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
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
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
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0.课;.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距今4500'年前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区域文化逐渐衰弱,而以中原龙山文化为主的
政治威权模式一枝独秀。在“月明星稀”的格局下,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与耀眼光芒。呈
现出史前文化格局的空前转换。由此可知()
A.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比其他地区优越B.区域文化的重心逐渐转移
C.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因为战争而衰落D.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
2.如图是1973年辽宁喀左出土的西周礼器一一卷体夔文幡龙盖婴(1é1)。罍身以夔龙及饕餮
浮雕装饰,圈足内凹,蟠龙踞顶,造型独特,表情呆萌。这一设计反映了()
A.权力与艺术的结合
B.地域与生态的互映
高二历史学科第二次月考试题第1,页
共10页
C.祭祀礼仪的生活化
D.北方文明的独特性
3.曾国是周王室分封至江汉地区的重要诸侯国,肩负着为周经营南方的重要使命。曾侯乙是
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在其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编钟,其中有一件是楚王送给曾侯乙
的傅钟,从音乐角度来讲,这个傅摆放在了“宫商角羽徵”中的宫调上,宫为王位。这个
考古发现说明()
A.曾国文化深受楚国影响
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C.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
D.宗族体系彻底瓦解
4.下表为有关借贷关系的史料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时期()
记载
出处
偿留(人名)禾十秭(“秭”是古代谷物数量单位),遗十秭,为廿秭。
西周《曶鼎》
来岁弗偿,则倍秭
铭文
司马迁《史
(战国时期)鲁人曹邴氏“以铁治起,富至巨万…贯贷行贾遍郡国”
记》
A.法律保护民间借贷关系
B.借贷关系出现并且发展
C.民间借贷加剧社会矛盾
D.市场交易程序较为规范
5.律本指军队鼓乐的统一音律和军令。商鞅在秦国“改法为律”,分类编纂,统一律文,“以
某律”“比某律”论处违法行为。商鞅此举旨在()
A.废除礼乐文化B.,反对贤人治国C.统一道德规范D.加强中央集权
6.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老子曰:“将欲去
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两人的主张都强调()
A.维护奴隶主统治B.健全礼与道的体系C.重视自身的修养D.恢复宗法分封体制
7.下表为商至秦汉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由表推知()

瘟疫发生地区


河南2次
高二历史学科第二次月考试题第2页
共10页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A B B D C A B B A B C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C D C C B A A B D B D
26 【答案】(1)原因:土地的私有化;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劳役、
兵役、赋税等封建国家的沉重负担。(任意 3 点 6 分)举措: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
豪强不法势力;设置刺史负责巡视监察地方豪强势力。(4 分)
(2)是西晋政府面对汉以来日益严重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应对举措(原因)本质上反映封
建国家与士族地主之间争夺土地和劳动力的矛盾与斗争(实质)占田令维护封建地主利益的
同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百姓的利益,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用)。但占田不是分
配土地给农民,只是规定占田的限额,实际作用有限(局限)占田令对后来南北朝以后的土
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10 分)。
27 【答案】(1)①背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翻译活动是在帝国局势稳定后,统治阶级为
吸收先进文化而开展的;而中国晚清时期的翻译活动则是在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以救
亡图存的背景下进行的。
②内容: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翻译内容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宗教、哲学、数学、天文等;
而中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内容则更侧重于自然科学,以及西方的政治制度。
③影响: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翻译活动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保存和传
播古希腊文化方面;而中国晚清时期的翻译活动则主要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如推动维
新变法运动等(8 分,任意两个方面即可)。
(2)影响:译书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翻译的西方书
籍使国人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阔了视野。译书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为维新变法
运动提供了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翻译活动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为中国的
文化转型提供了动力。翻译人才的培养和翻译规则的制定,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10 分)
28 【参考答案】(12 分)
示例一:
选取信息: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1 分)
主题: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2 分)
论述: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
融十分频繁。其具体表现有: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就三教合一而言,经
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
受众,它们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起,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就李、杜诗歌与胡旋舞而言,这一
时期,唐诗的创作达到顶峰,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气象,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反映了安
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社会境况;在各民族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来自西域地区的乐舞如胡旋舞
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娱乐生活。(8 分)
结论: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
融十分频繁,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的特点。(1 分)
示例二:
选取信息: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1 分)
主题: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 分)
论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时期,其主要表现为:陆上丝绸之路的
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在经济上,伴随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经济
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为沟通汉族与西域各族及中外的丝绸之路的繁荣
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隋唐中央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
管理,如设置都护府与藩镇,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这一时期,在政治、
经济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外传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均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与此同时,一些儒家学者,如韩愈,以弘扬“道统”
为己任,积极推进传统儒学的复兴。(8 分)
综上所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看,隋唐时期的制度文明、物质基础及思想文化
均高度繁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1 分)
示例三:
选取信息:曲辕犁的出现与均田制的推行;制瓷与丝织业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主题: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论述:(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