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9.2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发展基本路径(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 9.2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发展基本路径(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
1.背景:
为了民族复兴,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良方,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
胡适:自由主义
康有为:保守主义
刘师复:无政府主义
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
结合课本材料( P108 ),指出上述主张存在哪些问题?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无政府主义
三民主义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
消极:只看到西方文化的优势、长处,主张全心全意学习西方,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积极:在批判专制文化以及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全盘西化论
自由主义
消极: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糟粕;缺乏创新。
积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文化复古主义
保守主义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
无政府主义
三民主义
把自由绝对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合理
时代局限性
三民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其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
2.结果:
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
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对孔教和封建纲常,对封建文化发起猛烈的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阅读与思考
思考:结合材料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1.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指明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3.肩负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再生再造和凝聚升华。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阅读与思考
思考: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革命精神标识)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革命文化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一)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
①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②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
③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要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等权益,而且要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要把是否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衡量文化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
材料二: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也是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保证。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阅读与思考
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材料四:我国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要求辩证否定和“扬弃”。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阅读与思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因素
从人民、党、国家的角度看
①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
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③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及我国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看
①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②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课堂巩固
1.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抛弃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可见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相匹配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相适应
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决定的
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符合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2.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某市通过举办“文化惠民相声专场晚会”,为当地居民献上了文化盛宴,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
①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巩固
A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成立于1957年的乌兰牧骑是活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小型文艺演出队,”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语中的意思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在戈璧、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在大草原上起舞放歌,将演出送到牧民身边,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截至2017年,乌兰牧骑已经从最初的一支9人队伍发展到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犹如怒放的鲜花,点缀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
阅读与思考
思考:乌兰牧骑为什么能够得到广大牧民的认可和赞扬?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习近平给乌兰牧骑的回信
思考:如何理解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二)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人民。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②文化创作的源泉: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③文化创作导向(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
阅读与思考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文化发展为什么要把握人民需求?
(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四)文化发展的措施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事业)
②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文化产业)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材料: 一本好书, 可以记录一个时代。 路遥的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描写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给中国乡村的冲击,刻画了两代农民在变革潮流中的命运沉浮,塑造了艰辛劳动和敢闯敢拼的新农民形象。这本书以人民为主角,为改革立传,为奋斗歌唱,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正如书中所说:“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阅读与思考
思考:结合《平凡的世界》和其他相关经典文化作品,分析这些经典文化作品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一)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①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②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改革开放的实践,回答时代的问题。例如,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阅读与思考
思考:结合材料,谈谈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二)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①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博古可以通今,既然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我们就直接从古人那里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好了。
西方发达国家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我们只需要将其价值观移植过来即可。
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他的理论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改造世界。
思考: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你认为如何处理古今中外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二)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二)实现综合创新
1.要求: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2.做法: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3.结果: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