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从“双11到底还行不行?”到“双11到底是谁在买?”,每逢双11大促,类似的质疑声总是不绝于耳,在双11购物节创立的第16年,人们消费热情逐年降温好像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记者在一家主要负责某电商平台的邮政网点发现,不到24个小时,退货的包裹累计达300余件。数位快递小哥向记者表示,今年“双11”的退货包裹数量确实比往年多。这节课我们一起从双十一网购中学习“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导入】双十一,你购物了吗?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第一框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总议题:如何正确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议学环节一:从双十一事件中,探究民法和民事法律的关系议学环节二:从双十一退货中,感悟民法保护伞遵循的原则议学环节一从双十一事件中探究民法和民事法律的关系双十一各大商场都在打折,12岁男孩小明瞒着家人买了一部价值5000元的手机,家长发现后找商家退货。家长认为,买手机不是小事,未成年人不能说了算,商家应注意购物时是否有家长陪同;而店家则认为,外表看不出是未成年人,且一个愿买、一个愿卖,拒绝退货。【议学情境】双十一退货遭拒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及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分析小明家长的主张有没法律依据?并说明理由。《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上述案件中,12岁的小明是限制行为能力人,父母是其法定代理人,购买手机支付价款并不是纯获利的合同,5000元一般情况下对初中生也不算是小数,该买卖合同未得到其父母的追认,按照法律规定,该买卖合同应属无效。议学提示第一目透视民法和民事法律关系(一 )民法的意义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1.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2.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3.民法典规范了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二)民法典的意义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三)民法的含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不是个人,只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名词点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和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如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继承遗产等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以自己的行为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小李(已满17周岁)在电子厂上班,她喜欢一款电脑喜欢了好久,终于等到双十一打折了。近日,她在电脑专卖店购买了价值5000元的电脑,其父亲认为她尚未成年,未经家长同意不能进行大额交易,要求电脑专卖店退货,而小李提出,自己已经是自食其力的工人,可以自己作主,表示不愿退货。【议学情境】买电脑需要经过父母同意?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分析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并分析其父这样做是否合理?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小李和电脑专卖店;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双方买卖的电脑;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小李与电脑专卖店之间买卖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小李父亲要求手机专卖店退货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由于小李年满16周岁,而且以自己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法应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故其买卖合同已经合法成立。故小李某父亲认为未经家长同意不能进行大额交易的说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议学提示民事法律关系财产关系人身关系财产所有财产流转人格关系身份关系财产物权、债券、知识产权、股权等借贷、继承、转让、赠与等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誉等人格利益配偶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等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四)民事法律关系1.基本内涵: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1)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公民)、法人或非法人组织。(2)民事客体: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四)民事法律关系具体表现:①所有权关系的客体:物②债权关系的客体:行为③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④人身权的客体:人格利益民事权利:是指民法赋予的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特定利益/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自由。民事义务:是指民事主体/为满足民事权利所保护的利益/而依法应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有没有)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能不能)名词点击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四)民事法律关系2.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但有些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则并不是对等的,比如赠与关系。(3)内容:小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个包裹。小张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包裹,愿以500元酬谢。小张心想,自己捡到的包裹可能就是这位失主的。当小张准备把包裹无偿归还失主时,他的父母认为应当接受失主的500元酬谢。可小张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议学情境】捡到包裹是否理应归还?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请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张及其父母的观点。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金不昧不仅是一项道德要求,也是一项法律义务。同时民法典规定,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小张在归还遗失物时,失主有按照约定给付500元的义务。因此,小张父母认为应当接受失主的500元酬谢是有法律依据的,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小张接受或者放弃酬金都是其权利,小张若放弃酬金体现了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依法行使权利与拾金不昧的道德要求并不矛盾。所以,小张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议学提示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五)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法中有德: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力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课堂演练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情形中适合民法调整的是( )①李某骑行时因未戴头盔被处以20元的行政罚款,李某不服②小林在某社交平台上谩骂攻击小张,小张与小林就此产生纠纷③国家机关与其他民事主体进行民事交易时出现的交易纠纷④何某因不当发言被“踢出”业主群后状告群主,要求恢复群成员身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李某与处罚他的行政部门不是平等的主体,不适合于民法调整没有涉及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课堂演练2.(2024高二下·全国·课后作业)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我们从上述法律规定中可知( )①先享有权利后履行义务②承揽人的权利就是定作人的义务③承揽人与定作人是对等互利的④承揽合同法律关系的对象是物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承揽合同形成的是债权关系,其法律关系的对象是定作行为,并非物品议学环节二从双十一退货中,感悟民法保护伞遵循的原则双十一期间,小王通过某平台在某卖家网购了一双价值3065元的雪地靴,收到后发现质量有瑕疵,便要求换货。卖家一口答应,但当小王寄回商品后,左等右等不见新靴子,卖家甚至表示不愿意退回靴款。眼见钱货两空,小王一气之下向法院提请诉讼。法院介入调查后,小王提供了当时保存的旺旺聊天记录。经过查证,发现双方之前达成的换货协约成立,要求卖家立即退款,并对卖家予以相应警告。小王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议学情境】双十一换货遭拒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及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分析小王为什么可以维权成功?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诚信原则,要秉持诚实,恪守承诺,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本案中,双方之前达成的换货协约成立,应该要求卖家立即退款。议学提示第二目解析民法基本原则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1.目的 (1)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2.内涵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平等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愿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公平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诚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守法和公序良俗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简称。绿色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3.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注意:公序良俗原则是对自愿原则的限制。知识拓展“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公共秩序是指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社会秩序,善良风俗是指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风俗。公序良俗原则是对自愿原则的限制。虽然民法允许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不受限制的,当事人自愿实施的行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良公序良俗原则课堂演练3.寒假期间,12岁的刘某将积攒的5000多元压岁钱取了出来,瞒着父母到商场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了一台电脑。父母知道后很生气,带着他到商场要求退货,遭到商场的拒绝,刘某的父亲将商场告上了法院。商场的做法违反了民法的哪些原则?( )①平等原则 ②诚信原则③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④自愿原则C课堂演练5.(2024高二下·全国·课后作业)民法典在开篇就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原则”。民法典确立绿色原则,意味着( )①为民事主体的各种民事活动设立了普遍性的限制②民事主体应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③民事主体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民事法律关系④就能弥合社会成员之间可能形成的各种利益冲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解析民法基本原则课堂总结民法在生活中不可或缺民事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的意义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主体客体内容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1.(2024·浙江绍兴·二模)书法家张某在参观小学生书法展览时,发现11岁的王某极具天赋。遂对王某表示愿意赠与其60万元,且要求该笔资金只能用于王某的书法学习,王某当场接受。其父母知悉后,明确表示拒绝。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父母应维护王某的利益,赠与有效B.王某获赠属于纯获利益,赠与有效C.王某的父母可拒绝接受,赠与无效D.王某可以独立判断,赠与有效C跟踪演练案例中的60万元赠与是附条件的,所以需要监护人追认才能有效。2.202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将刑法第十七条增加了“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 )①应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完全辨认上述违法行为②触犯刑法,或者依法负刑事责任,或者不负刑事责任③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是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充分条件④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教育,增强其法律敬畏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跟踪演练犯罪嫌疑人能够及时到案接受追诉的3.甲酷爱体育活动,在12岁时受赠跑步机一台,14岁时受赠名贵运动服一套。在16周岁时,颇有运动天赋的甲加盟某职业足球俱乐部,月收入2万元。在俱乐部期间,为方便联络,甲去超市购买了一部价值1万元的折叠屏手机。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购买手机行为属于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②甲未满16周岁,受赠跑步机等行为无效③16周岁的甲应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④甲未满18周岁,其收入应该由父母支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跟踪演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