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共1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共1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青蒿素:
A SMALL STEP IN CONQUERING DISEASE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导 入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屠呦呦作为中国唯一科学家代表入选其中。与她一起入选的是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图灵等人。BBC在宣传短片中说:“若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导 入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人物简介
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其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1930 年生于浙江宁波。1951 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5 年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
屠呦呦团队的抗疟背景
20世纪60年代,在氯(lǜ)喹(kuí)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1969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成为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
屠呦呦团队临危受命,进入文章看看她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使得“中国已经消除了疟疾”(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实现了这一“了不起的壮举”!
题目解说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两个并列的名词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一小步”突出了其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满含民族自豪感。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以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的,
经作者本人审定。
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从语言细微处感受作者下笔的审慎
在文中,屠呦呦有时用的是第一人称“我”,有时用的是“我们”,观察这两个人称代词在文中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任务一 把握人物品质
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我们
童年的经历、求学的过程,向团队、向社会表达感谢的时候,在发现青蒿素具有抗疟疗效的阶段,“我”字出现得很多
在将青蒿素制成药物这个阶段,作者用的是“我们”
1972年初,屠呦呦提交“志愿试药”报告说:“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但在文中,她说:“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从这一处并不完全合乎事实的表述中,你读出了什么?
任务一 把握人物品质
屠呦呦隐去了自己作为关键人物、领军人物的贡献和奉献,谦虚
今天这个时代,个体智慧的灵光依然能发现新的方向,但已经很难仅靠个人力量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屠呦呦的冷静和审慎建立在她对科研过程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全面理解上。
请围绕屠呦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青蒿素的研究,来设计思维导图,标注重要节点并进行简要的解说。
任务二 展示科研轨迹
在屠呦呦的记述中,大多数重要事件的时间精确到年,但有三处异于其他,包含了特殊的意义。第一处是“1971年10月4日”,这是屠呦呦终生难忘的日子——青蒿中性提取物的获得,验证了提取方式的正确,表明研究者终于找到了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因此,在作者平静客观的叙述中连续出现了两个感叹号,其激动心情可见一斑。第二处是“1972年11月8日”,青蒿素晶体被找到,作者特别提出,可见其记忆尤深。还有一处特别点明了季节,因为秋季是疟疾的高发期,而1973年的秋天,青蒿素胶囊在海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被细致记录下的时间,饱含了屠呦呦在科研道路上的深情,对她来说,这些时刻甚至比任命、表彰和获奖的时间更为重要。
观察时间轴上的时间节点时,会发现一处出乎意料的地方。在传统印象中,发现与创造阶段应该是困难的,而推广阶段应该是容易的。然而屠呦呦团队从着手研究到找到青蒿素,只用了三年的时间。从青蒿素到青蒿素胶囊,只花了一年的时间。是什么促使青蒿素的研发如此之快呢 可能有疫情的刻不容缓、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团队的凝聚力、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医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等原因。但从青蒿素的发现到其被世卫组织认可,过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进展会如此之慢呢 可能与科研的过程需要、国际环境、中医的价值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等诸多因素有关。这提示我们除了关注科研本身,也需要关注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一般文章如果语言具有平实的特点,就会少用带有作者经验、感想的修饰性词语,这篇文章从整体来看这样的词确实很少,但文章第2、3段修饰性词语颇为集中,比如“神奇”“富有意义”“丰富”“精妙”?这些形容词有什么特点?
任务三 体会写作目的
比较:红色的、可见的、北方的
屠呦呦用的词语不是描写性的,它们并不是将事物的样貌生动、具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价值判定性的,它概括地指明了所形容事物的价值。
这些具有价值判定性的词语所形容的是什么?
任务三 体会写作目的
中草药、中医药学
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论文中,屠呦呦对科研进程介绍得很详尽,比如青蒿素药物从片剂发展为胶囊,还有双氢青蒿素一开始是被质疑的。相对来说,“中医药学的贡献”这部分简短一点。但教材上,科研进程的步骤被简化了,而对于中医药学,特别是复方用药的形式、特点、价值说得很详细。
任务三 体会写作目的
发表于学术期刊的论文和入选教材的课文,阅读者的身份是不同的,而作者显然意识到这点,并促使她在文字上调整。在她的调整中,又包含着对读者(正在规划人生方向的高中生)怎样的期待?
任务三 体会写作目的
屠呦呦个人的研究,是在青蒿素上不断挖掘、不断开发新的用途,但她告诉每一个会读到这篇文章的中学生,“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她在这条人迹罕见的路上都找到了极富价值的东西,那么千年来作为主要用药形式的复方用药中还藏着多少宝藏?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发掘更多的智慧?
总结
说到自己,屠呦呦是谦逊的,说到中医药学,她的情感被激荡起来,从语言的繁与简,修饰与否,情感的隐显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屠呦呦对中医药学的推崇、信心,对中医药学的价值尚未得到普遍重视的遗憾,以及对尚在规划人生方向的读者的期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