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202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9)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202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9)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研究表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人们把金、银、铜块按照不同的重量储存起来,如果一方想买卖牛,另一方想买卖谷物,为了保证公平交易,他们会用黄金、白银或者黄铜来衡量交易双方的商业价值,但是不会用黄金、白银进行直接交换。甚至可以直接进行物物交换,且这一现象还很普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 )
A.借贷形式日益普遍 B.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C.契约意识逐渐增强 D.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2.988年,阿拉伯的一本书中专门为调味料列出了参考书目。13世纪,一位巴格达人写出了164篇菜谱,包括用胡椒、丁香、肉桂等炖肉,还有甜品的制作等。这表明( )
A.阿拉伯地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B.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交流
C.大量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亚洲 D.商业贸易推动了饮食文化发展
3.唐开元二十五年杂令:“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官府不得干涉公私、私人之间达成的约定。但奴婢、牛马等交易,要按时到市司订立契券。这反映了唐朝( )
A.商品交易缺乏法律保障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官府垄断部分商业交易 D.关注劳力资源重新分配
4.考古工作者在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秦汉简牍中发现了大量的券书。这些券书内容不仅涉及买卖交易、借贷债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还出现了关于租税徭役的内容。这些券书签订流程极为严格。据此可知( )
A.政府严格控制社会 B.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C.契约观念逐渐流行 D.经济立法程序严格
5.据《明史》载:明朝政府“编置堪合及底簿,发各布政司及都司、卫所。商纳粮毕,书所纳粮及应支盐数,赍赴各转运提举司照数支盐。转运诸司亦有底簿比照,堪合相符,则如数给与。”这一措施的推行( )
A.打破政府对食盐的控制 B.具有一定的商业信用特征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体现盐粮搭配销售的原则
6.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的中国外销瓷,在荷兰各阶层中引领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的风尚。这一风尚和市场竞争都促使代尔夫特陶匠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模仿和借鉴中国外销瓷的装饰,以西方视角表现出想象中的中国。由此可知,当时( )
A.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渐趋加强
B.工业革命促使瓷器生产标准化
C.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D.荷兰代尔夫特瓷器制作技术超越中国
7.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成为英国宫廷贵族追求时尚和奢华的代名词。但到了18世纪中期以后,无论达官显贵还是普通大众都会在午后放下工作,品上一杯茶,这种风尚被人们称之为“维多利亚下午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B.王室贵族的积极推动
C.受人民从众心理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8.如表为近代上海市场中主要煤炭的产能、成本及价格。这反映出( )
资本种类 种类 年产能(万吨) 生产成本(元/吨) 在上海销售的成本(元/吨) 在上海的价格(元/吨)
外国煤 日本煤 400 4.68—6 7.44—9.89 14.24
外资煤 开滦煤 600 2.18 6.2—6.7 9.21—11.75
华资煤 中兴煤 120 3.5 10.45 15.23
六河沟煤 60 3.6 12.23 9.37
A.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列强对中国矿业控制减弱
C.日本在华商品输出居于主导 D.生产能力影响市场竞争力
9.下表所示为部分著作对16世纪初国际贸易的记载。据此可知( )
著作 记载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亚洲沿岸一带收购胡椒的量每年不过二千一百屯;直通印度的航路开辟以后,每年运往葡萄牙的香料就剧增到七千吨.
(法)费尔南 布罗代尔《15至 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 16世纪达·伽马开辟了航行路线以后,香料来货激增,消费也相应增加… …特别是北欧国家购买的香料数量大大超过地中海国家
A.香料在东西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B.欧亚贸易量随商路调整而增加
C.葡萄牙开辟欧亚新式贸易渠道 D.欧亚香料贸易量增加幅度较大
10.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大力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同一些西方公司签订“技术援助合同”,利用西方国家的技术和设备迅速建立起一批重点企业。这表明苏联( )
A.以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为目标 B.借助西方危机发展本国经济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1.20世纪初,上海、苏州等商会正式成立后,即开始制订并实行具有现代意义的投票选举制度,天津商会则坚持采用“公推”的方式推举总理、协理和会董。这( )
A.由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所决定
B.体现了南北方商会有本质区别
C.说明了南北中国经济差异较大
D.反映了清末“新政”的欺骗性
12.1995年1月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了发展中国家对服务贸易实行逐步放开,允许其根据国内服务业发展状况、竞争力,决定是否开放和如何开放某一服务业,并允许对服务业实行一定程度的补贴和保护。这一规定( )
A.适度回应了发展中国家的顾虑与要求
B.折射出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C.提升了第三世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D.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13.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是衡量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拉美和加勒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对外贸易总额占GDP总量比重统计。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
A.摆脱殖民统治仍然任重道远 B.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C.自身经济结构存在严重问题 D.发展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
14.观察“20世纪世界贸易额变化折线图”,导致这种变化趋势的因素是( )
A.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B.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国际协调机制的加强
15.如表所示为2010—2015年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这些会议的召开( )
年份 名称 主要活动及行动
2010 第一届农业部长级会议 确定建立四国农产品生产、消费和人口增长的信息交流机制
2011 第二届农业部长级会议 通过《2012年—2016年金砖国家农业合作行动计划》,中国牵头建立金砖国家基本农业信息交流体系
2013 第三届农业部长级会议 再次支持建立金砖国家基本农业信息交流系统;建立金砖国家农业技术合作战略联盟
2015 第四届农业部长级会议 通过《金砖国家基本农业信息交流系统的修改草案》
A.为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前提
B.反映了金砖国家合作交流的渐趋深化
C.解决了金砖国家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
D.促进了全球农业经济重心的逐步东移
16.下表是1981年荷兰《银行和金融杂志》的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统计了美国跨国公司在欧洲货币市场上选择银行时的考虑因素(单位:%)。这可用于说明( )
选择的种类
选择时的考虑因素 选择欧洲债券领头承购人 选择欧洲债券的发行人 选择欧洲信贷的领头银行
信誉 66 50 58
在美国时的关系 81 82 68
(注:“在美国时的关系”指设有欧洲分行的美国银行或在美设有分行的欧洲银行,曾为该公司在美国本土提供银行服务。)
A.国际贸易渗透出冷战色彩 B.跨国公司推动区域集团化发展
C.大国对抗方式发生新变化 D.金融资本国际化具有竞争优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钱庄、票号最初主要从事汇兑业务,后来亦经营储蓄和放贷。晋商票号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甚至远至俄国。许多当铺除典当抵押外,也吸收存款并放贷。这些信贷机构对工商铺户放款,维持了众多商铺的资金周转。不少商人将财物典当换银,作为追加资本投入运营。明清律中有“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的条文,也有惩罚欠债违约不还者的规定。
——摘编自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等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通商口岸的票号与钱庄在买办商人的牵线下,为倾销洋货、搜罗土特产等商业活动提供信贷服务。19世纪末,外资银行渗透并控制中国的金融市场,以短期贷款和紧缩信用的方式勒索票号与钱庄,致使中国传统金融业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位。与此同时,中国现代银行兴起并引入外汇、证券、小额存款等功能,集中社会资金投入近代铁路、造船、纺织等行业。辛亥革命前后,不少民营银行主动为同盟会筹措资金,垫付军饷。
——摘编自张国辉《中国金融通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信贷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信贷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信贷发展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元代各种文献中记录的与其有联系的国家和地区达200个以上,远达非洲东北部沿海地区。非洲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先到印度德里,并大约于1347年抵达泉州。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载,“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庭异域之中者,如东西州焉”。
元朝政府为海商提供船只和本金。此外,元朝还制定了《市舶则法》,以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元代在继承宋代广州、明州(今宁波)、泉州三处市舶司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庆元(今宁波)、澈浦(今浙江海盐)等地的市舶机构,其中泉州成为著名的国际商港,以“刺桐城”扬名海外。中国丝绸、瓷器、铁器、药材等通过各海港大量运销海外,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和欧洲各地的特产如香料、珠宝、象牙、犀角等也由此输入中国,贸易规模远超前代,市舶税银每年达“数十万锭”。
——摘编自石云涛《元代丝绸之路及其贸易往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交往的角度,概括元代海外贸易的特征。(4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的角度,简述对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紧密结合在一起。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人描述道:印度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术工人制造必要的机器,用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咸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20世纪初,又有英国人描绘说:英国伦敦的居民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的任何产品,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
材料二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后……美洲、非洲、西亚、南亚、西南太平洋诸岛、大洋洲先后沦为殖民地……其它地区,包括很多欧洲国家,都不得不在西欧工业巨大优势的影响和压力下,先后不一地作出反应。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及其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二,辩证解读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自20世纪70年代至欧元诞生之前,欧洲货币危机频发,美元汇率波动对欧洲货币存在着单向冲击。对外战争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削弱了美国的综合实力,美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降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从1999年的72.7%下降到2008年的64%,而欧元则由16.7%上升到25.6%,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欧元双主导货币”的状态。在双主导条件下,其中任何一个主导货币滥发都会引起另一个大货币跟随,然后波及所有中小货币。美国和欧洲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使得这两个主导货币比任何时候都有借口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而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它们造成的任何后果。一些国家无法忍受旧秩序的约束甚至损害,凭上升的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摘编自成思危,刘骏民《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逻辑》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评价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持有的标准。(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用黄金、白银或者黄铜来衡量交易双方的商业价值,但是不会用黄金、白银进行直接交换。甚至可以直接进行物物交换,且这一现象还很普遍”可知当时商业虽有所发展,但商业发展水平有限,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298年,阿拉伯的一本书中专门为调味料列出了参考书目。13世纪,一位巴格达人写出了164篇菜谱,包括用胡椒、丁香、肉桂等炖肉,还有甜品的制作等”,可得出,阿拉伯人注重饮食的制作,这表明商业贸易推动了饮食文化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阿拉伯地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与“东西方交流”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美洲农作物,故C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官府不得干涉公私、私人之间达成的约定。但奴婢、牛马等交易,要按时到市司订立契券”结合所学可知,对奴婢交易有到市司立契券的要求,这一规定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奴婢随意买卖等情况,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管理,D项正确;从“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以及“奴婢、牛马等交易,要按时到市司订立契券”可知,不同的交易有不同的规定处理方式,并非商品交易缺乏法律保障,排除A项;材料中仅提及了财物借贷和奴婢、马牛等交易的相关规定,没有任何信息表明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排除B项;材料只是对不同交易的处理方式进行规定,没有体现官府垄断部分商业交易,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主干信息可知,秦汉简牍中发现了大量的涉及买卖交易、借贷债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以及关于租税徭役的内容,这些券书签订流程极为严格,说明这一时期不仅经济活动种类多,并且签订严格的契约,可见这一时期契约观念逐渐流行,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推断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商人纳粮后,政府会发放堪合及底簿,商人凭借这些到转运提举司支盐,转运诸司也有底簿比照,堪合相符才给盐,这体现了一种基于政府信用的商业交易流程,具有一定的商业信用特征,B项正确;明朝实行的是食盐专卖制度,材料中的措施是政府规范食盐专卖的流程,并非打破政府对食盐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该措施与边疆地区开发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人纳粮后凭相关凭证支盐,是一种规范食盐专卖的管理措施,而非盐粮搭配销售,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市场的发展。选择A: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荷兰大量进口中国瓷器,在荷兰各阶层中引领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的风尚,受此影响,荷兰工匠开始模仿中国瓷器,说明当时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渐趋加强。排除B: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排除C:材料未涉及垄断贸易信息。排除D:材料未涉及中荷之间的制瓷技术对比。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中国的茶叶等商品能够更大量、更便捷地进入英国市场。茶叶供应增多,价格可能相对下降,使得普通大众也有机会消费茶叶,从而促进了下午茶风尚在全社会的流行,A项正确;题干中仅表明茶叶最初是王室贵族的时尚象征,但并没有提及王室贵族在18世纪中期以后对下午茶风尚在大众中流行的积极推动作用。实际上,仅靠王室贵族的影响难以使这种风尚普及到普通大众,排除B项;人民的从众心理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下午茶风尚流行的主要原因。大众能够参与到下午茶风尚中,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茶叶的可获得性等物质基础的变化,排除C项;工业革命深入开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革等方面,与下午茶风尚流行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虽然工业革命可能带来一些社会变化,但不是导致下午茶风尚流行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表格信息反映在近代上海煤炭市场中,日本煤和开滦煤在年产能、在上海销售的成本及价格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华资煤在年产能和在上海销售成本上处于劣势,尤其是六河沟煤,其年产能最低,在上海的价格甚至低于在上海销售的成本,这反映出生产能力影响市场竞争力,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16世纪(世界)。依据材料“直通印度的航路开辟以后,每年运往葡萄牙的香料就剧增到七千吨”“16世纪达·伽马开辟了航行路线以后,香料来货激增,消费也相应增加……”,可以看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香料的贸易量增加,可以得出欧亚贸易量随商路调整而增加,B项最佳仅从题中所涉及的两本文献,葡萄牙这一时期开辟了新航路,也是香料贸易的受益者,欧亚香料贸易量增加这一时期的幅度较大,CD项有一定道理/次佳;香料在东西贸易中居主导地位,这一观点不符合史实,A项错在“居主导地位”;排除A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正是西方国家发生大危机之时,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苏联此时这样行事就是借助西方危机,大量引进技术力量和设备,加快本国工业化建设,B项正确;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不是苏联的目的,苏联的目的是发展本国经济,排除A项;苏联利用西方国家的技术和设备来发展本国经济,而不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排除C项;苏联是计划经济,不会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上海、苏州与天津商会对待投票制度的不同态度,是由于当时各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这种情况由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所决定,A项正确;“投票”和“公推”并不能说明上海、苏州与天津商会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南北方商会的选举制度”,没有提及南北中国经济差异较大,排除C项;材料主旨“近代中国的商会制度”,而“清末新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5年(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了发展中国家对服务贸易根据情况逐步放开,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这就适度回应了发展中国家的顾虑与要求,A项正确;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此时世界殖民体系已经瓦解,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对服务贸易根据情况逐步放开,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顾虑与要求,没有提升第三世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排除C项;根据情况逐步放开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选择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两个地区的外贸依存度较高,缘于资本主义殖民时期,西方列强在这些地区主要开发资源,建立单一经济结构,导致当地经济多样化不足,严重依赖原材料出口。排除A:20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殖民体系已被摧毁,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材料数据只是体现外贸依存度,没有拉美和加勒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具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这一结论。排除D:外向型经济又称“出口主导型经济”,材料数据是“进出口总额”占GDP总量的比重统计,无法得出其出口额的比重,D项偷换概念。
14.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20世纪世界贸易额总体呈增长趋势,二战后,成立了关贸总协定,90年代,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可以看出这些国际协调机制的组织建立后,推动了世界贸易迅速发展,故选D项。
15.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0—2015年金砖国家。根据材料可知,2010年至2015年的四届农业部长会议逐步确立了信息交流机制、通过了合作行动计划、建立了农业技术联盟并修改完善系统,合作内容从信息共享扩展到技术战略联盟,层次逐步深化,体现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持续推进和不断拓展,符合“渐趋深化”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中的农业合作集中于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未涉及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条件或技术突破,无法支撑“根本前提”这一结论,排除A项;农业发展不平衡涉及资源、政策等多重因素,材料中的合作框架仅体现协调机制,未明确解决具体问题,排除C项;全球农业经济重心东移需综合各国农业产值、贸易数据等宏观指标,材料仅反映金砖国家内部合作,无法直接推导全球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D
解析:A.国际贸易渗透出冷战色彩:材料主要讨论了跨国公司在金融服务选择上的考量,并未直接涉及国际贸易的冷战色彩。此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直接相关排除。B.跨国公司推动区域集团化发展:虽然材料涉及跨国公司,但并未提及区域集团化的推动。此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大国对抗方式发生新变化:材料没有提及大国对抗或对抗方式的变化。此选项与材料内容无直接联系,排除。D.金融资本国际化具有竞争优势:材料显示,跨国公司在选择金融服务时,不仅考虑了银行的信誉,还非常重视与美国本土银行的关系,这体现了金融资本的国际化以及这种国际化带来的竞争优势。此选项与材料内容相符。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17.答案:(1)特点:①信贷机构多样;②与商帮相结合;③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④资本性借贷发展显著;⑤继承发展,不断创新;⑥法律规范。
(2)新变化:①外国资本的渗透、控制;②现代信贷机构兴起,业务范围拓展;③支持公共工程与革命事业。
影响:①促进了近代金融体系的建立;②推动了近代工业与交通的发展;③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
④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3)认识:①信贷健康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②以主权独立为前提;③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管与引导;④坚持信贷创新。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的钱庄、票号最初主要从事汇兑业务,后来亦经营储蓄和放贷”得出,信贷机构多样,继承发展,不断创新;根据材料一“晋商票号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甚至远至俄国”得出,与商帮相结合;根据材料一“这些信贷机构对工商铺户放款,维持了众多商铺的资金周转”得出,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材料一“不少商人将财物典当换银,作为追加资本投入运营”得出,资本性借贷发展显著;根据材料一“明清律中有“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的条文,也有惩罚欠债违约不还者的规定”得出,法律规范。
(2)本题是对比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新变化: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外资银行渗透并控制中国的金融市场”得出,外国资本的渗透、控制;根据材料二“中国现代银行兴起并引入外汇、证券、小额存款等功能,集中社会资金投入近代铁路、造船、纺织等行业”得出,现代信贷机构兴起,业务范围拓展;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前后,不少民营银行主动为同盟会筹措资金,垫付军饷”得出,支持公共工程与革命事业。
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国现代银行兴起并引入外汇、证券、小额存款等功能”得出,促进了近代金融体系的建立;根据材料二“集中社会资金投入近代铁路、造船、纺织等行业”得出,推动了近代工业与交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不少民营银行主动为同盟会筹措资金,垫付军饷”得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信贷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3)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外资银行渗透并控制中国的金融市场,以短期贷款和紧缩信用的方式勒索票号与钱庄,致使中国传统金融业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位。”得出,我国信贷发展以主权独立为前提;根据材料一“明清律中有“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的条文,也有惩罚欠债违约不还者的规定”得出,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管与引导;根据材料二“中国现代银行兴起并引入外汇、证券、小额存款等功能,集中社会资金投入近代铁路、造船、纺织等行业”得出,信贷健康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坚持信贷创新。
18.答案:(1)海外贸易范围广;政府重视和管理规范;海外贸易港口增多;海外贸易规模超过前代。(任答3点)
(2)示例:观点: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开展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
阐述:汉唐到宋元乃至明朝前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大量输往海外,带动了丝织业和制瓷业等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和港口城市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评分说明:“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考生若有其他观点,且阐述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特征,据材料一“元代各种文献中记录的与其有联系的国家和地区达200个以上,远达非洲东北部沿海地区”可得出,海外贸易范围广;据材料二“元朝政府为海商提供船只和本金。此外,元朝还制定了《市舶则法》,以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可得出,政府重视和管理规范;据材料二“元代在继承宋代广州、明州(今宁波)、泉州三处市舶司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庆元(今宁波)、澈浦(今浙江海盐)等地的市舶机构,其中泉州成为著名的国际商港,以‘刺桐城’扬名海外”可得出,海外贸易港口增多;据材料二“贸易规模远超前代,市舶税银每年达‘数十万锭’”可得出贸易规模超过前代。(任答3点)
(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观点,观点务必突出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对经济的作用,得出观点: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开展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
其次,结合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变迁的史实,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例,阐述海外贸易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如汉唐到宋元乃至明朝前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大量输往海外,带动了丝织业和制瓷业等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和港口城市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评分说明:“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考生若有其他观点,且阐述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9.答案:(1)表现:世界各地商品生产、贸易流通、消费和投资紧密结合在一起。
特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是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主要受益者,亚非拉落后地区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2)积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加强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世界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消极: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贸易体系中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
解析:(1)表现:依据材料“印度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术工人制造必要的机器,用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英国伦敦的居民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的任何产品,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可以得出世界各地商品生产、贸易流通、消费和投资紧密结合在一起。特征:依据材料“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人描述道:印度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术工人制造必要的机器,用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是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主要受益者;依据“英国伦敦的居民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的任何产品,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可知,亚非拉落后地区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2)积极:依据材料“印度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术工人制造必要的机器,用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依据“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可知,加强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世界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依据“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美洲、非洲、西亚、南亚、西南太平洋诸岛、大洋洲先后沦为殖民地……其它地区,包括很多欧洲国家,都不得不在西欧工业巨大优势的影响和压力下,先后不一地作出反应”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贸易体系中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
20.答案:(1)特点:国际货币体系由相对稳定到不稳定;货币危机频发;从单一货币主导到二元主导;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2)标准: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多元化;利益共赢;平稳稳定。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特点:根据材料“自20世纪70年代至欧元诞生之前,欧洲货币危机频发,美元汇率波动对欧洲货币存在着单向冲击。”得出国际货币体系由相对稳定到不稳定;货币危机频发;根据材料“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从1999年的72.7%下降到2008年的64%,而欧元则由16.7%上升到25.6%,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欧元双主导货币’的状态。”得出从单一货币主导到二元主导;根据材料“一些国家无法忍受旧秩序的约束甚至损害,凭上升的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得出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标准:根据材料“在双主导条件下,其中任何一个主导货币滥发都会引起另一个大货币跟随,然后波及所有中小货币。”反向得出公平公正,合情合理;根据材料“使得这两个主导货币比任何时候都有借口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而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它们造成的任何后果。一些国家无法忍受旧秩序的约束甚至损害,凭上升的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反向得出多元化;利益共赢;平稳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