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第一框 正确行使诉讼权利一、诉讼权利面面观1、保障诉讼权利的必要性为充分保障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诉讼法赋予当事人广泛的诉讼权利,司法机关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这些诉讼权利。在诉讼过程中,司法机关办理任何案件均应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因素的影响,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重要宪法原则在诉讼领域的体现。判断:对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律师不必为其辩护(×)一、诉讼权利面面观2.公民享有哪些诉讼权利①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②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③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一、诉讼权利面面观2.公民享有哪些诉讼权利①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程序权利是指程序法所确认的权利,如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权、上诉权和辩护权、代理权、申请回避权等。(1)适用情况:当事人因身陷纠纷而参与诉讼时,很可能面临缺乏法律知识与技能、无暇参加诉讼活动等问题。此时,当事人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帮助其进行诉讼。(2)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的主要职责: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实体权利是指实体法所确认的权利,如民法中的人身权与财产权,消费者权益法中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 诉讼代理人 辩护人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那些人可以担任?①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P89相关链接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帮助被害人、自诉人或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①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②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③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不存在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①律师;②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辩护人 诉讼代理人不同点 对象不同 是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设立的 是针对自诉人、被害人或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而设立的。进入刑事诉讼的方式不同 ①因委托进入诉讼, ②通过法院指定进入诉讼 受被代理人委托进入诉讼地位不同 有独立的地位,不受犯罪嫌疑人的意志左右,也不受法院、检察院及其他个人团体的干涉 必须在委托人依法授权的范围内活动。相 同 点 二者的主要职责:都是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 知识拓展:刑事诉讼中的辩护人与诉讼代理人观看视频,思考视频中体现的是公民的哪种诉讼权利?②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一、诉讼权利面面观2.公民享有哪些诉讼权利(1)回避制度含义: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这就是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2)回避制度意义:有利于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增加裁判的正当性。注意:1.回避的主体是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不包括诉讼代理人、证人等。2.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时,应决定延期审理。【相关链接】:回避制度中的回避主体《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 在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前三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刑事诉讼中,除上述情形外,如果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也应当依法回避。①自行回避:是前述人员发现存在法定事由后主动要求退出本案诉讼活动;②申请回避:是当事人等认为前述人员存在法定事由并提出申请要求其退出本案诉讼活动;③指令回避:是前述人员存在法定事由应当回避,但其本人未主动要求,当事人等也未提出申请,而由公安司法机关依照职权作出决定,命令其退出本案诉讼活动。回避方式:自行回避、申请回避、指令回避孙某与赵某发生借贷纠纷,赵某起诉至人民法院要求孙某偿还借款。在开庭准备阶段,赵某申请人民陪审员王某回避,理由是孙某是王某的学生,老师可能偏袒学生作出对其有利的判决。经调查,王某曾是某中学的教师,孙某是该中学的毕业生。但孙某进校时,王某已经退休,二人并不认识。于是人民法院作出决定,驳回赵某的申请。赵某不服,申请复议。人民法院经复议,维持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案例分析讨论(1)本案法院驳回赵某的回避申请是否正确?为什么?正确。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然而本案中因为王某与孙某之间不存在利害关系,也不存在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关系,因此赵某的回避申请并不符合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孙某与赵某发生借贷纠纷,赵某起诉至人民法院要求孙某偿还借款。在开庭准备阶段,赵某申请人民陪审员王某回避,理由是孙某是王某的学生,老师可能偏袒学生作出对其有利的判决。经调查,王某曾是某中学的教师,孙某是该中学的毕业生。但孙某进校时,王某已经退休,二人并不认识。于是人民法院作出决定,驳回赵某的申请。赵某不服,申请复议。人民法院经复议,维持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2)法庭上孙某的表哥是孙某的诉讼代理人,原告赵某能否申请孙某表哥回避?不能。回避制度指出,在民事诉讼中,回避对象是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诉讼活动的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而不包括诉讼代理人、证人、旁听的近亲属等。案例分析讨论①两审终审:我国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便告终结。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②上诉自由: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重要诉讼权利,是否提出上诉,完全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他人不得限制或干涉。两审终审制的例外是: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审判机关,它作出的判决或裁定是终审的判决或裁定,不得上诉或抗诉。死刑案件除了适用普通程序,还适用特殊程序,即死刑复核程序,只有经过死刑复核程序后,二审关于死刑的判决才能发生法律效力。一审诉讼上诉二审→→→③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一、诉讼权利面面观2.公民享有哪些诉讼权利P89相关链接三:上诉期限想一想:公民对一审判决不服的任何时期都可以提起上诉吗?上诉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提起的,如果不及时提起,一审裁判就会生效,当事人就会失去上诉权。上诉期限 判决(实体) 裁定(程序)民事诉讼 15日 10日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 10日 5日法院的组织结构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①裁定可以采取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而判决必须采取书面形式。②上诉应当提交书面上诉状,口头上诉无效知识拓展:判决和裁定判决 裁定解决问题 案件的实体问题 诉讼过程中的程序性问题目的 判决当事人双方争执的权利和义务问题,解决纠纷 有效指挥诉讼、推动诉讼进程形式 书面形式 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数量 发生法律效力并被执行的判决只有一个 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可以有若干个(比如因为疫情或其他原因,而改变做出新的裁定)作出 阶段 只能在审理的最后阶段作出 可在诉讼过程的任何阶段作出判断1:小张16周岁,涉嫌偷盗、抢劫,被提起公诉。小张父母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帮其诉讼。判断2:小强在幼儿园将小朋友晨晨打伤,晨晨的家长将小强告上法院,进行上诉。辩护人是在刑事诉讼中,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诉讼代理人是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或者刑事诉讼中帮助被害人、自诉人或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本案属刑事诉讼,故应委托辩护人而不是诉讼代理人。当事人和其他相关诉讼主体如果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才能提起上诉,不能直接上诉。××【观点辨析】1. 王某和赵某是门挨着门的邻居,赵某将原本向内开的门改成了向外开,严重影响了王某及家人通行,且更换的门框高出王某家一截,王某觉得“邻居门框更高就等于高人一等”,多次找赵某协商更换房门无果,遂将赵某诉至法院。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赵某更换的门框高出王某家一截,违背民法公序良俗原则②若王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不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行诉讼③若赵某不服法院的一审判决,可在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提起上诉④赵某有更换自己家房门的权利,但应当照顾到相邻方的合法利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社会的公共道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在此案例中,虽然赵某更换的门框高出王某家一截可能给王某带来心理上的不适,但这一行为本身并未直接违反公共秩序,也没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①排除。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以王某如果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自行参加诉讼,可不委托诉讼代理人,②正确。③: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而不是判决生效后,③排除。④:赵某虽然有对自己房屋设施进行一定处置的权利,但行使权利时不能损害相邻方的合法权益,④正确。故本题选C。C课堂练习2. 李某购买了由A公司开发的B小区的一套商品房。双方签订协议,约定交房日期后,李某交付了购房款。到期后,A公司未能按期交房且没有解决方案,李某遂将A公司告上法庭进行索赔。下列对本案理解正确的是( )①李某应向有管辖权的专门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②A公司要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否则会影响人民法院审理③李某可以将双方签订的购房协议作为证据主张其权利④若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李某应向有管辖权的普通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①错误。②: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②错误。③:本案中李某可以将双方签订的购房协议作为证据主张其权利,③正确。④:本案宣判后,若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④正确。 故本题选D。D课堂练习二、寻求法律援助在生活中,有一些公民因受经济条件或其他因素影响,难以在诉讼过程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从而可能丧失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宝贵机会。(保护和促进人权)1、我国设立法律援助制度的必要性《律师法》规定:公民在赡养、工伤、刑事诉讼、请求国家赔偿和请求依法发给抚恤金等方面需要获得律师帮助,但是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获得法律援助(1)含义:法律援助是国家为保护和促进人权而建立的一种无偿法律服务制度。(P90相关链接)(2)内容:国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等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2.法律援助的含义和内容二、寻求法律援助①法律援助的实施主体是: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②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③法律援助的对象: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④法律援助的形式: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民事、行政诉讼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3.法律援助适用情形二、寻求法律援助(1)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①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支付劳动报酬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穷人)②涉及维护英雄烈士人格权益或因见义勇为行为主张相关民事权益等情形的,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不受经济困难条件的限制。(好人)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或财产权造成损害,依法应给予的赔偿。国家赔偿由侵权的国家机关履行赔偿义务。(2)刑事诉讼活动中:①对于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法定程序,由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进行刑事辩护或代理。(穷人)②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未成年人)相关链接“刑事诉讼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体现了刑事诉讼过程中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3.法律援助适用情形二、寻求法律援助《刑事诉讼法》规定: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①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②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③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均应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4.法律援助的申请程序与要求二、寻求法律援助(1)程序: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理由。(2)要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收取任何财物。申请审查办理正确行使诉讼权利诉讼权利面面观寻求法律援助保障诉讼权利的必要性申请回避的权利上诉的权利必要性含义和内容适用情形程序和要求课堂小结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诉讼权利的内容1.起诉应向原告所在地的法院提出。 ( )起诉应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上下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为级别管辖,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为地域管辖。故本题观点错误。2.法律援助都是针对经济困难群体实施的。( )法律援助的受援对象为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或者经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对象。故本题观点错误。3.只有在案件当事人申请的情况下,有关办案人员才有必要回避。( )我国回避的方式包括三种情况,分别是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除当事人申请有关办案人员进行回避外,办案人员也可以自行回避。此外,有回避决定权的机关或负责人也可以直接作出决定,告知或责令有关办案人员回避。故本题观点错误。XXX易错易混辨析实战演练4.法律职业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回避制度,确保司法公正,下列可以成为申请回避的理由的有( )①法官甲是被告的舅舅②证人乙是被告人的姐姐③鉴定人丙与原告有经济上的纠纷④被告怀疑法官的专业水平不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①:在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如果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或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时,必须回避。“法官甲是被告的舅舅”表明审判人员是当事人近亲属,依法应回避,①入选。②:“证人乙是被告人的姐姐”并不违反回避的相关规定,无需回避,②排除。③:“鉴定人丙与原告有经济上的纠纷”表明鉴定人与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依法应回避,③入选。④:“被告怀疑法官的专业水平不够”不属于法定回避理由,④排除。故本题选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