水分与能量的传输(太阳能驱动水汽蒸发,重力能促进径流)。生物循环:以迎客松为例,说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通过根系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落叶分解补充土壤养分。岩石圈物质循环:展示黄山花岗岩球状风化过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解释岩石、土壤、地貌的动态演变。播放动画:三大循环的交互作用(如生物循环影响水循环的水质,岩石风化产物参与生物循环)。学生活动:绘制 “黄山三大循环关联图”,标注物质与能量的流动方向。思考:“如果黄山的降水量减少,会对其他要素产生什么连锁影响?”(水文→土壤→生物→地貌)。设计意图:通过具象案例(黄山)解析抽象原理(三大循环),帮助学生建立 “要素 — 过程 — 机制” 的认知模型,突破 “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 的教学重点。4.深度学习 Ⅰ: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8 分钟)教师活动:结合教材案例,对比单一要素功能与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以黄山松林为例,说明光合作用不仅是植物的个体行为,还依赖大气(CO 、热量)、土壤(养分)、水文(水分)等要素的协同,最终形成有机物质积累的整体效应。稳定功能:展示黄山生态系统对 CO 的调节(植物吸收 + 土壤固定)、对气候的缓冲(森林蒸腾增加湿度,减少气温日较差)。提问:“为什么说黄山的‘四绝’是自然环境整体功能的体现?”(怪石、奇松、云海、温泉是地貌、生物、气候、水文等要素长期协同演化的结果)。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黄山温泉如何通过稳定功能维持局部生态平衡(如水温恒定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矿物质影响周边土壤肥力)。完成教材 “活动”:比较西北内陆与黄山的环境特征,说明整体功能的区域差异(西北内陆以稳定功能为主,黄山以生产功能为主)。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与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整体功能的 “涌现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纠正 “单一要素决定论” 的认知偏差,突破教学难点。5.新知探究 Ⅱ: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与要素组合(8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黄山地质演化过程图:侵入期(1.2 亿年前):花岗岩岩浆侵入地壳。抬升期(6500 万年前):地壳抬升,花岗岩体出露地表。风化期(近 200 万年):冰川侵蚀、流水切割与生物风化共同作用,形成峰林、怪石、峡谷等地貌。讲解 “统一演化” 的特征:变化性:每个要素随时间改变(如花岗岩从坚硬岩体风化为松散土壤)。统一性:一个要素的变化引发其他要素的连锁响应(如地貌演化导致水文、生物、土壤的协同变化)。结合黄山 “四绝”,说明要素组合的阶段性:花岗岩节理发育→怪石景观;山地地形 + 季风气候→云海景观;断层构造 + 岩浆活动→温泉景观;贫瘠土壤 + 强风环境→奇松形态。学生活动:绘制 “黄山自然环境演化时间轴”,标注关键地质事件与要素变化。讨论:“如果黄山的抬升速度加快,会对现有景观产生什么影响?”(如峡谷加深、植被垂直分异更显著)。设计意图:通过地质时间尺度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演化的动态性与协同性,掌握 “要素组合” 的时空特征,落实教学重点。6.当堂应用(5 分钟)—— 模拟实验与案例分析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 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 600米,2012年上升到5 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据此完成1~2题。1.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C.太阳辐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2.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A.雪线海拔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练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强化学生对 “牵一发而动全身” 原理的理解,培养人地协调观。7.归纳总结(3 分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构建思维导图:自然环境整体性基础: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三大循环)。表现:整体功能(生产、稳定)、统一演化与要素组合。应用:分析人类活动的环境响应(如黄山旅游开发)。强调学习方法:“要素关联→过程分析→原理归纳→实践应用” 的地理思维路径。学生活动:补充完善思维导图,标注重点与难点。反思:“如何将整体性原理应用于家乡的环境问题分析?”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化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思维建模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方法论基础。8.拓展提升(3 分钟)—— 跨学科与实践延伸教师活动:跨学科链接:物理学:解释黄山温泉的热量来源(岩浆活动与地热传导)。化学:分析黄山松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对岩石风化的化学反应(如碳酸与硅酸盐的反应)。生物学:探讨黄山特有物种(如黄山短尾猴)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实践任务:必做:查阅资料,分析本地某自然景观(如河流、山体)的要素关联,绘制思维导图。选做:设计 “保护黄山生态环境” 的倡议书或宣传海报。学生活动:记录跨学科知识点,体会地理学科的综合性。选择实践任务,课后完成并展示。设计意图:通过跨学科融合与实践性任务,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五、教学板书设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要素关联1.五大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2.三大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3.黄山案例:花岗岩风化→土壤发育→松树生长→生物风化加剧二、整体功能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大气 + 水 + 土壤 + 生物协同)2.稳定功能:CO 调节、气候缓冲(黄山云海的湿度调节)三、统一演化与要素组合1.演化阶段:侵入→抬升→风化(黄山地质史)2.要素组合:花岗岩 + 季风气候 + 断层→四绝景观四、应用逻辑1.分析方法:要素链→过程流→系统响应2.实践价值: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黄山旅游开发案例)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化板书,突出知识框架与逻辑关系,便于学生记忆与复习;结合黄山案例,增强具象性与关联性。六、分层作业设计1.基础性作业(全体学生必做)⑴任务 1:填写《自然环境要素相互作用表》,以黄山为例,列举至少 5 组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如 “气候→降水多→水文→河流发育→地貌→流水侵蚀”)。⑵任务 2:绘制 “三大循环示意图”,标注物质与能量的流动方向,并说明其对黄山景观形成的作用。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图文转换与逻辑表达能力。2.提升性作业(中等水平学生选做)⑴任务 1:分析 “毁林开荒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用流程图展示要素间的连锁反应(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气候干旱化)。⑵任务 2:查阅资料,比较黄山与西北内陆的自然环境整体性表现差异,撰写 200 字短文。设计意图:培养知识迁移与综合分析能力,深化对 “统一演化” 与 “区域差异” 的理解。3.拓展性作业(学有余力学生选做)⑴任务 1:设计实验方案,验证 “植被对局部小气候的调节作用”(提示:可测量不同植被覆盖区域的温湿度差异)。⑵任务 2: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如遥感影像、GIS 数据),分析黄山植被分布与地形、土壤的关系,制作 PPT 汇报。设计意图:鼓励创新思维与实践探究,提升地理实践力与科学研究能力。作业评价:基础性作业:以 “完成度” 与 “准确性” 为评价标准,通过课堂展示与教师批改反馈。提升性作业:关注 “逻辑严密性” 与 “论证充分性”,采用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结合的方式。拓展性作业:侧重 “创新性” 与 “实践价值”,通过成果展示与答辩进行评估。七、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⑴以黄山 “四绝” 为核心案例,贯穿 “现象观察 — 原理探究 — 实践应用” 的完整学习链,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抽象概念。⑵通过实验演示与跨学科链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综合性,落实核心素养目标。2.改进方向:⑴在 “统一演化” 环节,可增加黄山不同地质时期的对比图片,强化时间维度的感知。⑵分层作业的难度梯度可进一步细化,针对学困生提供更多支架(如填空式图表、案例模板)。3.创新亮点:⑴将黄山的自然景观与地质演化过程转化为可视化模型(如三维动画、风化模拟实验),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动态分析能力。⑵引入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 案例,将黄山的生态保护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深化人地协调观教育。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