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理解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掌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无偏转)。⑵能够运用偏转规律分析河流、风、洋流等自然现象的形成与分布。⑶学会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验证和应用地转偏向力原理。2.思想方法目标⑴运用实验法直观感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⑵通过案例分析法,将抽象原理与实际地理现象结合,提升知识迁移能力。⑶建立空间思维,理解地球自转与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内在联系。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综合思维: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出发,综合分析地转偏向力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台风路径),理解地转偏向力在不同纬度的表现差异。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验证地转偏向力规律,提升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人地协调观:认识地转偏向力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科学利用自然规律的意识。二、课标教材1.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教材分析内容结构: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的规律和影响两部分。知识联系:与地球自转的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等知识密切相关,是理解大气环流、洋流、河流地貌等后续内容的基础。3.重难点重点: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及其在自然现象中的应用。难点:地转偏向力的成因(三维空间的理解)和实际案例的分析。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高二学生已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对昼夜交替、时差等地理意义有一定了解,但对地转偏向力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仍存在困难。2.能力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空间想象能力和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验、案例等直观手段帮助其建立概念。3.学习需求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成因有较强的好奇心,渴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设计1.情景引入(5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长江入海口卫星图片,对比南北岸地貌差异(南岸侵蚀严重,北岸泥沙堆积)。提问:“为什么长江北岸形成大面积平原,而南岸却陡峭水深?这与地球运动有何关系?”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从地球自转的角度进行初步解释。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案例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建立地理现象与地球运动的联系,为后续学习铺垫。2.问题导学(5 分钟)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链:⑴什么是地转偏向力?它是如何产生的?⑵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不同半球的偏转方向有何规律?⑶地转偏向力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哪些具体影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初步梳理知识点。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标记关键概念和规律。小组讨论问题链,形成初步答案。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提取能力。明确学习目标,为深入探究奠定基础。3.新知探究(10 分钟)实验演示:地转偏向力的存在教师活动实验准备:地球仪、蓝色墨水、滴管、清水。实验步骤:⑴将地球仪北极点竖直向上,保持静止状态,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下一滴蓝色墨水,观察墨水流动方向。⑵再次在同一位置滴下一滴红色墨水,自西向东匀速转动地球仪,观察墨水运动痕迹。⑶将地球仪南极点朝上,重复上述步骤,但旋转方向相反。提问:“为什么静止时墨水竖直向下流动,而旋转时墨水痕迹发生偏转?偏转方向有何规律?”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墨水痕迹的偏转方向。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直观展示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突破抽象概念的理解难点。规律总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教师活动结合实验结果和教材内容,讲解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强调 “左右手定则”:北半球用右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指方向即为偏转方向;南半球用左手,方法相同。展示不同纬度(赤道、中纬度、极地)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示意图。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演示,用左右手模拟偏转方向。绘制简单示意图,标注不同半球的偏转方向。设计意图利用直观方法(左右手定则)帮助学生记忆规律,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图像辅助,强化空间思维,加深对规律的理解。4.深度学习(8 分钟)成因解析:惯性原理与地球自转的结合教师活动结合物理中的惯性原理,解释地转偏向力的成因: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差异,运动物体因惯性保持原有速度,从而产生相对地面的偏转。播放动画演示:北半球向北运动的物体,由于低纬线速度快于高纬,物体向东偏转;向南运动的物体,由于高纬线速度慢于低纬,物体向西偏转。强调地转偏向力的公式 \(F = 2ωυsinθ)(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v为物体运动速度,θ为纬度),说明纬度越高、速度越快,偏转越明显。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理解惯性与地球自转的相互作用。分析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讨论纬度和速度对偏转程度的影响。设计意图建立跨学科联系,利用物理知识深化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理解地转偏向力的本质。影响分析: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教师活动结合案例分析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⑴河流:长江南岸侵蚀、北岸堆积;南半球河流左岸侵蚀、右岸堆积。⑵风:北半球气旋逆时针旋转,反气旋顺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⑶洋流:北半球大洋环流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⑷人类活动:北半球铁路右轨磨损更严重;航空路线设计需考虑偏转修正。展示台风卫星云图、洋流模式图等,强化直观认识。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地转偏向力在其中的作用。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设计意图通过典型案例,将抽象规律与实际应用结合,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当堂应用(5 分钟)教师活动设计练习题:⑴在北半球,自西向东流动的河流,哪一岸受侵蚀更严重?⑵南半球中纬度地区,西风带的风向如何偏转?⑶某导弹从赤道向北发射,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最终会偏向哪个方向?巡视课堂,及时给予指导。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题,运用所学规律进行判断。小组内核对答案,讨论争议问题。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规律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强化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解题技巧。6.归纳总结(3 分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⑴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规律。⑵地转偏向力的成因(惯性与地球自转)。⑶地转偏向力对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强调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赤道无偏转” 的核心规律。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梳理知识框架,完善笔记。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设计意图系统梳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学习成果。7.拓展提升(4 分钟)教师活动提出拓展问题:⑴为什么台风通常形成于纬度 5° 以上的地区?⑵在航天发射中,如何利用地转偏向力节省燃料?提供相关资料(如航天发射基地选址原则),鼓励学生查阅。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课后查阅资料,撰写简短分析报告。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五、教学板书设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一、规律1.北半球:向右偏2.南半球:向左偏3.赤道:无偏转二、成因1.地球自转→纬度线速度差异2.惯性原理→物体保持原有速度三、影响1.自然现象⑴河流:侵蚀与堆积⑵风:气旋、反气旋⑶洋流:环流模式2.人类活动⑴交通:铁路、航空⑵工程:港口、水利四、实验验证⑴地球仪+墨水实验⑵左右手定则设计意图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内容。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提升记忆效果。结合实验和案例,增强板书的直观性和实用性。六、分层作业设计1.基础题(必做)⑴绘制北半球和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示意图(标注运动方向、偏转方向)。⑵分析某条河流(如黄河、亚马孙河)两岸侵蚀与堆积情况,说明原因。2.提高题(选做)⑴查阅资料,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全球大气环流(如三圈环流)的影响。⑵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地转偏向力对水流的作用(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3.拓展题(探究)⑴结合地转偏向力原理,分析洲际导弹发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⑵撰写短文,探讨地转偏向力在地理环境中的其他应用(如气候、生态等)。设计意图基础题巩固课堂知识,强化规律应用。提高题培养综合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拓展题鼓励深入探究,提升研究性学。七、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⑴实验设计直观有效,帮助学生突破抽象概念的理解难点。⑵案例分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知识迁移能力。⑶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体现个性化教学。2.不足之处⑴部分学生对三维空间的理解仍有困难,需增加动画或模型辅助。⑵课堂时间有限,拓展提升环节的讨论不够充分。3.改进措施⑴制作三维动画演示地转偏向力的成因,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⑵提前布置拓展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