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复习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复习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什么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
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难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哲学
文化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
主义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全书逻辑
考情解读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24 选择题:山东卷、浙江卷 1.高频考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特点、认识发展的特点。
2.题型预判: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会考查。
3.热点预测:考查时可能结合太空探索、党和国家政策变化、法律的修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研学等为背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查认识论相关考点。
2023 选择题:天津卷、江苏卷、广东卷、浙江卷、北京卷、辽宁卷、湖南卷 2022 选择题:全国卷、北京卷、山东卷、浙江卷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024 选择题:全国卷、山东卷、湖北卷 主观题:江苏卷 2023 选择题:全国卷、河北卷、海南卷、广东卷、山东卷、湖北卷 2022 选择题:全国卷、湖北卷、 主观题:天津卷 复习目标: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直击高考】
(2024,江苏,T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作为一项试图改造人类自身、增强人类能力的新兴生命技术,基因编辑、辅助生殖、生命延展等人类增强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何在技术发展中找到一剂既不至于承担较大风险又可以汲取技术福利的良方,是当前新兴生命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
有学者提出要以“负责任停滞”的创新范式发展人类增强技术。这一范式主张在道德责任的约束下,放缓或暂停不可预见和可能带来危险后果的创新活动,待其融入社会的效果扩散和呈现后,进行更加准确的风险评估,对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停滞”不是停止创新的步伐,而是要给人类增强技术发展系上“安全带”,让人类增强技术得到更为妥善的应用。
某班同学围绕“人类增强技术:不确定的未来与负责任停滞”展开讨论。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审慎对待人类增强技术”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关知识。②紧扣主题,逻辑清晰,结构合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60字左右;不得出现个人信息。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对于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朱有勇称科学家不会为这点事情去和他们计较,“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让老百姓都有饭吃才是正事。”
认识
客观对象
相符(真理)
不相符(谬误)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议题1:结合真理及其客观性,谈谈面对质疑,朱有勇院士为什么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形式
内容
对象
性质
真理和谬误都属于思想认识的范畴,只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二者既可能是对现象的认识,也可能是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考1:能否说真理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①客观性——真理最本质的属性
客观性
实践
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a.内容是客观的
b.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的特点p54-55
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水稻上山”栽培模式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广。
“水稻上山”过去不能实现,现在可以实现,但是还不能全国推广。保护耕地也不能简单化、一刀切,不是“退林还耕”
——条件性
——具体性
思考2:“水稻上山”能否全国推广,为什么要避免一刀切?
☆2、真理的特点p54-55
③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阶段而言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强调空间(即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限制,强调真理不能超越一定的空间条件和范围
强调时间(即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限制,强调真理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
>180°
三角形内角和=180°
<180°
【直击高考】
(2024,湖北T13)
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
③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A
【详解】①:“道理是直的,道路是弯的”,实践和认识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①正确。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在弯曲的道路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②正确。③:正确的认识才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说法错误。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但是漫画未涉及,④不符合题意。
4.(2023·扬州市一模)中国空间站从“一”字构型(天和核心舱)到“L”字构型(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再到“T”字构型(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主结构和质量分布越来越趋于对称稳定,以更易于组合体飞行,减少姿态控制消耗。未来还将增加第二核心舱,形成像“干”字构型或其他构型。由此可见( )
A.对称构型是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建立起的具体联系
B.原有的真理并未被推翻,而是在认识中不断发展
C.再现空间站多样性的统一是探索宇宙的关键环节
D.人的认识能够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错题重做】
解析 中国空间站构型是根据固有联系建立的新的联系,A错误。原有的真理并未被推翻,应该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B错误。“再现空间站多样性的统一”有利于探索宇宙,但不是关键环节,C错误。
D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②真理具有唯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真理具有条件性。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④真理具有具体性。相对于特定的过程。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与谬误不容混淆
坚持真理
知识拓展: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发展真理
真理的属性:
误区: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拓展深化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有区别也有联系: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的;
②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③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要求我们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误区警示
(1)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认为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确定事物存在着多个真理性认识是错误的;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并不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这一说法是承认人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3)不能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认为有用即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4)并非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实践检验、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即真理;
(5)并非所有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正确认识即真理才是;
(6)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述时不能变为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虽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定的、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不能说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网上流传一些在山体上修建梯田的图片、视频,将其与“水稻上山”、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联,经核实,多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连日来,记者在朱有勇团队的多个“水稻上山”项目基地实地查看,均未见到“水土流失”场景,相反,当地的“水稻上山”项目推广种植的秧苗均长势良好,郁郁葱葱。一些农户也乐观地认为,今年的亩均产量可能超过去年。
我们已经有了杂交粮食的研究与推广,为什么还要不断研究“水稻上山”、“多年生水稻”、“盐碱地水稻”、巨型稻等等,以及各类水稻的优良品种?我们的研究能深入发展吗?
鄂尔多斯盐碱地变良田
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所长
李小林在巨型稻稻田里工作
云南大学教授胡凤益在田间观察多年生稻长势
议题2:为何会有人认为“水稻上山”就是开山毁林?从追求真理角度谈谈对各种水稻的研究?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原因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a.认识基础: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b.认识主体:人们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c.认识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②过程
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特点)p56-57
【直击高考】
(2022·广东)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
(1)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观点 开篇立论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
反方:偏见不可克服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观点 开篇立论
反方:偏见不可克服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支持反方。理由如下: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
①认识主体: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及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
②认识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总结)认识活动会受到人们身处其中的历史传统的局限,其中包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实践水平等。历史传统是认识产生、发展的必要前置条件,认识总是受到它的制约。
【直击高考】
【直击高考】
观点 开篇立论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
支持正方。理由如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偏见的出现是因为认识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如盲目崇拜、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
③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时代延续,认识也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无限发展。
(2)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原因
①认识对象: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认识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认识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②过程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不存在终极真理)
“论文写在大地上,精神长留天地间。薪火相传、砥砺前行,是我们对袁老师最好的缅怀。”2023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两周年纪念活动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8位来自不同单位、领域的发言代表作主题分享,共同缅怀袁隆平院士,学习他的精神,继承他的遗志,励精笃行,接续奋斗。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的特点)p56-57
(3)认识具有上升性
①原因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②过程
并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特点)p56-57
(1)反复性:
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图示法
(2)无限性:
(3)上升性:
强调认识过程曲折,
不是一帆风顺的
强调认识无限发展
强调真理不断超越自身
注:直线论和圆圈式
的循环论是错误的
注:真理不是被推翻
注:是指人类整体的角度,个体的认识是有限。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特点)
特点 表现(含义) 原 因 方法论
认识 具有 反复性
认识 具有 无限性 认识 具有 上升性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①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③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②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2)从认识的客体看: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不是一帆风顺)
真理可以被超越,不能被否定和推翻
①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无限的
人的认识
从何而来
在实践中
追求和发展
真理
实践
认识
真理
正 确
含义
特点
基本形式
含义
阶段
特点
含义
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实践是
认识的
基础
检验标准
目 的
来 源
动 力
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思维导图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要正确对待谬误;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知识整合
运用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相关知识分析问题★
(2024,江苏,T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作为一项试图改造人类自身、增强人类能力的新兴生命技术,基因编辑、辅助生殖、生命延展等人类增强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何在技术发展中找到一剂既不至于承担较大风险又可以汲取技术福利的良方,是当前新兴生命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
有学者提出要以“负责任停滞”的创新范式发展人类增强技术。这一范式主张在道德责任的约束下,放缓或暂停不可预见和可能带来危险后果的创新活动,待其融入社会的效果扩散和呈现后,进行更加准确的风险评估,对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停滞”不是停止创新的步伐,而是要给人类增强技术发展系上“安全带”,让人类增强技术得到更为妥善的应用。
某班同学围绕“人类增强技术:不确定的未来与负责任停滞”展开讨论。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审慎对待人类增强技术”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关知识。②紧扣主题,逻辑清晰,结构合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60字左右;不得出现个人信息。
(2024,江苏,T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作为一项试图改造人类自身、增强人类能力的新兴生命技术,基因编辑、辅助生殖、生命延展等人类增强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何在技术发展中找到一剂既不至于承担较大风险又可以汲取技术福利的良方,是当前新兴生命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
有学者提出要以“负责任停滞”的创新范式发展人类增强技术。这一范式主张在道德责任的约束下,放缓或暂停不可预见和可能带来危险后果的创新活动,待其融入社会的效果扩散和呈现后,进行更加准确的风险评估,对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停滞”不是停止创新的步伐,而是要给人类增强技术发展系上“安全带”,让人类增强技术得到更为妥善的应用。
某班同学围绕“人类增强技术:不确定的未来与负责任停滞”展开讨论。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审慎对待人类增强技术”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关知识。②紧扣主题,逻辑清晰,结构合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60字左右;不得出现个人信息。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变的,人类增强技术带来的风险有一个暴露和展现的过程,以负责任停滞方式审慎对待人类增强技术符合事物发展的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对增强技术的正确认识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重复才能完成,负责任停滞是人类正确认识增强技术的需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人类增强技术的认识在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要在实践中检验,审慎对待人类增强技术,有利于在实践中评估风险,完善对技术的认识,促进认识的完善,实现认识的目的,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
【直击高考】
(2024,山东,T11)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强,抢占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间;根系发达,将底栖生物困死其中。鸟儿因无处觅食而飞走。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 )
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④真理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详解】①:材料没有体现从量变到质变,而且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说法错误,①错误。②: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②正确。③: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却破坏了生态平衡。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③正确。④:真理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④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