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
文化有益成果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哲学
文化
活的灵魂
第二单元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2.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3.弘扬民族精神。 【政治认同】能够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辩证看待传统文化,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体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课程标准
01
03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P9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P96)
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P94)
04
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糟粕的原因?(p97)
阅读教材P94-98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圈画好。
05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P97-98)
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p98)
自主学习
提起中华传统文化,你会想起.......?
传统文艺
传统习俗
传统文学
传统建筑
传统服饰
传统中医药文化
传统思想
传统技艺
1.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
传统建筑
传统服饰
传统中医药文化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中创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
(2)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国内各民族)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
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各民族文化渐趋统一、同一、趋同
≠文化差异消除
(3)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华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注意包容性的方向:中华文化包容性一定是中包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
≠ 全盘吸收
点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能与其他民族
的文化和睦相处
在文化交流中
吸收、借鉴
其他民族文化
的积极成分
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注意: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1)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2)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拓展提升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论语》
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正气歌》
5.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①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3.“范氏义庄”自范仲淹始,历经八百余年(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
4.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
②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 传统道德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礼记·礼运篇 》
③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BY YUSHEN
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5450年—公元639年
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
古印度文明约为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
思考:想一想中华优秀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什么?
烟消云散
雅利安化
先后希腊化、罗马化,
伊斯兰化 面目全非
源远流长:纵向、动态、历史悠久
看到:依旧、“几千年”“古老”“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等体现时间久远的信息,可以断定为“源远流长”。见证:汉字、史书典
BY YUSHEN
文 学
科技
医 药 学
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独特的成就--P95相关链接
这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哲学
博大精深:横向、静态、内涵丰富
有“精彩”“独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区域性”“民族性”等体现内容丰富的信息,可以断定为“博大精深”表。涵盖内容丰富,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
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三个已经消失或没落,
唯有中华文明从未间断,延续至今,并继续传承发展。
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 已夭折;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1)基本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纵向、动态、历史悠久)
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横向、静态、内涵丰富 )
——中华文化内容 极其丰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 (形成与发展)
有“精彩”“独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区域性”“民族性”等体现内容丰富的信息,可以断定为“博大精深”
看到:依旧、“几千年”“古老”“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等体现时间久远的信息,可以断定为“源远流长”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意义
②对世界: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明辐射世界)
③对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优越性
≠ 一直走在时代前列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①对我国: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影响深远持久)
思考探究
★畅所欲言: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
传统文化是财富
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将失去精神家圆。
传统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1.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糟粕的原因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封建特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
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体现时代精神,是创新的重要追求。
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的两个过程(不是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2)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3)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3. 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高二某班的同学们正在举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主题班会,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
 学生甲: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学生乙: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稿中经常引经据典。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治国理政中大有可为,有助于提高我们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学生丙: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和为贵”,不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大智慧,更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道义准则,已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高度认同。
结合上述同学的发言,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哪些?
(1)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学生甲: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对今天解决问题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学生乙: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稿中经常引经据典。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治国理政中大有可为,有助于提高我们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对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生丙: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和为贵”,不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大智慧,更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道义准则,已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高度认同。
归纳:为什么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当代价值:
国家: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代问题: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国际关系: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易错易混
1、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解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扶危济困、促进社会和谐等。
【解析】×。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属于核心思想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属于中华人文精神;扶危济困属于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中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解析】×。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5、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解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为前提。
提示 × 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
7.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提示 ×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8.鼓励人们向上向善是中华人文精神的体现。
提示 √
易错易混
课堂小结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传统美德
核心思想理念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古为今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的当代价
值(原因)
中华人文精神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对待中华
传统文化
的正确态度
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对解决当代问题的意义
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
(2024,北京T3)将青山唤作“翠微”,“十里楼台倚翠微”;将信使唤作“鸿雁”,“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将日月星辰唤作“曜灵”“望舒”“白榆”……天地万物,草木摇落,飞禽走兽,稚子鱼虫,多有其雅称,富有诗意。这说明( )
A. 人们的精神世界归根到底是由语言文字塑造的
B. 雅称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观念,是一种个体意识
C. 事物的美感来自于自然界本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雅称呈现了意境之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D
链接高考
(2024·甘肃·高考真题)在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上,展出了彝文古籍、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鼓和琴等1500余件展品,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实践。该展览体现了中华文化( )
①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
②是在各民族的互鉴融通中创造的
③内蕴“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④具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链接高考
(2024,安徽T9)一个好的地名往往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脉、铭刻记忆的作用。2023年,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将塑造地名品牌与文旅、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由此可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 )
①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
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③通过乡村好地名弘扬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增强民众的归属感
④推动乡村好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链接高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